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心打造的小院令人放松
在咖啡馆里围炉煮茶、吃当地特产,混搭出独一份的味道
(记者 钱昕雯) 随着乡村旅游越来越受欢迎,各具特色的“村咖”如雨后春笋般涌现,越来越多的消费场景被搬到了田园里、山脚下、工厂旁。近日,在崇贤街道沾桥文旅街区,返乡人通过改造村里的一处废旧民房,开起了一家有“风”的咖啡馆,试营业期间,就在当地“一炮而红”。
返乡创业
闲置土地爆改新潮咖啡馆
午后,晚风咖啡馆门口的外摆区内,阳光在地面上打下斑驳的光影,原木色的桌椅搭配上步步可见的绿植,瞬间将人包裹在乡村的古朴自然中。客人们或点上一套“围炉煮茶”,配上烤红薯、烤年糕,过一把现实版的“向往的生活”;或捧着一杯醇香的咖啡浅酌慢饮,暖意融融,直接把冬日的氛围感拉满。“它很有调性,现在的人们都在追逐‘生活美学’,‘村咖’贩卖的不仅仅是咖啡这种产品,而是一种生活方式,一种情绪价值。”在市民陈女士看来,城市咖啡用来“续命”,乡村咖啡更适合放松。
而对于不少沾桥村村民来说,寻一个放晴的午后,叫上邻居,在“家门口”的咖啡馆里聊一聊近况,需要帮忙的大家一起使个劲,“村咖”已经成了一种新型社交方式。“过来就5分钟,距离近,氛围轻松愉悦,下次准备带孩子一起过来。”沾桥村村民洪小婷笑着说。
咖啡馆主理人许建女是土生土长的沾桥村人,是个重度咖啡爱好者,十多年前就一直想要开一家属于自己的咖啡馆。“原来一直忙着工作,孩子也小,大部分精力都投在家庭上。现在孩子长大了,我的工作也比较稳定了,刚好能腾出时间来实现自己的心愿。”
这些年来,许建女每到一个地方都会去当地的特色咖啡馆打卡。在走街串巷的过程中,她感受到越来越多城市新生活出现在乡村新场景中,在主理人的精心打造下,书香、咖啡香也能弥漫田野。
“大概两年前的冬天,有一次我和老公到老街上吃面,午后的阳光带给人的温暖、舒适感一下子就‘击’中我了,我四处寻找的可以安置咖啡馆的地方不就在眼前么。”许建女回忆道,当时,沾桥文旅街区也恰好在创建之初,天时地利人和,她便决定将咖啡店选址在这里。
要把“心里”的咖啡馆开到老街上并不容易,如何打造一个接地气、冒热气、聚人气的“村字头”新IP,成了许建女需要解决的第一个问题。“村咖”已经不是稀罕物,如何在竞争中保持生命力,许建女觉得差异化是关键。得益于从事设计行业多年,许建女自己画起了图纸。“庭院我设计成宋式园林风,软装是田园风,我想用最简单、最质朴的东西来做室内陈设。”许建女的咖啡馆装修风格上跨界、混搭,将乡村风与艺术气息完美结合,给人带来视觉冲击的同时却不显违和,在空间上打破旧民房原本沉闷的格局,增加室内的通透感,呈现出“晚风”般的悠闲与自在。从七月的酷热到十二月的寒冷,许建女用五个月的时间翻新装修。“除了承重墙,其他墙面基本都被拆除了,因为我想要这种很接地气、很通透的感觉,所以很多地方都是拆了再加固,花了很多时间和精力。”
2024年12月中旬,晚风咖啡馆正式开业。试营业期间就在当地一炮而红,节假日期间几乎天天爆满,日均客流量百余人,成了越来越多村民和游客争相打卡的宝藏小店。
双向赋能
业态组团提升街区“吸客力”
如何将“村咖”流量从“昙花一现”做到“细水长流”?在小店的日常运营过程中,许建女发现,乡村在地文化与经营业态相辅相成更能形成稳定客源。“我们崇贤有一些特色农产品,比如荸荠、慈姑以及藕粉。所以我们不仅有咖啡,还有围炉煮茶,等荸荠大量上市的时候,还会把它加入到围炉煮茶的产品里,让外地游客体验到崇贤的独特味道。我们村还有一个‘姨家工坊’,后续也会联动,把工坊生产的手作糕点列入菜单里。”
