尊敬的陈杭代表:
您好!感谢您对临平教育的关心关注!您提出的《关于促进城乡义务教育优质均衡发展的建议》我局已收悉,现对您的建议回复如下:
一、工作推进情况
促进城乡义务教育优质均衡发展是我区打造“学在临平”美好教育品牌的重点工作之一。自2022年开始,我区实施城乡教育管理体制重大改革,将原先由镇街管理的学校、幼儿园统一收归区级管理,为实现城乡教育服务均等化提供坚实保障。两年来,区教育局着力统一学校经费标准,合理规划教育资源布局,不断加强教师队伍建设,全面提升教育教学质量,统筹城乡教育均衡发展,努力办好每一所学校,以国家义务教育优质均衡发展县创建为契机,积极打造教育共富临平范式。
(一)办学条件提升有力度
一是大力拓展农村教育资源。近两年,区教育局多渠道拓展农村义务教育资源,2022年望山文体活动中心项目启动,区教育局积极主动对接项目建设主体,提议该项目按少于36班小学规模设计,全部用于解决开发区内户籍生入学。同年,区教育局会同运河街道联合对运河小学五杭校区开展提升改造,整体教育教学环境得到了学校师生、家长的高度认可。二是不断促进校园环境美化。近年来,区教育局稳步推进老旧学校提升改造计划,重点关注农村学校和薄弱学校的环境改善。2023年,改造提升运河街道校园环境项目3个,投入835万余元。具体包括:运河一幼亭趾园区现代化学校创建提升工程、运河小学五杭校区运动场地提升改造,亭趾实验小学校园文化及运动场地改造等。三是加大设施设备采购力度。区教育局积极推进教育设施设备采购,深化全年预算审核,统筹推进项目落实,细化资金使用,强化预算执行,优化全区资源分配。2023年运河街道区块教育设施设备采购项目128个,投入835万余元。
(二)教师队伍建设有作为
一是实施组团式帮扶,优质教育辐射共享。围绕“学有优教”“教育共富”目标,出台《临平区义务教育段学校“临”里共建教育联盟暨区域内教共体建设实施办法》,运河街道亭趾实验小学、博陆小学和实验小学、天长世纪小学等学校结成共建型教共体,运河小学和临平第三小学、信达外国语学校等结成共建型教共体等,通过核心校引领辐射结对校,从教育理念、校园文化、教学水平、教科研能力等方面促进共建学校的内涵发展。二是积极推进教师交流轮岗。区教育局在职称评聘上,将到农村学校或办学条件薄弱学校任教1年以上作为推荐申报中级职称的必要条件,任教3年以上作为推荐申报高级职称的必要条件。对长期在农村学校任教教师根据任教年限发放农村教师任教津贴和特岗津贴。三是充分发挥名师引领作用。鼓励区内外名师到农村学校建立工作室(站),各工作室领衔人认真制订工作室建设方案,指导学员修订专业发展规划,常态化开展工作室研修活动,每个工作室(站)设置最高10-15万元工作经费。截至目前我区已在运河街道辖区内学校已建立6个名师工作室(站),辐射初中、小学、幼儿园各学段共5所学校,助推乡村薄弱学校学科教师的快速成长。
(三)弱势群体关爱有温度
一是制度保障,推进区域融合教育。我局持续推进融合教育整体均衡发展,在《关于加强残疾儿童少年随班就读工作的指导意见》等文件的基础上,基于区域实际构建、完善具有临平特色的融合教育保障机制,使随班就读和送教上门工作要求职责更加明确,相关经费发放和使用更加规范,并将融合教育纳入学校督导考核。其中运河街道内亭趾实验小学、运河小学、博陆小学、运河中学均为我区随班就读试点学校。二是师资培养,提升融合教育质量。基于我区实情,开展省市区相关专家讲座指导、普、特校教师同台演绎课堂教学等多种模式的研训协同式培训。搭建平台搭建,致力于促进我区特教区域师生能力提升。运河中学老师获杭州市资源教师基本功大赛初中组一等奖,单项器材操作二等奖,浙江省资源教师基本功大赛三等奖,2023年临平区特殊教育优质课比赛运河小学张老师获二等奖。三是环境创建,保障融合教育实施。区特教指导中心巡回指导,打造资源教室课程体系,形成资源教室课程清单,丰富区域融合教育课程内容与形式。目前,运河街道资源教室实现全覆盖,其中运河中学、亭趾实验小学、运河小学、博陆小学资源教室均为杭州市合格资源教室,其中运河中学、运河小学已在争创市示范。为我区唯一一个市级资源教室全覆盖街道。
