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
09、插蚕花
蚕花,蚕茧收成的代名词。清明,蚕乡男女老幼,特别是养蚕的姑娘阿嫂就要插戴蚕花了。蚕花,用彩纸或彩绸、绢扎成的小花,或将染色的茧剪开四瓣叠成小花,也有摘来金黄色的油菜花和其他鲜花插在鬓发上,上超山轧蚕花回来还要买朵蚕花带回家,叫做“讨蚕花”。
蚕 花
10、闭蚕门
四月,掸乌儿后(辟蚁,用鹅毛轻轻地把孵在蚕纸上的细蚕掸落在铺垫着白纸的蚕匾里)开始养蚕。蚕乡家家关闭大门,大门上贴上写着“蚕月知礼”“蚕月”的红纸,门旁插桃技或在门口地上插根桃树木桩,因为有桃木避邪镇鬼祟的说法。平常家里人进出走边门或后门,亲朋邻里不相往来,这叫“闭蚕门”。元诗人白珽在《余杭四月》诗中写道“几家蚕事动,寂寂昼门关”即是此景。若是要向邻居借物急用,也只能在邻居门口自言自语地大声说“哟,家没人啊,我倒要想借xx呀!”屋内主人听到了,就会开门拿xx出来给你,借者接过所借之物,递给主人一张洁净的桑叶,口说“蚕花廿四分”。如果有生人不知情由而闯入,视为不祥之兆,主人须在此人离开后,略备水酒,扎一个小稻草卷,在他回去的岔路口祀拜,烧掉稻草卷,倒掉酒和菜,以示送走生人带来的鬼祟晦气。即使有陌生人从门口路过,蚕户家也要做一碗“螺蛳头羹饭”(一汤碗饭上搁一颗螺蛳)供在蚕房里,可以避免被陌生人冲犯了“蚕花”,如此禁忌要延续到“开蚕门”。旧时,衙门还有蚕月里(一个月)不理诉讼的规定。
11、开蚕门
五月,蚕熟茧成后,蚕户开门接客,亲朋邻里相互慰问,互相赠送茶点,也有的互送鱼肉菜肴,以庆祝蚕茧丰收。家里办一桌酒,慰劳家人在蚕月的辛劳。清嘉庆《余杭县志》载:“至蚕熟茧成,始相问慰,点茶为乐”。塘栖一带蚕乡盛行开蚕门。亲朋邻里会聚喝烘青豆茶,这是一种颇具地方特色的风味茶,以少量茶叶和烘青豆、笋干丁、豆腐干丁、熟野芝麻、橙皮丝、胡萝卜丁等为佐料,开水冲泡,茶香扑鼻,茶味带咸,是蚕乡的待客之茶。蚕妇们串门走户,一边喝着烘青豆茶,一边谈论着各家的蚕茧收成,颇为热闹。散场前,要把茶碗里的佐料都扒落到嘴里嚼嚼吃掉,故乡人又把这种茶叫做“食痨茶”。
烘豆茶
12、望蚕汛
外地新媳妇嫁到蚕乡,第一年养蚕,开蚕门时,娘家父母应备一担粽子、灰鸭蛋、秧凳、秧伞来看望女儿,和亲家共同庆祝蚕茧丰收,同时也为即将到来的种田插秧做准备,这叫望蚕汛。
13、谢蚕花
端午谢蚕花,吃蚕花酒,是蚕农庆贺一年蚕茧丰收的活动。是日,取出马鸣王菩萨(蚕花娘娘)的神位,点起香烛,供上猪头、全鱼、全鸡等贡品,拜谢蚕花娘娘的庇佑,然后全家团聚吃顿丰盛的酒席,谓之“蚕花酒”。塘栖、临平水乡的蚕花姑娘们聚在一起到河埠头洗头嬉耍,谓之“洗蚕花水”。有的蚕户请皮影戏班来家里唱戏,谓之“蚕花戏”。作屏幕用的棉纸也因为演过蚕花戏而成为吉祥物,来年用这张纸垫蚕匾,还能多收几分蚕花。五月端午丁山湖划龙船,却是为了祈蚕,一社一村出一船,船为方头船,不装龙头,船身彩绘各式吉祥图案,船上遍插五色彩旗,还伴有锣鼓细乐,慢行于丁山湖中,只为游赏,不作竞渡。
