读懂临平 品味物产①
发布时间: 2023-11-20 14:45 来源: 临平史志

临平自古以果品闻名,四季不断,长年不绝。民间有歌谣:“樱子开头炮,荸荠收龙梢。梅子连枇杷,还有杏李桃。花红接石榴,柿子加葡萄。重阳吃菱藕,腊月甘蔗咬。”……

塘栖枇杷

123.jpg

塘栖枇杷是临平久负盛名的地方特产,其果形美观,果肉玉白,嫩糯鲜甜,汁丰欲滴,营养丰富,为果中珍品。除宜生食外,可加工成罐头、果酒、果酱、果膏;可入药,具有清热润肺、止咳化痰、健胃利尿等功效。

塘栖种植枇杷历史悠久,清康熙《栖里景物略》已提及。清光绪《唐栖志》中对塘栖盛产的枇杷作了如此描绘:“四五月时,金弹累累,各村皆是,筠筐千百,远贩苏沪,岭南荔枝无以过之。”民国22年(1933年)《中国实业志》载:“浙江枇杷,以杭县之塘栖为最有名,产量也最丰……不但形体巨大,汁水亦多,为他乡所不及。”

塘栖枇杷主要集中在塘栖镇一带,“塘栖枇杷栽种于镇周,东至泉漳、五杭,南及界河、姚家湾、东家桥,西至毛墩坝、武林头、南杨墩,北为德清县之北杨墩,周围30余里”(《塘栖镇志》,上海书店1991年版,第105页)。塘栖一带池塘密布,土壤肥沃,加上果农栽培精细,采取“筑墩栽植、巧施羊肥、冬复寸泥、精细疏果”四大方法,因而越长越好。塘栖镇为此还建成枇杷特色园区0.68平方千米。

2001年,塘栖枇杷获浙江省国际农业博览会银奖。塘栖镇被省政府命名为“浙江枇杷之乡”。2004年5月18日,国家质量监督检验检疫局批准对塘栖枇杷实施原产地域产品保护。

临平甘蔗

456.jpg

临平甘蔗始植于唐,盛栽于宋,已有千余年栽培史,因其松脆多汁,甜而不腻,食之口中无碎屑,故有“脆比雪藕甘比蜜,滴滴入口沉疴痊”之美誉。民国《杭州府志》卷七十八:“仁和临平、小林多种之,以土窖藏至春夏可经年味不变,小如芦者曰荻蔗。”因甘蔗可鲜吃,也可窖藏至翌年清明食用,调节淡季水果市场,远销江苏、上海、山东、河南、江西、安徽等10多个省市。

临平甘蔗汁多味甜,除土质、气候条件外,关键是施肥,蔗农以鸡粪、羊粪为主,辅以菜饼。甘蔗不仅营养丰富,能解渴除疲,还有清热生津润肺化痰的药用价值。民间相传甘蔗合荸荠、竹叶煎服,有清火、止咳等功效,用余火煨熟的蔗,能治小儿百日咳。

除了临平以外,塘栖也是甘蔗主产区,民国时期,塘栖甘蔗年产70多万担,以外销杭、嘉、湖为大宗,上海次之。清代诗人姚宝田《甘蔗》诗称:“小林贡甘蔗,记之潜氏书。登场舞竿木,到老味有余。似此坚多节,异哉心未虚。”自古以来,甘蔗被视为“吉祥之物”,民间相互馈赠,喜庆之日必有甘蔗,寓意是“甘甜似蜜,节节有加”、“节节高、步步高”。近年来临平甘蔗逐步被广东高杆甘蔗所代替,种植面积越来越小。

小林黄姜

640 (1).jpg

临平小林一带栽培黄姜,据记载,在北宋年间已盛产。《太平寰宇记》称:“杭州土产干姜、橘、蜜,皆入贡。”明《本草纲目》亦有“临平山产姜”的记载。清嘉庆《大清一统志》卷二八六称:“姜,仁和临平山出。”清乾隆《杭州府志》称:“姜出仁和小林镇,近苏家村多种之。”

