信息索引号 001008001003119/2022-10477 文件编号
责任部门 区气象局 公开形式 主动公开
责任科室 区气象局 公开范围 面向社会
成文日期 2022-06-29 公开时限 长期公开

关于《临平区“十四五”气象事业发展规划》的政策解读

来源:区气象局 发布时间: 2022-06-29 10:32 浏览次数:

一、制定背景

《临平区“十四五”气象事业发展规划》(以下简称《规划》)是杭州市行政区划调整后临平区第一个气象事业发展五年规划,是未来五年气象事业高质量发展的蓝图和重要依据,是全面深化改革、不断实现更高水平现代化建设的行动纲领。

《规划》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以深入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对气象工作的重要指示精神为根本遵循,根据全国、全省、全市气象“十四五”规划和《临平区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四个五年规划和二〇三五年远景目标纲要》的部署要求进行编制。《规划》明确了“十四五”时期临平区气象事业发展的指导思想、发展目标、主要任务、重点工程和保障措施,紧紧围绕临平高水平建设“数智临平•品质城区”,奋力展现“重要窗口”临平风采总体要求,对于未来五年临平区气象事业更好的服务经济社会发展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规划》范围为杭州市行政区划调整后临平区的行政管辖区域,规划期为2021年至2025年。

二、发展目标 

到2025年,筑牢临平气象事业发展基础,形成健全完善的气象防灾减灾体系,做好扎实有力的生态文明气象保障和精准智能的气象监测预报预警,使临平气象事业均衡协调发展,基本建成以智慧气象为重要标志,需求适应、结构完善、功能先进、保障有力的气象现代化体系,为临平经济社会发展和人民美好生活提供高水平、全方位、优质的气象服务保障。其中自动气象观测站网平均间距达4km;强天气预警信号提前时效达60分钟以上;24小时晴雨预报准确率达87%以上;气象服务信息公众覆盖率达95%以上;气象科普活动常态化开展,年受众人群10000人以上;浙江省气象防灾减灾标准化村(社区)全覆盖。

三、重点工程

为了解决本规划中提出的存在问题,落实建议措施,实现发展目标,提出在“十四五”期间,气象工作重点工程建设项目。

(一)气象监测预报能力提升工程

地面气象观测网优化。优化区域自动气象观测网,开展站址环境排查,对不符合探测环境要求的进行标准化改造。开展数值模式遴选的区域气象观测站骨干站升级改造,提升观测资料的准确性和模式同化的可用性。优化镇街代表站要素配置,配齐能见度(天气现象)等观测要素。围绕灾害易发区、乡村旅游、农家乐、特色民宿、政策性农业保险等气象服务需求,加密建设13个六要素自动气象站和8个北斗通讯传输设备,实现地面自动气象站网密度达4.0km,加密建设65个二要素自动气象站,实现行政村温雨监测全覆盖,提升气象监测服务能力。

县级综合业务一体化平台完善。依托杭州市气象局综合业务一体化平台,完善县级综合业务一体化平台,着力推进观测资料分析自动化、预报预警服务集约化和决策信息处理智能化。提供实时更新的高分辨灾害风险区划与灾害易发点信息、预警模型,业务人员可随时调取区域站、雷达、卫星云图等资料数据和上级各类指导产品,分析制作本地化精细化要素预报、短临预报预警和城市内涝、地质灾害等预警决策服务产品,提高决策服务效率。

城市智慧气象感知网建设。基于微型智能气象观测设备,融入“智慧灯杆”建设,开展城区主干道路气象监测系统建设。基于区“雪亮工程”成果,将共享的社会视频线路,通过图像处理技术和人工智能技术实现能见度、降水强度和地面状况(结冰、积雪、积水)的自动化智能观测。发展基于城市管理需求的气象应用场景,为智慧化城市场景应用开发提供气象支持。

气象大数据综合应用及共享平台建设。建设基于“天镜•浙江”的市县一体化全流程数据监控维护系统,建立一体化、可视化的气象大数据综合显示应用平台,实现常规气象要素和农业气象站、交通气象站等特种观测数据的“全流程、全要素、全过程”业务数据监控、融合产品展示和各类气象服务场景的开发应用,并实现监控运维的自动化、智能化。融入地方数字化改革需求,建设气象数据共享平台,制定共享标准与制度,完善和细化各部门数据共享机制,促进气象数据资源的合理高效利用,满足各行业部门对气象数据的业务需求,实现跨部门、跨地域、跨层级的数据交换共享,发挥气象数据资源的最大效益。

