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
临平古迹最早可追溯至秦置县前后,随着历史进程的发展,寺庙、古桥、碑文……也见证着临平的繁华。这些古迹在历史的变迁中,有的已经湮灭、有的已成碎片、有的尚可看到依稀的影子、有的今天仍然存在。
01、广济桥
广济桥的桥名历来有多种叫法。根据清光绪王同《唐栖志》记载:“通济桥,一名广济桥,又名碧天桥,一名通济长桥,俗呼为长桥。通济长桥,在唐栖镇。弘治二年(1489)建。”《万历杭州府志》:“一名碧天桥,俗名长桥,上有昭恩碑记,邑人副使邵锐撰。”《康熙仁和县志》:“弘治间,鄞人陈守清募建,桥计七洞。嘉靖庚寅桥裂,里人吕一素捐金修,丁酉复舍金重修。万历癸未、天启丁卯、及国朝康熙乙已,屡圮屡葺。辛卯北堍又圮,吴山海会寺僧朱皈一,与如意庵僧大生募建,甲午十月竣工。”王同按:“此桥跨大河,与里仁桥东西并峙,镇居其中,如锁钥焉。”
广济桥的建造工艺都是采用当时最先进的纵联分节并列砌筑术,简称“薄墩联拱”。据有关建筑资料记载:这种薄墩属柔性墩,其作用是使桥的拱梁受力减小,又可加强拱石间的锲合,从而使桥梁拱圈更为坚固。而且这种工艺又节省建桥石材,这对石材资源匮乏的平原水乡来说是十分经济的。
水乡旧时有“走桥”习俗,元宵节晚上,人们成群结队,扶老携幼,提着花灯,在河边、桥上游走,以此祈求祛病除灾,保佑家人来年身体健康。
02、桂芳桥
桂芳桥,又名东茆桥,横跨上塘河南北,单孔石桥,桥长17.02米、宽5.06米、跨径13.67米。 桥之北原堍砌有一东西向小桥与之相依,桥下有闸,用于分泄上塘河河水。后水闸淤塞,又建南北向桥,将桥墩筑于东西向桥上,形成了“桥墩复桥”的景观,故俗称“桥上桥”。
南宋时,为表彰临平徐宣、徐寅、徐垓三兄弟同登进士,又敢于与权贵斗争,寓兄弟兰桂腾芳之意。乡人号曰:一门三秀,更其桥曰“桂芳桥”。
元、明、清历经修葺。清道光十九年(1839)立《重修桂芳桥记》石碑一通。
03、龙兴桥
临平桂芳桥东去二三里,有一座石拱古桥,名曰龙兴桥。此桥以龙兴寺而得名。龙兴桥,始建年代不详,《仁和县志》中记载:“龙兴桥重修于北宋天禧年间(1017—1021年)。清乾隆二十七年(1762年)重建。”这是一座单孔石拱桥,全长28.2米,桥面宽5.4米,拱桥采用纵联并列分节砌置法,桥设栏板、覆莲望柱,造型秀丽端正。
2004年,龙兴桥正式成为杭州市文物保护点,2009年成为杭州市市级文物保护单位。
04、淳安桥
从博陆戚家桥沿博桐公路一直向北,折东再向北,在距离戚家桥约1.5公里的陆家里自然村中尚有一座地跨三府、三县的古淳安桥存世。
淳安桥南北向跨于河道之上,桥南是杭州临平戚家桥村十组(小地名陆家里)地界,桥北一带人家却是桐乡义马乡众安村地界。而河中央东西流向之水道却属湖州德清禹越镇钱塘村。故历史上称此桥为跨三府(杭州府、湖州府、嘉兴府),三县(余杭县、德清县、桐乡县)的地域边界界桥。
此淳安桥为一座三孔平梁石板桥,桥长度在25米左右,桥宽约有1.8米左右。
淳安桥上刻有许多文字,东北侧那根桥排柱上镌刻着“北首桥门东西直线崇德县界。” 东南侧排柱上则刻有“南首桥门东西直线杭县界” 。而在桥门正中杠梁石东侧又刻有“中央桥门为德清县东西连接之水道”。聪明的先人,将桥柱充分利用,作为区分地域边界的界石来使用了。而在两根排柱的西侧却各刻上了一方小小的莲花功德碑。
淳安桥的三孔桥面,其工艺是在两边两条大梁石中间铺上一块块五六公分厚的石板作中间桥面,从而减少了造桥用材成本。古桥西侧中间杠梁上镌刻有淳安桥三个模糊的桥名。用长焦镜头仔细观察,发现桥名前有隐约的纪年文字,只可惜无法分辨清楚。而从此桥的建造风格和桥上的分界文字判断,此桥应重建于民国初年,距今约有90余年的岁月了。