小林黄姜因其姜块大壮、肉质黄密、辣香味强而著名。具有长势强、块茎大、形为瓜、皮淡黄、肉蜡黄、纤维少的特点。

小林黄姜主要产地在小林(今属东湖街道)及其紧邻的乾元、塘南、亭趾等地。这一地区多小粉土,透气性好,又为富磷区,很适宜姜的种植。李时珍《本草纲目》载:“姜辛而不荤,去邪避恶,生啖熟食,醋酱糟盐蜜煎调和,无为宜之。可蔬可和可果可药,其利博矣。”姜有除风邪寒热、治伤寒头疼鼻塞、咳逆上气,止呕吐,去痰下气,治霍乱,消浮肿和健脾胃等功能。故有“冬吃萝卜夏吃姜,郎中先生丢药箱”的谚语。

超山杨梅

789.jpg

《栖里景物略》有载:“塘栖超山产杨梅,南山杨梅尤佳。”到民国时,每年所产杨梅不下10万余斤,主要有大炭、小炭之分。

大炭杨梅,是超山杨梅品种群中最出名的品种。该品种果大,形圆,单果平均重12克,最大的可达18克。果面深紫黑色,色深的程度,实属国内罕见。果底有一颗翠绿色的“小瘤”,看上去宛如镶入黑绒毡中的翡翠,外观极美。这是识别大炭梅的最简便的方法。大炭梅肉柱长而粗,呈棒槌状,尖端多钝圆,深紫黑色,内部为鲜红色。壁薄汁丰,含糖15%,含酸1.7%,甜酸适度,品质上乘。大炭梅以“色深如炭”而独具特色,与余姚的“荸荠种”、黄岩的“东魁”、温州的“东岙”、萧山的“迟色”杨梅一起被列为“浙江五大巨梅”。

小炭梅,又名金钱炭梅,是超山杨梅的又一良种,肉柱排列紧密,耐贮运,主产崇贤南山等地。此外,超山杨梅还有荔枝杨梅、湘红杨梅等。这些品种使“超山杨梅”既有杰出佳品又多姿多彩,在省内外享有盛誉。

“杨梅除鲜食外,还可加工成杨梅干、杨梅果脯、杨梅酱、杨梅罐头。每当杨梅收获季节,塘栖镇大街小巷,均有果农装筐叫卖,购者极众。居民多用烧酒浸之,有医治感冒、中暑和驱风湿,消疲劳之动能”(《塘栖镇志》,上海书店1990年版,第107页)。

分享到:
返回顶部
打印本页
读懂临平 品味物产①
发布时间: 2023-11-20 14:45:23 来源: 临平史志

临平自古以果品闻名,四季不断,长年不绝。民间有歌谣:“樱子开头炮,荸荠收龙梢。梅子连枇杷,还有杏李桃。花红接石榴,柿子加葡萄。重阳吃菱藕,腊月甘蔗咬。”……

塘栖枇杷

123.jpg

塘栖枇杷是临平久负盛名的地方特产,其果形美观,果肉玉白,嫩糯鲜甜,汁丰欲滴,营养丰富,为果中珍品。除宜生食外,可加工成罐头、果酒、果酱、果膏;可入药,具有清热润肺、止咳化痰、健胃利尿等功效。

塘栖种植枇杷历史悠久,清康熙《栖里景物略》已提及。清光绪《唐栖志》中对塘栖盛产的枇杷作了如此描绘:“四五月时,金弹累累,各村皆是,筠筐千百,远贩苏沪,岭南荔枝无以过之。”民国22年(1933年)《中国实业志》载:“浙江枇杷,以杭县之塘栖为最有名,产量也最丰……不但形体巨大,汁水亦多,为他乡所不及。”

塘栖枇杷主要集中在塘栖镇一带,“塘栖枇杷栽种于镇周,东至泉漳、五杭,南及界河、姚家湾、东家桥,西至毛墩坝、武林头、南杨墩,北为德清县之北杨墩,周围30余里”(《塘栖镇志》,上海书店1991年版,第105页)。塘栖一带池塘密布,土壤肥沃,加上果农栽培精细,采取“筑墩栽植、巧施羊肥、冬复寸泥、精细疏果”四大方法,因而越长越好。塘栖镇为此还建成枇杷特色园区0.68平方千米。

2001年,塘栖枇杷获浙江省国际农业博览会银奖。塘栖镇被省政府命名为“浙江枇杷之乡”。2004年5月18日,国家质量监督检验检疫局批准对塘栖枇杷实施原产地域产品保护。