(二)乡村振兴气象服务保障工程

基层气象防灾减灾业务平台建设。开展全国第一次自然灾害综合风险普查工作,推进普查成果应用。建设基层气象防灾减灾业务平台,实现基层气象防灾减灾工作的业务化、规范化。优化基于“防雷安全码”的防雷安全数字化监管服务平台,实现检测机构质量考核、防雷检测业务报备、检测任务系统派单数字化监管,提升事态感知和风险防控能力。建立气象服务效益评估管理平台和数据采集系统。建立“网格+气象服务和联动防御”到村入户工程。

气象防灾减灾标准化村(社区)建设。继续推进乡村气象防灾减灾标准化建设,运用标准化手段提升基层气象灾害防御能力,切实发挥防灾减灾效益,实现气象防灾减灾标准化村(社区)建设全覆盖。加大乡村气象服务科技研究、服务标准建设和应用,完善气象为农服务标准体系,完成1个乡村气象服务标准制定,按照规范要求开展精细化农业气象服务,不断提升农村气象服务满意度。

数字农业气象服务平台建设。依托数字农业云平台,气象数据全面融入,建设以农业气象指标、作物模型、卫星遥感为核心的现代农业气象大数据服务系统,启用“自动提醒+人工订正”的运作模式,实时呈现对临平区枇杷、粮油等多种作物的农业气象灾害监测与预报。通过区块链技术,开发气候追溯系统,实现原产地农产品气候信息的可追溯,并形成以基础业务产品为支撑、以用户为中心的定制式、个性化农业气象服务产品体系,推进智慧农业气象服务业务稳步发展。

乡村旅游气象场景开发。结合全域旅游气象服务开展气象景观资源普查,利用精细化格点数据提供塘栖古镇、超山风景区等临平热门旅游景区的特色气象服务和“塘栖枇杷”特色农产品气象服务,开发乡村旅游气象场景,发布观赏等级、采摘等级、精细化花期预报等服务产品,提供包括温度、气压、湿度、风、臭氧、PM2.5、负氧离子等实况数据,以及逐时、逐日天气预报等气象服务产品。

农村文化礼堂气象科普点建设。建设10个农村文化礼堂气象科普点,将气象灾害防御、应急避险等气象科普知识充分融入农村文化礼堂建设,按照有气象传播设施、有气象科普元素、有气象风险地图、有气象科普活动、有专(兼)职管理人员的要求推进礼堂气象科普点建设,通过礼堂气象科普点建设,进一步提升广大农民气象灾害防御意识和应急避险技能,促进农村气象防灾减灾能力提升。

(三)生态环境气象服务保障工程

生态气候品牌建设。深化农产品气候品质认证,积极推进“气候好产品”等气候品牌创建,打造生态气候资源金字招牌。开展以缓解城市建设过程中的扬尘污染、优化资源环境承载力、设计洪涝排水等为主要目标的精细化城市气候分区规划。

生态环境综合评估系统建设。以生态环境气候质量和容量为着眼点,深入开展分灾种、分要素、分功能、分区域的生态环境监测评估,建立较为完善的气候对农业、水资源、能源及流域、城区等影响评估模式。深入开展临平区生态环境气候承载力和大气扩散能力的监测评估和气候与气候变化及其影响评估,为政府和行业部门提供气象保障服务。完善对风能、太阳能气候资源开发利用气象保障系统,明确气候可行性论证服务范围,充分发挥气候可行性论证在城乡规划、生态保护与建设以及气候变化应对中的科技支撑作用。

人工影响天气作业保障服务。增建1~2个标准化人影作业固定作业点。购置1~2个火箭发射架、1辆人影作业车辆、2个防爆箱及配套火箭弹。强化关键作业技术研究,提升作业技术评价能力。完善弹药容置室和安保监控等设施,融入省市县应急会商机制,完善协同作业机制。加强作业队伍建设,提升安全监管能力,健全人影制度标准化体系。

(四)气象科普文化能力提升工程

临平山气象科普公园建设。以“党建+科普”为主题,对临平山气象科普苑展示区进行升级改造,进行气象科普与党建相融合的综合布展,丰富科普展区内容,打造互动体验式的气象科普教育基地,并积极推进社会气象科普点建设,提升全社会认识气象、应对气象灾害的能力。

校园气象科普站建设。按照浙江省校园气象科普教育基地建设要求,建设5个“校园气象科普站”,有力推进中小学气象科普教育,普及气象防灾减灾与应对气候变化等气象知识,更好地让学生们了解气象、认识气象,激发兴趣,让气象知识真正扎根到校园中去。