在桥的北堍,村民建有一座小小的总管堂,这应是当地村民初一、十五给菩萨上香,祈求里中平安的信仰场所。
如今,桐乡县已在古淳安桥西侧一百米处建起了一座钢筋水泥公路桥,取名仁安桥。从桥上文字我们可知该桥建造于2002年12月,由桐乡交通工程公司建造。
05、八字桥
▲八字玉龙双桥 余国隽摄
据清康熙《仁和县志》记载:八字桥在永和乡(历史上塘栖属仁和县永和乡)。相传塘栖历史上此桥建造最早,坚固不坍。桥东迤北为翠紫湖,桥西即横潭。早年间八字桥东面的翠紫湖景色优美,前人言其地“每当夕阳西下,山色欲沉,霞影烟光,紫翠交集。”湖侧有牧村老人张云级的自有余庐,韩应潮的蒹葭水榭。
而桥西面的横潭,更是塘栖镇上山水献秀之所,史载此地:“景物清旷,看月尤宜”。横潭北岸明代曾有卓光禄园亭,丘壑极胜。潭对岸是芳杜洲胜景。到了清代横潭侧又有夏之诚之超山别墅,金峤庵的卧鱼楼。过西又有吕律的系槎楼,徐野君的雁楼,张半庵的横潭草堂,卓蔗村的见山堂等园亭胜迹。
历史上的塘栖八字桥是一座高大的三孔石拱桥,桥跨河20多米,桥宽3米余。此桥上世纪七十年代因桥东北堍民宅火灾,当时八字桥上挤满了看火烧的人,因人多拥挤将桥东侧数块桥石栏挤坏,连人带桥石落入河中,酿成桥损人亡的悲剧。
此后该桥身上还架设过自来水供水铁管,为自行车过桥方便,又在桥两边石阶上铺上水泥,直至将此数百年古桥折腾成了危桥。当地政府虽也曾出资修葺过。但没解决根本问题。
后来到了1980年,终于将古老的八字桥拆去,在原址建了一座水泥钢梁新平桥。当时此桥因限于地形,南侧桥坡长12.5米,23档石阶,北侧桥坡长10.5米,反而有24档石阶。南北桥坡均向西倾斜,正是很形象的一个八字。
时光进入新世纪,又拆掉了水泥钢梁桥,由塘栖振华公司出资,在原址建造了今天大家所见的新八字桥。
06、顺德桥
塘栖水北西街,距广济桥四百米,东西向跨塘路有顺德古桥存世。
此水北西街《唐栖志》称为北圣堂街,因此街古时候不是牵道官塘,“车商殷户,市廛环列”,曾是一条繁荣的商业街。
顺德桥建造年代久远。据清光绪《唐栖志》记载:
“顺德桥,在大善寺之东,里人沈顺德建,故名。桥跨支河临大塘,以通塘路。顺德桥落北可达苕溪。过顺德桥为大善寺街。沿河一道,为五林北塘,直达五林头。”
顺德桥是一座单孔平梁墩板桥,桥面长不足十米,宽近三米。过桥即是塘栖著名梵刹大善寺,故此桥创建年代应在明代以前。
笔者遍查《唐栖志》、《栖水文乘》等方志,未查到有关沈顺德的其他记载。但沈顺德那“重义轻财、舍资积善”的精神,将会薪火相传,激励后人。
建造顺德古桥所用的石材大都是产于塘栖西北面的武康石。
关于武康石,百科辞典记载:是一种属于火山喷出溶岩后的融结凝灰岩,它的质地硬度适中,自然状态多数呈淡紫色,少数呈黄褐色,石表经风雨侵蚀易氧化成紫褐色。在古代紫色象征着祥瑞,因此人们习惯把这一类石称为“武康紫石”。武康石质地粗犷古朴,纹理清晰,可以采伐成大型的各种建筑材料,同时也能雕琢出复杂的艺术图案。它略具吸水性,湿润的岩体常有藤蔓攀援,苔藓衍生,给人以古朴之美。武康石是一种砂岩,即使加工非常平整,表面仍具涩性,雨中踏于其上也不会滑溜,而且此石硬度适中,与古代采矿技术、生产力水平较相适应。所以是当时建造古桥梁的优秀石材。塘栖存世的古桥梁中,如广济长桥等,几乎都是采用武康石来建造的。
现存的顺德古桥曾经过多次修建,目前除了桥的梁板是20世纪八十年代用水泥浇筑外,桥的排柱,桥墩及基础,桥西侧石栏等都仍保存着清代修缮时的原状。
分享到: |
