信息索引号 001008001003021/2021-04774 文件编号
责任部门 区农业农村局 公开形式 主动公开
责任科室 区农业农村局 公开范围 面向社会
成文日期 2021-12-14 公开时限 长期公开

【解读】临平区“十四五”农业农村(林业)现代化发展规划

来源:区农业农村局 发布时间: 2021-12-14 14:42 浏览次数:

在全面分析行政区划调整后临平区农业农村发展机遇挑战的基础上,聚焦“江南水乡乡村振兴样板地·城乡融合发展先行区”建设,提出“十四五”时期全区农业农村发展的总体思路和主要任务。

(一)基础与短板

当前,我区农业农村(林业)发展已具备一定基础,整体呈现产业发展初具规模、美丽乡村特色彰显、农民生活全面小康、基层治理日益完善、农村改革全面深化、森林质量稳中有升等显著特征,并存在乡村产业“双高”发展任务艰巨、美丽乡村“双宜”要求有待升级、农村居民“双富”目标仍有差距等发展短板。

(二)机遇与挑战

“十四五”时期,我区农业农村(林业)发展仍面临稳产保供压力不断增大、产业高质量发展有待破题、城乡融合短板依然存在等诸多问题和挑战,有待多措并举开创农业农村(林业)发展新局面。我区应全面对接“融沪桥头堡·未来智造城·品质新城区”建设,把握区域协同发展带来的新契机、科创能级跃升带来的新思路、“重要窗口”建设带来的新使命,争当农业农村现代化排头兵,奋力展现“重要窗口”的临平风采。

(三)总体思路

1.指导思想。根据上级指示精神和临平实际,提出我区“十四五”农业农村(林业)发展的指导思想是: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深入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关于“三农”工作重要论述,深刻把握新契机、新思路、新使命,聚焦“江南水乡乡村振兴样板地·城乡融合发展先行区”建设,以高质量实施乡村振兴战略为总抓手,以科技创新和数字化改革为根本动力,重点实施现代农业固本提质、特色产业融合发展、美丽乡村提档升级、数字乡村培育建设、城乡社会共同富裕、农村改革驱动赋能、森林生态全域提升、资源保护安全防控“八大行动”,推动临平区在全省、全国率先基本实现农业农村现代化。

同时,在发展导向上,注重把握“五大原则”:坚持党管农村、优先发展;坚持以人为本、共享发展;坚持统筹推进、融合发展;坚持生态为纲、绿色发展;坚持改革创新、引领发展。

2.发展目标。提出到2025年,在全省、全国率先基本实现农业农村现代化,高标准打造江南水乡乡村振兴样板地、城乡融合发展先行区这一总目标,以及农业高质高效、农村宜居宜业、农民富裕富足3项具体目标。规划设置了都市农业固本提质、特色产业融合发展、美丽乡村提档升级、数字乡村培育建设、城乡社会共同富裕、农村改革驱动赋能、森林生态全域提升、资源保护安全防控等8个方面40项指标,包括4个约束性指标和36个预期性指标。

(四)主要任务

围绕“十四五”时期的指导思想、发展目标和发展定位,提出八大行动计划。

1.现代农业固本提质行动。抓牢“米袋子”、建好“菜篮子”、端稳“肉盘子”,提升传统产业综合生产能力;防止粮食功能区“非粮化”,推进农田建设管理,加强耕地质量保护;筑牢农产品质量安全底线,推行农业标准化生产示范,深化农产品质量安全监管队伍建设;深化“肥药两制”改革,推动养殖业绿色健康发展,提升农业废弃物综合利用水平。主要内容包括:保障重要农产品供给、优化粮食功能区整治、推进“三品一标”建设、加快农业发展方式绿色转型。

2.特色产业融合发展行动。优化粮食、蔬菜、水果、畜牧、渔业、种子种苗等农业产业布局,推动农业全产业链建设;激活经营主体发展动力,健全农产品产地营销体系,完善主体利益联结机制;加速建设农村电商平台,引领带动产业融合平台,推动打造科技创新平台;促进休闲农业转型升级,培育壮大乡土特色产业,强化农业公用品牌建设。主要内容包括:优化现代农业产业布局、完善现代农业经营体系、搭建产业高质量发展平台、拓宽产业融合发展路径。

3.美丽乡村提档升级行动。找准美丽乡村目标定位,打造未来乡村标杆试点,推进大运河文化带示范创建;强化提升乡村环境品质,健全城乡一体长效机制;打造乡村农文旅精品游线,积极发展美丽乡村夜经济,建立产村融合联结机制。主要内容包括:创建新时代美丽乡村、推进乡村人居环境整治、推动美丽经济迸发活力。

4.数字乡村培育建设行动。推进5G数字化示范应用,优化配置数据资源共享,推进生产管理、流通营销、行业监管数字化应用;推广新型智能终端使用,赋能乡村数字治理场景,构建基层数字治理系统,深化信息进村入户,建立健全乡村网络安全保障。主要内容包括:推动乡村全域数据互通、提升产业数字化应用水平、加快乡村数字治理全覆盖、强化乡村公共服务数字赋能。

