信息索引号 | 001008001003017/2025-20549 | 文件编号 | |
责任部门 | 区财政局(国资办) | 公开形式 | 主动公开 |
责任科室 | 区财政局(国资办) | 公开范围 | 面向社会 |
成文日期 | 2025-03-14 | 公开时限 | 长期公开 |
杭州市临平区财政局2024年工作总结及2025年工作计划
来源:区财政局 发布时间: 2025-03-14 11:00 浏览次数:
一、2024年总结
2024年临平区财政局强统筹、保重点、抓改革、拼攻坚,积极应对困难挑战,全力推动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
(一)强统筹,开源节流稳运行
一是把稳增收基本盘。加强分析研判和统筹协调,全力提升组织收入的主动性和预见性。有序推进重点税源征缴、欠税清理等重点工作,确保收入颗粒归仓。紧盯土地出让,强化土地出让金统筹管理。二是优化结构保重点。完善预算编制机制,着力优化支出结构,支持保障全区重大战略、产业发展、民生事业等关键领域。争取超长期特别国债、专项债券支持重点基础设施建设。三是厉行节俭强约束。出台深化落实“过紧日子”文件,明确11项举措及27条负面清单。
(二)拼经济,多维发力增动能
一是持续发力培育产业发展潜能。聚焦重点产业,加强政策集成,通过制造业、服务业、总部经济3方面专项类政策和科技、金融、空间3方面要素类政策组合拳,支持主导优势产业向纵深发展。二是加力提效积蓄经济回稳势能。聚焦促进消费提质扩容,实施两轮汽车促消费奖补政策,优化“两新”资金兑付流程,助力稳企业扩需求。打好外贸“稳拓调”组合拳,全力保障出口主体培育、出口信保补助等政策兑付,着力发挥出口对经济增长的带动作用。三是政府采购提升助企惠企效能。用好政府采购中小企业比例预留、评审价格扣除等措施,切实做好政策惠企。
(三)谋突破,管理改革提质效
一是用好机制优化政府投资项目审核管理。持续优化“事前预算审核—事中价款结算监督—事后竣工财务决算管理”的全生命周期监督审核机制。坚持源头把控项目设计,合理控制投资规模。二是同频共振强化财会监督质效。优化迭代财会监督模式,凝聚纪检监察、巡视巡察等监督合力,全年共完成监督检查项目32个。三是数字赋能深化政务服务改革。持续推进财政政务增值化服务改革,依托“浙里报账”应用全力推动惠企利民资金快达快享。推进农村集体经济组织票据改革,破解传统纸质票据易遗失、难管理问题,有效提升票据管理标准化、数字化水平。
(四)促规范,国资国企释潜能
一是从严强化国企资金监管。建立健全国企资金联席会议制度,加强国企资金管理。二是扎实推动存量资产处置。聚焦存量资产,统筹开展处置专项行动,推进资产盘活。三是稳步推进国企转型升级。加快区属国企改革转型,提升发展能级,2家国企获AAA评级。
二、2025年工作计划
2025年,临平区财政局将凝心聚力、奋发进取,为稳定经济社会发展大局提供财政支撑。
(一)抓好收支统,全力保障平稳运行
一是凝聚合力促增收。持续建强财政、税务和平台、镇街收入组织协同联动机制,强化财政收入运行研判。加强重点税源精细化管理,加大资产资源盘活力度,着力稳住存量、激活增量。加快土地出让节奏,全力增加土地出让收入。二是优化结构增绩效。持续推进“零基预算”改革,努力提升支出的精准性和绩效,促进有限资金发挥最大效益。三是紧盯统筹优配置。加强预算综合统筹,提升财政资金配置效率。完善存量资金盘活和结余指标清理常态化机制,定期收回用于保障重点支出。
(二)聚焦关键点,财政要素支撑提效
一是坚定不移兴产业、强科技。聚力产业提质,支持智能制造、生物医药、时尚产业等主导产业加快发展。聚力创新提能,建立财政科技投入保障机制,加大人才政策资金供给,强化创新驱动智力支撑。二是持之以恒保重点、惠民生。坚持集中财力办大事,统筹好土地出让、债券发行等多渠道资金,全力保障重大项目和学校、医院等民生工程建设。聚焦惠民生增福祉,用心用情办好民生大事要事。三是抢抓机遇谋发展、向上争。及时掌握上级政策方向和资金分配动向,超前谋划项目储备,有的放矢争资争项。用足用好政策工具箱,积极争取超长期特别国债、专项债、土储债、专项借款等资金支持,服务保障全区重点项目建设。
(三)着眼增动力,持续深化管理改革
一是加快实施新一轮平台镇街财政体制改革。按照财权和事权相匹配、保障与激励相结合、规范与发展并重的原则,调整完善新一轮平台镇街财政体制。二是优化完善支出标准体系。围绕区委、区政府中心工作,优化财政支出标准体系,推动支出预算与全区重点改革任务更紧密地衔接,确保财政资金投向紧要处、关键点。三是协同贯通做深财会监督。开展财会监督“改革攻坚年”专项行动,做深做实日常动态监控,持续推动常态监督和靶向监督深度融合,为后续资金投向、政策整合等提供决策支撑。
(四)立足优布局,国企国资激发活力
一是放管结合优化体制机制。分类核定区属国企主责主业,完善公司治理结构,持续深化国企改革。二是量体裁衣提高经营能力。紧密结合当前经济形势,有效拓展经营规模,提升国企经营能力。三是多管齐下提升管理效益。持续推进存量资产处置盘活,完善建设项目成本管控机制,健全国企管理费用标准制度,优化资金配置效率,提升管理效能。
|
【打印本页】 【返回顶部】 【关闭窗口】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