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懂临平 品味物产②
发布时间: 2023-11-20 14:49 来源: 临平史志

临平物产丰富,人民手勤心巧。在长期的生产实践中,利用先进的生产工艺,将当地所产加工成远近闻名的土特产,其中享有盛名的有清水丝绵、湖羊羔皮等。

清水丝绵

640.png

《杭州府志》称:“钱塘、仁和、余杭……以同宫茧与出蛾茧不任缫丝者,称为绵,以余杭所出为佳。”宋、元、明各朝,都将其列为贡品,清康熙时还远销日本。

清水丝绵色泽洁白无瑕、边道薄匀、手感柔软绵和、质地坚韧,即使长久存放也不会泛黄,是制作御寒衣服被褥的上等材料,清水丝绵按品质高低,分成牡丹牌、红牌和绿牌几个等级,以牡丹牌为最佳,远销日本、美国和东南亚地区。清水丝绵的漂洗讲究水质,工艺流程为茧前处理、蒸煮、剥翻、漂洗、扯绵、干燥、包装,蒸煮、漂洗,去掉茧中丝胶,净留丝质,丝绵质量好。清水丝绵素以光亮洁白、无绵块、无绵筋、无杂质、手感柔滑、弹性好、厚薄均匀而驰名中外。

黄裕和小磨麻油

640 (1).png

临平黄裕和麻油店创始于清道光初年,后制作麻油技术不断提高,销量倍增,声名鹊起,慕名来购者络绎不绝,更有沪、嘉、湖等地来临平游人购作馈赠礼品。

旧时,市场上麻油有大磨、小磨之分,小磨质优于大磨。黄裕和生产小磨麻油,闻名遐迩,百年不衰,其关键在于芝麻的选购,以当年收获的颗粒饱满无杂质的本地白芝麻为主,崇明产的优质芝麻为辅。芝麻经过细筛后再用清水淘晾干,以备炒制。炒制,把握好炉灶火候,旺弱适中;把握好熟的程度,做到均匀、快速翻炒,确保芝麻不焦,以免烧焦而影响麻油的色香味。芝麻入磨成糊(每作以百斤芝麻为准)入缸,凭经验加入少量的沸水,用棍棒在缸周顺时针方向缓缓搅转,杂质用铜瓢舀尽;用空心铜锤在麻酱表面轻轻掀压使麻油上浮,即舀出;第三次又用铜钹反复揿压。如此多次,油渣表层出水,油尽成渣。这样生产出来的麻油,具有“色黄而清莹,香浓而久凝,味醇而不腻,久存而不坏”四大特点。一般麻油的保存期为1年,黄裕和的小磨油可保存3年品质不变,且无沉淀物。

黄裕和麻油店在临平重光桥侧,因为黄氏小磨油的名气大,后临平人将“重光桥”称作“麻油桥”。

姚致和堂痧药

640 (2).jpg

塘栖百年老店姚致和堂以所制痧药著名,曰神效痧气丸,俗名唐栖痧药,古代药书称为“平安万应丸”。又因其药丸很细,形状“宛似紫金”,又名“紫金锭”。

民国《杭州府志》卷八十一称:“痧药出唐栖,有蟾酥丸、红灵丹、平安散、行军散诸目。”神效痧气丸是塘栖著名百年老字号“致和堂药店”招牌产品,为清代贡品。治瘴疠、霍乱有异效,因疗效显著,声名远播,“远近商贾出门时无不藏之身边,以备不时之虞”。

据清光绪《唐栖志》记载:“先有庞彝芳者,本非医流,偶得异授治病气方,名曰紫余锭。彝遵法修合、模范精巧、凡触不正之气、绞肠、腹痛、呕吐、眩闷欲绝者,灌以厘许即苏,诚金丹也。后之姚氏、孟氏、胡氏并得其传,而姚孟修合尤精细。入夏,更制圭乘细粒,宛似紫金,尤称神效。远近商贾以及海外,无不珍佩于身,为栖水著名之品。然近日只知有姚致和,而孟氏、胡氏无闻焉,庞彝芳更无论矣。”

