信息索引号 001008001003034/2025-20678 文件编号
责任部门 市生态环境局临平分局 公开形式 主动公开
责任科室 市生态环境局临平分局 公开范围 面向社会
成文日期 2025-03-24 公开时限 长期公开

构建大环保格局用好大生态合力
久久为功书写美丽临平建设实绩
——杭州市生态环境局临平分局
2024年工作总结和2025年工作思路

来源:办公室   发布时间: 2025-03-24 10:33 浏览次数:

2024年,市生态环境局临平分局紧抓新中国成立75周年的重要时间节点,在区委一届八次、九次全会精神指引下,坚持高质量谋事、系统化谋事、创新性谋事、攻坚性谋事、导向性谋事,积极谋划实施“八战”“双十”28项重点工作,着力推动环境治理水平和治理能力现代化,以高水平生态环境保护持续增强高质量发展动力。

这一年,我们打好打赢了第三轮中央环保督察迎检、水气环境治理攻坚、区委政治巡察迎检、生态环境满意度提升攻坚等一批大仗硬仗,探索谋划了环评改革、污染防治、助企服务等多项特色亮点工作并获区主要领导批示肯定。临平区人民政府获全省减污降碳协同试点名单;镜子山资源利用项目获全省第四批减污降碳协同重点培育项目;“新奥-贝达”有机废气协同处置项目入选全省生态环境系统共同富裕最佳实践案例、全市第二批绿色共富和生态文明示范创建优秀实践案例,该项目获生态环境部党组书记孙金龙调研肯定并要求全省推广,相关经验做法还被《浙江信息》录用并获胡伟副省长批示肯定;宝晶生物获评全省百优“无废细胞”,3件作品分获省“绿色低碳创新·无废建设先行”创意作品大赛二等奖、优秀奖;治水治气工作分别获市级“勇夺金鼎建新功”集体嘉奖及区级“五气共治”工作先进集体,首次承办全市执法大练兵实战比武活动并获团体一等奖和个人一二三等奖,美丽临平建设不断迭代升级。

一、2024年度工作情况

(一)大力破解污染防治难题,环境质量持续改善

一是全力扭转治气工作局面。2024年分局以前所未有的力度推进大气治理攻坚。区委区政府高度重视,投入5000余万元资金助力大气污染防治项目建设,全区成立8个治气专项工作组,全面推进六大治气硬核项目,开展六大攻坚行动,由区长、常务副区长、区委副书记任专项工作组组长亲自推进治气攻坚。强化大气污染防治联防联控,区领导带队赴海宁对接工作5次。经全力攻坚,全年PM2.5平均浓度34.0微克/立方米,环境质量改善趋势逐步向好。二是全面锚定治水攻坚目标。推动 305条、185.75公里管网由区水务集团全面托管,配套做好管网提级改造;印发实施《京杭运河(古运河)临平段“一河一策”实施方案(2024-2025年)》等治水方案,开展入河排口溯源整治,开展“找寻查挖”、组织3轮次治水“回头看”专项行动,加快推进临平第二净水厂建设,开工18个重点水环境综合治理项目,断面水质总体稳定达标。三是全心谋划宁静小区建设。印发实施《临平区2024年噪声污染问题专项治理工作方案》,全面完成5件省级交办问题整改。做好社会生活噪声治理,全面完成市级下达的4个宁静小区创建任务;印发《关于在部分用地出让前明确噪声防治要求及相关费用的函》,进一步明确高速噪声问题整改主体责任。做好声环境功能区噪声监测,完成11个区域环境噪声点位、25个交通噪声点位监测工作。四是全域推广无废城市理念。强化建设用地土壤污染状况调查,完成土壤污染状况初步调查报告评审39份。完成2023年土壤污染防治专项审计调查报告相关问题的整改落实。完成2023年“无废城市”建设台账资料收集与自评,新建71家“无废城市细胞”。

