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
临平的背街小巷汇集了古今的烟火,承载着太多临平的历史和临平人的感情,许多故事还是第一次被说起,有的记录于史书,也有的散落在历史中……我们就来探寻一下深藏在临平街巷里的历史故事。
将军殿弄,是临平最热闹的一条弄堂之一,南通西大街,北联文化广场。它是因弄南口东侧原有的将军殿而得名的。旧时,弄口东面有一座将军殿,五间两进,中间有个天井,第二进有东西两个厢房,供奉两尊菩萨,黑菩萨是将军殿的主角“曹将军”,白菩萨是临平的土地菩萨。
将军殿祭祀的黑菩萨是吴越国时驻守临平的名将曹信。曾寓居临平多年的国学大师俞樾在一首题为《张君春岫以余旧寓临平,作临平图见赠,披图感旧,如赋此篇》的诗中有一句“红墙剥落将军祠”,句后自注:“居马家衖时,迤西有曹将军庙。将军名信,唐乾符时人。”
另外还有明嘉庆二年三月曾任云南布政使的塘栖泉漳人丁养浩游临平山,在《效唐集诗序》中写道:“……晚舣自北庙,信步入明因寺,询其建制之由。遵官塘谒曹将军庙,由山路至安隐寺……”由此可见,将军殿最迟在明朝已建,至于是否可以上溯至吴越国则无考。曹信、曹圭、曹仲达祖孙三人都是吴越国名将,曾驻守临平,实行“保境安民”国策,抵御外敌,保一方平安,深得吴越王赏识和临平一带百姓爱戴。人们在将军殿祭祀曹将军,寄托的是临平百姓感恩将军保护桑梓之功德,希冀风调雨顺、幸福安康的美好愿望。
临平西大街区委区政府东侧有一条广严寺弄,弄以其东原有的广严寺得名。
广严寺始建于东晋义熙十二年(416),旧名华严院,至今有1600余年的历史,是临平最早建造的寺院。隋大业末,寺毁于兵。至唐高宗时,舒国公临平人褚无量之弟玄览法师复建并拓展华严院,铸金铜像三百五十躯,书金字《涅槃经》二千余卷,尊奉度置,咸极庄严。至宋治平年间,改华严院为广严寺。
明朝吴之鲸撰写的《武林梵志》记载:“广严寺在临平镇西,前挹鼎湖,后踞邱山,水木清茂,烟云掩霭,杂于氓尘贾区向接,而喧闹不闻。”此时的广严寺殿宇恢宏,经藏丰富,再加寺前鼎湖景色秀美,引得文人墨客来游者甚众。其中,北宋任杭州知府的文学家蔡襄曾到广严寺赏芍药并赋诗,留下“却是双红有深意,故留春色缀人思”的佳句。
逸仙路是名人孙晓村的故里,他的故居就在现在临平大酒店西门锅炉房位置。孙晓村(1906-1991),杭州市临平人,他是著名的爱国民主人士、政治活动家和农村经济学家。
△孙晓村
“逸仙”之名是取自孙中山的字,原先这里叫中山路,因为临平划归杭州城区,为避免重复,才取中山之字命名。
史家埭,因清康熙年间翰林史尚节而名,曾在史家埭居住多年的国学大师俞樾在《临平杂诗》中写道:“史翰林居片瓦无,儿时踪迹未模糊。如今画入《云萍录》,史埭春灯第一图。”曲园大师牵挂的故居如今已是一片非常热闹的公园,红叶绿树掩映下大师倚杖而思,似乎在推敲新的咏临平诗。
太史第弄位于临平区塘栖镇市新街98-104号,其北紧邻郁家弄和沈家弄,为古镇塘栖“七十二条半弄”之一。这些弄内的房屋均跨弄而筑,属暗弄堂,有弄堂套弄堂之特色,亦称自族弄。太史第弄原位于市河月波桥与吴家桥之间,现为市新街中段,系明清建筑,其风格充分体现了塘栖弄堂的特征。该弄原长138米,现第五进已拆,弄长仅110.6米。
宅主乃塘栖卓氏七世孙卓明卿 (1535-1594) ,字澄甫,号月波,官至光禄署承,主管皇家酒里礼膳事宜,也是明朝文坛“后七子”派主要成员。卓明卿40岁时,建宅于故乡塘栖市河东侧,门前还建有月波桥,据清光绪十六年(1890) 编纂的《塘栖志》载:“月波桥,卓月波宅前,故名。”
此宅已有420余年历史,据卓氏第十九世孙卓守鹅回忆,该宅原有“太史第”匾额,第内的弄堂就叫太史第弄。
△太史第
致和堂弄,位于临平区塘栖镇北小河街,因姚致和堂得名。
姚致和堂创办于明末清初,是晚清时期杭城六大药铺之一,当时的塘栖药铺行业是致和堂的天下,其祖传秘方“紫金锭”和“行军散”治瘟疫尤为灵验,在清代曾一度列为贡品。嘉庆十年(1806)和道光三年(1823),浙西闹水患,瘟疫横行,致和堂掌柜姚致和亲自带着药材支援灾区,救助患者无数,一时称颂一方。光绪《唐栖志》有载“宛似紫金,尤称神效。远近商贾以及海外,无不珍佩于身,为栖水著名之品。”
△塘栖姚致和堂药瓶
致和堂之匾,由明代著名书法家董其昌书写。柜台悬挂着 “修合无人见,诚信有无知。丹丸无认识,出门不退换”的店规。大厅走廊挂有“博世济民”的金底花匾。两桩抱联:“天下第一好事还是读书,世间百年旧家无非积德。”为清代塘栖人兵部侍郎夏同善所书。堂内有清代浙江巡抚彭玉麟所书“真实不虚”一匾。
分享到: |
