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懂临平 走近古迹③
发布时间: 2023-11-20 14:40 来源: 临平史志

临平古迹最早可追溯至秦置县前后,随着历史进程的发展,寺庙、古桥、碑文……也见证着临平的繁华。这些古迹在历史的变迁中,有的已经湮灭、有的已成碎片、有的尚可看到依稀的影子、有的今天仍然存在。

乾隆御碑

123.jpg

乾隆御碑位于广济桥北岸的水北街耶稣堂西侧,原杭州府水利通判厅遗址内。御碑立于清乾隆十六年(1751)正月初二。

此碑高达3.35米,宽1.4米,厚0.5米;碑身添有碑额,镌有双龙抢珠石刻,高1米,宽1.5米;碑身下有碑座,碑座出土高度1.1米,宽1.8米,厚1米。整块碑地面高度达5.45米。碑正文429字,款10字,碑文四周镌有云龙纹。

清乾隆十六年(1751),乾隆皇帝南巡,考查江苏、浙江、安徽三个省份交纳皇粮的情况。查得江苏、安徽两省积欠了非常大的数额,只有浙江省没有拖欠。乾隆皇帝为了表彰浙江省,就免除了浙省地丁钱粮三十万两,并将“圣谕”刻在石碑上,让官员、百姓都知道这件事。由于过去水北街分别属于德清、杭县两县管辖,人们就把这块碑作为界限,碑的东面为杭县,碑的西面为德清县。再加上这块碑早被住户砌入围墙,只露出顶端一截,未能见其全貌,所以,天长日久,人们一直将这块碑认作是两县的分界碑。

1985年,塘栖区文化站进行文物普查,觉得此碑仅从碑额看就不像界碑,几次爬上去观察,认出“钦此”两字,于时拟文向县、镇反映。时值《塘栖镇志》刚开始编纂,镇志编纂部门当即实地查考此碑,将碑上之字一个个拓了下来。再查考诸多史籍,历经数月,终于查实:此碑竟是块御碑。

2002年4月,塘栖镇人民政府出资二十余万元,拆除了御碑旁的房屋,搬迁了居住在此的居民,尘封已久的乾隆御碑才得以重见天日。

栖溪讲舍碑

456.jpg

清代以前,塘栖的读书人求学都必须往返百里,跑到杭州的东城讲舍去学习,十分不方便。因此,不少当地老百姓都呼吁在塘栖创设讲舍。光绪十六年(1890),为了方便读书人求学,使更多的人得到学习的机会,在当地名人的筹划以及仁和县知事高积勋的支持下,在冯家弄且适园旧址创办了栖溪讲舍。

开馆当天,高积勋还亲自来到了讲舍,带领学子们进行祭奠孔子的仪式,并定初八为“官课”之日,二十三日为“师课”之日。(清代书院的学生,每三个月由官府出题考试一次,称期考,即官课;每月由院长出题考试一次,称月考,即师课。)为纪念塘栖崇文良风,开办讲舍,高积勋又命人在讲舍里立了一块石碑,石碑的碑文由高积勋题写,高1.2米,宽0.6米。现在这块碑仍然保存完整,竖立在塘栖第二中学的校园内。

超山摩崖石刻

789.jpg

超山的摩崖石刻以海云洞最为集中,真迹多,历时久远。而“虎巌”“超峰”位于超山之巅,足以引人入胜。

海云洞:清·王同《唐栖志》载:宋赵清献公刺杭州,祷雨黑龙王祠辄应。有水旱二龙洞,遂起石崖曰“海云洞”。“海云洞”摩崖石刻目前尚存约30处,主要是两宋、明代中期、清代后期和民国早期所刻,时间跨度近千年,题材涉及人物造像、诗词题咏、民间宗教等,内容丰富,是极其珍贵的文化遗产。