(二)发力环境问题监管整改,执法水平不断提升

一是做好央督迎检整改工作。5月7日至6月7日,中央第二生态环境保护督察组进驻浙江,开展第三轮中央生态环保督察。督察期间全局干部职工取消休假,全员在岗,班子成员常驻迎检专班办公。在全区上下的大力支持和密切配合下,全部信访件均按时办结,整改工作稳步推进中。二是做实生态环境执法监管。持续开展环境执法专项行动,以“绿剑2024”“雷霆行动”为主线、“监督帮扶”为抓手,全方面、全领域开展“蓝天”“净水”“清废”“第三方生态环境服务机构”等小切口专项执法。持续开展突发环境事件风险隐患排查,针对33家企业开展重点行业综合整治,均已完成整治验收。三是做优环境执法水平提升。锚定主责主业,坚持理论强兵与一线实干相结合,分层次、多形式为执法人员量身定制“培训套餐”,以“实战+理论”方式,以老带新、以案带训,不断提升执法队伍能力建设。2024年开展污染源自动监控、无人机辅助执法、环保设施安全风险排查共18期业务知识培训,400余人次参训,环境监管执法能力不断增强。

(三)全力谋划环保改革创新,绿色动能有效激发

一是释放环评审批改革红利。围绕环保助力经济高质量发展,推进环评豁免、备案及降级审批,做好全域推广,100%覆盖区内工业聚集区,为产业发展提供有力支持。改革以来,企业主体环评审批成本平均降低80%,助力引入重点项目101个,总投资额达112.19亿元。二是推广减污降碳协同经验。聚焦打造绿色新质生产,积极挖掘减污降碳新模式,助力“新奥-贝达”有机废气协同处置项目、“RO膜中水回用”项目成功落地。“新奥-贝达”项目还作为全省减污降碳标杆项目、全省共同富裕最佳案例、全市绿色共富和生态文明示范案例,获生态环境部党组书记孙金龙调研肯定和胡伟副省长批示,相关经验做法还被《浙江信息》录用及省市主流媒体宣传报道。三是迭代包容审慎监管打法。积极实施生态环境柔性监管和全要素服务,以绿色发展推动全区经济实现高质量发展。同时不断扩大信息化、数字化、智能化监管手段应用范围,充分运用污染源自动监控、视频监控、排污许可、无人机巡航、走航车等科技手段开展非现场检查,实现环保监管“无事不扰”,降低企业迎检成本。

(四)聚力探索两山转化机制,生态底色持续夯实

一是讲好两山转化临平故事。成功打造3条“两山”工业游精品线路,面向“两代表一委员”、市民代表等开展生态工业游活动6期,参与人数达500余人。成功创设临平生态环境IP形象“临临 平平”并向社会公开发布,同步开发微信表情包及周边产品。重点工作获市级以上媒体刊登报道30余篇,《浙江日报》纸媒报道1期,《浙江卫视》专栏播出1期,宣教影响力进一步增强。二是多措并举推动满意度提升。全覆盖开展生态文明“十进”宣传,结合全国生态日等主题宣传活动,将生态文明理念宣传落实到社区、网格等最小单元,首次开展微信朋友圈公益广告宣传,有效推动“十进”宣传落地见效。三是不断发挥大生态建设合力。牵头抓总美丽建设专项考评,压实各部门、镇街(平台)生态环境保护主体责任,全力构建“大生态”格局;加强自然保护地监管,开展自然保护地遥感监测、“绿盾”专项行动和多部门联合检查;发布《2023年度生态环境状况公报》;编制《2023年度环境状况和生态环境保护目标完成情况的报告》并提请人大审议。