清嘉庆、道光年间,浙西多疫病流行,店主姚湘用自制痧药诊治灾民,救活者不计其数,后浙江巡抚彭玉麟为致和堂题词“真实不虚”以彰。

分享到:
返回顶部
打印本页
读懂临平 品味物产②
发布时间: 2023-11-20 14:49:37 来源: 临平史志

临平物产丰富,人民手勤心巧。在长期的生产实践中,利用先进的生产工艺,将当地所产加工成远近闻名的土特产,其中享有盛名的有清水丝绵、湖羊羔皮等。

清水丝绵

640.png

《杭州府志》称:“钱塘、仁和、余杭……以同宫茧与出蛾茧不任缫丝者,称为绵,以余杭所出为佳。”宋、元、明各朝,都将其列为贡品,清康熙时还远销日本。

清水丝绵色泽洁白无瑕、边道薄匀、手感柔软绵和、质地坚韧,即使长久存放也不会泛黄,是制作御寒衣服被褥的上等材料,清水丝绵按品质高低,分成牡丹牌、红牌和绿牌几个等级,以牡丹牌为最佳,远销日本、美国和东南亚地区。清水丝绵的漂洗讲究水质,工艺流程为茧前处理、蒸煮、剥翻、漂洗、扯绵、干燥、包装,蒸煮、漂洗,去掉茧中丝胶,净留丝质,丝绵质量好。清水丝绵素以光亮洁白、无绵块、无绵筋、无杂质、手感柔滑、弹性好、厚薄均匀而驰名中外。

黄裕和小磨麻油

640 (1).png

临平黄裕和麻油店创始于清道光初年,后制作麻油技术不断提高,销量倍增,声名鹊起,慕名来购者络绎不绝,更有沪、嘉、湖等地来临平游人购作馈赠礼品。

旧时,市场上麻油有大磨、小磨之分,小磨质优于大磨。黄裕和生产小磨麻油,闻名遐迩,百年不衰,其关键在于芝麻的选购,以当年收获的颗粒饱满无杂质的本地白芝麻为主,崇明产的优质芝麻为辅。芝麻经过细筛后再用清水淘晾干,以备炒制。炒制,把握好炉灶火候,旺弱适中;把握好熟的程度,做到均匀、快速翻炒,确保芝麻不焦,以免烧焦而影响麻油的色香味。芝麻入磨成糊(每作以百斤芝麻为准)入缸,凭经验加入少量的沸水,用棍棒在缸周顺时针方向缓缓搅转,杂质用铜瓢舀尽;用空心铜锤在麻酱表面轻轻掀压使麻油上浮,即舀出;第三次又用铜钹反复揿压。如此多次,油渣表层出水,油尽成渣。这样生产出来的麻油,具有“色黄而清莹,香浓而久凝,味醇而不腻,久存而不坏”四大特点。一般麻油的保存期为1年,黄裕和的小磨油可保存3年品质不变,且无沉淀物。

黄裕和麻油店在临平重光桥侧,因为黄氏小磨油的名气大,后临平人将“重光桥”称作“麻油桥”。

姚致和堂痧药

640 (2).jpg

塘栖百年老店姚致和堂以所制痧药著名,曰神效痧气丸,俗名唐栖痧药,古代药书称为“平安万应丸”。又因其药丸很细,形状“宛似紫金”,又名“紫金锭”。

民国《杭州府志》卷八十一称:“痧药出唐栖,有蟾酥丸、红灵丹、平安散、行军散诸目。”神效痧气丸是塘栖著名百年老字号“致和堂药店”招牌产品,为清代贡品。治瘴疠、霍乱有异效,因疗效显著,声名远播,“远近商贾出门时无不藏之身边,以备不时之虞”。

据清光绪《唐栖志》记载:“先有庞彝芳者,本非医流,偶得异授治病气方,名曰紫余锭。彝遵法修合、模范精巧、凡触不正之气、绞肠、腹痛、呕吐、眩闷欲绝者,灌以厘许即苏,诚金丹也。后之姚氏、孟氏、胡氏并得其传,而姚孟修合尤精细。入夏,更制圭乘细粒,宛似紫金,尤称神效。远近商贾以及海外,无不珍佩于身,为栖水著名之品。然近日只知有姚致和,而孟氏、胡氏无闻焉,庞彝芳更无论矣。”

清嘉庆、道光年间,浙西多疫病流行,店主姚湘用自制痧药诊治灾民,救活者不计其数,后浙江巡抚彭玉麟为致和堂题词“真实不虚”以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