二、下一步工作打算
针对您所提出的意见建议,我局将努力做好以下几方面工作:
(一)进一步推动学校项目建设,加大硬件投入
一是合理布点,优化设计。立足实际、着眼长远,认真落实《临平区中小学、幼儿园布点规划(2022-2035)》和《临平区教育项目建设三年行动计划(2023-2025)》,全力保障教育资源供给。二是统筹推进,加快进度。协同部门、平台、街道,共同推进三花里九年一贯制学校、章家河九年一贯制学校等开工建设。三是硬件提升,美化校园。续加大镇街学校硬件提升,提升校园教育教学条件,改善学生学习环境。2024年全区设备采购预算整体核减率61%,运河片区预算申报1123万元,审核通过611万元,核减率45%。下一步,我局将进一步对农村学校、老旧学校予以适当倾斜,强化设施设备供给,不断满足教育教学需求,促进临平教育高品质发展。
(二)进一步加强教师队伍建设,均衡师资配备
一是不断深化名校合作办学。发挥“浙江省义务教育阶段全域教共体(集团化)办学试点地区”优势,针对运河街道教育资源、教师、学生等七个层面,通过开展线上+线下“双师”互动课堂、“送教”进校、教共体内教师交流等举措,实现资源共享。重点推进运河中学和浙师大合作办学项目,充分利用浙师大资源,系统提升课堂教学效能,整体提升教育教学质量,实现教师队伍高质量发展。二是不断做强名优教师队伍。持续关注运河街道各中小学的师资配备情况,适时予以补充和调配,特别是2024年各批次教师招聘、人才引进、交流轮岗等工作中予以一定的倾斜考虑。通过自主培养、人才引进、校际交流等方式,努力扩充和优化我区名优教师队伍,在评优评先上,名额比例向农村学校教师适当倾斜。三是持续深化名师乡村工作室建设。开展名师工作室(站)的日常管理和年度考核;开展乡村学校名师工作室建设需求调研,统筹协调区内外名优教师资源,优先在乡村学校建设名师工作室,优化名师工作室布局和运行。
(三)进一步推进关心关爱工作,关注弱势群体
一是落实残疾儿童关心关爱。通过区教育局、城北中心学校、特教学校、运河街道内义务教育普通学校四级管理,形成融合教育的特殊教育纵向管理网络,确保适龄残疾儿童应随尽随、就近就便优先入学,控辍保学;依托省“网络IEP平台”,对运河街道内特需学生开展个别化教育,全面完成随班就读学生和送教服务学生“一人一案”建设工作。二是落实随迁子女关心关爱。加大运河街道内随迁子女就读公办学校比例,基于运河街道随迁子女家庭实际情况,进一步加大运河课后服务力度,对于存在接送困难的随迁子女提供免费课后服务延时服务,对于三孩家庭随迁子女适当减免课后服务费用。三是落实特殊儿童关心关爱。进一步加强学校心理干预,对学校发现的重点学生,依托“1+4”心理健康帮扶机制,由学校牵头汇集家庭、社区、医疗机构四方力量,为每一位重点学生提供跟踪式心理支持和家庭教育指导。建立“医教结合”通道。在开学初、中高考、学选考前后,持续开展心理健康校园“巡诊”行动,配合学校做好重点学生的心理疏导、危机评估、跟踪指导等各项服务。
感谢您对临平教育的支持与关怀,并真诚希望您一如既往的提出宝贵意见和建议!
