尊敬的朱旭光委员:
首先感谢您对我区校地合作和产教融合发展工作的关心支持,浙江理工大学时尚学院作为临平区引进的唯一一所省级重点大学,区委区政府和理工大一直在积极谋划产教深度融合、创新赋能发展。
您在提案中提到,围绕“打造时尚之都样板地”、“智慧化产业高地”、“高能级创新载体”和“高素质人才基地”的战略定位,推进浙江理工大学时尚学院全方位融入临平经济社会发展,我区十分认可也高度重视,针对您提案中提到的四点举措,由区经科局牵头,现答复如下:
1.关于推进技术研发与产业需求精准匹配的建议。
我区围绕重点产业链、重点企业、优势互补,加强与浙理工的政产学研用深度合作,实现教育与产业的互促共进、协同发展。在校企合作方面,充分调研企业科技研发需求,搭建交流平台,推动汉尔姆建筑科技有限公司、浙江光大建设集团有限公司、尚越光电科技股份有限公司、浙江华鼎科技有限公司、卓尚科技有限公司等科技企业与浙理工开展科技合作和产学研对接。2023年,依托浙理工院校资源与数智平台“时尚E家”,全量归集企业服装设计、成衣生产、检验检测、仓储物流、品牌管理等全产业链信息和政府科技创新、产业升级政策信息,打通设计、面料、制版、生产、造型、仓储、销售等各个环节,为时尚产业创新创业提供个性化、一站式、整体性解决方案,如针对杭州华颖丝绸有限公司产品老化市场需求低迷问题,通过定向设计“锦绣国风”爆款汉服,为企业增收。在校地合作方面,与浙江理工大学签订深化合作协议,进一步加强校地合作、推进校企联动。共建“浙江先进碳材料产业创新服务综合体”,浙理工通过派驻团队常驻云墨智谷,结合云墨智谷的产业优势资源和浙江理工大学的人才实力、科研创新,共同推动产业发展,该综合体于2020年1月被列入第三批省级产业创新服务综合体创建名单,云墨智谷园区也最终被认定为临平区唯一一家专业型省级孵化器。
接下来,我区将进一步瞄准临平产业发展需求,将浙理工的基础研究优势与区内产业化优势相结合,推动科技成果在临平转移转化。进一步优化产业政策,支持引导区内企业与浙理工共建科研平台、开展产学研合作、联合申报各类科技项目等,例如,对企业与浙理工开展产学研合作的,兑付最高20万元科技创新券;企业吸纳浙理工科技成果并完成技术合同认定登记的,给予最高100万元政策性奖励,推动浙理工服务地方经济社会发展,加速产学研一体化进程。
2.关于推进人才培育与地方需求深度对接的建议。
瞄准青年人才“引育留用管爱”全链条,着力于提升人才市场活跃度,优化人才资源配置,打造人才“强磁场”。在人才团队引进方面,杭州市临平区高新技术企业协会与浙理工签订合作框架协议,选拔一批与临平高企协会企业匹配的师资派驻临平办公。鼓励浙理工组建专业团队,协助临平高企协会优秀团队发展每年提供10名各学科教师支持临平研究院进行人才培训,为临平区高新企业提供各种培训,每年不少于100人次。强化校企沟通,为协会会员单位提供产学研师资、技术对接,以及相关资讯服务。在赋能地方人才培养方面,发挥浙江理工大学和产业技术中心的专业团队优势,加快企业人才培养,实现深度合作,如临平经济技术开发区与浙江理工大学产业技术中心主办“企业首席科技官(技术经纪人)培训班”,62人获得初级技术经纪人证书;区经科局联合产业技术中心举办临平区2023年企业人力资源高级主管综合素质提升培训班;区妇联联合产业技术中心开展“女性素质提升”送课入企等活动。在企才供需保障方面,为落实教育部访企拓岗促就业专项行动工作要求,临平区深化校企产学研合作,拓展研究生就业实习渠道,推动浙江理工大学与浙江辉凯鼎瑞新材料有限公司研究生就业实习基地完成签约。区内伊芙丽、得体科技等龙头服装企业与浙理工开展大学生实践实训,每年组织200余名大学生参与临平时尚产业实践锻炼,为青年时尚工程师培育做足储备、夯实基础。积极排摸企业人才需求并对接高校就业处,举办专场招聘会解决大学生就业及企业人才短缺问题。