四、解读机关和解读人

解读机关:杭州市临平区气象局

解读人:施 锋

联系电话:86151022

分享到:
【打印本页】 【返回顶部】 【关闭窗口】

关于《临平区“十四五”气象事业发展规划》的政策解读
信息索引号 001008001003119/2022-10477 文件编号
责任部门 区气象局 公开形式 主动公开
责任科室 区气象局 公开范围 面向社会
成文日期 2022-06-29 公开时限 长期公开

一、制定背景

《临平区“十四五”气象事业发展规划》(以下简称《规划》)是杭州市行政区划调整后临平区第一个气象事业发展五年规划,是未来五年气象事业高质量发展的蓝图和重要依据,是全面深化改革、不断实现更高水平现代化建设的行动纲领。

《规划》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以深入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对气象工作的重要指示精神为根本遵循,根据全国、全省、全市气象“十四五”规划和《临平区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四个五年规划和二〇三五年远景目标纲要》的部署要求进行编制。《规划》明确了“十四五”时期临平区气象事业发展的指导思想、发展目标、主要任务、重点工程和保障措施,紧紧围绕临平高水平建设“数智临平•品质城区”,奋力展现“重要窗口”临平风采总体要求,对于未来五年临平区气象事业更好的服务经济社会发展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规划》范围为杭州市行政区划调整后临平区的行政管辖区域,规划期为2021年至2025年。

二、发展目标 

到2025年,筑牢临平气象事业发展基础,形成健全完善的气象防灾减灾体系,做好扎实有力的生态文明气象保障和精准智能的气象监测预报预警,使临平气象事业均衡协调发展,基本建成以智慧气象为重要标志,需求适应、结构完善、功能先进、保障有力的气象现代化体系,为临平经济社会发展和人民美好生活提供高水平、全方位、优质的气象服务保障。其中自动气象观测站网平均间距达4km;强天气预警信号提前时效达60分钟以上;24小时晴雨预报准确率达87%以上;气象服务信息公众覆盖率达95%以上;气象科普活动常态化开展,年受众人群10000人以上;浙江省气象防灾减灾标准化村(社区)全覆盖。

三、重点工程

为了解决本规划中提出的存在问题,落实建议措施,实现发展目标,提出在“十四五”期间,气象工作重点工程建设项目。

(一)气象监测预报能力提升工程

地面气象观测网优化。优化区域自动气象观测网,开展站址环境排查,对不符合探测环境要求的进行标准化改造。开展数值模式遴选的区域气象观测站骨干站升级改造,提升观测资料的准确性和模式同化的可用性。优化镇街代表站要素配置,配齐能见度(天气现象)等观测要素。围绕灾害易发区、乡村旅游、农家乐、特色民宿、政策性农业保险等气象服务需求,加密建设13个六要素自动气象站和8个北斗通讯传输设备,实现地面自动气象站网密度达4.0km,加密建设65个二要素自动气象站,实现行政村温雨监测全覆盖,提升气象监测服务能力。

县级综合业务一体化平台完善。依托杭州市气象局综合业务一体化平台,完善县级综合业务一体化平台,着力推进观测资料分析自动化、预报预警服务集约化和决策信息处理智能化。提供实时更新的高分辨灾害风险区划与灾害易发点信息、预警模型,业务人员可随时调取区域站、雷达、卫星云图等资料数据和上级各类指导产品,分析制作本地化精细化要素预报、短临预报预警和城市内涝、地质灾害等预警决策服务产品,提高决策服务效率。

城市智慧气象感知网建设。基于微型智能气象观测设备,融入“智慧灯杆”建设,开展城区主干道路气象监测系统建设。基于区“雪亮工程”成果,将共享的社会视频线路,通过图像处理技术和人工智能技术实现能见度、降水强度和地面状况(结冰、积雪、积水)的自动化智能观测。发展基于城市管理需求的气象应用场景,为智慧化城市场景应用开发提供气象支持。

气象大数据综合应用及共享平台建设。建设基于“天镜•浙江”的市县一体化全流程数据监控维护系统,建立一体化、可视化的气象大数据综合显示应用平台,实现常规气象要素和农业气象站、交通气象站等特种观测数据的“全流程、全要素、全过程”业务数据监控、融合产品展示和各类气象服务场景的开发应用,并实现监控运维的自动化、智能化。融入地方数字化改革需求,建设气象数据共享平台,制定共享标准与制度,完善和细化各部门数据共享机制,促进气象数据资源的合理高效利用,满足各行业部门对气象数据的业务需求,实现跨部门、跨地域、跨层级的数据交换共享,发挥气象数据资源的最大效益。

