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懂临平 感受民俗|临平蚕桑习俗大观(上)
发布时间: 2023-11-23 14:15 来源: 临平史志

临平、塘栖历来是“丝绸之府”,早在四千多年前良渚文化时期就有种桑养蚕(从良渚遗址中发掘出丝织残品的碳化物),秦汉时期有了种桑养蚕的文字记载,晋以后称盛,唐、宋、元、明、清历朝历代均提倡农桑,明末清初“桑树蔽野,户户皆蚕”“公私仰给,唯蚕息是赖”《沈氏农书》。农桑之盛,到民国而不衰。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 新中国成立后,努力发展蚕桑生产,1951年,原杭县茧子产量2615吨,其中大部分为临平、塘栖地区生产。以后,常年保持在年产茧子2000吨以上。

四千多年的蚕桑生产发展历程中,蚕农们在种桑养蚕的生产过程中衍生出一整套的生产和生活习俗,代代相传,优胜劣退,不断地丰富和完善,传承至今。虽然随着时代变迁和社会发展,许多农村,特别是临平周边,农田成为工厂,农村成为城市,农民蜕变为城市居民,不种桑养蚕了。还有,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以来,错误地把传统习俗当做“封建四旧”予以全面地批判破除,使这些习俗活动销声匿迹。但千年传承的文化意识是极为顽固的,蚕桑生产习俗和有关生活习俗还是牢固地留存在人们的记忆之中,也还会口口相传地传承下去。

01、点蚕花火

除夕,吃过年夜饭,主妇在家里的“马鸣王菩萨”(蚕桑的保护神,蚕桑地区几乎家家有她的神龛和主牌)神龛中点亮一盏油灯或一支红蜡烛,俗称“点蚕花火”,求神保佑今年蚕花廿四分(蚕农把茧子的收成叫着“蚕花”,最好的收成叫“蚕花廿四分”)。

1.jpg

蚕子

02、求蚕花

除夕,吃过年夜饭,小孩们成群结队打着灯笼,串行在田间和桑树林中,边走边喊:“灯笼爷爷,灯笼奶奶,吃了我家年夜饭,保佑蚕花廿四分......”

03、烧田蚕

大年三十夜里或正月十五夜里,蚕农用稻草、竹苇或柴火扎成一个个小束,点燃后高高举起在田塍桑埂上奔跑,还不停地把火把掼上掼下,边跑边喝歌谣:“火把掼得高,三石六斗稳牢牢;火把掼到东,家里堆个大米囤;火把掼到西,蚕花丰收笑嘻嘻;火把掼到南,蚕花娘子有花戴……”。

04、扫蚕花地

大年初一,蚕花娘子(养蚕女子)要到蚕房扫地,叫“扫蚕花地”,须从外往里扫,说是把蚕花扫进来。年节里,蚕乡人们见面互道“蚕花廿四分”,以互祝蚕茧丰收。

05、请蚕猫

蚕房忌鼠,蚕农家大多养猫,但还要请蚕猫。蚕猫就是用泥土捏成猫形状烧制成的泥猫。每年春天,就有苏北人摇了小船来蚕乡挨家挨户出售泥猫,但不叫“卖”叫“送”,蚕家也不叫“买”叫“请”。不付钱,而是以米、面、豆等实物交换。请来泥猫放在蚕房窗台上,吓唬老鼠。

2.jpg

蚕猫

06、请蚕宝宝

临平蚕乡称蚕为“蚕宝宝”,以示爱如掌上珍。清明前,卖蚕种的(蚕种形状如黑芝麻粒,粘在一张纸上,故也叫蚕纸)到村里来“商种”,送鹅鸡马面神像一张,这就是马鸣王菩萨(蚕花娘娘),以示“送宝上门”。蚕种进门前,蚕户用桃花纸糊窗,贴上用红纸剪成的蚕猫和聚宝盒、摇钱树等吉祥的图案,门窗上插野桃树枝、桃树头,以示避邪,一切就绪后,才能请蚕种(宝宝)进蚕房孵化。

