各信用杭州建设领导小组成员单位,各区、县(市)信用杭州建设领导小组:
为推动和促进“信用杭州”建设工作,发挥社会信用体系建设示范城市的标杆引领作用,全面落实国家和省关于社会信用体系建设的决策部署,现印发《2022年信用杭州建设工作要点》,望认真组织实施。
附件:1.2022年信用杭州建设工作要点
2.2022年信用杭州建设工作要点责任分工表
杭州市信用杭州建设领导小组办公室
2022年4月24日
附件1:
2022年信用杭州建设工作要点
2022年信用杭州建设要按照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关于推进社会信用体系建设高质量发展促进形成新发展格局的意见》的工作要求,贯彻落实省信用“531X”工程的具体任务,以打造“最讲信用的城市”为目标,以信用“法治化、数字化、场景化”为主线,做实信用监管,做深信用治理,做优信用服务,以信用建设助力营商环境优化和共同富裕示范区建设,为杭州“奋进新时代、建设新天堂”,打造世界一流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大都市提供信用支撑。
一、提升信用法治支撑水平
1.健全信用政策法规体系。以《杭州市社会信用条例》出台为契机,广泛开展政策解读和宣讲工作。制定我市失信惩戒措施补充目录、公共信用信息补充目录等配套制度,全面提升信用法治化水平。出台《杭州社会信用体系建设三年行动计划》,细化工作责任。
2.探索推进信用标准建设。为进一步指导基层信用体系建设,巩固基层信用治理和信用应用成果,探索出台杭州市乡镇(街道)信用监测地方标准,形成科学化、规范化、流程化的信用监测评价体系。
3.全面提升政务诚信水平。依法建立政务诚信监测治理体系,将监测范围由区、县(市)扩大到市级各部门。持续推进失信政府机构专项治理,完善政府严重失信事件责任追究机制。加强政务用信,持续推动各级政府部门在评优评先、财政资金扶持和公务员调任录用过程中,将信用档案作为重要参考。
二、深化信用数字化改革
4.推进省市平台一体化。继续深化省市一体化平台协同共享杭州试点,实现信用数据一数一源、深度共享。以全省信用分互认互通为重点,逐步形成以杭州为核心、辐射长三角的城市信用分互认联盟。
5.推进信用信息规范化。以“双公示”数据质量为切入点,开展信用数据监测、预警和分析,建立覆盖全流程的数据质量监控和数据溯源整改体系。以数字化手段保障信用主体合法权益,实现异议处理、信用修复在线办理。
6.推进信用应用智能化。围绕医疗、家政、养老、教培、房产中介等民生关切领域,优化查信、用信、增信、知信等一站式服务体系,拓展信用服务数字化场景。探索开发行业风险监测预警产品,不断丰富信用产品体系。
三、助力优化营商环境
7.实施无违法违规证明改革。在市场监管、消防安全、医疗保障等15个领域,逐步推进企业信用报告代替无违法违规证明改革,实现企业“一键”申请,政府“一纸”证明,提升政务服务水平、提高企业获得感、增强企业守信意识。
8.拓展重点人群信用档案。以建筑市场、医疗卫生、教育领域为重点,拓展至少10类重点人群信用档案,落实从业人员严重不良行为的认定范围和惩戒措施。
9.健全企业补偿救济机制。逐步建立因政府政策变化、规划调整,不履行合同约定造成企业在债务融资、政府采购、招投标、招商引资等领域合法利益受损的补偿救济机制。
10.构建以信用为基础的新型监管机制。在38个领域基础上,继续拓展能源、市场监管、食品安全、教育等领域的信用分级分类监管机制。迭代行业信用评价模型,规范优化“双随机、一公开”信用应用规则,提升监管科学性。探索强化房地产企业全链条信用监管。深入推行告知承诺制,实施告知承诺事项双随机定向抽查工作。
四、赋能社会治理现代化
11.推进“信用+社会治理”。做优做强萧山、富阳两个省级试点,确保顺利通过验收。实现公共信用信息平台与基层治理四平台功能对接,加强信用与德治、善治、自治、法治融合。创新乡村、社区、商圈、街区等“信用+社会治理”试点场景。聚焦社会治理、绿色生态、共同富裕、民生福祉等领域,开展“一区一特色”信用品牌工程建设。