临平甘蔗

456.jpg

临平甘蔗始植于唐,盛栽于宋,已有千余年栽培史,因其松脆多汁,甜而不腻,食之口中无碎屑,故有“脆比雪藕甘比蜜,滴滴入口沉疴痊”之美誉。民国《杭州府志》卷七十八:“仁和临平、小林多种之,以土窖藏至春夏可经年味不变,小如芦者曰荻蔗。”因甘蔗可鲜吃,也可窖藏至翌年清明食用,调节淡季水果市场,远销江苏、上海、山东、河南、江西、安徽等10多个省市。

临平甘蔗汁多味甜,除土质、气候条件外,关键是施肥,蔗农以鸡粪、羊粪为主,辅以菜饼。甘蔗不仅营养丰富,能解渴除疲,还有清热生津润肺化痰的药用价值。民间相传甘蔗合荸荠、竹叶煎服,有清火、止咳等功效,用余火煨熟的蔗,能治小儿百日咳。

除了临平以外,塘栖也是甘蔗主产区,民国时期,塘栖甘蔗年产70多万担,以外销杭、嘉、湖为大宗,上海次之。清代诗人姚宝田《甘蔗》诗称:“小林贡甘蔗,记之潜氏书。登场舞竿木,到老味有余。似此坚多节,异哉心未虚。”自古以来,甘蔗被视为“吉祥之物”,民间相互馈赠,喜庆之日必有甘蔗,寓意是“甘甜似蜜,节节有加”、“节节高、步步高”。近年来临平甘蔗逐步被广东高杆甘蔗所代替,种植面积越来越小。

小林黄姜

640 (1).jpg

临平小林一带栽培黄姜,据记载,在北宋年间已盛产。《太平寰宇记》称:“杭州土产干姜、橘、蜜,皆入贡。”明《本草纲目》亦有“临平山产姜”的记载。清嘉庆《大清一统志》卷二八六称:“姜,仁和临平山出。”清乾隆《杭州府志》称:“姜出仁和小林镇,近苏家村多种之。”

小林黄姜因其姜块大壮、肉质黄密、辣香味强而著名。具有长势强、块茎大、形为瓜、皮淡黄、肉蜡黄、纤维少的特点。

小林黄姜主要产地在小林(今属东湖街道)及其紧邻的乾元、塘南、亭趾等地。这一地区多小粉土,透气性好,又为富磷区,很适宜姜的种植。李时珍《本草纲目》载:“姜辛而不荤,去邪避恶,生啖熟食,醋酱糟盐蜜煎调和,无为宜之。可蔬可和可果可药,其利博矣。”姜有除风邪寒热、治伤寒头疼鼻塞、咳逆上气,止呕吐,去痰下气,治霍乱,消浮肿和健脾胃等功能。故有“冬吃萝卜夏吃姜,郎中先生丢药箱”的谚语。

超山杨梅

789.jpg

《栖里景物略》有载:“塘栖超山产杨梅,南山杨梅尤佳。”到民国时,每年所产杨梅不下10万余斤,主要有大炭、小炭之分。

大炭杨梅,是超山杨梅品种群中最出名的品种。该品种果大,形圆,单果平均重12克,最大的可达18克。果面深紫黑色,色深的程度,实属国内罕见。果底有一颗翠绿色的“小瘤”,看上去宛如镶入黑绒毡中的翡翠,外观极美。这是识别大炭梅的最简便的方法。大炭梅肉柱长而粗,呈棒槌状,尖端多钝圆,深紫黑色,内部为鲜红色。壁薄汁丰,含糖15%,含酸1.7%,甜酸适度,品质上乘。大炭梅以“色深如炭”而独具特色,与余姚的“荸荠种”、黄岩的“东魁”、温州的“东岙”、萧山的“迟色”杨梅一起被列为“浙江五大巨梅”。

小炭梅,又名金钱炭梅,是超山杨梅的又一良种,肉柱排列紧密,耐贮运,主产崇贤南山等地。此外,超山杨梅还有荔枝杨梅、湘红杨梅等。这些品种使“超山杨梅”既有杰出佳品又多姿多彩,在省内外享有盛誉。

“杨梅除鲜食外,还可加工成杨梅干、杨梅果脯、杨梅酱、杨梅罐头。每当杨梅收获季节,塘栖镇大街小巷,均有果农装筐叫卖,购者极众。居民多用烧酒浸之,有医治感冒、中暑和驱风湿,消疲劳之动能”(《塘栖镇志》,上海书店1990年版,第107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