首页 |
|
临平古迹最早可追溯至秦置县前后,随着历史进程的发展,寺庙、古桥、碑文……也见证着临平的繁华。这些古迹在历史的变迁中,有的已经湮灭、有的已成碎片、有的尚可看到依稀的影子、有的今天仍然存在。
01、广济桥
广济桥的桥名历来有多种叫法。根据清光绪王同《唐栖志》记载:“通济桥,一名广济桥,又名碧天桥,一名通济长桥,俗呼为长桥。通济长桥,在唐栖镇。弘治二年(1489)建。”《万历杭州府志》:“一名碧天桥,俗名长桥,上有昭恩碑记,邑人副使邵锐撰。”《康熙仁和县志》:“弘治间,鄞人陈守清募建,桥计七洞。嘉靖庚寅桥裂,里人吕一素捐金修,丁酉复舍金重修。万历癸未、天启丁卯、及国朝康熙乙已,屡圮屡葺。辛卯北堍又圮,吴山海会寺僧朱皈一,与如意庵僧大生募建,甲午十月竣工。”王同按:“此桥跨大河,与里仁桥东西并峙,镇居其中,如锁钥焉。”
广济桥的建造工艺都是采用当时最先进的纵联分节并列砌筑术,简称“薄墩联拱”。据有关建筑资料记载:这种薄墩属柔性墩,其作用是使桥的拱梁受力减小,又可加强拱石间的锲合,从而使桥梁拱圈更为坚固。而且这种工艺又节省建桥石材,这对石材资源匮乏的平原水乡来说是十分经济的。
水乡旧时有“走桥”习俗,元宵节晚上,人们成群结队,扶老携幼,提着花灯,在河边、桥上游走,以此祈求祛病除灾,保佑家人来年身体健康。
02、桂芳桥
桂芳桥,又名东茆桥,横跨上塘河南北,单孔石桥,桥长17.02米、宽5.06米、跨径13.67米。 桥之北原堍砌有一东西向小桥与之相依,桥下有闸,用于分泄上塘河河水。后水闸淤塞,又建南北向桥,将桥墩筑于东西向桥上,形成了“桥墩复桥”的景观,故俗称“桥上桥”。
南宋时,为表彰临平徐宣、徐寅、徐垓三兄弟同登进士,又敢于与权贵斗争,寓兄弟兰桂腾芳之意。乡人号曰:一门三秀,更其桥曰“桂芳桥”。
元、明、清历经修葺。清道光十九年(1839)立《重修桂芳桥记》石碑一通。
03、龙兴桥
临平桂芳桥东去二三里,有一座石拱古桥,名曰龙兴桥。此桥以龙兴寺而得名。龙兴桥,始建年代不详,《仁和县志》中记载:“龙兴桥重修于北宋天禧年间(1017—1021年)。清乾隆二十七年(1762年)重建。”这是一座单孔石拱桥,全长28.2米,桥面宽5.4米,拱桥采用纵联并列分节砌置法,桥设栏板、覆莲望柱,造型秀丽端正。
2004年,龙兴桥正式成为杭州市文物保护点,2009年成为杭州市市级文物保护单位。
04、淳安桥
从博陆戚家桥沿博桐公路一直向北,折东再向北,在距离戚家桥约1.5公里的陆家里自然村中尚有一座地跨三府、三县的古淳安桥存世。
淳安桥南北向跨于河道之上,桥南是杭州临平戚家桥村十组(小地名陆家里)地界,桥北一带人家却是桐乡义马乡众安村地界。而河中央东西流向之水道却属湖州德清禹越镇钱塘村。故历史上称此桥为跨三府(杭州府、湖州府、嘉兴府),三县(余杭县、德清县、桐乡县)的地域边界界桥。
此淳安桥为一座三孔平梁石板桥,桥长度在25米左右,桥宽约有1.8米左右。
淳安桥上刻有许多文字,东北侧那根桥排柱上镌刻着“北首桥门东西直线崇德县界。” 东南侧排柱上则刻有“南首桥门东西直线杭县界” 。而在桥门正中杠梁石东侧又刻有“中央桥门为德清县东西连接之水道”。聪明的先人,将桥柱充分利用,作为区分地域边界的界石来使用了。而在两根排柱的西侧却各刻上了一方小小的莲花功德碑。
淳安桥的三孔桥面,其工艺是在两边两条大梁石中间铺上一块块五六公分厚的石板作中间桥面,从而减少了造桥用材成本。古桥西侧中间杠梁上镌刻有淳安桥三个模糊的桥名。用长焦镜头仔细观察,发现桥名前有隐约的纪年文字,只可惜无法分辨清楚。而从此桥的建造风格和桥上的分界文字判断,此桥应重建于民国初年,距今约有90余年的岁月了。
