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造具有核心竞争力的产业创新策源地
临平区9项成果获浙江省科学技术奖
发布时间: 2023-11-23 09:38 来源: 今日临平

本报讯 (记者 陈书缘 方祎) 日前,浙江省科技厅公布2022年度浙江省科学技术奖获奖名单。由我区12家企业主持或参与完成的9项成果入选,其中浙江省科学技术进步奖一等奖2项、二等奖5项、三等奖1项,浙江省技术发明奖三等奖1项,创近三年数量新高。

位于开发区的企业“贝达药业”与浙江大学医学院附属第一医院等单位合作开展的“国家1类新药盐酸恩沙替尼研究开发、产业化和推广应用”斩获浙江省科学技术进步奖。药物研发周期长、失败风险大,过程中是不计其数的临床前研究、临床试验,还有不断追加的投资,辛苦与不易非常人可想象。“贝达药业”党委书记、副总裁马勇斌回忆,在临床研究过程中,寻找合适的患者入组参与研究成为项目推进中最大的难题。为了提升研究的速度,“贝达药业”学术推广团队主动出击,为临床研究积极寻找并协助招募符合条件的患者。最终,恩沙替尼Ⅱ期注册临床研究用8个月时间完成了患者入组,比原计划提前了5个月。

同时研发中心在自身研发任务非常紧张的情况下,专门抽出人员、时间、精力来承担项目任务,为了保障生产车间从设计、建设到设备安装调试、试生产各个环节的顺利进行,加班加点成为生产中心和质量管理团队的常态;注册团队提交的资料共计300多本,每本都有六七百页,资料加起来整整堆满半个房间……在众志成城的努力下,盐酸恩沙替尼成为中国第一个用于治疗ALK突变晚期非小细胞肺癌的国产1类新药,填补了同类药物国产空白。“贝达药业”始终秉承“努力为中国百姓研制出更多用得起的好药”宗旨,目前在研创新药项目40余项,18项进入临床试验,4项正在开展Ⅲ期临床试验。

汉尔姆建筑科技有限公司作为第一完成单位牵头研发的“基于数字化全流程集成系统的装配式应急空间建造关键技术及应用”成果,获得浙江省技术发明奖三等奖。这一成果有效满足并化解了突发应急情况下平急结合可转换医院(病区)的建设需求与工程难点,整体建设效率提高了30%-50%,整体循环利用率达95%,实现了装配式快速拆装和可循环建设。该公司董事长王晓冬介绍,公司2014年便开始基础研究,从规划设计、物品部件的制造、集中物流以及装配化施工到运维环节,将全流程的建设方法与数字化管理方式相结合,积累大量技术,后续将在产业化方面持续发力。

“汉尔姆”高度重视科技人才队伍建设,拥有浙江省级企业研究院、院士指导站、长三角适老化产业创新研究院等多个设计研发中心,并先后与清华大学、浙江大学等国内多所重点大学建立研发实验室,开展产学研合作。截至目前,“汉尔姆”已拥有国内外专利成果215项,承担17项国家、省部级重点科研课题,自主创新多项达到国际领先或国际先进的科技成果。

近年来,我区坚持以建设创新强区为目标,以全面提升科技创新对高质量发展支撑力为关键,打造具有核心竞争力的全域产业创新策源地,努力成为全省产业科技创新高地。为了优化创新环境,我区制定“315”工程五年实施方案及2023年工作计划,组建专班,强力推动“315”工程落地落实。在原科技政策基础上新增支持企业技术交易等政策条款,进一步鼓励企业突破关键核心技术,打造优质科研成果。截至目前,全区累计兑现科技政策资金超2亿元,形成了“政策引导—加强科技创新—项目补助和税收减免—进一步加强科技创新”的良好循环。

我区制定《关于临平区规上工业企业研发费用提升攻坚行动实施方案》,积极培育创新动能,按照“一个专班,六项清单”推进落实,今年已累计开展培训11场,受训企业506家;加快实施新一轮科技企业“双倍增”计划、实行国家、省、市、区级企业研发机构梯度培育计划,做大做强高新技术产业,推进制造业向高端挺进。今年1-9月,全区新申报高新技术企业310家,新认定省科技型中小企业542家,新增区级企业研发中心164家、市级研发中心27家。

在构建创新生态上,我区打造“产学研贯通、上下游一体”的科创全链条,2023年新增产学研合作52项、创新券项目87项,分别较上年度增长50%和64%。同时,继续推进浙大高端装备研究院、工信部服务型制造研究院等重大创新平台建设,建立“增材制造中心”等公共服务平台,今年以来,各创新平台服务企业634家。落实“首选地”建设要求,启用“临平区技术合同登记点”,1-10月技术交易额达12.84亿元,年度目标完成率143%,较上年度增长500%。