接下来,我们将进一步发挥红丰创新带、艺尚小镇、算力小镇等主阵地优势,2024年拟会同开发区、临平新城等平台计划开展一系列活动,与浙理工建立长期、稳定的合作交流,为青年人才提供职前培训、实习、实训等职业发展机会,助力企业集聚、培养、服务和保障各类高层次人才。
3.关于推进校区建设与城区发展高度融合的建议
浙江理工大学周边地区(LP20单元)最初作为临平经开区的一个功能板块,最早定位为装备制造业单元,主要承担制造业的功能。2016年,浙江理工大学与临平经开区签订战略合作协议。2020年,浙江理工大学时尚学院第一次项目推进联席会议提出,要进一步放大时尚学院的带动效应,研究时尚学院周边地块空间规划,做好空间资源配置,进一步完善周边配套,提升区域整体能级。2022年9月,浙江理工大学临平校区(时尚学院)正式开学。作为临平区首个大学,也将给周边地区带来新的发展机遇。加上临平经开区中心区、临平北站、以及地铁3号线和9号线等重大项目的建设,理工大周边地区的整体定位和用地布局也逐步进行优化。重点是进一步完善商业配套、交通出行、大学生创新创业、教师住房、幼儿园小学、医疗服务、安全维稳等功能。
根据规划,浙理工所在兴旺北单元定位为临平北部的花园式居住及创新服务中心,充分利用河湖湿地生态环境优势,发挥浙江理工大学、高铁临平北站的带动作用,打造服务临平北部中心的品质生活新城。规划形成“两轴四片”空间结构。两轴:串联龙安公园与亭趾公园的公共文化轴,串接浙江理工大学(时尚学院)的创新活力轴。四片:一是创新制造片区,整合工业产业,形成以创新制造为主的工业片区;二是高校拓展片区,围绕浙江理工大学,拓展时尚、产学研、商业综合服务等相关功能,形成具有活力的创新片区;三是老镇公服片区,围绕运河街道老镇区,完善公共服务配套,形成提供高品质生活服务的宜居片区;四是生活游憩片区,形成以公共文化轴为活动中心,河网水乡密布的新生活片区。
4.关于创新建设浙江理工大临平研究院的建议
产业研究院等新型研发机构是促进科技创新和产业发展的重要载体,对促进贯彻创新驱动发展战略、构建科技成果转化体系具有十分关键作用。近年来,临平区高度重视新型研发机构建设发展,先后成立了浙大高端装备研究院、浙大基础医学创新研究院、国科大光电智能感知产业研究院、服务型制造研究院、中国服装科创研究院等9家新型研发机构,涵盖高端装备、生物医药、家纺服装、算力等领域。9家研究院均由三大平台牵头,采取“一事一议”方式组建,投资建设主体呈现多样化特征,有院地共建、地企共建、高校自建等多种模式。作为临平区引进的唯一一所省级重点大学,如在临平区成立浙江理工大临平研究院,临平区将与研究院“并肩作战”,围绕校地合作和产教融合,充分发挥研究院学科优势,依托学校资源,打造紧密型的校地协同创新共同体;共同完善“政产学研用”协同创新的运行体系,推动科研项目与我区企业对接,建设共享型的科技成果转化共同体;优化校企一体化人才培养模式,通过引校进企、引企驻校、校企一体等方式,建立招生、人才培养、就业联动机制,打造产业人才培养共同体。
分享到: |
政民互动 > | 政协提案 > |
尊敬的朱旭光委员:
首先感谢您对我区校地合作和产教融合发展工作的关心支持,浙江理工大学时尚学院作为临平区引进的唯一一所省级重点大学,区委区政府和理工大一直在积极谋划产教深度融合、创新赋能发展。
您在提案中提到,围绕“打造时尚之都样板地”、“智慧化产业高地”、“高能级创新载体”和“高素质人才基地”的战略定位,推进浙江理工大学时尚学院全方位融入临平经济社会发展,我区十分认可也高度重视,针对您提案中提到的四点举措,由区经科局牵头,现答复如下:
1.关于推进技术研发与产业需求精准匹配的建议。
我区围绕重点产业链、重点企业、优势互补,加强与浙理工的政产学研用深度合作,实现教育与产业的互促共进、协同发展。在校企合作方面,充分调研企业科技研发需求,搭建交流平台,推动汉尔姆建筑科技有限公司、浙江光大建设集团有限公司、尚越光电科技股份有限公司、浙江华鼎科技有限公司、卓尚科技有限公司等科技企业与浙理工开展科技合作和产学研对接。2023年,依托浙理工院校资源与数智平台“时尚E家”,全量归集企业服装设计、成衣生产、检验检测、仓储物流、品牌管理等全产业链信息和政府科技创新、产业升级政策信息,打通设计、面料、制版、生产、造型、仓储、销售等各个环节,为时尚产业创新创业提供个性化、一站式、整体性解决方案,如针对杭州华颖丝绸有限公司产品老化市场需求低迷问题,通过定向设计“锦绣国风”爆款汉服,为企业增收。在校地合作方面,与浙江理工大学签订深化合作协议,进一步加强校地合作、推进校企联动。共建“浙江先进碳材料产业创新服务综合体”,浙理工通过派驻团队常驻云墨智谷,结合云墨智谷的产业优势资源和浙江理工大学的人才实力、科研创新,共同推动产业发展,该综合体于2020年1月被列入第三批省级产业创新服务综合体创建名单,云墨智谷园区也最终被认定为临平区唯一一家专业型省级孵化器。
接下来,我区将进一步瞄准临平产业发展需求,将浙理工的基础研究优势与区内产业化优势相结合,推动科技成果在临平转移转化。进一步优化产业政策,支持引导区内企业与浙理工共建科研平台、开展产学研合作、联合申报各类科技项目等,例如,对企业与浙理工开展产学研合作的,兑付最高20万元科技创新券;企业吸纳浙理工科技成果并完成技术合同认定登记的,给予最高100万元政策性奖励,推动浙理工服务地方经济社会发展,加速产学研一体化进程。
2.关于推进人才培育与地方需求深度对接的建议。
瞄准青年人才“引育留用管爱”全链条,着力于提升人才市场活跃度,优化人才资源配置,打造人才“强磁场”。在人才团队引进方面,杭州市临平区高新技术企业协会与浙理工签订合作框架协议,选拔一批与临平高企协会企业匹配的师资派驻临平办公。鼓励浙理工组建专业团队,协助临平高企协会优秀团队发展每年提供10名各学科教师支持临平研究院进行人才培训,为临平区高新企业提供各种培训,每年不少于100人次。强化校企沟通,为协会会员单位提供产学研师资、技术对接,以及相关资讯服务。在赋能地方人才培养方面,发挥浙江理工大学和产业技术中心的专业团队优势,加快企业人才培养,实现深度合作,如临平经济技术开发区与浙江理工大学产业技术中心主办“企业首席科技官(技术经纪人)培训班”,62人获得初级技术经纪人证书;区经科局联合产业技术中心举办临平区2023年企业人力资源高级主管综合素质提升培训班;区妇联联合产业技术中心开展“女性素质提升”送课入企等活动。在企才供需保障方面,为落实教育部访企拓岗促就业专项行动工作要求,临平区深化校企产学研合作,拓展研究生就业实习渠道,推动浙江理工大学与浙江辉凯鼎瑞新材料有限公司研究生就业实习基地完成签约。区内伊芙丽、得体科技等龙头服装企业与浙理工开展大学生实践实训,每年组织200余名大学生参与临平时尚产业实践锻炼,为青年时尚工程师培育做足储备、夯实基础。积极排摸企业人才需求并对接高校就业处,举办专场招聘会解决大学生就业及企业人才短缺问题。
