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
临平古迹最早可追溯至秦置县前后,随着历史进程的发展,寺庙、古桥、碑文……也见证着临平的繁华。这些古迹在历史的变迁中,有的已经湮灭,有的已成碎片,有的尚可看到依稀的影子,有的今天仍然存在。
01、安隐寺
临平山之西麓有安隐寺,唐宣宗时建,名永兴院。后唐清泰元年(934年)重建,名安平院。宋治平二年(1065年),改名安隐。元至正末毁。明洪武二十四年(1391年),重建并立为丛林,永乐十三年(1415年)复建。寺前有石砌方池,有泉名安平,苏轼有《题安平泉》诗曰:“当年陆羽空收拾,遗却安平一片泉。”原书明初佚。明崇祯三年(1630年),里人沈一先重集苏字刻立石碑,后又毁,但泉尚存。寺内有香雪亭(已毁),亭前亭北有唐梅、黄杨、罗汉松古树各一,唐梅、古黄杨已毁,罗汉松尚存。寺南上塘河边原有安平宝幢,始建于唐,后被毁。幢边原为渡口,曰宝幢渡。河对岸有亭,亭柱有联曰:“北渡一声钟,林木森森藏安隐;东行三里路,人烟密密是临平。”寺东有积铁崖,取杜子美“壁色立积铁”句之意。又名锦屏石。寺后有黄犊岭,相传邱丹常乘黄犊采药,故名。寺右黄竹坞,亦为邱丹遗迹。据载,临平原有“东湖十景”,安隐寺有其二,为宝幢叠华、安平晚钟。近人康有为、郁达夫均曾来此游,郁达夫有游记传世。
02、佛日寺
佛日寺位于星桥街道佛日坞,又名隆昌寺,后晋天福七年(942年),吴越王钱弘佐建,时称佛日院。宋大中祥符元年(1008年),改名佛日净慧寺,当年佛日寺的规模,可与灵隐寺西天竺相比,故又称东天竺。鼎盛时有僧人800多名,占地40多亩。苏轼、秦观、黄庭坚等曾来此游,苏轼在附近的向上庵读书,且与佛日寺僧道荣结为挚友,赠七绝五首,撰《灵感观音偈》,又书“天宫宝藏”4字于寺。宋熙宁六年(1073年),苏东坡曾写《游佛日寺》一诗:“佛日知何处?皋亭有路通。钟闻四十里,门对两三峰。”寺内还有王安石、范成大、秦少游、鲜于枢、杨次山等题咏。20世纪70年代,寺毁。1996年,民间集资在佛日坞南麓重建,改名佛日隆昌寺。
03、龙兴寺
龙兴寺旧址在临平东首龙兴桥北上塘河北岸,始建于宋宣和七年(1125年),原名妙华庵。宋绍兴六年(1136年)重建。绍兴十二年(1142年),韦太后自金国返还时曾住此寺,故高宗赵构赐名为龙兴寺。寺有两殿,前为关帝殿,后围墙内为释迦牟尼大雄宝殿,两旁厢屋,占地两倍于前殿,故称“寺里寺”。元至正末(约1367年)毁于兵火,明洪武六年(1373年)重建。1952年3月,寺址处开设民办临平中学。1996年在南苑街道东湖村重建龙兴寺,寺址占地3亩,建有大雄宝殿等。
04、慧日禅寺
慧日禅寺,隋开皇十二年(592年)始建于江苏扬州,隋大业初(605年~606年)为隋东都宫廷内道场。后晋开运元年(944年),寺迁至杭州孤山,改额广照寺。宋大中祥符八年(1015年)再迁仁和县丰平乡博陆里(今运河街道)重建,复额慧日禅寺。元末遭兵毁。明洪武十四年(1381年)、二十三年(1390年)两次重建,后下诏将诚溪、五杭、博陆的三寺两院归并为慧日禅寺。次年下诏立为丛林级。