(五)着力发挥党建引领作用,铁军队伍逐步建强

一是党建引领发展本色更显。打造“红绿相映 发展共融”生态环保党建品牌,通过党组理论学习中心组等认真学习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和习近平重要讲话精神,赴基层、企业、结对村社宣讲二十届三中全会精神15人次。做好统战工作,接待市政协副主席许明、毛溪浩、区政协副主席江筠指导调研,召开人才及统战工作座谈会,与对口联系民主党派开展共建活动。组织党员参观京杭大运河博物馆、开展《水让我重生》红色观影等活动,建军节前夕做好军队转业干部慰问。二是“三支队伍”建设成色更足。围绕“三支队伍”建设总要求,全面深化人才体制改革,首次开展“大科室制”改革,打通科室壁垒,推进体制破冰;举办“赛马亮绩·擂台比拼”活动2期,推动各大科室比学赶超、争先进位;打造“青蓝帮带·助力启航”青年人才培养项目,选派年轻干部在区府办行政科、区治水治气办等“吃劲”岗位历练,干部队伍政治、思想、组织、作风、纪律建设不断提升。三是清廉生态环保底色更亮。开展党纪学习教育,召开全局全面从严治党工作大会,开展酒驾醉驾专项治理和群众身边不正之风和腐败问题专项整治,主要负责人全覆盖走访基层站队检查从严治党情况。开展“清廉生态环保活动周”活动,举办清廉故事演讲比赛,清廉建设氛围日益浓厚。全力配合区委第三巡察组政治巡察,对照巡察反馈问题,积极制定研究整方案,全力做实巡察“后半篇”文章。

二、2025年工作思路

2025年,临平分局将在区委区政府的正确领导下,进一步深入学习贯彻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和中央经济工作会议精神,围绕“经济社会发展全面绿色转型”的总目标,全面实施生态环境“310”工程,围绕“固本强基年、治理攻坚年、思想解放年”三个年主题,全面推动“十大工程”。以更高站位、更宽视野、更大力度,更实举措全面推进美丽临平建设,奋力谱写“和谐共生看临平”华美篇章。

(一)聚焦固本强基年,全员练实内功本领

一是党建引领提质。全面深化“红绿相映 发展共融”党建品牌,以理论学习铸魂“红色信仰”,以实地见学共巡“红色足迹”,发动身边党员讲好“红色故事”,推进清廉建设弘扬“红色文化”,推动群团共建传承“红色基因”,练好铁军功夫展现“红色风采”,开展“党建+业务”“党建+活动”“党建+队伍”系列活动,以党建引领推动绿色发展。

二是作风转变提速。用好“调查研究”传家宝,练好“大下基层”基本功,开展“大走访大调研大服务大解题”活动,领导班子带队定期下基层,赴部门镇街平台实地了解美丽临平建设工作进展,研判难点堵点破局办法;赴辖区企业实地了解绿色发展情况,发掘减污降碳创新打法;赴环保第三方机构实地了解工作情况,优化管理办法;赴结对村社实地了解绿色共富情况,慰问结对群众。

三是巡察整改提级。坚持问题导向,用好“政治体检”成果,对照本次巡察反馈的3方面、8大类、23点问题,做好巡察整改工作,在“严、细、实”上下功夫,做到以点促面、举一反三。认真研究巡察问题暴露出的工作机制不够健全的深层次原因,及时研究解决整改推进中存在的问题,进一步健全完善规章制度,打好制度“补丁”,形成用完善制度管权、管事、管人、管物的长效机制,以上下联动、合力整改的工作格局,全力确保巡察“后半篇文章”出实效、见成效。

四是队伍建设提档。开展干部队伍“大轮岗”,中层干部和一般干部双向选择,加强多岗位锻炼;开展“局长带我调查研究”主题实践活动,局领导与年轻干部结对,指导年轻干部开展调查研究工作,赋能干部成长;做好高学历人才招考,大胆启用年轻干部担任中层岗位;强化铁军锻造,多形式开展执法培训,推动执法能力和监管实绩双提升。

(二)围绕治理攻坚年,全面推动工作进位

五是打好蓝天保卫战。继续发挥全区环境质量提质进位专班及8个专项工作组效能,实施六大治气攻坚行动,深入开展冬春季大气污染防治攻坚行动,全面完成VOCs源头替代、“两车”淘汰等治气任务,建成用好雾森系统建设、强化雾炮作业、移动大气监测等6个治气重点项目,提升治气硬件保障水平。加强面源管控,严格落实秸秆露天焚烧闭环处置“1530”机制,疏堵结合推进秸秆禁烧管控工作。力争2025年PM2.5指标进入全省前80位,提升至全市中游水平。全面开展秋冬季大气污染专项治理,开展提前告知式执法,在全区形成大气污染防治的高压态势。