分享到: |
政民互动 > | 人大议案 > |
尊敬的陈杭代表:
您好!感谢您对临平教育的关心关注!您提出的《关于促进城乡义务教育优质均衡发展的建议》我局已收悉,现对您的建议回复如下:
一、工作推进情况
促进城乡义务教育优质均衡发展是我区打造“学在临平”美好教育品牌的重点工作之一。自2022年开始,我区实施城乡教育管理体制重大改革,将原先由镇街管理的学校、幼儿园统一收归区级管理,为实现城乡教育服务均等化提供坚实保障。两年来,区教育局着力统一学校经费标准,合理规划教育资源布局,不断加强教师队伍建设,全面提升教育教学质量,统筹城乡教育均衡发展,努力办好每一所学校,以国家义务教育优质均衡发展县创建为契机,积极打造教育共富临平范式。
(一)办学条件提升有力度
一是大力拓展农村教育资源。近两年,区教育局多渠道拓展农村义务教育资源,2022年望山文体活动中心项目启动,区教育局积极主动对接项目建设主体,提议该项目按少于36班小学规模设计,全部用于解决开发区内户籍生入学。同年,区教育局会同运河街道联合对运河小学五杭校区开展提升改造,整体教育教学环境得到了学校师生、家长的高度认可。二是不断促进校园环境美化。近年来,区教育局稳步推进老旧学校提升改造计划,重点关注农村学校和薄弱学校的环境改善。2023年,改造提升运河街道校园环境项目3个,投入835万余元。具体包括:运河一幼亭趾园区现代化学校创建提升工程、运河小学五杭校区运动场地提升改造,亭趾实验小学校园文化及运动场地改造等。三是加大设施设备采购力度。区教育局积极推进教育设施设备采购,深化全年预算审核,统筹推进项目落实,细化资金使用,强化预算执行,优化全区资源分配。2023年运河街道区块教育设施设备采购项目128个,投入835万余元。
(二)教师队伍建设有作为
一是实施组团式帮扶,优质教育辐射共享。围绕“学有优教”“教育共富”目标,出台《临平区义务教育段学校“临”里共建教育联盟暨区域内教共体建设实施办法》,运河街道亭趾实验小学、博陆小学和实验小学、天长世纪小学等学校结成共建型教共体,运河小学和临平第三小学、信达外国语学校等结成共建型教共体等,通过核心校引领辐射结对校,从教育理念、校园文化、教学水平、教科研能力等方面促进共建学校的内涵发展。二是积极推进教师交流轮岗。区教育局在职称评聘上,将到农村学校或办学条件薄弱学校任教1年以上作为推荐申报中级职称的必要条件,任教3年以上作为推荐申报高级职称的必要条件。对长期在农村学校任教教师根据任教年限发放农村教师任教津贴和特岗津贴。三是充分发挥名师引领作用。鼓励区内外名师到农村学校建立工作室(站),各工作室领衔人认真制订工作室建设方案,指导学员修订专业发展规划,常态化开展工作室研修活动,每个工作室(站)设置最高10-15万元工作经费。截至目前我区已在运河街道辖区内学校已建立6个名师工作室(站),辐射初中、小学、幼儿园各学段共5所学校,助推乡村薄弱学校学科教师的快速成长。
(三)弱势群体关爱有温度
一是制度保障,推进区域融合教育。我局持续推进融合教育整体均衡发展,在《关于加强残疾儿童少年随班就读工作的指导意见》等文件的基础上,基于区域实际构建、完善具有临平特色的融合教育保障机制,使随班就读和送教上门工作要求职责更加明确,相关经费发放和使用更加规范,并将融合教育纳入学校督导考核。其中运河街道内亭趾实验小学、运河小学、博陆小学、运河中学均为我区随班就读试点学校。二是师资培养,提升融合教育质量。基于我区实情,开展省市区相关专家讲座指导、普、特校教师同台演绎课堂教学等多种模式的研训协同式培训。搭建平台搭建,致力于促进我区特教区域师生能力提升。运河中学老师获杭州市资源教师基本功大赛初中组一等奖,单项器材操作二等奖,浙江省资源教师基本功大赛三等奖,2023年临平区特殊教育优质课比赛运河小学张老师获二等奖。三是环境创建,保障融合教育实施。区特教指导中心巡回指导,打造资源教室课程体系,形成资源教室课程清单,丰富区域融合教育课程内容与形式。目前,运河街道资源教室实现全覆盖,其中运河中学、亭趾实验小学、运河小学、博陆小学资源教室均为杭州市合格资源教室,其中运河中学、运河小学已在争创市示范。为我区唯一一个市级资源教室全覆盖街道。