首页 |
|
临平的背街小巷汇集了古今的烟火,承载着太多临平的历史和临平人的感情,许多故事还是第一次被说起,有的记录于史书,也有的散落在历史中……我们就来探寻一下深藏在临平街巷里的历史故事。
将军殿弄,是临平最热闹的一条弄堂之一,南通西大街,北联文化广场。它是因弄南口东侧原有的将军殿而得名的。旧时,弄口东面有一座将军殿,五间两进,中间有个天井,第二进有东西两个厢房,供奉两尊菩萨,黑菩萨是将军殿的主角“曹将军”,白菩萨是临平的土地菩萨。
将军殿祭祀的黑菩萨是吴越国时驻守临平的名将曹信。曾寓居临平多年的国学大师俞樾在一首题为《张君春岫以余旧寓临平,作临平图见赠,披图感旧,如赋此篇》的诗中有一句“红墙剥落将军祠”,句后自注:“居马家衖时,迤西有曹将军庙。将军名信,唐乾符时人。”
另外还有明嘉庆二年三月曾任云南布政使的塘栖泉漳人丁养浩游临平山,在《效唐集诗序》中写道:“……晚舣自北庙,信步入明因寺,询其建制之由。遵官塘谒曹将军庙,由山路至安隐寺……”由此可见,将军殿最迟在明朝已建,至于是否可以上溯至吴越国则无考。曹信、曹圭、曹仲达祖孙三人都是吴越国名将,曾驻守临平,实行“保境安民”国策,抵御外敌,保一方平安,深得吴越王赏识和临平一带百姓爱戴。人们在将军殿祭祀曹将军,寄托的是临平百姓感恩将军保护桑梓之功德,希冀风调雨顺、幸福安康的美好愿望。
临平西大街区委区政府东侧有一条广严寺弄,弄以其东原有的广严寺得名。
广严寺始建于东晋义熙十二年(416),旧名华严院,至今有1600余年的历史,是临平最早建造的寺院。隋大业末,寺毁于兵。至唐高宗时,舒国公临平人褚无量之弟玄览法师复建并拓展华严院,铸金铜像三百五十躯,书金字《涅槃经》二千余卷,尊奉度置,咸极庄严。至宋治平年间,改华严院为广严寺。
明朝吴之鲸撰写的《武林梵志》记载:“广严寺在临平镇西,前挹鼎湖,后踞邱山,水木清茂,烟云掩霭,杂于氓尘贾区向接,而喧闹不闻。”此时的广严寺殿宇恢宏,经藏丰富,再加寺前鼎湖景色秀美,引得文人墨客来游者甚众。其中,北宋任杭州知府的文学家蔡襄曾到广严寺赏芍药并赋诗,留下“却是双红有深意,故留春色缀人思”的佳句。
逸仙路是名人孙晓村的故里,他的故居就在现在临平大酒店西门锅炉房位置。孙晓村(1906-1991),杭州市临平人,他是著名的爱国民主人士、政治活动家和农村经济学家。
△孙晓村
“逸仙”之名是取自孙中山的字,原先这里叫中山路,因为临平划归杭州城区,为避免重复,才取中山之字命名。
史家埭,因清康熙年间翰林史尚节而名,曾在史家埭居住多年的国学大师俞樾在《临平杂诗》中写道:“史翰林居片瓦无,儿时踪迹未模糊。如今画入《云萍录》,史埭春灯第一图。”曲园大师牵挂的故居如今已是一片非常热闹的公园,红叶绿树掩映下大师倚杖而思,似乎在推敲新的咏临平诗。
太史第弄位于临平区塘栖镇市新街98-104号,其北紧邻郁家弄和沈家弄,为古镇塘栖“七十二条半弄”之一。这些弄内的房屋均跨弄而筑,属暗弄堂,有弄堂套弄堂之特色,亦称自族弄。太史第弄原位于市河月波桥与吴家桥之间,现为市新街中段,系明清建筑,其风格充分体现了塘栖弄堂的特征。该弄原长138米,现第五进已拆,弄长仅110.6米。
宅主乃塘栖卓氏七世孙卓明卿 (1535-1594) ,字澄甫,号月波,官至光禄署承,主管皇家酒里礼膳事宜,也是明朝文坛“后七子”派主要成员。卓明卿40岁时,建宅于故乡塘栖市河东侧,门前还建有月波桥,据清光绪十六年(1890) 编纂的《塘栖志》载:“月波桥,卓月波宅前,故名。”
此宅已有420余年历史,据卓氏第十九世孙卓守鹅回忆,该宅原有“太史第”匾额,第内的弄堂就叫太史第弄。
△太史第
致和堂弄,位于临平区塘栖镇北小河街,因姚致和堂得名。
姚致和堂创办于明末清初,是晚清时期杭城六大药铺之一,当时的塘栖药铺行业是致和堂的天下,其祖传秘方“紫金锭”和“行军散”治瘟疫尤为灵验,在清代曾一度列为贡品。嘉庆十年(1806)和道光三年(1823),浙西闹水患,瘟疫横行,致和堂掌柜姚致和亲自带着药材支援灾区,救助患者无数,一时称颂一方。光绪《唐栖志》有载“宛似紫金,尤称神效。远近商贾以及海外,无不珍佩于身,为栖水著名之品。”
△塘栖姚致和堂药瓶
致和堂之匾,由明代著名书法家董其昌书写。柜台悬挂着 “修合无人见,诚信有无知。丹丸无认识,出门不退换”的店规。大厅走廊挂有“博世济民”的金底花匾。两桩抱联:“天下第一好事还是读书,世间百年旧家无非积德。”为清代塘栖人兵部侍郎夏同善所书。堂内有清代浙江巡抚彭玉麟所书“真实不虚”一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