六是打赢碧水攻坚战。要坚持“短期攻坚+长期治理”的水环境治理模式,从短期攻坚来看,要以提升运河、上塘河两大流域水质为核心,实施6个重点项目,全力巩固运河56条支流水质,落实重点断面管控方案和应急联动机制,确保运河干支流水质持续向好。长期治理来看,要持续强化全区130条“河长制”河道和69个镇街交接断面加强水质监测,确保6个市控及以上重点断面水质达标率100%。同时,要深化大市政配套,加快推进临平第二净水厂建设,力争2025年底前投用,加快管网移交和“污水零直排”建设,持续推进临平经济技术开发区省级标杆园区创建。

七是打响噪声清零战。紧盯第三轮央督发现的社会生活、道路交通、建筑施工、“两高一铁”等产生的噪声问题,全面做好噪声问题整治“举一反三”。由规资部门牵头制定新出让土地噪声风险前置管控实施方案和工作细则,从源头规避新出让土地噪声信访风险。做好4个声环境功能区点位监测,推进工业噪声治理。深化社会噪声治理,提升居民共商共建共享意识,全年力争创建民生实事“宁静小区”11个。

八是打造大生态合力。加强统筹协调,加快构建“两办”整合(区美丽办、区治水治气办整合为新的区美丽办)新形势下的新工作格局,全面建立大生态环境领域“135”工作机制,进一步完善大生态领域工作协调和督办机制,全面优化美丽临平建设考核体系和办法;不断提升临平-海宁大气联防联控合作水平,协同开展烟花爆竹禁燃、秸秆禁烧、餐饮油烟管控联合执法行动,研判推动跨域高架源污染整治;发挥环保产业协会作用,在企业服务、环境治理等方面打好“组合拳”,持续构建部门镇街齐抓共管,社会各界共同发力的工作格局。

(三)立足思想解放年,全力打造特色亮点

九是减污降碳全面开花。深化“新奥-贝达”有机废气协同处置模式,与临平开发区联动做好推广扩面,新建1号、9号两个站点,在印染、服装、机械制造等区块实现企业间废气协同处置,进一步助力高质量发展。聚焦工业、能源等方面,多维探索工业领域碳污同减新思路,进一步培育标杆项目、发掘典型案例。做好减污降碳区县试点建设,打造能源绿色转型和碳污协同治理的减污降碳“临平模式”。

十是区域环评全域深化。以三个产业平台为核心,辐射周边镇街,推进规划环评修编。简化清洁类项目环评流程,支持绿色、低碳企业高质量发展;严格管理污染类企业,对不符合要求的项目“一律不批”,对合规项目把好审批关。积极打造服务经济高质量发展项目,通过“区域环境+环境标准”改革,为企业提供更加便捷、高效的审批服务,助力项目顺利落地。

十一是生态宣教全民参与。争取区委区政府支持,将生态文明宣传列入区委宣传部年度重点工作内容,深入发掘我区“两山”素材,以全区力度做好宣传推广;创新开设临平生态环境微信视频号,完善全媒体矩阵平台,注重传播性、趣味性,力争打造美丽临平“爆款”;打造临平“两山”工业游2.0版,邀请人大代表、政协委员等全面参与生态文明建设,为临平生态环境发声;开展生态环境重点点位短信投放宣传推介,提升临平生态环境保护的辨识度、感知度。

十二是开展特色行业专项整治。对标全省重点行业污染整治提升工作标准,开展水洗、蜜饯等辖区内特色行业专项整治。围绕大气治理攻坚,重点开展国控点周边南苑、海宁边界小作坊排查整治,梳理形成一批问题清单,形成特色行业整治打法,系统治理环境污染问题。

(四)全面推动“十大工程”

围绕“三个年”,分局还将全力推动清新园区创建、减污降碳省级区县试点、运河水环境保障、环保铁军锻造、大气合作先导区、全域无废打造、生态“枫桥”建设、“两山”宣传、制度迭代和清廉建设“十大工程”项目,坚持挂图作战,实施清单化、项目化、节点化管理,实现各项工程一揽子推进与动态配合。