12.深化信用惠民便企应用。聚焦亚运、共同富裕、低碳生活,推进体育场馆信用预约、图书馆信用借阅等至少10个信用惠民场景,推进钱江分提质扩容。全力打造“信用免押金城市”,引导公共信用信息与市场信用信息融合,创新推出一批信用免押金场景。
13.开展重点领域专项治理。针对恶意逃废债、电信网络诈骗、虚拟货币“挖矿”、法院判决不执行、知识产权、生态环境保护、教培行业、安全生产、道路交通安全、医疗卫生及征信市场乱象等重点领域,积极开展失信问题专项治理工作。构建信用专项治理预警模型,向部门精准推送信用风险初筛名单,加大对失信行为的整治力度。
五、营造社会诚信环境
14.提升信用服务实体经济能力。提升信用支撑企业融资服务,提高信用贷款比例。推动公共信用数据在金融信贷领域应用,定制精细化的“共富信易贷”“共富钱江贷”产品。依托杭州金融综合服务平台,探索建立中小微企业贷款“线上公证”、“线上仲裁”机制和金融互联网法庭。
15.做大信用服务市场。充分发挥信用杭州促进会在行业自律和搭建政企桥梁等方面的重要作用,进一步建设杭州市社会信用大数据实验室。培育和发展信用服务机构,以各行业领域应用需求为导向,鼓励和支持市场化信用服务产品创新。
16.营造良好社会诚信氛围。编制发布《年度社会信用体系建设白皮书》,梳理收集各行业信用建设正反典型案例。继续开展“诚信建设万里行”“诚信点亮中国”“诚信兴商宣传月”等主题宣传活动,积极参与新华信用杯评选工作。做好“信用管理示范企业”“诚信杭州人”等诚信典型评选,全面提升社会诚信度。打造杭州信用数智体验中心,集成杭州信用建设成果,普及诚信教育。推进建德市创建全国社会信用体系建设示范区。
17.加强组织领导。完善各级社会信用体系建设工作机制,充分发挥各级社会信用体系建设领导小组组织协调和统筹推进作用。各区、县(市)要理顺工作协同机制,加强工作必要保障,落实工作经费。各级有关部门要将信用建设纳入重要工作日程,明确责任机构和责任人,建立工作目标,加强协同配合。
分享到: |
各信用杭州建设领导小组成员单位,各区、县(市)信用杭州建设领导小组:
为推动和促进“信用杭州”建设工作,发挥社会信用体系建设示范城市的标杆引领作用,全面落实国家和省关于社会信用体系建设的决策部署,现印发《2022年信用杭州建设工作要点》,望认真组织实施。
附件:1.2022年信用杭州建设工作要点
2.2022年信用杭州建设工作要点责任分工表
杭州市信用杭州建设领导小组办公室
2022年4月24日
附件1:
2022年信用杭州建设工作要点
2022年信用杭州建设要按照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关于推进社会信用体系建设高质量发展促进形成新发展格局的意见》的工作要求,贯彻落实省信用“531X”工程的具体任务,以打造“最讲信用的城市”为目标,以信用“法治化、数字化、场景化”为主线,做实信用监管,做深信用治理,做优信用服务,以信用建设助力营商环境优化和共同富裕示范区建设,为杭州“奋进新时代、建设新天堂”,打造世界一流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大都市提供信用支撑。
一、提升信用法治支撑水平
1.健全信用政策法规体系。以《杭州市社会信用条例》出台为契机,广泛开展政策解读和宣讲工作。制定我市失信惩戒措施补充目录、公共信用信息补充目录等配套制度,全面提升信用法治化水平。出台《杭州社会信用体系建设三年行动计划》,细化工作责任。
2.探索推进信用标准建设。为进一步指导基层信用体系建设,巩固基层信用治理和信用应用成果,探索出台杭州市乡镇(街道)信用监测地方标准,形成科学化、规范化、流程化的信用监测评价体系。
3.全面提升政务诚信水平。依法建立政务诚信监测治理体系,将监测范围由区、县(市)扩大到市级各部门。持续推进失信政府机构专项治理,完善政府严重失信事件责任追究机制。加强政务用信,持续推动各级政府部门在评优评先、财政资金扶持和公务员调任录用过程中,将信用档案作为重要参考。
二、深化信用数字化改革