虎岩:在超山绝顶处上圣殿崖口,是超山顶上的第一块怪石,石长一丈有余,形圆而长,突出在山崖之前。上半部酷似吊睛白额的虎首,短耳茸凸,扁鼻朝天,虎瞳深陷,巨口大开,透出威武凶猛的气势;石之下半陡峭壁立,酷肖既粗又壮的虎项,项颈上镌刻着两个斗大的巨字“虎岩”,字径高约1米,宽0.8米,是寺僧吉勒的手笔。字体雄健刚劲,更显出圣虎神威。

超峰:山顶的右侧是上圣殿,殿前建有一座天王殿。天王殿前面是一个石板铺成的平台。登上台阶,迎面一方石壁,上刻两个巨字——超峰,乃当代著名书法家、西泠印社第三任社长、曾任浙江图书馆馆长的张宗祥的手笔。

宋梅图

640333.png

春亥岁十二月杪,吴昌硕画,时年八十。(印)

图下题诗 超山聚僧徒,天水雄殿庑。香象缨络垂,元鹤莓苔舞。传闻隐者流,种梅门一敵,香海围若屏。樵采禁之斧,深根窟罔两。元气蛰龙虎,凌兢雪斫成。残缺山移补,佛度劫万千。门賸月三五,疏香逋不邻。大树异谁辅,先生梅前身。赏奇琴再抚,琴古坡翁遗。翁岂梅未覩,悬知有美堂。速客移樽俎,后公一千年。九州各门户,皇古无此奇。聋矣恨不瞽,醇醪醉我心。舞我吾宾主,张笺复调铅。貌此众香祖,权丫类草籀。波及缠石鼓,石鼓杨及柳。不梅且梅伍,诗成崛强题。墨饮轮囷吐,长春输古人。多事惭净土,寄语超山灵,勿笑强取柱。

超山存宋梅一株,梦坡先生筑亭立石,嘱图其意,并纪以诗。安吉吴昌硕八十。(印)

此碑高0.62、宽0.77米,70年代被毁,1980年按原拓片复刻。

分享到:
返回顶部
打印本页
读懂临平 走近古迹③
发布时间: 2023-11-20 14:40:40 来源: 临平史志

临平古迹最早可追溯至秦置县前后,随着历史进程的发展,寺庙、古桥、碑文……也见证着临平的繁华。这些古迹在历史的变迁中,有的已经湮灭、有的已成碎片、有的尚可看到依稀的影子、有的今天仍然存在。

乾隆御碑

123.jpg

乾隆御碑位于广济桥北岸的水北街耶稣堂西侧,原杭州府水利通判厅遗址内。御碑立于清乾隆十六年(1751)正月初二。

此碑高达3.35米,宽1.4米,厚0.5米;碑身添有碑额,镌有双龙抢珠石刻,高1米,宽1.5米;碑身下有碑座,碑座出土高度1.1米,宽1.8米,厚1米。整块碑地面高度达5.45米。碑正文429字,款10字,碑文四周镌有云龙纹。

清乾隆十六年(1751),乾隆皇帝南巡,考查江苏、浙江、安徽三个省份交纳皇粮的情况。查得江苏、安徽两省积欠了非常大的数额,只有浙江省没有拖欠。乾隆皇帝为了表彰浙江省,就免除了浙省地丁钱粮三十万两,并将“圣谕”刻在石碑上,让官员、百姓都知道这件事。由于过去水北街分别属于德清、杭县两县管辖,人们就把这块碑作为界限,碑的东面为杭县,碑的西面为德清县。再加上这块碑早被住户砌入围墙,只露出顶端一截,未能见其全貌,所以,天长日久,人们一直将这块碑认作是两县的分界碑。

1985年,塘栖区文化站进行文物普查,觉得此碑仅从碑额看就不像界碑,几次爬上去观察,认出“钦此”两字,于时拟文向县、镇反映。时值《塘栖镇志》刚开始编纂,镇志编纂部门当即实地查考此碑,将碑上之字一个个拓了下来。再查考诸多史籍,历经数月,终于查实:此碑竟是块御碑。

