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临平区人大一届一次会议第59号建议的答复
发布时间: 2022-01-13 16:00 来源: 办公室(秘书科)

尊敬的裘梦石代表:

您好!您提出的《关于整顿校外培训机构乱象的建议》已收悉,感

谢您对我区教育工作的关心和支持!现对您提出的建议回复如下:

“双减”政策公布以来,区委区政府高度重视,成立“双减”工作专班,组建“一办六组”,出台实施方案和“两张清单”(校外培训监管部门责任清单、校外培训专项治理任务清单),建立校外培训治理八项工作机制(联动排查制、定期例会制、任务交办制、风险防控制、协商调处制、全域督查制、情况通报制、课程审查制),坚决贯彻落实“双减”政策。

一、所做的主要工作

(一)加强校外培训机构监督管理,坚持在教育良好生态构建上出实招硬招。一是全面排查底数。校外培训机构按内容可分为学科类和非学科类两类,按注册登记可分为营利性机构和非营利性机构。截至9月13日, 全区现有各类培训机构共734家。其中,学科类147家(营利性74家、非营利性73家)、非学科类587家(文化艺术类428家、体育类81家、科技类29家、托管类43家、其他6家)。二是落实专项治理。8月以来,区纪委、区教育局、区市场监管局、区综合行政执法局等多部门联合属地镇街,利用周末、工作日晚间开展联动督查,督查内容包括培训广告、培训时间、培训内容、收费管理、教师资质、疫情防控等方面。截至目前,累计督查校外培训机构1643家次,下发整改通知书29份,查处违规开展学科类培训机构41家。通过停业整顿、限期整改、全区通报,并经区专班督查组“回头看”,发现的问题基本已整改到位。三是强化课程审查。针对部分培训机构开设的思维训练、科学实验、语言表演等课程,类别属性界定难度较大,9月9日,我局率先出台《临平区校外培训课程审查认定办法(试行)》,成立校外培训课程审查委员会,全面规范校外培训内容。截至目前,累计已有17家培训机构提出20个课程审查申请,其中第一批10个课程已审查完毕(8个认定为非学科类,2个认定为学科类),第二批10个课程正在审查中。

(二)发挥学校教育主阵地作用,坚持在“减负提质”并举上出实招硬招。一是促进优质均衡。实施新名校集团化战略,建立新型城乡学校共同体,加强校级交流合作,建立教育生态监测制度,定期开展教育质量监测,营造良好育人环境。做优做强免费线上学习服务,强化“一师一优课”“学习资源包”建设,提供高质量的专题教育资源和覆盖各年级各学科的学习资源。二是强化教育管理。以中小学生作业、睡眠、手机、读物、体质等“五项管理”为切口,优化完善义务教育“轻负高质”实施方案、义务教育作业改革指导意见等政策文件,实行作业公示制度,提高教学针对性、实效性,减轻学生课业负担。严格控制作业量,开展2021学年全区第一学期教材教辅征订情况摸排,严格落实一科一辅。三是健全评价体系。以教育数字化改革为引领,探索建立以“五育”并举为核心的多维度多层级评价体系,逐步建立“智评”模式,利用“互联网+”、大数据等手段改进评价数据集成,实现学生成长过程评价全覆盖,充分发挥教育评价的“风向标”功能。

(三)提升学校课后服务质量水平,坚持在家长学生满意上出实招硬招。一是普遍开设放学后托管服务。在小学、初中全面推行放学后托管服务,托管服务采取“1+X”模式即“基本服务+拓展服务”的模式。截至目前,全区中小学参与放学后托管服务学生共计7.6万余人,占比超过82%。二是创新课后服务模式。全区小学制定“一校一案”,根据家长意愿实行“基础服务”的“1”模式、“基础服务+基础托管”的“1+T”模式、“基础服务+拓展服务”的“1+X”模式。有条件的小学探索“1+X+1”模式,提供“三档时间、按需定制”的课后服务。三是以点带面先行先试。超山小学、星桥一小、小林小学先行试点开展个性化“X”课程探索。其中,超山小学将班级“X”课程套餐制和校级“X”课程走班制相结合,每个班级为学生量身定制“X”课程套餐;星桥一小着力加强劳动教育,开设“景行园”劳动教育课程,惠及所有低段学生,还推出射箭、人工智能、毛笔书法、基础素描、快乐合唱等68门“X”课程;小林小学开设五育并举“寻梅”拓展课程,每周开设97节,学生采用走班形式参与,参加学生达1067人,占全校学生总数的86.5%。