现在许建女心无旁骛地忙活着自己的小店,沾桥文旅街区提供的生态,让她可以“大展拳脚”。沾桥文旅街区是崇贤街道2024年重点打造的农文旅项目,通过一系列招商引资优惠政策,吸引原乡人、返乡人、新乡人创业做产业铺垫,目前已经引进餐饮、咖啡店、小酒馆、民宿、美术馆等文旅业态。“我们招商的时候想以吸引好的业态入驻为前提,所以给出很优惠的房屋租金,让商户能轻装上阵。在环境基础建设方面,镇街也跟进了很多配套项目,让商户专注于经营店铺,没有后顾之忧。”沾桥村职业经理人袁小萍介绍。
变“流量”为“留量”,除了纵向充分挖掘在地文化,也离不开横向与周边业态相互呼应。咖啡馆所在的沾桥文旅街区,从“落笔”之初,就考虑到了避免同质化竞争,用“业态混搭”新模式实现农文旅融合共生发展。从前期策划到业态招引,创建人袁小萍将运营前置的理念一以贯之。“其实我们聊了大量的客商,留存下来的却很少,因为我们对业态的要求比较严格。首先主理人要有自己的想法,像民宿主理人之前在大理开过民宿,有这方面的实力,我们经过大量沟通了解,再通过街道进行联审,最后挑选出几个最优质的客商落地,我想把它打造成一个小而精、有品质的文旅街区。”
两三个月时间、近百名客商,2024年的夏天给袁小萍留下了极其深刻的印象。好在功夫不负有心人,目前街区内闲置农房的利用率达到70%左右,集聚各类业态近10家,带动村集体增收近十万元。对于开在村里的文旅街区来说,进一步拓宽农民增收渠道,让更多村民吃上“旅游饭”,既是来路,也是归途。
“一个创业项目,工作人员是必不可少的,一般我们都会按照就近原则招募附近村民,业态越多,所提供的岗位就越多,村民的就业率也就提高了。”眼下,袁小萍也在进行“第二步”:“有村民想让我们来帮忙运营他们的空房子,提升业态。我们正在考虑如何用好这些载体,带领更多人走上共富路。”
分享到: |
精心打造的小院令人放松
在咖啡馆里围炉煮茶、吃当地特产,混搭出独一份的味道
(记者 钱昕雯) 随着乡村旅游越来越受欢迎,各具特色的“村咖”如雨后春笋般涌现,越来越多的消费场景被搬到了田园里、山脚下、工厂旁。近日,在崇贤街道沾桥文旅街区,返乡人通过改造村里的一处废旧民房,开起了一家有“风”的咖啡馆,试营业期间,就在当地“一炮而红”。
返乡创业
闲置土地爆改新潮咖啡馆
午后,晚风咖啡馆门口的外摆区内,阳光在地面上打下斑驳的光影,原木色的桌椅搭配上步步可见的绿植,瞬间将人包裹在乡村的古朴自然中。客人们或点上一套“围炉煮茶”,配上烤红薯、烤年糕,过一把现实版的“向往的生活”;或捧着一杯醇香的咖啡浅酌慢饮,暖意融融,直接把冬日的氛围感拉满。“它很有调性,现在的人们都在追逐‘生活美学’,‘村咖’贩卖的不仅仅是咖啡这种产品,而是一种生活方式,一种情绪价值。”在市民陈女士看来,城市咖啡用来“续命”,乡村咖啡更适合放松。
而对于不少沾桥村村民来说,寻一个放晴的午后,叫上邻居,在“家门口”的咖啡馆里聊一聊近况,需要帮忙的大家一起使个劲,“村咖”已经成了一种新型社交方式。“过来就5分钟,距离近,氛围轻松愉悦,下次准备带孩子一起过来。”沾桥村村民洪小婷笑着说。
咖啡馆主理人许建女是土生土长的沾桥村人,是个重度咖啡爱好者,十多年前就一直想要开一家属于自己的咖啡馆。“原来一直忙着工作,孩子也小,大部分精力都投在家庭上。现在孩子长大了,我的工作也比较稳定了,刚好能腾出时间来实现自己的心愿。”
这些年来,许建女每到一个地方都会去当地的特色咖啡馆打卡。在走街串巷的过程中,她感受到越来越多城市新生活出现在乡村新场景中,在主理人的精心打造下,书香、咖啡香也能弥漫田野。