2002年4月,塘栖镇人民政府出资二十余万元,拆除了御碑旁的房屋,搬迁了居住在此的居民,尘封已久的乾隆御碑才得以重见天日。

栖溪讲舍碑

456.jpg

清代以前,塘栖的读书人求学都必须往返百里,跑到杭州的东城讲舍去学习,十分不方便。因此,不少当地老百姓都呼吁在塘栖创设讲舍。光绪十六年(1890),为了方便读书人求学,使更多的人得到学习的机会,在当地名人的筹划以及仁和县知事高积勋的支持下,在冯家弄且适园旧址创办了栖溪讲舍。

开馆当天,高积勋还亲自来到了讲舍,带领学子们进行祭奠孔子的仪式,并定初八为“官课”之日,二十三日为“师课”之日。(清代书院的学生,每三个月由官府出题考试一次,称期考,即官课;每月由院长出题考试一次,称月考,即师课。)为纪念塘栖崇文良风,开办讲舍,高积勋又命人在讲舍里立了一块石碑,石碑的碑文由高积勋题写,高1.2米,宽0.6米。现在这块碑仍然保存完整,竖立在塘栖第二中学的校园内。

超山摩崖石刻

789.jpg

超山的摩崖石刻以海云洞最为集中,真迹多,历时久远。而“虎巌”“超峰”位于超山之巅,足以引人入胜。

海云洞:清·王同《唐栖志》载:宋赵清献公刺杭州,祷雨黑龙王祠辄应。有水旱二龙洞,遂起石崖曰“海云洞”。“海云洞”摩崖石刻目前尚存约30处,主要是两宋、明代中期、清代后期和民国早期所刻,时间跨度近千年,题材涉及人物造像、诗词题咏、民间宗教等,内容丰富,是极其珍贵的文化遗产。

虎岩:在超山绝顶处上圣殿崖口,是超山顶上的第一块怪石,石长一丈有余,形圆而长,突出在山崖之前。上半部酷似吊睛白额的虎首,短耳茸凸,扁鼻朝天,虎瞳深陷,巨口大开,透出威武凶猛的气势;石之下半陡峭壁立,酷肖既粗又壮的虎项,项颈上镌刻着两个斗大的巨字“虎岩”,字径高约1米,宽0.8米,是寺僧吉勒的手笔。字体雄健刚劲,更显出圣虎神威。

超峰:山顶的右侧是上圣殿,殿前建有一座天王殿。天王殿前面是一个石板铺成的平台。登上台阶,迎面一方石壁,上刻两个巨字——超峰,乃当代著名书法家、西泠印社第三任社长、曾任浙江图书馆馆长的张宗祥的手笔。

宋梅图

640333.png

春亥岁十二月杪,吴昌硕画,时年八十。(印)

图下题诗 超山聚僧徒,天水雄殿庑。香象缨络垂,元鹤莓苔舞。传闻隐者流,种梅门一敵,香海围若屏。樵采禁之斧,深根窟罔两。元气蛰龙虎,凌兢雪斫成。残缺山移补,佛度劫万千。门賸月三五,疏香逋不邻。大树异谁辅,先生梅前身。赏奇琴再抚,琴古坡翁遗。翁岂梅未覩,悬知有美堂。速客移樽俎,后公一千年。九州各门户,皇古无此奇。聋矣恨不瞽,醇醪醉我心。舞我吾宾主,张笺复调铅。貌此众香祖,权丫类草籀。波及缠石鼓,石鼓杨及柳。不梅且梅伍,诗成崛强题。墨饮轮囷吐,长春输古人。多事惭净土,寄语超山灵,勿笑强取柱。

超山存宋梅一株,梦坡先生筑亭立石,嘱图其意,并纪以诗。安吉吴昌硕八十。(印)

此碑高0.62、宽0.77米,70年代被毁,1980年按原拓片复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