接下来,我们将进一步发挥红丰创新带、艺尚小镇、算力小镇等主阵地优势,2024年拟会同开发区、临平新城等平台计划开展一系列活动,与浙理工建立长期、稳定的合作交流,为青年人才提供职前培训、实习、实训等职业发展机会,助力企业集聚、培养、服务和保障各类高层次人才。
3.关于推进校区建设与城区发展高度融合的建议
浙江理工大学周边地区(LP20单元)最初作为临平经开区的一个功能板块,最早定位为装备制造业单元,主要承担制造业的功能。2016年,浙江理工大学与临平经开区签订战略合作协议。2020年,浙江理工大学时尚学院第一次项目推进联席会议提出,要进一步放大时尚学院的带动效应,研究时尚学院周边地块空间规划,做好空间资源配置,进一步完善周边配套,提升区域整体能级。2022年9月,浙江理工大学临平校区(时尚学院)正式开学。作为临平区首个大学,也将给周边地区带来新的发展机遇。加上临平经开区中心区、临平北站、以及地铁3号线和9号线等重大项目的建设,理工大周边地区的整体定位和用地布局也逐步进行优化。重点是进一步完善商业配套、交通出行、大学生创新创业、教师住房、幼儿园小学、医疗服务、安全维稳等功能。
根据规划,浙理工所在兴旺北单元定位为临平北部的花园式居住及创新服务中心,充分利用河湖湿地生态环境优势,发挥浙江理工大学、高铁临平北站的带动作用,打造服务临平北部中心的品质生活新城。规划形成“两轴四片”空间结构。两轴:串联龙安公园与亭趾公园的公共文化轴,串接浙江理工大学(时尚学院)的创新活力轴。四片:一是创新制造片区,整合工业产业,形成以创新制造为主的工业片区;二是高校拓展片区,围绕浙江理工大学,拓展时尚、产学研、商业综合服务等相关功能,形成具有活力的创新片区;三是老镇公服片区,围绕运河街道老镇区,完善公共服务配套,形成提供高品质生活服务的宜居片区;四是生活游憩片区,形成以公共文化轴为活动中心,河网水乡密布的新生活片区。
4.关于创新建设浙江理工大临平研究院的建议
产业研究院等新型研发机构是促进科技创新和产业发展的重要载体,对促进贯彻创新驱动发展战略、构建科技成果转化体系具有十分关键作用。近年来,临平区高度重视新型研发机构建设发展,先后成立了浙大高端装备研究院、浙大基础医学创新研究院、国科大光电智能感知产业研究院、服务型制造研究院、中国服装科创研究院等9家新型研发机构,涵盖高端装备、生物医药、家纺服装、算力等领域。9家研究院均由三大平台牵头,采取“一事一议”方式组建,投资建设主体呈现多样化特征,有院地共建、地企共建、高校自建等多种模式。作为临平区引进的唯一一所省级重点大学,如在临平区成立浙江理工大临平研究院,临平区将与研究院“并肩作战”,围绕校地合作和产教融合,充分发挥研究院学科优势,依托学校资源,打造紧密型的校地协同创新共同体;共同完善“政产学研用”协同创新的运行体系,推动科研项目与我区企业对接,建设共享型的科技成果转化共同体;优化校企一体化人才培养模式,通过引校进企、引企驻校、校企一体等方式,建立招生、人才培养、就业联动机制,打造产业人才培养共同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