分享到:
【打印本页】 【返回顶部】 【关闭窗口】

构建大环保格局用好大生态合力
久久为功书写美丽临平建设实绩
——杭州市生态环境局临平分局
2024年工作总结和2025年工作思路
信息索引号 001008001003034/2025-20678 文件编号
责任部门 市生态环境局临平分局 公开形式 主动公开
责任科室 市生态环境局临平分局 公开范围 面向社会
成文日期 2025-03-24 公开时限 长期公开

2024年,市生态环境局临平分局紧抓新中国成立75周年的重要时间节点,在区委一届八次、九次全会精神指引下,坚持高质量谋事、系统化谋事、创新性谋事、攻坚性谋事、导向性谋事,积极谋划实施“八战”“双十”28项重点工作,着力推动环境治理水平和治理能力现代化,以高水平生态环境保护持续增强高质量发展动力。

这一年,我们打好打赢了第三轮中央环保督察迎检、水气环境治理攻坚、区委政治巡察迎检、生态环境满意度提升攻坚等一批大仗硬仗,探索谋划了环评改革、污染防治、助企服务等多项特色亮点工作并获区主要领导批示肯定。临平区人民政府获全省减污降碳协同试点名单;镜子山资源利用项目获全省第四批减污降碳协同重点培育项目;“新奥-贝达”有机废气协同处置项目入选全省生态环境系统共同富裕最佳实践案例、全市第二批绿色共富和生态文明示范创建优秀实践案例,该项目获生态环境部党组书记孙金龙调研肯定并要求全省推广,相关经验做法还被《浙江信息》录用并获胡伟副省长批示肯定;宝晶生物获评全省百优“无废细胞”,3件作品分获省“绿色低碳创新·无废建设先行”创意作品大赛二等奖、优秀奖;治水治气工作分别获市级“勇夺金鼎建新功”集体嘉奖及区级“五气共治”工作先进集体,首次承办全市执法大练兵实战比武活动并获团体一等奖和个人一二三等奖,美丽临平建设不断迭代升级。

一、2024年度工作情况

(一)大力破解污染防治难题,环境质量持续改善

一是全力扭转治气工作局面。2024年分局以前所未有的力度推进大气治理攻坚。区委区政府高度重视,投入5000余万元资金助力大气污染防治项目建设,全区成立8个治气专项工作组,全面推进六大治气硬核项目,开展六大攻坚行动,由区长、常务副区长、区委副书记任专项工作组组长亲自推进治气攻坚。强化大气污染防治联防联控,区领导带队赴海宁对接工作5次。经全力攻坚,全年PM2.5平均浓度34.0微克/立方米,环境质量改善趋势逐步向好。二是全面锚定治水攻坚目标。推动 305条、185.75公里管网由区水务集团全面托管,配套做好管网提级改造;印发实施《京杭运河(古运河)临平段“一河一策”实施方案(2024-2025年)》等治水方案,开展入河排口溯源整治,开展“找寻查挖”、组织3轮次治水“回头看”专项行动,加快推进临平第二净水厂建设,开工18个重点水环境综合治理项目,断面水质总体稳定达标。三是全心谋划宁静小区建设。印发实施《临平区2024年噪声污染问题专项治理工作方案》,全面完成5件省级交办问题整改。做好社会生活噪声治理,全面完成市级下达的4个宁静小区创建任务;印发《关于在部分用地出让前明确噪声防治要求及相关费用的函》,进一步明确高速噪声问题整改主体责任。做好声环境功能区噪声监测,完成11个区域环境噪声点位、25个交通噪声点位监测工作。四是全域推广无废城市理念。强化建设用地土壤污染状况调查,完成土壤污染状况初步调查报告评审39份。完成2023年土壤污染防治专项审计调查报告相关问题的整改落实。完成2023年“无废城市”建设台账资料收集与自评,新建71家“无废城市细胞”。

