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进市委会:
贵委在杭州市十二届政协三次会议上提出的《关于依托临平新城-经开区建设先行试验区加快沪杭未来智造协同发展的建议》(第116号)收悉。经我区主办,市发改委、市经信局、市交通运输局会办,现答复如下:
临平地处长江三角洲圆心地,坐落于G60科创大走廊和杭州城东智造大走廊的战略交汇点,是杭州接轨大上海、融入长三角的天然“桥头堡”,这是地缘优势、也是趋势使然。2023年10月,杭州市委对临平提出了新定位——深度融沪桥头堡、产城融合示范区,为高水平建设“数智临平·品质城区”标注了新高度。今年是临平“当好深度融沪桥头堡、建设产城融合示范区、打造杭州城东新中心”的开局之年,我区紧抓发展机遇,提速融杭接沪,实施产城融合全域攻坚。《建议》中提出的关于强化规划统筹、加强重点产业集聚、优化配套服务等建议,对更高质量谋划承接上海优质产业资源溢出的标志性平台,启动沪杭未来智造协同发展试验区建设,具有很强的指导性和参考价值。
一、关于强化规划统筹,推动试验区开好局起好步方面
一是在顶层设计上进一步明确路径。结合市委对临平提出的“深度融沪桥头堡、产城融合示范区”的发展定位,我区已编制完成《沪杭未来智造协同发展试验区(临平)建设方案》《临平区打造“深度融沪桥头堡、产城融合示范区”三年行动计划(2024—2026年)》,进一步明确了沪杭未来智造协同发展试验区建设的总体要求、空间布局、具体行动和保障举措,打造要素流动便捷、产业协同紧密、品质服务优越、一体化改革先行的示范区。二是在先行区块上进一步明确开发时序。依托临平经济技术开发区三个“一平方公里”、临平乔司板块(临平数智城)先行先试。按照“一年拉框架、三年出形象、五年大变样”安排重点推进临平数智城建设,重点发展科技创新、科技成果转化中心等产业。
下一步,我区将强化与杭州市相关责任部门的衔接,与上海合作主体商讨研究合作途径,形成更加高效的推进整体融合、功能互补和协同发展的工作协调机制。持续发挥项目载体(如半导体产业园项目、临平数智城项目)对协同发展试验区建设的支撑引领作用,实行节点化、清单化管理,积极争取沪杭未来智造协同发展试验区纳入省级浙沪合作平台体系。在重点板块的开发建设方面,借助临平数智城纳入杭州市重点建设区域的契机,积极争取省市公共服务资源、科技成果转化、重大产业项目导入、人才支持政策等向临平倾斜,支持协同发展试验区建设。利用好长三角G60浙江科创基地(上海飞地),与复旦、同济等上海知名高校建立产学研协同创新中心,推动G60科创飞地实质性运营。
二、关于加强重点产业集聚,对接上海创新智造要素溢出方面
一是发挥好平台集聚效应。临平经济技术开发区已谋划建设半导体、专精特新、生物医药产业园三个“一平方公里”产业园,目前半导体产业园产业实现初步集聚,2023年实现产值26.67亿元,增长34.2%;已在半导体、集成电路等前沿领域获得各类技术专利176件;目前在建项目6个,计划总投资21.2亿元。围绕张江高科、复星医药等上海头部生态企业,与复旦科技园发展研究院、上海余杭·临平商会等机构建立长期联络关系;与百诚医药合作建立产业基金,发挥生物医药领域,特别是医疗器械领域优势;与长三角G60科创走廊联席办紧密联动,3月21日被授予长三角G60生物医药领域“产业合作示范园区”。临平新城作为杭州城东新中心的主战场,立足已有产业基础,依托一带(产业创新发展带)、两镇(艺尚小镇、算力小镇)、一城(临平数智城),围绕数字时尚、算力科技、新消费三大产业方向,靶向招引联通聚能中心、黛玛诗等智能物联、时尚等方向产业项目,积极承接上海的人工智能、大数据、工业互联网等融合性数字经济,以及金融服务、现代商贸、人力资源、软件和信息服务等现代服务业产业溢出,助力未来产业高新区建设。二是发挥好特色产业优势。作为全省唯一的服务型制造试点区,聚焦高端设计和工艺创新,加快推进产业数字化改革和制造业高质量发展。抢抓杭州市列入人工智能训练场试点城市的重大机遇,发挥算力基础设施布局早、算力小镇初具规模的优势,持续巩固芯片设计等算力产业发展势头。