07、捂蚕种

蚕种进家后,必须以适当的温度捂热,使其孵化出宝宝,一般的在黄沙缸(一种陶缸)燃着砻糠或炭火,增加蚕房温度。有讲究的把蚕纸让养蚕的姑娘阿嫂紧贴在胸前,因为年轻人火气旺,以体温捂热,要四五天才能孵出蚕种,这就给姑娘阿嫂们遭了大罪了,睡觉时只能仰睡,动作不能过大,一举一动不能触碰胸前,不然就伤了蚕种,孵不出小蚕来了。但为了蚕种不受损,姑娘阿嫂都愿意这样做,这也印证了蚕种的珍贵和蚕农对蚕种的珍爱。

08、轧蚕花

清明“轧蚕花”是临平塘栖蚕乡的一个欢乐喜庆的节日,临平、塘栖一带以探梅胜地超山为中心,男女老幼都头戴用红纸或绢制成的小花朵,名为“蚕花”,女的插在鬓边或头发上,或佩在胸前,男的插在帽檐中,成群结队,或划船或走路赶往超山“轧蚕花”。有“脚踏超山地,蚕花带回门”的俗话流行。这一天,摆摊做生意的、卖吃食的、特别多的是卖蚕花的、卖艺的、烧香的,当然有求乞的,三教九流汇集超山,山上山下人头挤挤,山脚下丁山湖里大船小舟摩舷撞梢,各庙宇寺院香烟缭绕,钟罄齐鸣,红男绿女挨挤嬉闹,毫无顾忌。

清明,临平周边的蚕农也有到临平山夕照庵西侧的孟姜泉求蚕花的习俗,是日,蚕农们在泉边插烛点香,摆上供品、酒,叩首跪拜,祈求姜女(孟姜女)娘娘保佑蚕花廿四分,《临平记》中就有“相约临平山下去,祈蚕先拜孟姜泉”的记载。

分享到:
返回顶部
打印本页
读懂临平 感受民俗|临平蚕桑习俗大观(上)
发布时间: 2023-11-23 14:15:29 来源: 临平史志

临平、塘栖历来是“丝绸之府”,早在四千多年前良渚文化时期就有种桑养蚕(从良渚遗址中发掘出丝织残品的碳化物),秦汉时期有了种桑养蚕的文字记载,晋以后称盛,唐、宋、元、明、清历朝历代均提倡农桑,明末清初“桑树蔽野,户户皆蚕”“公私仰给,唯蚕息是赖”《沈氏农书》。农桑之盛,到民国而不衰。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 新中国成立后,努力发展蚕桑生产,1951年,原杭县茧子产量2615吨,其中大部分为临平、塘栖地区生产。以后,常年保持在年产茧子2000吨以上。

四千多年的蚕桑生产发展历程中,蚕农们在种桑养蚕的生产过程中衍生出一整套的生产和生活习俗,代代相传,优胜劣退,不断地丰富和完善,传承至今。虽然随着时代变迁和社会发展,许多农村,特别是临平周边,农田成为工厂,农村成为城市,农民蜕变为城市居民,不种桑养蚕了。还有,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以来,错误地把传统习俗当做“封建四旧”予以全面地批判破除,使这些习俗活动销声匿迹。但千年传承的文化意识是极为顽固的,蚕桑生产习俗和有关生活习俗还是牢固地留存在人们的记忆之中,也还会口口相传地传承下去。

01、点蚕花火

除夕,吃过年夜饭,主妇在家里的“马鸣王菩萨”(蚕桑的保护神,蚕桑地区几乎家家有她的神龛和主牌)神龛中点亮一盏油灯或一支红蜡烛,俗称“点蚕花火”,求神保佑今年蚕花廿四分(蚕农把茧子的收成叫着“蚕花”,最好的收成叫“蚕花廿四分”)。

1.jpg

蚕子

02、求蚕花

除夕,吃过年夜饭,小孩们成群结队打着灯笼,串行在田间和桑树林中,边走边喊:“灯笼爷爷,灯笼奶奶,吃了我家年夜饭,保佑蚕花廿四分......”