20世纪50年代,寺已无僧人,部分殿宇倒塌,大殿等建筑为麻站所用。70年代,殿宇毁坏殆尽。1996年,寺迁运河北岸戚家桥村重建。寺院三面环水,占地2.2万平方米,建有大雄宝殿、圆通殿、天王殿、钟鼓楼、藏经楼、方丈室、罗汉碑廊、祖堂等,总建筑面积4514平方米。
05、水南庙
水南庙位于塘栖镇,又称水南娘娘庙、水南土谷神,系南宋古庙。据《栖水文乘》记载:此庙系纪念宋福王一姓詹的妃子。相传:宋福王芮妃者,姓詹字玉珍,泉州南安人,父彬,官统制,有战功,殁于阵,遂入福王宫为宫人。詹虽入宫,尚一处子。德佑末,元师入临安,福王随恭帝北迁。詹悲愤不食,誓以身殉,饮鸩不死,投井而殁,年二十七岁。乡人感其忠节,垒土为茔,植树其上,岁而祀之。里人对水南庙相当崇拜,敬为“水南娘娘”,历代以来香火甚旺,就连“文革”时期庙宇遭损,还有人偷偷摸摸在残桓断瓦前焚香点烛。2001年8月,政府出资,里人捐资,将这南宋古庙翻修一新。
06、广严寺
位于今临平广严寺弄,上塘河北岸。东晋义熙十二年(416年)始建,名华严院,为临平最早的敕建寺院。隋大业末,毁于兵。唐开元年间(713年—741年),褚无量之弟释玄览出家此寺时拓建,塑其祖褚遂良为伽蓝,铸铜像350尊,书金字涅槃经2000余卷,尊奉度制,咸报庄严。宋治平中改名广严寺。南宋乾道五年(1169年)重修,并建佛阁钟楼。元大德七年(1303年)增建佛殿。明洪武初(约1368年)再建。1954年改建为杭县县委办公场所。
分享到: |
首页 |
|
临平古迹最早可追溯至秦置县前后,随着历史进程的发展,寺庙、古桥、碑文……也见证着临平的繁华。这些古迹在历史的变迁中,有的已经湮灭,有的已成碎片,有的尚可看到依稀的影子,有的今天仍然存在。
01、安隐寺
临平山之西麓有安隐寺,唐宣宗时建,名永兴院。后唐清泰元年(934年)重建,名安平院。宋治平二年(1065年),改名安隐。元至正末毁。明洪武二十四年(1391年),重建并立为丛林,永乐十三年(1415年)复建。寺前有石砌方池,有泉名安平,苏轼有《题安平泉》诗曰:“当年陆羽空收拾,遗却安平一片泉。”原书明初佚。明崇祯三年(1630年),里人沈一先重集苏字刻立石碑,后又毁,但泉尚存。寺内有香雪亭(已毁),亭前亭北有唐梅、黄杨、罗汉松古树各一,唐梅、古黄杨已毁,罗汉松尚存。寺南上塘河边原有安平宝幢,始建于唐,后被毁。幢边原为渡口,曰宝幢渡。河对岸有亭,亭柱有联曰:“北渡一声钟,林木森森藏安隐;东行三里路,人烟密密是临平。”寺东有积铁崖,取杜子美“壁色立积铁”句之意。又名锦屏石。寺后有黄犊岭,相传邱丹常乘黄犊采药,故名。寺右黄竹坞,亦为邱丹遗迹。据载,临平原有“东湖十景”,安隐寺有其二,为宝幢叠华、安平晚钟。近人康有为、郁达夫均曾来此游,郁达夫有游记传世。
02、佛日寺