下一步,我们将聚焦主导产业,积极融入城东智造大走廊产业规划布局,以产业平台为主阵地开展更高效的产业协同合作,更好承接上海科创资源的溢出。
生物医药方面,持续做强临平经济技术开发区(浙江生物医药高新技术园区),围绕华融二期等一批即将可用的生物医药产业空间,进一步完善园区的公共配套;通过土地收回等方式,盘活项目导入生物医药产业资源。积极对接张江药谷、临港生命蓝湾特色产业园区,共同打造长三角生物医药产业创新研发总部基地,围绕科技研发、成果转化、生产服务、知识产权交易建立产业转移互惠机制,以上海科技飞楼-临平产业园区模式打造生物医药产业双向飞地。依托贝达药业、民生药业、胡庆余堂等知名企业加速集聚发展,优化生物制品、中成药及膏剂等优势领域的规模化生产。
专精特新方面,借鉴“倍仕得-本松”合作的成功经验,引导提升产业供应链本地化水平,提升产业园的辐射带动作用,打造有核无边的“专精特新”产业园。主动对接长三角创新资源制造落地,争取省市招引的专精特新项目和企业优先落位,力争依托产业基金和平台政策优势引育一批长三角产业链重点补链强链企业、前沿工艺技术等专精特新企业,推动长三角产业链安全稳定、服务长三角产业链创新升级。
算力及时尚产业方面,启动杭州东部新中心(临平数智城片区)城市设计方案的全球招标,并将如何实现算力时代的数智城空间形态纳入城市设计的核心议题。锚定算力产业未来发展需求,启动算力总部区块建设,做大做强先进计算研究与应用、算力服务等算力产业,打造长三角地区算力产业行业应用端枢纽中心。依托艺尚小镇、家纺服装产业创新服务综合体等平台,做强区域服装品牌总部等时尚纺织服装产业主体。在临平新城核心板块打造数实融合示范区,打造集文化创意、艺术时尚、展示交流等功能为一体的全国时尚产业发展新高地。
三、关于优化配套服务,提质试验区发展“软环境”方面
一是全面构建综合交通枢纽。目前临平已形成联通沪杭“三高双铁一枢纽”的主通道格局,即沪杭、杭浦、练杭三条高速公路,沪昆铁路、沪杭高铁两条铁路干线以及临平南枢纽站。我区已于2023年12月提交了《关于杭州铁路枢纽总图修编方案有关建议》,要求沪乍杭铁路在客运体系规划、车站扩容等方面予以完善,目前,沪乍杭铁路预可研报告已上报,待国铁集团审查。二是加快上海优质公共服务资源导入。持续深化临平区内学校与上海等长三角地区的优质资源开展合作办学,加快对接沪杭高水平医院、平台、团队等资源,目前,临平经济技术开发区已积极落实市第三人民医院用地保障等相关工作,临平新城积极对接上海等地引入优质医疗资源,持续增强人民群众在教育医疗、文化旅游、健康养老等领域的获得感和幸福感。三是深入开展人才交流合作。深化校地合作,积极对接上海高校,搭建高校、政府部门、用人单位三向交流平台,在人才招引,毕业生高质量就业等方面建立长期稳定合作。目前,已于同济大学、东华大学等高校签订“招才引智”合作协议、“校外实习基地”合作协议。
下一步,为助力沪杭协同发展、畅通沪杭通道,在交通互联方面,临平区将持续积极配合省市部门加快推进沪乍杭项目前期工作,为便捷沪杭两地居民高铁出行提供保障;加快沪杭高速公路乔司段改建工程建设,保通便道计划2024年开工建设,主线工程计划2025年开工建设;围绕临平北站,规划建设一座站城一体化超级TOD综合体,通过提升客运枢纽能级促进提升临平区枢纽地位。在公共服务方面,抓住近期与杭州市三院、杭二白马湖教育集团签约契机,持续导入高端医疗、教育资源,为区内人才、企业营造更优质的软服务。
感谢民进市委会对我区工作的关心和支持。
分享到: |