二、下一步工作打算
针对您所提出的意见建议,我局将努力做好以下几方面工作:
(一)进一步推动学校项目建设,加大硬件投入
一是合理布点,优化设计。立足实际、着眼长远,认真落实《临平区中小学、幼儿园布点规划(2022-2035)》和《临平区教育项目建设三年行动计划(2023-2025)》,全力保障教育资源供给。二是统筹推进,加快进度。协同部门、平台、街道,共同推进三花里九年一贯制学校、章家河九年一贯制学校等开工建设。三是硬件提升,美化校园。续加大镇街学校硬件提升,提升校园教育教学条件,改善学生学习环境。2024年全区设备采购预算整体核减率61%,运河片区预算申报1123万元,审核通过611万元,核减率45%。下一步,我局将进一步对农村学校、老旧学校予以适当倾斜,强化设施设备供给,不断满足教育教学需求,促进临平教育高品质发展。
(二)进一步加强教师队伍建设,均衡师资配备
一是不断深化名校合作办学。发挥“浙江省义务教育阶段全域教共体(集团化)办学试点地区”优势,针对运河街道教育资源、教师、学生等七个层面,通过开展线上+线下“双师”互动课堂、“送教”进校、教共体内教师交流等举措,实现资源共享。重点推进运河中学和浙师大合作办学项目,充分利用浙师大资源,系统提升课堂教学效能,整体提升教育教学质量,实现教师队伍高质量发展。二是不断做强名优教师队伍。持续关注运河街道各中小学的师资配备情况,适时予以补充和调配,特别是2024年各批次教师招聘、人才引进、交流轮岗等工作中予以一定的倾斜考虑。通过自主培养、人才引进、校际交流等方式,努力扩充和优化我区名优教师队伍,在评优评先上,名额比例向农村学校教师适当倾斜。三是持续深化名师乡村工作室建设。开展名师工作室(站)的日常管理和年度考核;开展乡村学校名师工作室建设需求调研,统筹协调区内外名优教师资源,优先在乡村学校建设名师工作室,优化名师工作室布局和运行。
(三)进一步推进关心关爱工作,关注弱势群体
一是落实残疾儿童关心关爱。通过区教育局、城北中心学校、特教学校、运河街道内义务教育普通学校四级管理,形成融合教育的特殊教育纵向管理网络,确保适龄残疾儿童应随尽随、就近就便优先入学,控辍保学;依托省“网络IEP平台”,对运河街道内特需学生开展个别化教育,全面完成随班就读学生和送教服务学生“一人一案”建设工作。二是落实随迁子女关心关爱。加大运河街道内随迁子女就读公办学校比例,基于运河街道随迁子女家庭实际情况,进一步加大运河课后服务力度,对于存在接送困难的随迁子女提供免费课后服务延时服务,对于三孩家庭随迁子女适当减免课后服务费用。三是落实特殊儿童关心关爱。进一步加强学校心理干预,对学校发现的重点学生,依托“1+4”心理健康帮扶机制,由学校牵头汇集家庭、社区、医疗机构四方力量,为每一位重点学生提供跟踪式心理支持和家庭教育指导。建立“医教结合”通道。在开学初、中高考、学选考前后,持续开展心理健康校园“巡诊”行动,配合学校做好重点学生的心理疏导、危机评估、跟踪指导等各项服务。
感谢您对临平教育的支持与关怀,并真诚希望您一如既往的提出宝贵意见和建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