5.城乡社会共同富裕行动。优化城乡教育资源配置,提升农村社会保障水平,强化乡村公共服务建设;盘活闲置资产资源,统筹实施“飞地”抱团,加快村级留用地开发利用;优化农村创业新环境,拓宽农民就业增收渠道,促进低收入农户稳定增收;推进基层社会治理,深化平安乡村建设,丰富农民文化涵养。主要内容包括:推进城乡公共服务均等化、探索集体经济发展新路径、培育农民增收致富新动能、提升乡村整体善治水平。

6.农村改革驱动赋能行动。放活农村土地经营权,健全农村土地征收制度,加强乡村发展用地保障;强化金融支农力度,深化金融信贷服务,优化农业保险制度;推进农业科技成果转化,完善基层农技推广体系,优化农业社会化服务体系;推动农村实用人才培养,完善乡村引才聚才平台,深化名院名校名企合作。主要内容包括:深入推进“三权分置”改革、健全财税金融支撑体系、强化农业科技要素支撑、加快农业现代化人才培育。

7.森林生态全域提升行动。加强城市和乡村森林建设,推动公路、铁路、河道、水岸沿线、农田林网绿化;落实“千万亩森林质量精准提升”行动,实施森林碳汇建设,推进健康森林建设;创建森林城镇,推动生态文化基地和“一村万树”示范村建设;高起点建设古树公园,高标准保护古树名木,高质量宣传森林文化。主要内容包括:统筹推进国土绿化美化、有序开展森林质量提升、持续推进森林示范创建、大力建设弘扬森林文化。

8.资源保护安全防控行动。构建林长责任体系,完善奖惩考核制度,强化治理能力建设;完成湿地本底调查,落实湿地生态修复,强化湿地保护举措;开展野生动植物资源调查,开展退化生境修复,营造城市绿地野生动物活动场所;加强森林防火体系建设,加强林业有害生物防控和重大植物疫情防控。主要内容包括:建立分级负责“林长制”、实施湿地生态系统修复、保护野生动植物及栖息地、完善森林灾害防控体系。

(五)保障措施

“十四五”时期农业农村改革发展任务艰巨,必须广泛动员各方力量,强化保障措施,努力实现本规划确定的各项目标任务。具体通过加强党的组织领导 、加大政策扶持力度、强化各类要素支撑、营造社会良好氛围、强化监督评估考核等举措推进规划落实。

分享到:
【打印本页】 【返回顶部】 【关闭窗口】

【解读】临平区“十四五”农业农村(林业)现代化发展规划
信息索引号 001008001003021/2021-04774 文件编号
责任部门 区农业农村局 公开形式 主动公开
责任科室 区农业农村局 公开范围 面向社会
成文日期 2021-12-14 公开时限 长期公开

在全面分析行政区划调整后临平区农业农村发展机遇挑战的基础上,聚焦“江南水乡乡村振兴样板地·城乡融合发展先行区”建设,提出“十四五”时期全区农业农村发展的总体思路和主要任务。

(一)基础与短板

当前,我区农业农村(林业)发展已具备一定基础,整体呈现产业发展初具规模、美丽乡村特色彰显、农民生活全面小康、基层治理日益完善、农村改革全面深化、森林质量稳中有升等显著特征,并存在乡村产业“双高”发展任务艰巨、美丽乡村“双宜”要求有待升级、农村居民“双富”目标仍有差距等发展短板。

(二)机遇与挑战

“十四五”时期,我区农业农村(林业)发展仍面临稳产保供压力不断增大、产业高质量发展有待破题、城乡融合短板依然存在等诸多问题和挑战,有待多措并举开创农业农村(林业)发展新局面。我区应全面对接“融沪桥头堡·未来智造城·品质新城区”建设,把握区域协同发展带来的新契机、科创能级跃升带来的新思路、“重要窗口”建设带来的新使命,争当农业农村现代化排头兵,奋力展现“重要窗口”的临平风采。

(三)总体思路

1.指导思想。根据上级指示精神和临平实际,提出我区“十四五”农业农村(林业)发展的指导思想是: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深入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关于“三农”工作重要论述,深刻把握新契机、新思路、新使命,聚焦“江南水乡乡村振兴样板地·城乡融合发展先行区”建设,以高质量实施乡村振兴战略为总抓手,以科技创新和数字化改革为根本动力,重点实施现代农业固本提质、特色产业融合发展、美丽乡村提档升级、数字乡村培育建设、城乡社会共同富裕、农村改革驱动赋能、森林生态全域提升、资源保护安全防控“八大行动”,推动临平区在全省、全国率先基本实现农业农村现代化。

同时,在发展导向上,注重把握“五大原则”:坚持党管农村、优先发展;坚持以人为本、共享发展;坚持统筹推进、融合发展;坚持生态为纲、绿色发展;坚持改革创新、引领发展。