4.推进省市平台一体化。继续深化省市一体化平台协同共享杭州试点,实现信用数据一数一源、深度共享。以全省信用分互认互通为重点,逐步形成以杭州为核心、辐射长三角的城市信用分互认联盟。
5.推进信用信息规范化。以“双公示”数据质量为切入点,开展信用数据监测、预警和分析,建立覆盖全流程的数据质量监控和数据溯源整改体系。以数字化手段保障信用主体合法权益,实现异议处理、信用修复在线办理。
6.推进信用应用智能化。围绕医疗、家政、养老、教培、房产中介等民生关切领域,优化查信、用信、增信、知信等一站式服务体系,拓展信用服务数字化场景。探索开发行业风险监测预警产品,不断丰富信用产品体系。
三、助力优化营商环境
7.实施无违法违规证明改革。在市场监管、消防安全、医疗保障等15个领域,逐步推进企业信用报告代替无违法违规证明改革,实现企业“一键”申请,政府“一纸”证明,提升政务服务水平、提高企业获得感、增强企业守信意识。
8.拓展重点人群信用档案。以建筑市场、医疗卫生、教育领域为重点,拓展至少10类重点人群信用档案,落实从业人员严重不良行为的认定范围和惩戒措施。
9.健全企业补偿救济机制。逐步建立因政府政策变化、规划调整,不履行合同约定造成企业在债务融资、政府采购、招投标、招商引资等领域合法利益受损的补偿救济机制。
10.构建以信用为基础的新型监管机制。在38个领域基础上,继续拓展能源、市场监管、食品安全、教育等领域的信用分级分类监管机制。迭代行业信用评价模型,规范优化“双随机、一公开”信用应用规则,提升监管科学性。探索强化房地产企业全链条信用监管。深入推行告知承诺制,实施告知承诺事项双随机定向抽查工作。
四、赋能社会治理现代化
11.推进“信用+社会治理”。做优做强萧山、富阳两个省级试点,确保顺利通过验收。实现公共信用信息平台与基层治理四平台功能对接,加强信用与德治、善治、自治、法治融合。创新乡村、社区、商圈、街区等“信用+社会治理”试点场景。聚焦社会治理、绿色生态、共同富裕、民生福祉等领域,开展“一区一特色”信用品牌工程建设。
12.深化信用惠民便企应用。聚焦亚运、共同富裕、低碳生活,推进体育场馆信用预约、图书馆信用借阅等至少10个信用惠民场景,推进钱江分提质扩容。全力打造“信用免押金城市”,引导公共信用信息与市场信用信息融合,创新推出一批信用免押金场景。
13.开展重点领域专项治理。针对恶意逃废债、电信网络诈骗、虚拟货币“挖矿”、法院判决不执行、知识产权、生态环境保护、教培行业、安全生产、道路交通安全、医疗卫生及征信市场乱象等重点领域,积极开展失信问题专项治理工作。构建信用专项治理预警模型,向部门精准推送信用风险初筛名单,加大对失信行为的整治力度。
五、营造社会诚信环境
14.提升信用服务实体经济能力。提升信用支撑企业融资服务,提高信用贷款比例。推动公共信用数据在金融信贷领域应用,定制精细化的“共富信易贷”“共富钱江贷”产品。依托杭州金融综合服务平台,探索建立中小微企业贷款“线上公证”、“线上仲裁”机制和金融互联网法庭。
15.做大信用服务市场。充分发挥信用杭州促进会在行业自律和搭建政企桥梁等方面的重要作用,进一步建设杭州市社会信用大数据实验室。培育和发展信用服务机构,以各行业领域应用需求为导向,鼓励和支持市场化信用服务产品创新。
16.营造良好社会诚信氛围。编制发布《年度社会信用体系建设白皮书》,梳理收集各行业信用建设正反典型案例。继续开展“诚信建设万里行”“诚信点亮中国”“诚信兴商宣传月”等主题宣传活动,积极参与新华信用杯评选工作。做好“信用管理示范企业”“诚信杭州人”等诚信典型评选,全面提升社会诚信度。打造杭州信用数智体验中心,集成杭州信用建设成果,普及诚信教育。推进建德市创建全国社会信用体系建设示范区。
17.加强组织领导。完善各级社会信用体系建设工作机制,充分发挥各级社会信用体系建设领导小组组织协调和统筹推进作用。各区、县(市)要理顺工作协同机制,加强工作必要保障,落实工作经费。各级有关部门要将信用建设纳入重要工作日程,明确责任机构和责任人,建立工作目标,加强协同配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