尊敬的贺晓帆、姚建有委员:
感谢您对临平教育的关心关注!您提出的《关于加强临平高中阶段投入,深化美好教育项目建设的几点建议》我局已收悉,现对您的提案回复如下:
目前全区现有高中学校共11所,共计可提供学位6780个,其中普高7所、学位3773个,职高4所、学位3007个。2023年我区高中学位缺口达1128个,其中普高学位缺口1069个。随着我区初中毕业生数逐年增长,高中学位缺口将逐年呈上升趋势。
围绕提出的几点建议,相关情况汇报如下:
1.有序推进高中扩容。针对高中教育资源紧缺问题,区教育局已向区委区政府专题汇报关于高中办学思路和工作建议,区常委会专题研讨。拟采取四种方式扩容我区高中教育资源。一是改建一所,将星灿九年一贯制学校调整为“高中+初中”模式的学校,探索贯通式人才培养模式,学校由余高领办,该校计划于2025年启用,2024年高中先招收两个班,90名学生,暂放余高就读。二是租用一所,为节约高中项目建设资金,改善实验中学办学条件资源,考虑租用泰利德项目作为实验中学36班规模新校区,老校区两年后置换用于初中办学。三是新批一所,批准光华实验外国语学校变更为十二年一贯制学校,其中高中12班规模。四是合并一所,临平职高与临平卫校合并,用于生物医药类专业招生。
2.持续推进初中减负。一是加强教辅资料管理。严格落实“一科一辅”,任何单位和个人不得以任何形式强制或变相强制学校或学生购买任何教辅材料,做到作业必须精选,做到有布置,必批改,必讲评。二是规范课后服务和晚自习管理。科学安排课后服务内容,积极开发拓展性课程,组织学生开展丰富多彩的科技、文体、艺术、劳动、阅读等活动。打响“五色五育”品牌,培育“身心两健”的临平学子。三是开展阳光体育系列活动。大力发展“生生体育”,建立“日常化赛事+校内联赛+校际联赛+区级联赛”多层级赛事体系,举办青少年足球“校超”联赛和篮球“校BA”联赛,坚持学生校内体育每天1小时行动,每位学生熟练掌握1至2项运动技能。四是加强新时代劳动教育。深入挖掘宋韵文化、运河文化等地方资源,加大学校劳动场域建设,实现校校劳动实践基地全覆盖;面向美丽乡村重点项目所在村,建设一批中小学生研学旅行基地;联合老板集团,深度实施劳动教育“食全食美”行动,开好用好“智造”食育新课堂。
3.开辟人才子女入学“新通道”。有效实施“专班助企”“点单服务”“家访回访”三大行动,配备服务专员做好“一对一”精准服务,开通转学入学“绿色通道”,对新招引重点企业人才子女按照“一事一议”原则进行妥善安置。计划在临平新城和经济开发区南北两地优质学校分别建立人才子女班,高标准满足人才子女入园入学需求。同时对于非本地户籍高层次人才子女申请参加我区高中升学考试的,经区教育局审核确定后,具有与本区居民子女同等资格报考我区各类高中。但根据《浙江省教育厅关于实施初中学业水平考试全省统一命题的通知》(浙教基〔2023〕51 号)和《浙江省教育厅关于做好优质普通高中分配生招生工作的通知》(浙教基〔2023〕52 号)要求,所有学生均须依据中考成绩录取。
4.纵深推进高中提质。2023年普高特殊类型招生控制线上线1169人,比去年增加101人,上线率38.7%,超全省平均18.7个百分点。余高(临平中学)特殊类型招生控制线上线690人,上线率94%,连续六年保持在90%以上,清北录取8人。全区职高本科上线307人,临平职高本科上线253人,上线数连续三年排名全省第一,连续10年排名全市第一。
下一步,一是继续提升普通高中“出口质量”。大力支持各大普高各展其才、各尽其能,努力让更多临平学子进入更好大学深造。余高突出拔尖创新人才培养,强化清北、浙大等C9高校攻坚,实现“人人上一本”目标;余二高突出985、211、“双一流”学生培养,力争特殊类型控制线突破60%、“百人211”目标;塘栖中学实施“百人上特控”攻坚;实验中学力争实现“人人上本科”目标;树兰高中、信达高中、橄榄树高中满足特长发展、出国求学等多元化需求。二是逐步实现职业高中重“分层办学”。聚焦升学就业双通道,对于学业成绩相对突出的学生,侧重高职考升学攻坚,让更多职高生进入本科院校就读,继续保持全省本科升学率第一方阵水平;对于学业成绩优势不显著的学生,侧重高技能人才培养攻坚,精准对接本地企业,持续扩大中高企一体化订单班培养规模,有效破解临平企业“技工荒”,提高就读高职院校技能人才“回临率”。三是全力提升职教专业产业“粘合度”。强化产教供需双向对接,健全专业设置动态调整机制,建好1个高水平学校和3个高水平专业。建强西奥电梯、春风动力、老板集团3个本地重点企业订单班和电子商务、新制造、建筑3个行业协会订单班,实现专业与产业匹配度达85%以上。建好电商、美妆、园林、烹饪、旅服等专业群,培育如民宿管家、乡村职业经理人、研学旅行指导师等乡村经营人才,促进农民农村共同富裕。开展社会技能培训,服务产业发展。
最后,再次感谢您对教育的关注和支持,我们一定竭尽所能,持续擦亮“临平美好教育”的金名片。
分享到: |
政民互动 > | 政协提案 > |
尊敬的贺晓帆、姚建有委员:
感谢您对临平教育的关心关注!您提出的《关于加强临平高中阶段投入,深化美好教育项目建设的几点建议》我局已收悉,现对您的提案回复如下:
目前全区现有高中学校共11所,共计可提供学位6780个,其中普高7所、学位3773个,职高4所、学位3007个。2023年我区高中学位缺口达1128个,其中普高学位缺口1069个。随着我区初中毕业生数逐年增长,高中学位缺口将逐年呈上升趋势。
围绕提出的几点建议,相关情况汇报如下:
1.有序推进高中扩容。针对高中教育资源紧缺问题,区教育局已向区委区政府专题汇报关于高中办学思路和工作建议,区常委会专题研讨。拟采取四种方式扩容我区高中教育资源。一是改建一所,将星灿九年一贯制学校调整为“高中+初中”模式的学校,探索贯通式人才培养模式,学校由余高领办,该校计划于2025年启用,2024年高中先招收两个班,90名学生,暂放余高就读。二是租用一所,为节约高中项目建设资金,改善实验中学办学条件资源,考虑租用泰利德项目作为实验中学36班规模新校区,老校区两年后置换用于初中办学。三是新批一所,批准光华实验外国语学校变更为十二年一贯制学校,其中高中12班规模。四是合并一所,临平职高与临平卫校合并,用于生物医药类专业招生。
2.持续推进初中减负。一是加强教辅资料管理。严格落实“一科一辅”,任何单位和个人不得以任何形式强制或变相强制学校或学生购买任何教辅材料,做到作业必须精选,做到有布置,必批改,必讲评。二是规范课后服务和晚自习管理。科学安排课后服务内容,积极开发拓展性课程,组织学生开展丰富多彩的科技、文体、艺术、劳动、阅读等活动。打响“五色五育”品牌,培育“身心两健”的临平学子。三是开展阳光体育系列活动。大力发展“生生体育”,建立“日常化赛事+校内联赛+校际联赛+区级联赛”多层级赛事体系,举办青少年足球“校超”联赛和篮球“校BA”联赛,坚持学生校内体育每天1小时行动,每位学生熟练掌握1至2项运动技能。四是加强新时代劳动教育。深入挖掘宋韵文化、运河文化等地方资源,加大学校劳动场域建设,实现校校劳动实践基地全覆盖;面向美丽乡村重点项目所在村,建设一批中小学生研学旅行基地;联合老板集团,深度实施劳动教育“食全食美”行动,开好用好“智造”食育新课堂。
3.开辟人才子女入学“新通道”。有效实施“专班助企”“点单服务”“家访回访”三大行动,配备服务专员做好“一对一”精准服务,开通转学入学“绿色通道”,对新招引重点企业人才子女按照“一事一议”原则进行妥善安置。计划在临平新城和经济开发区南北两地优质学校分别建立人才子女班,高标准满足人才子女入园入学需求。同时对于非本地户籍高层次人才子女申请参加我区高中升学考试的,经区教育局审核确定后,具有与本区居民子女同等资格报考我区各类高中。但根据《浙江省教育厅关于实施初中学业水平考试全省统一命题的通知》(浙教基〔2023〕51 号)和《浙江省教育厅关于做好优质普通高中分配生招生工作的通知》(浙教基〔2023〕52 号)要求,所有学生均须依据中考成绩录取。
4.纵深推进高中提质。2023年普高特殊类型招生控制线上线1169人,比去年增加101人,上线率38.7%,超全省平均18.7个百分点。余高(临平中学)特殊类型招生控制线上线690人,上线率94%,连续六年保持在90%以上,清北录取8人。全区职高本科上线307人,临平职高本科上线253人,上线数连续三年排名全省第一,连续10年排名全市第一。
下一步,一是继续提升普通高中“出口质量”。大力支持各大普高各展其才、各尽其能,努力让更多临平学子进入更好大学深造。余高突出拔尖创新人才培养,强化清北、浙大等C9高校攻坚,实现“人人上一本”目标;余二高突出985、211、“双一流”学生培养,力争特殊类型控制线突破60%、“百人211”目标;塘栖中学实施“百人上特控”攻坚;实验中学力争实现“人人上本科”目标;树兰高中、信达高中、橄榄树高中满足特长发展、出国求学等多元化需求。二是逐步实现职业高中重“分层办学”。聚焦升学就业双通道,对于学业成绩相对突出的学生,侧重高职考升学攻坚,让更多职高生进入本科院校就读,继续保持全省本科升学率第一方阵水平;对于学业成绩优势不显著的学生,侧重高技能人才培养攻坚,精准对接本地企业,持续扩大中高企一体化订单班培养规模,有效破解临平企业“技工荒”,提高就读高职院校技能人才“回临率”。三是全力提升职教专业产业“粘合度”。强化产教供需双向对接,健全专业设置动态调整机制,建好1个高水平学校和3个高水平专业。建强西奥电梯、春风动力、老板集团3个本地重点企业订单班和电子商务、新制造、建筑3个行业协会订单班,实现专业与产业匹配度达85%以上。建好电商、美妆、园林、烹饪、旅服等专业群,培育如民宿管家、乡村职业经理人、研学旅行指导师等乡村经营人才,促进农民农村共同富裕。开展社会技能培训,服务产业发展。
最后,再次感谢您对教育的关注和支持,我们一定竭尽所能,持续擦亮“临平美好教育”的金名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