2.发展目标。提出到2025年,在全省、全国率先基本实现农业农村现代化,高标准打造江南水乡乡村振兴样板地、城乡融合发展先行区这一总目标,以及农业高质高效、农村宜居宜业、农民富裕富足3项具体目标。规划设置了都市农业固本提质、特色产业融合发展、美丽乡村提档升级、数字乡村培育建设、城乡社会共同富裕、农村改革驱动赋能、森林生态全域提升、资源保护安全防控等8个方面40项指标,包括4个约束性指标和36个预期性指标。

(四)主要任务

围绕“十四五”时期的指导思想、发展目标和发展定位,提出八大行动计划。

1.现代农业固本提质行动。抓牢“米袋子”、建好“菜篮子”、端稳“肉盘子”,提升传统产业综合生产能力;防止粮食功能区“非粮化”,推进农田建设管理,加强耕地质量保护;筑牢农产品质量安全底线,推行农业标准化生产示范,深化农产品质量安全监管队伍建设;深化“肥药两制”改革,推动养殖业绿色健康发展,提升农业废弃物综合利用水平。主要内容包括:保障重要农产品供给、优化粮食功能区整治、推进“三品一标”建设、加快农业发展方式绿色转型。

2.特色产业融合发展行动。优化粮食、蔬菜、水果、畜牧、渔业、种子种苗等农业产业布局,推动农业全产业链建设;激活经营主体发展动力,健全农产品产地营销体系,完善主体利益联结机制;加速建设农村电商平台,引领带动产业融合平台,推动打造科技创新平台;促进休闲农业转型升级,培育壮大乡土特色产业,强化农业公用品牌建设。主要内容包括:优化现代农业产业布局、完善现代农业经营体系、搭建产业高质量发展平台、拓宽产业融合发展路径。

3.美丽乡村提档升级行动。找准美丽乡村目标定位,打造未来乡村标杆试点,推进大运河文化带示范创建;强化提升乡村环境品质,健全城乡一体长效机制;打造乡村农文旅精品游线,积极发展美丽乡村夜经济,建立产村融合联结机制。主要内容包括:创建新时代美丽乡村、推进乡村人居环境整治、推动美丽经济迸发活力。

4.数字乡村培育建设行动。推进5G数字化示范应用,优化配置数据资源共享,推进生产管理、流通营销、行业监管数字化应用;推广新型智能终端使用,赋能乡村数字治理场景,构建基层数字治理系统,深化信息进村入户,建立健全乡村网络安全保障。主要内容包括:推动乡村全域数据互通、提升产业数字化应用水平、加快乡村数字治理全覆盖、强化乡村公共服务数字赋能。

5.城乡社会共同富裕行动。优化城乡教育资源配置,提升农村社会保障水平,强化乡村公共服务建设;盘活闲置资产资源,统筹实施“飞地”抱团,加快村级留用地开发利用;优化农村创业新环境,拓宽农民就业增收渠道,促进低收入农户稳定增收;推进基层社会治理,深化平安乡村建设,丰富农民文化涵养。主要内容包括:推进城乡公共服务均等化、探索集体经济发展新路径、培育农民增收致富新动能、提升乡村整体善治水平。

6.农村改革驱动赋能行动。放活农村土地经营权,健全农村土地征收制度,加强乡村发展用地保障;强化金融支农力度,深化金融信贷服务,优化农业保险制度;推进农业科技成果转化,完善基层农技推广体系,优化农业社会化服务体系;推动农村实用人才培养,完善乡村引才聚才平台,深化名院名校名企合作。主要内容包括:深入推进“三权分置”改革、健全财税金融支撑体系、强化农业科技要素支撑、加快农业现代化人才培育。

7.森林生态全域提升行动。加强城市和乡村森林建设,推动公路、铁路、河道、水岸沿线、农田林网绿化;落实“千万亩森林质量精准提升”行动,实施森林碳汇建设,推进健康森林建设;创建森林城镇,推动生态文化基地和“一村万树”示范村建设;高起点建设古树公园,高标准保护古树名木,高质量宣传森林文化。主要内容包括:统筹推进国土绿化美化、有序开展森林质量提升、持续推进森林示范创建、大力建设弘扬森林文化。

8.资源保护安全防控行动。构建林长责任体系,完善奖惩考核制度,强化治理能力建设;完成湿地本底调查,落实湿地生态修复,强化湿地保护举措;开展野生动植物资源调查,开展退化生境修复,营造城市绿地野生动物活动场所;加强森林防火体系建设,加强林业有害生物防控和重大植物疫情防控。主要内容包括:建立分级负责“林长制”、实施湿地生态系统修复、保护野生动植物及栖息地、完善森林灾害防控体系。

(五)保障措施

“十四五”时期农业农村改革发展任务艰巨,必须广泛动员各方力量,强化保障措施,努力实现本规划确定的各项目标任务。具体通过加强党的组织领导 、加大政策扶持力度、强化各类要素支撑、营造社会良好氛围、强化监督评估考核等举措推进规划落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