政民互动 > | 政协提案 > |
民进市委会:
贵委在杭州市十二届政协三次会议上提出的《关于依托临平新城-经开区建设先行试验区加快沪杭未来智造协同发展的建议》(第116号)收悉。经我区主办,市发改委、市经信局、市交通运输局会办,现答复如下:
临平地处长江三角洲圆心地,坐落于G60科创大走廊和杭州城东智造大走廊的战略交汇点,是杭州接轨大上海、融入长三角的天然“桥头堡”,这是地缘优势、也是趋势使然。2023年10月,杭州市委对临平提出了新定位——深度融沪桥头堡、产城融合示范区,为高水平建设“数智临平·品质城区”标注了新高度。今年是临平“当好深度融沪桥头堡、建设产城融合示范区、打造杭州城东新中心”的开局之年,我区紧抓发展机遇,提速融杭接沪,实施产城融合全域攻坚。《建议》中提出的关于强化规划统筹、加强重点产业集聚、优化配套服务等建议,对更高质量谋划承接上海优质产业资源溢出的标志性平台,启动沪杭未来智造协同发展试验区建设,具有很强的指导性和参考价值。
一、关于强化规划统筹,推动试验区开好局起好步方面
一是在顶层设计上进一步明确路径。结合市委对临平提出的“深度融沪桥头堡、产城融合示范区”的发展定位,我区已编制完成《沪杭未来智造协同发展试验区(临平)建设方案》《临平区打造“深度融沪桥头堡、产城融合示范区”三年行动计划(2024—2026年)》,进一步明确了沪杭未来智造协同发展试验区建设的总体要求、空间布局、具体行动和保障举措,打造要素流动便捷、产业协同紧密、品质服务优越、一体化改革先行的示范区。二是在先行区块上进一步明确开发时序。依托临平经济技术开发区三个“一平方公里”、临平乔司板块(临平数智城)先行先试。按照“一年拉框架、三年出形象、五年大变样”安排重点推进临平数智城建设,重点发展科技创新、科技成果转化中心等产业。
下一步,我区将强化与杭州市相关责任部门的衔接,与上海合作主体商讨研究合作途径,形成更加高效的推进整体融合、功能互补和协同发展的工作协调机制。持续发挥项目载体(如半导体产业园项目、临平数智城项目)对协同发展试验区建设的支撑引领作用,实行节点化、清单化管理,积极争取沪杭未来智造协同发展试验区纳入省级浙沪合作平台体系。在重点板块的开发建设方面,借助临平数智城纳入杭州市重点建设区域的契机,积极争取省市公共服务资源、科技成果转化、重大产业项目导入、人才支持政策等向临平倾斜,支持协同发展试验区建设。利用好长三角G60浙江科创基地(上海飞地),与复旦、同济等上海知名高校建立产学研协同创新中心,推动G60科创飞地实质性运营。
二、关于加强重点产业集聚,对接上海创新智造要素溢出方面
一是发挥好平台集聚效应。临平经济技术开发区已谋划建设半导体、专精特新、生物医药产业园三个“一平方公里”产业园,目前半导体产业园产业实现初步集聚,2023年实现产值26.67亿元,增长34.2%;已在半导体、集成电路等前沿领域获得各类技术专利176件;目前在建项目6个,计划总投资21.2亿元。围绕张江高科、复星医药等上海头部生态企业,与复旦科技园发展研究院、上海余杭·临平商会等机构建立长期联络关系;与百诚医药合作建立产业基金,发挥生物医药领域,特别是医疗器械领域优势;与长三角G60科创走廊联席办紧密联动,3月21日被授予长三角G60生物医药领域“产业合作示范园区”。临平新城作为杭州城东新中心的主战场,立足已有产业基础,依托一带(产业创新发展带)、两镇(艺尚小镇、算力小镇)、一城(临平数智城),围绕数字时尚、算力科技、新消费三大产业方向,靶向招引联通聚能中心、黛玛诗等智能物联、时尚等方向产业项目,积极承接上海的人工智能、大数据、工业互联网等融合性数字经济,以及金融服务、现代商贸、人力资源、软件和信息服务等现代服务业产业溢出,助力未来产业高新区建设。二是发挥好特色产业优势。作为全省唯一的服务型制造试点区,聚焦高端设计和工艺创新,加快推进产业数字化改革和制造业高质量发展。抢抓杭州市列入人工智能训练场试点城市的重大机遇,发挥算力基础设施布局早、算力小镇初具规模的优势,持续巩固芯片设计等算力产业发展势头。