14、蚕花娘娘生日
农历十二月十二,是蚕花娘娘生日。有关蚕花娘娘的传说有多种,一说娘娘原是远古时代临平山中一马姓村姑,梦见神仙指点桑树和天虫,抽丝织绸,制成衣衫。醒来后走遍天涯海角,寻找梦中见过的树和虫。终于找到了,采桑养蚕抽丝制衣。冬天,挑着树苗,带着蚕种,穿着绸衣回到家乡,从此,种桑养蚕传开来,人们开始有绸衣蔽体。人们把这位姑娘称为“蚕花娘娘”,姑娘回乡这一天是十二月十二,就把这一天定为蚕花娘娘的生日,俗叫“蚕桑节”。还有一说说蚕花娘娘原是古代一女子,母早亡,父远征不归,女思父,便对自己养的马说,若能驮我寻父亲,愿以身许。后马果然驮女找到父亲,女欲践诺言,父不允,宰马剥其皮悬大门上,谁知马皮自堕,裹其女飞腾而去。不久,门口桑地的桑树上出现了马头形的蚕吃叶吐丝作茧,为人们送来丝绸,人们尊称“蚕神”,又称“蚕花娘娘”“马头神”“马鸣王菩萨”。
蚕花娘娘
是日,家家户户举行“蚕花娘娘”的祭祀仪式,上方摆菩萨神位或神像(一个姑娘骑在马上的图像),点起香烛,用猪头三牲、水果、糕点、酒饭等供奉,男性的一家之主,洗浴剃头,里外换上干净衣裤,焚香,三跪九叩,祈求来年保佑蚕花廿四分。
15、点蚕花灯
蚕乡丧俗中有点蚕花灯的习俗,老(死)人入殓后由长子用一个舀水的小铜勺,撒进一把米,插上一支蜡烛,点亮蜡烛,提着小铜勺在棺材四周照看,看遗体是否安放妥当,看陪葬品是否齐全,随后才能合上棺盖,这叫“点蚕花灯”。也是要故世的长辈保佑家里年年蚕花廿四分的意思。
16、蚕乡禁忌
春蚕伊始,霎时蚕乡氛围神圣凝重,亲友邻里不再往来串门,小孩不敢高声喧哗玩耍,男人不再打赤膊,夫妻不再同房......蚕乡禁忌甚多,大致可列为这十项:
一忌生人进蚕房;二忌带孝人进蚕房;三忌产妇娘和经期妇女进蚕房;四忌在蚕房附近舂捣挖土发出响声;五忌敲门窗、捶匾;六忌在蚕房里哭泣;七忌在蚕房里说脏活淫词;八忌酒醋辛辣,热水喷洒炭火;九忌妇女内衣内裤在蚕房里挂晾;十忌夫妻同房。其他尚有买来外地桑叶须用桑条抽打三下驱邪后方能喂蚕;在门上窗上印上一个个的白石灰手印,可驱邪却祟;小孩不能在大桑(桑树的一个品种)底下玩耍,否则要带来晦气;蚕房里放置泥猫,门窗上贴纸剪的猫借以吓鼠;老鼠不叫老鼠叫“夜佬儿”等等。语言的禁忌也很多,“天亮了”要说“天开眼了”,因“亮蚕”是病蚕;酱油要叫“颜色”,因为“僵”与“酱”同音,忌“僵蚕”;把“笋”叫做“嫩竹”,因为“笋”同“伸”同音,蚕伸直了就是死了;“爬”叫“行”,忌“扒”;“葱”叫“香火”,因为“葱”和冲犯的“冲”同音等等,都是表达希望蚕壮茧多的意愿。
17、蚕 具
蚕匾,又叫大匾,篾片编成,直径约1.5公尺的圆形匾,周边有五公分高的框边,用来摊叶饲蚕。
蚕架,盛放大匾的木架,约1.8公尺高,双手托举可把蚕匾放进顶层,木架分五层,每层约30公分,放一张蚕匾。
蚕匾、蚕架
黄沙缸,即陶缸,用来燃炭火,保持蚕房温度。
叶篰,竹条编的筐,比常见的竹筐大,可以多盛桑叶,筐沿上系背带索,可以上肩背。