在桥的北堍,村民建有一座小小的总管堂,这应是当地村民初一、十五给菩萨上香,祈求里中平安的信仰场所。
如今,桐乡县已在古淳安桥西侧一百米处建起了一座钢筋水泥公路桥,取名仁安桥。从桥上文字我们可知该桥建造于2002年12月,由桐乡交通工程公司建造。
05、八字桥
▲八字玉龙双桥 余国隽摄
据清康熙《仁和县志》记载:八字桥在永和乡(历史上塘栖属仁和县永和乡)。相传塘栖历史上此桥建造最早,坚固不坍。桥东迤北为翠紫湖,桥西即横潭。早年间八字桥东面的翠紫湖景色优美,前人言其地“每当夕阳西下,山色欲沉,霞影烟光,紫翠交集。”湖侧有牧村老人张云级的自有余庐,韩应潮的蒹葭水榭。
而桥西面的横潭,更是塘栖镇上山水献秀之所,史载此地:“景物清旷,看月尤宜”。横潭北岸明代曾有卓光禄园亭,丘壑极胜。潭对岸是芳杜洲胜景。到了清代横潭侧又有夏之诚之超山别墅,金峤庵的卧鱼楼。过西又有吕律的系槎楼,徐野君的雁楼,张半庵的横潭草堂,卓蔗村的见山堂等园亭胜迹。
历史上的塘栖八字桥是一座高大的三孔石拱桥,桥跨河20多米,桥宽3米余。此桥上世纪七十年代因桥东北堍民宅火灾,当时八字桥上挤满了看火烧的人,因人多拥挤将桥东侧数块桥石栏挤坏,连人带桥石落入河中,酿成桥损人亡的悲剧。
此后该桥身上还架设过自来水供水铁管,为自行车过桥方便,又在桥两边石阶上铺上水泥,直至将此数百年古桥折腾成了危桥。当地政府虽也曾出资修葺过。但没解决根本问题。
后来到了1980年,终于将古老的八字桥拆去,在原址建了一座水泥钢梁新平桥。当时此桥因限于地形,南侧桥坡长12.5米,23档石阶,北侧桥坡长10.5米,反而有24档石阶。南北桥坡均向西倾斜,正是很形象的一个八字。
时光进入新世纪,又拆掉了水泥钢梁桥,由塘栖振华公司出资,在原址建造了今天大家所见的新八字桥。
06、顺德桥
塘栖水北西街,距广济桥四百米,东西向跨塘路有顺德古桥存世。
此水北西街《唐栖志》称为北圣堂街,因此街古时候不是牵道官塘,“车商殷户,市廛环列”,曾是一条繁荣的商业街。
顺德桥建造年代久远。据清光绪《唐栖志》记载:
“顺德桥,在大善寺之东,里人沈顺德建,故名。桥跨支河临大塘,以通塘路。顺德桥落北可达苕溪。过顺德桥为大善寺街。沿河一道,为五林北塘,直达五林头。”
顺德桥是一座单孔平梁墩板桥,桥面长不足十米,宽近三米。过桥即是塘栖著名梵刹大善寺,故此桥创建年代应在明代以前。
笔者遍查《唐栖志》、《栖水文乘》等方志,未查到有关沈顺德的其他记载。但沈顺德那“重义轻财、舍资积善”的精神,将会薪火相传,激励后人。
建造顺德古桥所用的石材大都是产于塘栖西北面的武康石。
关于武康石,百科辞典记载:是一种属于火山喷出溶岩后的融结凝灰岩,它的质地硬度适中,自然状态多数呈淡紫色,少数呈黄褐色,石表经风雨侵蚀易氧化成紫褐色。在古代紫色象征着祥瑞,因此人们习惯把这一类石称为“武康紫石”。武康石质地粗犷古朴,纹理清晰,可以采伐成大型的各种建筑材料,同时也能雕琢出复杂的艺术图案。它略具吸水性,湿润的岩体常有藤蔓攀援,苔藓衍生,给人以古朴之美。武康石是一种砂岩,即使加工非常平整,表面仍具涩性,雨中踏于其上也不会滑溜,而且此石硬度适中,与古代采矿技术、生产力水平较相适应。所以是当时建造古桥梁的优秀石材。塘栖存世的古桥梁中,如广济长桥等,几乎都是采用武康石来建造的。
现存的顺德古桥曾经过多次修建,目前除了桥的梁板是20世纪八十年代用水泥浇筑外,桥的排柱,桥墩及基础,桥西侧石栏等都仍保存着清代修缮时的原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