03、烧田蚕

大年三十夜里或正月十五夜里,蚕农用稻草、竹苇或柴火扎成一个个小束,点燃后高高举起在田塍桑埂上奔跑,还不停地把火把掼上掼下,边跑边喝歌谣:“火把掼得高,三石六斗稳牢牢;火把掼到东,家里堆个大米囤;火把掼到西,蚕花丰收笑嘻嘻;火把掼到南,蚕花娘子有花戴……”。

04、扫蚕花地

大年初一,蚕花娘子(养蚕女子)要到蚕房扫地,叫“扫蚕花地”,须从外往里扫,说是把蚕花扫进来。年节里,蚕乡人们见面互道“蚕花廿四分”,以互祝蚕茧丰收。

05、请蚕猫

蚕房忌鼠,蚕农家大多养猫,但还要请蚕猫。蚕猫就是用泥土捏成猫形状烧制成的泥猫。每年春天,就有苏北人摇了小船来蚕乡挨家挨户出售泥猫,但不叫“卖”叫“送”,蚕家也不叫“买”叫“请”。不付钱,而是以米、面、豆等实物交换。请来泥猫放在蚕房窗台上,吓唬老鼠。

2.jpg

蚕猫

06、请蚕宝宝

临平蚕乡称蚕为“蚕宝宝”,以示爱如掌上珍。清明前,卖蚕种的(蚕种形状如黑芝麻粒,粘在一张纸上,故也叫蚕纸)到村里来“商种”,送鹅鸡马面神像一张,这就是马鸣王菩萨(蚕花娘娘),以示“送宝上门”。蚕种进门前,蚕户用桃花纸糊窗,贴上用红纸剪成的蚕猫和聚宝盒、摇钱树等吉祥的图案,门窗上插野桃树枝、桃树头,以示避邪,一切就绪后,才能请蚕种(宝宝)进蚕房孵化。

07、捂蚕种

蚕种进家后,必须以适当的温度捂热,使其孵化出宝宝,一般的在黄沙缸(一种陶缸)燃着砻糠或炭火,增加蚕房温度。有讲究的把蚕纸让养蚕的姑娘阿嫂紧贴在胸前,因为年轻人火气旺,以体温捂热,要四五天才能孵出蚕种,这就给姑娘阿嫂们遭了大罪了,睡觉时只能仰睡,动作不能过大,一举一动不能触碰胸前,不然就伤了蚕种,孵不出小蚕来了。但为了蚕种不受损,姑娘阿嫂都愿意这样做,这也印证了蚕种的珍贵和蚕农对蚕种的珍爱。

08、轧蚕花

清明“轧蚕花”是临平塘栖蚕乡的一个欢乐喜庆的节日,临平、塘栖一带以探梅胜地超山为中心,男女老幼都头戴用红纸或绢制成的小花朵,名为“蚕花”,女的插在鬓边或头发上,或佩在胸前,男的插在帽檐中,成群结队,或划船或走路赶往超山“轧蚕花”。有“脚踏超山地,蚕花带回门”的俗话流行。这一天,摆摊做生意的、卖吃食的、特别多的是卖蚕花的、卖艺的、烧香的,当然有求乞的,三教九流汇集超山,山上山下人头挤挤,山脚下丁山湖里大船小舟摩舷撞梢,各庙宇寺院香烟缭绕,钟罄齐鸣,红男绿女挨挤嬉闹,毫无顾忌。

清明,临平周边的蚕农也有到临平山夕照庵西侧的孟姜泉求蚕花的习俗,是日,蚕农们在泉边插烛点香,摆上供品、酒,叩首跪拜,祈求姜女(孟姜女)娘娘保佑蚕花廿四分,《临平记》中就有“相约临平山下去,祈蚕先拜孟姜泉”的记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