(二)发力环境问题监管整改,执法水平不断提升

一是做好央督迎检整改工作。5月7日至6月7日,中央第二生态环境保护督察组进驻浙江,开展第三轮中央生态环保督察。督察期间全局干部职工取消休假,全员在岗,班子成员常驻迎检专班办公。在全区上下的大力支持和密切配合下,全部信访件均按时办结,整改工作稳步推进中。二是做实生态环境执法监管。持续开展环境执法专项行动,以“绿剑2024”“雷霆行动”为主线、“监督帮扶”为抓手,全方面、全领域开展“蓝天”“净水”“清废”“第三方生态环境服务机构”等小切口专项执法。持续开展突发环境事件风险隐患排查,针对33家企业开展重点行业综合整治,均已完成整治验收。三是做优环境执法水平提升。锚定主责主业,坚持理论强兵与一线实干相结合,分层次、多形式为执法人员量身定制“培训套餐”,以“实战+理论”方式,以老带新、以案带训,不断提升执法队伍能力建设。2024年开展污染源自动监控、无人机辅助执法、环保设施安全风险排查共18期业务知识培训,400余人次参训,环境监管执法能力不断增强。

(三)全力谋划环保改革创新,绿色动能有效激发

一是释放环评审批改革红利。围绕环保助力经济高质量发展,推进环评豁免、备案及降级审批,做好全域推广,100%覆盖区内工业聚集区,为产业发展提供有力支持。改革以来,企业主体环评审批成本平均降低80%,助力引入重点项目101个,总投资额达112.19亿元。二是推广减污降碳协同经验。聚焦打造绿色新质生产,积极挖掘减污降碳新模式,助力“新奥-贝达”有机废气协同处置项目、“RO膜中水回用”项目成功落地。“新奥-贝达”项目还作为全省减污降碳标杆项目、全省共同富裕最佳案例、全市绿色共富和生态文明示范案例,获生态环境部党组书记孙金龙调研肯定和胡伟副省长批示,相关经验做法还被《浙江信息》录用及省市主流媒体宣传报道。三是迭代包容审慎监管打法。积极实施生态环境柔性监管和全要素服务,以绿色发展推动全区经济实现高质量发展。同时不断扩大信息化、数字化、智能化监管手段应用范围,充分运用污染源自动监控、视频监控、排污许可、无人机巡航、走航车等科技手段开展非现场检查,实现环保监管“无事不扰”,降低企业迎检成本。

(四)聚力探索两山转化机制,生态底色持续夯实

一是讲好两山转化临平故事。成功打造3条“两山”工业游精品线路,面向“两代表一委员”、市民代表等开展生态工业游活动6期,参与人数达500余人。成功创设临平生态环境IP形象“临临 平平”并向社会公开发布,同步开发微信表情包及周边产品。重点工作获市级以上媒体刊登报道30余篇,《浙江日报》纸媒报道1期,《浙江卫视》专栏播出1期,宣教影响力进一步增强。二是多措并举推动满意度提升。全覆盖开展生态文明“十进”宣传,结合全国生态日等主题宣传活动,将生态文明理念宣传落实到社区、网格等最小单元,首次开展微信朋友圈公益广告宣传,有效推动“十进”宣传落地见效。三是不断发挥大生态建设合力。牵头抓总美丽建设专项考评,压实各部门、镇街(平台)生态环境保护主体责任,全力构建“大生态”格局;加强自然保护地监管,开展自然保护地遥感监测、“绿盾”专项行动和多部门联合检查;发布《2023年度生态环境状况公报》;编制《2023年度环境状况和生态环境保护目标完成情况的报告》并提请人大审议。