佛日寺位于星桥街道佛日坞,又名隆昌寺,后晋天福七年(942年),吴越王钱弘佐建,时称佛日院。宋大中祥符元年(1008年),改名佛日净慧寺,当年佛日寺的规模,可与灵隐寺西天竺相比,故又称东天竺。鼎盛时有僧人800多名,占地40多亩。苏轼、秦观、黄庭坚等曾来此游,苏轼在附近的向上庵读书,且与佛日寺僧道荣结为挚友,赠七绝五首,撰《灵感观音偈》,又书“天宫宝藏”4字于寺。宋熙宁六年(1073年),苏东坡曾写《游佛日寺》一诗:“佛日知何处?皋亭有路通。钟闻四十里,门对两三峰。”寺内还有王安石、范成大、秦少游、鲜于枢、杨次山等题咏。20世纪70年代,寺毁。1996年,民间集资在佛日坞南麓重建,改名佛日隆昌寺。
03、龙兴寺
龙兴寺旧址在临平东首龙兴桥北上塘河北岸,始建于宋宣和七年(1125年),原名妙华庵。宋绍兴六年(1136年)重建。绍兴十二年(1142年),韦太后自金国返还时曾住此寺,故高宗赵构赐名为龙兴寺。寺有两殿,前为关帝殿,后围墙内为释迦牟尼大雄宝殿,两旁厢屋,占地两倍于前殿,故称“寺里寺”。元至正末(约1367年)毁于兵火,明洪武六年(1373年)重建。1952年3月,寺址处开设民办临平中学。1996年在南苑街道东湖村重建龙兴寺,寺址占地3亩,建有大雄宝殿等。
04、慧日禅寺
慧日禅寺,隋开皇十二年(592年)始建于江苏扬州,隋大业初(605年~606年)为隋东都宫廷内道场。后晋开运元年(944年),寺迁至杭州孤山,改额广照寺。宋大中祥符八年(1015年)再迁仁和县丰平乡博陆里(今运河街道)重建,复额慧日禅寺。元末遭兵毁。明洪武十四年(1381年)、二十三年(1390年)两次重建,后下诏将诚溪、五杭、博陆的三寺两院归并为慧日禅寺。次年下诏立为丛林级。
20世纪50年代,寺已无僧人,部分殿宇倒塌,大殿等建筑为麻站所用。70年代,殿宇毁坏殆尽。1996年,寺迁运河北岸戚家桥村重建。寺院三面环水,占地2.2万平方米,建有大雄宝殿、圆通殿、天王殿、钟鼓楼、藏经楼、方丈室、罗汉碑廊、祖堂等,总建筑面积4514平方米。
05、水南庙
水南庙位于塘栖镇,又称水南娘娘庙、水南土谷神,系南宋古庙。据《栖水文乘》记载:此庙系纪念宋福王一姓詹的妃子。相传:宋福王芮妃者,姓詹字玉珍,泉州南安人,父彬,官统制,有战功,殁于阵,遂入福王宫为宫人。詹虽入宫,尚一处子。德佑末,元师入临安,福王随恭帝北迁。詹悲愤不食,誓以身殉,饮鸩不死,投井而殁,年二十七岁。乡人感其忠节,垒土为茔,植树其上,岁而祀之。里人对水南庙相当崇拜,敬为“水南娘娘”,历代以来香火甚旺,就连“文革”时期庙宇遭损,还有人偷偷摸摸在残桓断瓦前焚香点烛。2001年8月,政府出资,里人捐资,将这南宋古庙翻修一新。
06、广严寺
位于今临平广严寺弄,上塘河北岸。东晋义熙十二年(416年)始建,名华严院,为临平最早的敕建寺院。隋大业末,毁于兵。唐开元年间(713年—741年),褚无量之弟释玄览出家此寺时拓建,塑其祖褚遂良为伽蓝,铸铜像350尊,书金字涅槃经2000余卷,尊奉度制,咸报庄严。宋治平中改名广严寺。南宋乾道五年(1169年)重修,并建佛阁钟楼。元大德七年(1303年)增建佛殿。明洪武初(约1368年)再建。1954年改建为杭县县委办公场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