接下来,我区将以更加积极的姿态链接创新动能,以浙江省科学技术奖等项目为指引,推动科技成果转移转化,用创新赋能高质量发展。

分享到:
返回顶部
打印本页
打造具有核心竞争力的产业创新策源地
发布时间: 2023-11-23 09:38:11 来源: 今日临平

本报讯 (记者 陈书缘 方祎) 日前,浙江省科技厅公布2022年度浙江省科学技术奖获奖名单。由我区12家企业主持或参与完成的9项成果入选,其中浙江省科学技术进步奖一等奖2项、二等奖5项、三等奖1项,浙江省技术发明奖三等奖1项,创近三年数量新高。

位于开发区的企业“贝达药业”与浙江大学医学院附属第一医院等单位合作开展的“国家1类新药盐酸恩沙替尼研究开发、产业化和推广应用”斩获浙江省科学技术进步奖。药物研发周期长、失败风险大,过程中是不计其数的临床前研究、临床试验,还有不断追加的投资,辛苦与不易非常人可想象。“贝达药业”党委书记、副总裁马勇斌回忆,在临床研究过程中,寻找合适的患者入组参与研究成为项目推进中最大的难题。为了提升研究的速度,“贝达药业”学术推广团队主动出击,为临床研究积极寻找并协助招募符合条件的患者。最终,恩沙替尼Ⅱ期注册临床研究用8个月时间完成了患者入组,比原计划提前了5个月。

同时研发中心在自身研发任务非常紧张的情况下,专门抽出人员、时间、精力来承担项目任务,为了保障生产车间从设计、建设到设备安装调试、试生产各个环节的顺利进行,加班加点成为生产中心和质量管理团队的常态;注册团队提交的资料共计300多本,每本都有六七百页,资料加起来整整堆满半个房间……在众志成城的努力下,盐酸恩沙替尼成为中国第一个用于治疗ALK突变晚期非小细胞肺癌的国产1类新药,填补了同类药物国产空白。“贝达药业”始终秉承“努力为中国百姓研制出更多用得起的好药”宗旨,目前在研创新药项目40余项,18项进入临床试验,4项正在开展Ⅲ期临床试验。

汉尔姆建筑科技有限公司作为第一完成单位牵头研发的“基于数字化全流程集成系统的装配式应急空间建造关键技术及应用”成果,获得浙江省技术发明奖三等奖。这一成果有效满足并化解了突发应急情况下平急结合可转换医院(病区)的建设需求与工程难点,整体建设效率提高了30%-50%,整体循环利用率达95%,实现了装配式快速拆装和可循环建设。该公司董事长王晓冬介绍,公司2014年便开始基础研究,从规划设计、物品部件的制造、集中物流以及装配化施工到运维环节,将全流程的建设方法与数字化管理方式相结合,积累大量技术,后续将在产业化方面持续发力。

“汉尔姆”高度重视科技人才队伍建设,拥有浙江省级企业研究院、院士指导站、长三角适老化产业创新研究院等多个设计研发中心,并先后与清华大学、浙江大学等国内多所重点大学建立研发实验室,开展产学研合作。截至目前,“汉尔姆”已拥有国内外专利成果215项,承担17项国家、省部级重点科研课题,自主创新多项达到国际领先或国际先进的科技成果。

近年来,我区坚持以建设创新强区为目标,以全面提升科技创新对高质量发展支撑力为关键,打造具有核心竞争力的全域产业创新策源地,努力成为全省产业科技创新高地。为了优化创新环境,我区制定“315”工程五年实施方案及2023年工作计划,组建专班,强力推动“315”工程落地落实。在原科技政策基础上新增支持企业技术交易等政策条款,进一步鼓励企业突破关键核心技术,打造优质科研成果。截至目前,全区累计兑现科技政策资金超2亿元,形成了“政策引导—加强科技创新—项目补助和税收减免—进一步加强科技创新”的良好循环。

我区制定《关于临平区规上工业企业研发费用提升攻坚行动实施方案》,积极培育创新动能,按照“一个专班,六项清单”推进落实,今年已累计开展培训11场,受训企业506家;加快实施新一轮科技企业“双倍增”计划、实行国家、省、市、区级企业研发机构梯度培育计划,做大做强高新技术产业,推进制造业向高端挺进。今年1-9月,全区新申报高新技术企业310家,新认定省科技型中小企业542家,新增区级企业研发中心164家、市级研发中心27家。

在构建创新生态上,我区打造“产学研贯通、上下游一体”的科创全链条,2023年新增产学研合作52项、创新券项目87项,分别较上年度增长50%和64%。同时,继续推进浙大高端装备研究院、工信部服务型制造研究院等重大创新平台建设,建立“增材制造中心”等公共服务平台,今年以来,各创新平台服务企业634家。落实“首选地”建设要求,启用“临平区技术合同登记点”,1-10月技术交易额达12.84亿元,年度目标完成率143%,较上年度增长500%。

接下来,我区将以更加积极的姿态链接创新动能,以浙江省科学技术奖等项目为指引,推动科技成果转移转化,用创新赋能高质量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