(五)着力发挥党建引领作用,铁军队伍逐步建强

一是党建引领发展本色更显。打造“红绿相映 发展共融”生态环保党建品牌,通过党组理论学习中心组等认真学习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和习近平重要讲话精神,赴基层、企业、结对村社宣讲二十届三中全会精神15人次。做好统战工作,接待市政协副主席许明、毛溪浩、区政协副主席江筠指导调研,召开人才及统战工作座谈会,与对口联系民主党派开展共建活动。组织党员参观京杭大运河博物馆、开展《水让我重生》红色观影等活动,建军节前夕做好军队转业干部慰问。二是“三支队伍”建设成色更足。围绕“三支队伍”建设总要求,全面深化人才体制改革,首次开展“大科室制”改革,打通科室壁垒,推进体制破冰;举办“赛马亮绩·擂台比拼”活动2期,推动各大科室比学赶超、争先进位;打造“青蓝帮带·助力启航”青年人才培养项目,选派年轻干部在区府办行政科、区治水治气办等“吃劲”岗位历练,干部队伍政治、思想、组织、作风、纪律建设不断提升。三是清廉生态环保底色更亮。开展党纪学习教育,召开全局全面从严治党工作大会,开展酒驾醉驾专项治理和群众身边不正之风和腐败问题专项整治,主要负责人全覆盖走访基层站队检查从严治党情况。开展“清廉生态环保活动周”活动,举办清廉故事演讲比赛,清廉建设氛围日益浓厚。全力配合区委第三巡察组政治巡察,对照巡察反馈问题,积极制定研究整方案,全力做实巡察“后半篇”文章。

二、2025年工作思路

2025年,临平分局将在区委区政府的正确领导下,进一步深入学习贯彻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和中央经济工作会议精神,围绕“经济社会发展全面绿色转型”的总目标,全面实施生态环境“310”工程,围绕“固本强基年、治理攻坚年、思想解放年”三个年主题,全面推动“十大工程”。以更高站位、更宽视野、更大力度,更实举措全面推进美丽临平建设,奋力谱写“和谐共生看临平”华美篇章。

(一)聚焦固本强基年,全员练实内功本领

一是党建引领提质。全面深化“红绿相映 发展共融”党建品牌,以理论学习铸魂“红色信仰”,以实地见学共巡“红色足迹”,发动身边党员讲好“红色故事”,推进清廉建设弘扬“红色文化”,推动群团共建传承“红色基因”,练好铁军功夫展现“红色风采”,开展“党建+业务”“党建+活动”“党建+队伍”系列活动,以党建引领推动绿色发展。

二是作风转变提速。用好“调查研究”传家宝,练好“大下基层”基本功,开展“大走访大调研大服务大解题”活动,领导班子带队定期下基层,赴部门镇街平台实地了解美丽临平建设工作进展,研判难点堵点破局办法;赴辖区企业实地了解绿色发展情况,发掘减污降碳创新打法;赴环保第三方机构实地了解工作情况,优化管理办法;赴结对村社实地了解绿色共富情况,慰问结对群众。

三是巡察整改提级。坚持问题导向,用好“政治体检”成果,对照本次巡察反馈的3方面、8大类、23点问题,做好巡察整改工作,在“严、细、实”上下功夫,做到以点促面、举一反三。认真研究巡察问题暴露出的工作机制不够健全的深层次原因,及时研究解决整改推进中存在的问题,进一步健全完善规章制度,打好制度“补丁”,形成用完善制度管权、管事、管人、管物的长效机制,以上下联动、合力整改的工作格局,全力确保巡察“后半篇文章”出实效、见成效。

四是队伍建设提档。开展干部队伍“大轮岗”,中层干部和一般干部双向选择,加强多岗位锻炼;开展“局长带我调查研究”主题实践活动,局领导与年轻干部结对,指导年轻干部开展调查研究工作,赋能干部成长;做好高学历人才招考,大胆启用年轻干部担任中层岗位;强化铁军锻造,多形式开展执法培训,推动执法能力和监管实绩双提升。

(二)围绕治理攻坚年,全面推动工作进位

五是打好蓝天保卫战。继续发挥全区环境质量提质进位专班及8个专项工作组效能,实施六大治气攻坚行动,深入开展冬春季大气污染防治攻坚行动,全面完成VOCs源头替代、“两车”淘汰等治气任务,建成用好雾森系统建设、强化雾炮作业、移动大气监测等6个治气重点项目,提升治气硬件保障水平。加强面源管控,严格落实秸秆露天焚烧闭环处置“1530”机制,疏堵结合推进秸秆禁烧管控工作。力争2025年PM2.5指标进入全省前80位,提升至全市中游水平。全面开展秋冬季大气污染专项治理,开展提前告知式执法,在全区形成大气污染防治的高压态势。