(二)乡村振兴气象服务保障工程

基层气象防灾减灾业务平台建设。开展全国第一次自然灾害综合风险普查工作,推进普查成果应用。建设基层气象防灾减灾业务平台,实现基层气象防灾减灾工作的业务化、规范化。优化基于“防雷安全码”的防雷安全数字化监管服务平台,实现检测机构质量考核、防雷检测业务报备、检测任务系统派单数字化监管,提升事态感知和风险防控能力。建立气象服务效益评估管理平台和数据采集系统。建立“网格+气象服务和联动防御”到村入户工程。

气象防灾减灾标准化村(社区)建设。继续推进乡村气象防灾减灾标准化建设,运用标准化手段提升基层气象灾害防御能力,切实发挥防灾减灾效益,实现气象防灾减灾标准化村(社区)建设全覆盖。加大乡村气象服务科技研究、服务标准建设和应用,完善气象为农服务标准体系,完成1个乡村气象服务标准制定,按照规范要求开展精细化农业气象服务,不断提升农村气象服务满意度。

数字农业气象服务平台建设。依托数字农业云平台,气象数据全面融入,建设以农业气象指标、作物模型、卫星遥感为核心的现代农业气象大数据服务系统,启用“自动提醒+人工订正”的运作模式,实时呈现对临平区枇杷、粮油等多种作物的农业气象灾害监测与预报。通过区块链技术,开发气候追溯系统,实现原产地农产品气候信息的可追溯,并形成以基础业务产品为支撑、以用户为中心的定制式、个性化农业气象服务产品体系,推进智慧农业气象服务业务稳步发展。

乡村旅游气象场景开发。结合全域旅游气象服务开展气象景观资源普查,利用精细化格点数据提供塘栖古镇、超山风景区等临平热门旅游景区的特色气象服务和“塘栖枇杷”特色农产品气象服务,开发乡村旅游气象场景,发布观赏等级、采摘等级、精细化花期预报等服务产品,提供包括温度、气压、湿度、风、臭氧、PM2.5、负氧离子等实况数据,以及逐时、逐日天气预报等气象服务产品。

农村文化礼堂气象科普点建设。建设10个农村文化礼堂气象科普点,将气象灾害防御、应急避险等气象科普知识充分融入农村文化礼堂建设,按照有气象传播设施、有气象科普元素、有气象风险地图、有气象科普活动、有专(兼)职管理人员的要求推进礼堂气象科普点建设,通过礼堂气象科普点建设,进一步提升广大农民气象灾害防御意识和应急避险技能,促进农村气象防灾减灾能力提升。

(三)生态环境气象服务保障工程

生态气候品牌建设。深化农产品气候品质认证,积极推进“气候好产品”等气候品牌创建,打造生态气候资源金字招牌。开展以缓解城市建设过程中的扬尘污染、优化资源环境承载力、设计洪涝排水等为主要目标的精细化城市气候分区规划。

生态环境综合评估系统建设。以生态环境气候质量和容量为着眼点,深入开展分灾种、分要素、分功能、分区域的生态环境监测评估,建立较为完善的气候对农业、水资源、能源及流域、城区等影响评估模式。深入开展临平区生态环境气候承载力和大气扩散能力的监测评估和气候与气候变化及其影响评估,为政府和行业部门提供气象保障服务。完善对风能、太阳能气候资源开发利用气象保障系统,明确气候可行性论证服务范围,充分发挥气候可行性论证在城乡规划、生态保护与建设以及气候变化应对中的科技支撑作用。

人工影响天气作业保障服务。增建1~2个标准化人影作业固定作业点。购置1~2个火箭发射架、1辆人影作业车辆、2个防爆箱及配套火箭弹。强化关键作业技术研究,提升作业技术评价能力。完善弹药容置室和安保监控等设施,融入省市县应急会商机制,完善协同作业机制。加强作业队伍建设,提升安全监管能力,健全人影制度标准化体系。

(四)气象科普文化能力提升工程

临平山气象科普公园建设。以“党建+科普”为主题,对临平山气象科普苑展示区进行升级改造,进行气象科普与党建相融合的综合布展,丰富科普展区内容,打造互动体验式的气象科普教育基地,并积极推进社会气象科普点建设,提升全社会认识气象、应对气象灾害的能力。

校园气象科普站建设。按照浙江省校园气象科普教育基地建设要求,建设5个“校园气象科普站”,有力推进中小学气象科普教育,普及气象防灾减灾与应对气候变化等气象知识,更好地让学生们了解气象、认识气象,激发兴趣,让气象知识真正扎根到校园中去。

四、解读机关和解读人

解读机关:杭州市临平区气象局

解读人:施 锋

联系电话:8615102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