“大概两年前的冬天,有一次我和老公到老街上吃面,午后的阳光带给人的温暖、舒适感一下子就‘击’中我了,我四处寻找的可以安置咖啡馆的地方不就在眼前么。”许建女回忆道,当时,沾桥文旅街区也恰好在创建之初,天时地利人和,她便决定将咖啡店选址在这里。
要把“心里”的咖啡馆开到老街上并不容易,如何打造一个接地气、冒热气、聚人气的“村字头”新IP,成了许建女需要解决的第一个问题。“村咖”已经不是稀罕物,如何在竞争中保持生命力,许建女觉得差异化是关键。得益于从事设计行业多年,许建女自己画起了图纸。“庭院我设计成宋式园林风,软装是田园风,我想用最简单、最质朴的东西来做室内陈设。”许建女的咖啡馆装修风格上跨界、混搭,将乡村风与艺术气息完美结合,给人带来视觉冲击的同时却不显违和,在空间上打破旧民房原本沉闷的格局,增加室内的通透感,呈现出“晚风”般的悠闲与自在。从七月的酷热到十二月的寒冷,许建女用五个月的时间翻新装修。“除了承重墙,其他墙面基本都被拆除了,因为我想要这种很接地气、很通透的感觉,所以很多地方都是拆了再加固,花了很多时间和精力。”
2024年12月中旬,晚风咖啡馆正式开业。试营业期间就在当地一炮而红,节假日期间几乎天天爆满,日均客流量百余人,成了越来越多村民和游客争相打卡的宝藏小店。
双向赋能
业态组团提升街区“吸客力”
如何将“村咖”流量从“昙花一现”做到“细水长流”?在小店的日常运营过程中,许建女发现,乡村在地文化与经营业态相辅相成更能形成稳定客源。“我们崇贤有一些特色农产品,比如荸荠、慈姑以及藕粉。所以我们不仅有咖啡,还有围炉煮茶,等荸荠大量上市的时候,还会把它加入到围炉煮茶的产品里,让外地游客体验到崇贤的独特味道。我们村还有一个‘姨家工坊’,后续也会联动,把工坊生产的手作糕点列入菜单里。”
现在许建女心无旁骛地忙活着自己的小店,沾桥文旅街区提供的生态,让她可以“大展拳脚”。沾桥文旅街区是崇贤街道2024年重点打造的农文旅项目,通过一系列招商引资优惠政策,吸引原乡人、返乡人、新乡人创业做产业铺垫,目前已经引进餐饮、咖啡店、小酒馆、民宿、美术馆等文旅业态。“我们招商的时候想以吸引好的业态入驻为前提,所以给出很优惠的房屋租金,让商户能轻装上阵。在环境基础建设方面,镇街也跟进了很多配套项目,让商户专注于经营店铺,没有后顾之忧。”沾桥村职业经理人袁小萍介绍。
变“流量”为“留量”,除了纵向充分挖掘在地文化,也离不开横向与周边业态相互呼应。咖啡馆所在的沾桥文旅街区,从“落笔”之初,就考虑到了避免同质化竞争,用“业态混搭”新模式实现农文旅融合共生发展。从前期策划到业态招引,创建人袁小萍将运营前置的理念一以贯之。“其实我们聊了大量的客商,留存下来的却很少,因为我们对业态的要求比较严格。首先主理人要有自己的想法,像民宿主理人之前在大理开过民宿,有这方面的实力,我们经过大量沟通了解,再通过街道进行联审,最后挑选出几个最优质的客商落地,我想把它打造成一个小而精、有品质的文旅街区。”
两三个月时间、近百名客商,2024年的夏天给袁小萍留下了极其深刻的印象。好在功夫不负有心人,目前街区内闲置农房的利用率达到70%左右,集聚各类业态近10家,带动村集体增收近十万元。对于开在村里的文旅街区来说,进一步拓宽农民增收渠道,让更多村民吃上“旅游饭”,既是来路,也是归途。
“一个创业项目,工作人员是必不可少的,一般我们都会按照就近原则招募附近村民,业态越多,所提供的岗位就越多,村民的就业率也就提高了。”眼下,袁小萍也在进行“第二步”:“有村民想让我们来帮忙运营他们的空房子,提升业态。我们正在考虑如何用好这些载体,带领更多人走上共富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