下一步,我们将聚焦主导产业,积极融入城东智造大走廊产业规划布局,以产业平台为主阵地开展更高效的产业协同合作,更好承接上海科创资源的溢出。
生物医药方面,持续做强临平经济技术开发区(浙江生物医药高新技术园区),围绕华融二期等一批即将可用的生物医药产业空间,进一步完善园区的公共配套;通过土地收回等方式,盘活项目导入生物医药产业资源。积极对接张江药谷、临港生命蓝湾特色产业园区,共同打造长三角生物医药产业创新研发总部基地,围绕科技研发、成果转化、生产服务、知识产权交易建立产业转移互惠机制,以上海科技飞楼-临平产业园区模式打造生物医药产业双向飞地。依托贝达药业、民生药业、胡庆余堂等知名企业加速集聚发展,优化生物制品、中成药及膏剂等优势领域的规模化生产。
专精特新方面,借鉴“倍仕得-本松”合作的成功经验,引导提升产业供应链本地化水平,提升产业园的辐射带动作用,打造有核无边的“专精特新”产业园。主动对接长三角创新资源制造落地,争取省市招引的专精特新项目和企业优先落位,力争依托产业基金和平台政策优势引育一批长三角产业链重点补链强链企业、前沿工艺技术等专精特新企业,推动长三角产业链安全稳定、服务长三角产业链创新升级。
算力及时尚产业方面,启动杭州东部新中心(临平数智城片区)城市设计方案的全球招标,并将如何实现算力时代的数智城空间形态纳入城市设计的核心议题。锚定算力产业未来发展需求,启动算力总部区块建设,做大做强先进计算研究与应用、算力服务等算力产业,打造长三角地区算力产业行业应用端枢纽中心。依托艺尚小镇、家纺服装产业创新服务综合体等平台,做强区域服装品牌总部等时尚纺织服装产业主体。在临平新城核心板块打造数实融合示范区,打造集文化创意、艺术时尚、展示交流等功能为一体的全国时尚产业发展新高地。
三、关于优化配套服务,提质试验区发展“软环境”方面
一是全面构建综合交通枢纽。目前临平已形成联通沪杭“三高双铁一枢纽”的主通道格局,即沪杭、杭浦、练杭三条高速公路,沪昆铁路、沪杭高铁两条铁路干线以及临平南枢纽站。我区已于2023年12月提交了《关于杭州铁路枢纽总图修编方案有关建议》,要求沪乍杭铁路在客运体系规划、车站扩容等方面予以完善,目前,沪乍杭铁路预可研报告已上报,待国铁集团审查。二是加快上海优质公共服务资源导入。持续深化临平区内学校与上海等长三角地区的优质资源开展合作办学,加快对接沪杭高水平医院、平台、团队等资源,目前,临平经济技术开发区已积极落实市第三人民医院用地保障等相关工作,临平新城积极对接上海等地引入优质医疗资源,持续增强人民群众在教育医疗、文化旅游、健康养老等领域的获得感和幸福感。三是深入开展人才交流合作。深化校地合作,积极对接上海高校,搭建高校、政府部门、用人单位三向交流平台,在人才招引,毕业生高质量就业等方面建立长期稳定合作。目前,已于同济大学、东华大学等高校签订“招才引智”合作协议、“校外实习基地”合作协议。
下一步,为助力沪杭协同发展、畅通沪杭通道,在交通互联方面,临平区将持续积极配合省市部门加快推进沪乍杭项目前期工作,为便捷沪杭两地居民高铁出行提供保障;加快沪杭高速公路乔司段改建工程建设,保通便道计划2024年开工建设,主线工程计划2025年开工建设;围绕临平北站,规划建设一座站城一体化超级TOD综合体,通过提升客运枢纽能级促进提升临平区枢纽地位。在公共服务方面,抓住近期与杭州市三院、杭二白马湖教育集团签约契机,持续导入高端医疗、教育资源,为区内人才、企业营造更优质的软服务。
感谢民进市委会对我区工作的关心和支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