二、下一步打算

下一步,我局将以问题和目标为导向,强化学校主阵地建设,深化校外培训机构治理,高质量稳步推进“双减”工作落实落细。一是坚持依法从严审批。根据“双减”政策要求,不再审批新的学科类校外培训机构,有序推进校外培训机构分类登记管理改革,落实学科类校外培训机构统一登记为非营利性机构工作,进一步优化合作办学、广告备案制度,严格规范机构合同管理。二是开展专项治理工作。加大校外培训日常监管力度,工作日晚间以及节假日期间,继续联合开展专项督查,确保培训机构依法依规办学。完善培训机构考核实施细则,提高考核结果运用效率,充分利用“互联网+监管”技术,深度实施“黑白名单”管理制度。三是健全风险管控机制。及时掌握培训机构非正常关停情况,妥善解决各类退费纠纷、租赁纠纷、劳动争议等,维护社会和谐稳定。会同人民银行余杭支行共同做好校外培训机构预收费风险防控工作,谨慎处理资金异常问题。四是拓展课后服务资源。积极对接相关部门,遴选非学科类教育培训机构并形成“白名单”供学校选用,充实课后服务内容,丰富学生学习生活。通过聘请退休教师、社会专业人员或志愿者参与课后服务,充分发挥青少年活动中心等校外活动场所和第二课堂服务点的作用,吸引更多学生由校外辅导转向校内学习。

以上为我局规范校外培训机构治理所做的工作及下一步举措,真诚希望您能一如既往地提出宝贵的意见和建议!

分享到:
返回顶部
打印本页
政民互动 >人大议案 >
关于临平区人大一届一次会议第59号建议的答复
发布时间: 2022-01-13 16:00 来源: 办公室(秘书科)

尊敬的裘梦石代表:

您好!您提出的《关于整顿校外培训机构乱象的建议》已收悉,感

谢您对我区教育工作的关心和支持!现对您提出的建议回复如下:

“双减”政策公布以来,区委区政府高度重视,成立“双减”工作专班,组建“一办六组”,出台实施方案和“两张清单”(校外培训监管部门责任清单、校外培训专项治理任务清单),建立校外培训治理八项工作机制(联动排查制、定期例会制、任务交办制、风险防控制、协商调处制、全域督查制、情况通报制、课程审查制),坚决贯彻落实“双减”政策。

一、所做的主要工作

(一)加强校外培训机构监督管理,坚持在教育良好生态构建上出实招硬招。一是全面排查底数。校外培训机构按内容可分为学科类和非学科类两类,按注册登记可分为营利性机构和非营利性机构。截至9月13日, 全区现有各类培训机构共734家。其中,学科类147家(营利性74家、非营利性73家)、非学科类587家(文化艺术类428家、体育类81家、科技类29家、托管类43家、其他6家)。二是落实专项治理。8月以来,区纪委、区教育局、区市场监管局、区综合行政执法局等多部门联合属地镇街,利用周末、工作日晚间开展联动督查,督查内容包括培训广告、培训时间、培训内容、收费管理、教师资质、疫情防控等方面。截至目前,累计督查校外培训机构1643家次,下发整改通知书29份,查处违规开展学科类培训机构41家。通过停业整顿、限期整改、全区通报,并经区专班督查组“回头看”,发现的问题基本已整改到位。三是强化课程审查。针对部分培训机构开设的思维训练、科学实验、语言表演等课程,类别属性界定难度较大,9月9日,我局率先出台《临平区校外培训课程审查认定办法(试行)》,成立校外培训课程审查委员会,全面规范校外培训内容。截至目前,累计已有17家培训机构提出20个课程审查申请,其中第一批10个课程已审查完毕(8个认定为非学科类,2个认定为学科类),第二批10个课程正在审查中。