六是打赢碧水攻坚战。要坚持“短期攻坚+长期治理”的水环境治理模式,从短期攻坚来看,要以提升运河、上塘河两大流域水质为核心,实施6个重点项目,全力巩固运河56条支流水质,落实重点断面管控方案和应急联动机制,确保运河干支流水质持续向好。长期治理来看,要持续强化全区130条“河长制”河道和69个镇街交接断面加强水质监测,确保6个市控及以上重点断面水质达标率100%。同时,要深化大市政配套,加快推进临平第二净水厂建设,力争2025年底前投用,加快管网移交和“污水零直排”建设,持续推进临平经济技术开发区省级标杆园区创建。

七是打响噪声清零战。紧盯第三轮央督发现的社会生活、道路交通、建筑施工、“两高一铁”等产生的噪声问题,全面做好噪声问题整治“举一反三”。由规资部门牵头制定新出让土地噪声风险前置管控实施方案和工作细则,从源头规避新出让土地噪声信访风险。做好4个声环境功能区点位监测,推进工业噪声治理。深化社会噪声治理,提升居民共商共建共享意识,全年力争创建民生实事“宁静小区”11个。

八是打造大生态合力。加强统筹协调,加快构建“两办”整合(区美丽办、区治水治气办整合为新的区美丽办)新形势下的新工作格局,全面建立大生态环境领域“135”工作机制,进一步完善大生态领域工作协调和督办机制,全面优化美丽临平建设考核体系和办法;不断提升临平-海宁大气联防联控合作水平,协同开展烟花爆竹禁燃、秸秆禁烧、餐饮油烟管控联合执法行动,研判推动跨域高架源污染整治;发挥环保产业协会作用,在企业服务、环境治理等方面打好“组合拳”,持续构建部门镇街齐抓共管,社会各界共同发力的工作格局。

(三)立足思想解放年,全力打造特色亮点

九是减污降碳全面开花。深化“新奥-贝达”有机废气协同处置模式,与临平开发区联动做好推广扩面,新建1号、9号两个站点,在印染、服装、机械制造等区块实现企业间废气协同处置,进一步助力高质量发展。聚焦工业、能源等方面,多维探索工业领域碳污同减新思路,进一步培育标杆项目、发掘典型案例。做好减污降碳区县试点建设,打造能源绿色转型和碳污协同治理的减污降碳“临平模式”。

十是区域环评全域深化。以三个产业平台为核心,辐射周边镇街,推进规划环评修编。简化清洁类项目环评流程,支持绿色、低碳企业高质量发展;严格管理污染类企业,对不符合要求的项目“一律不批”,对合规项目把好审批关。积极打造服务经济高质量发展项目,通过“区域环境+环境标准”改革,为企业提供更加便捷、高效的审批服务,助力项目顺利落地。

十一是生态宣教全民参与。争取区委区政府支持,将生态文明宣传列入区委宣传部年度重点工作内容,深入发掘我区“两山”素材,以全区力度做好宣传推广;创新开设临平生态环境微信视频号,完善全媒体矩阵平台,注重传播性、趣味性,力争打造美丽临平“爆款”;打造临平“两山”工业游2.0版,邀请人大代表、政协委员等全面参与生态文明建设,为临平生态环境发声;开展生态环境重点点位短信投放宣传推介,提升临平生态环境保护的辨识度、感知度。

十二是开展特色行业专项整治。对标全省重点行业污染整治提升工作标准,开展水洗、蜜饯等辖区内特色行业专项整治。围绕大气治理攻坚,重点开展国控点周边南苑、海宁边界小作坊排查整治,梳理形成一批问题清单,形成特色行业整治打法,系统治理环境污染问题。

(四)全面推动“十大工程”

围绕“三个年”,分局还将全力推动清新园区创建、减污降碳省级区县试点、运河水环境保障、环保铁军锻造、大气合作先导区、全域无废打造、生态“枫桥”建设、“两山”宣传、制度迭代和清廉建设“十大工程”项目,坚持挂图作战,实施清单化、项目化、节点化管理,实现各项工程一揽子推进与动态配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