(二)发挥学校教育主阵地作用,坚持在“减负提质”并举上出实招硬招。一是促进优质均衡。实施新名校集团化战略,建立新型城乡学校共同体,加强校级交流合作,建立教育生态监测制度,定期开展教育质量监测,营造良好育人环境。做优做强免费线上学习服务,强化“一师一优课”“学习资源包”建设,提供高质量的专题教育资源和覆盖各年级各学科的学习资源。二是强化教育管理。以中小学生作业、睡眠、手机、读物、体质等“五项管理”为切口,优化完善义务教育“轻负高质”实施方案、义务教育作业改革指导意见等政策文件,实行作业公示制度,提高教学针对性、实效性,减轻学生课业负担。严格控制作业量,开展2021学年全区第一学期教材教辅征订情况摸排,严格落实一科一辅。三是健全评价体系。以教育数字化改革为引领,探索建立以“五育”并举为核心的多维度多层级评价体系,逐步建立“智评”模式,利用“互联网+”、大数据等手段改进评价数据集成,实现学生成长过程评价全覆盖,充分发挥教育评价的“风向标”功能。

(三)提升学校课后服务质量水平,坚持在家长学生满意上出实招硬招。一是普遍开设放学后托管服务。在小学、初中全面推行放学后托管服务,托管服务采取“1+X”模式即“基本服务+拓展服务”的模式。截至目前,全区中小学参与放学后托管服务学生共计7.6万余人,占比超过82%。二是创新课后服务模式。全区小学制定“一校一案”,根据家长意愿实行“基础服务”的“1”模式、“基础服务+基础托管”的“1+T”模式、“基础服务+拓展服务”的“1+X”模式。有条件的小学探索“1+X+1”模式,提供“三档时间、按需定制”的课后服务。三是以点带面先行先试。超山小学、星桥一小、小林小学先行试点开展个性化“X”课程探索。其中,超山小学将班级“X”课程套餐制和校级“X”课程走班制相结合,每个班级为学生量身定制“X”课程套餐;星桥一小着力加强劳动教育,开设“景行园”劳动教育课程,惠及所有低段学生,还推出射箭、人工智能、毛笔书法、基础素描、快乐合唱等68门“X”课程;小林小学开设五育并举“寻梅”拓展课程,每周开设97节,学生采用走班形式参与,参加学生达1067人,占全校学生总数的86.5%。

二、下一步打算

下一步,我局将以问题和目标为导向,强化学校主阵地建设,深化校外培训机构治理,高质量稳步推进“双减”工作落实落细。一是坚持依法从严审批。根据“双减”政策要求,不再审批新的学科类校外培训机构,有序推进校外培训机构分类登记管理改革,落实学科类校外培训机构统一登记为非营利性机构工作,进一步优化合作办学、广告备案制度,严格规范机构合同管理。二是开展专项治理工作。加大校外培训日常监管力度,工作日晚间以及节假日期间,继续联合开展专项督查,确保培训机构依法依规办学。完善培训机构考核实施细则,提高考核结果运用效率,充分利用“互联网+监管”技术,深度实施“黑白名单”管理制度。三是健全风险管控机制。及时掌握培训机构非正常关停情况,妥善解决各类退费纠纷、租赁纠纷、劳动争议等,维护社会和谐稳定。会同人民银行余杭支行共同做好校外培训机构预收费风险防控工作,谨慎处理资金异常问题。四是拓展课后服务资源。积极对接相关部门,遴选非学科类教育培训机构并形成“白名单”供学校选用,充实课后服务内容,丰富学生学习生活。通过聘请退休教师、社会专业人员或志愿者参与课后服务,充分发挥青少年活动中心等校外活动场所和第二课堂服务点的作用,吸引更多学生由校外辅导转向校内学习。

以上为我局规范校外培训机构治理所做的工作及下一步举措,真诚希望您能一如既往地提出宝贵的意见和建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