桑剪,特制的专门用来剪桑叶的剪刀,柄大头小刃短,可以连枝带叶剪桑树枝条。
蚕筷,头削尖的竹筷,用来捡宝宝(蚕)。
茧簇,用整理干净的稻草一小捆,绞成三角形,戳立在蚕房地上,给蚕结茧用,因为形状像座小山,俗叫“山”,蚕熟后放在堆满稻草结的蚕房里,让它吐丝结茧,叫“上山”。
茧簇
分享到: |
首页 |
|
09、插蚕花
蚕花,蚕茧收成的代名词。清明,蚕乡男女老幼,特别是养蚕的姑娘阿嫂就要插戴蚕花了。蚕花,用彩纸或彩绸、绢扎成的小花,或将染色的茧剪开四瓣叠成小花,也有摘来金黄色的油菜花和其他鲜花插在鬓发上,上超山轧蚕花回来还要买朵蚕花带回家,叫做“讨蚕花”。
蚕 花
10、闭蚕门
四月,掸乌儿后(辟蚁,用鹅毛轻轻地把孵在蚕纸上的细蚕掸落在铺垫着白纸的蚕匾里)开始养蚕。蚕乡家家关闭大门,大门上贴上写着“蚕月知礼”“蚕月”的红纸,门旁插桃技或在门口地上插根桃树木桩,因为有桃木避邪镇鬼祟的说法。平常家里人进出走边门或后门,亲朋邻里不相往来,这叫“闭蚕门”。元诗人白珽在《余杭四月》诗中写道“几家蚕事动,寂寂昼门关”即是此景。若是要向邻居借物急用,也只能在邻居门口自言自语地大声说“哟,家没人啊,我倒要想借xx呀!”屋内主人听到了,就会开门拿xx出来给你,借者接过所借之物,递给主人一张洁净的桑叶,口说“蚕花廿四分”。如果有生人不知情由而闯入,视为不祥之兆,主人须在此人离开后,略备水酒,扎一个小稻草卷,在他回去的岔路口祀拜,烧掉稻草卷,倒掉酒和菜,以示送走生人带来的鬼祟晦气。即使有陌生人从门口路过,蚕户家也要做一碗“螺蛳头羹饭”(一汤碗饭上搁一颗螺蛳)供在蚕房里,可以避免被陌生人冲犯了“蚕花”,如此禁忌要延续到“开蚕门”。旧时,衙门还有蚕月里(一个月)不理诉讼的规定。
11、开蚕门
五月,蚕熟茧成后,蚕户开门接客,亲朋邻里相互慰问,互相赠送茶点,也有的互送鱼肉菜肴,以庆祝蚕茧丰收。家里办一桌酒,慰劳家人在蚕月的辛劳。清嘉庆《余杭县志》载:“至蚕熟茧成,始相问慰,点茶为乐”。塘栖一带蚕乡盛行开蚕门。亲朋邻里会聚喝烘青豆茶,这是一种颇具地方特色的风味茶,以少量茶叶和烘青豆、笋干丁、豆腐干丁、熟野芝麻、橙皮丝、胡萝卜丁等为佐料,开水冲泡,茶香扑鼻,茶味带咸,是蚕乡的待客之茶。蚕妇们串门走户,一边喝着烘青豆茶,一边谈论着各家的蚕茧收成,颇为热闹。散场前,要把茶碗里的佐料都扒落到嘴里嚼嚼吃掉,故乡人又把这种茶叫做“食痨茶”。
烘豆茶
12、望蚕汛
外地新媳妇嫁到蚕乡,第一年养蚕,开蚕门时,娘家父母应备一担粽子、灰鸭蛋、秧凳、秧伞来看望女儿,和亲家共同庆祝蚕茧丰收,同时也为即将到来的种田插秧做准备,这叫望蚕汛。
13、谢蚕花
端午谢蚕花,吃蚕花酒,是蚕农庆贺一年蚕茧丰收的活动。是日,取出马鸣王菩萨(蚕花娘娘)的神位,点起香烛,供上猪头、全鱼、全鸡等贡品,拜谢蚕花娘娘的庇佑,然后全家团聚吃顿丰盛的酒席,谓之“蚕花酒”。塘栖、临平水乡的蚕花姑娘们聚在一起到河埠头洗头嬉耍,谓之“洗蚕花水”。有的蚕户请皮影戏班来家里唱戏,谓之“蚕花戏”。作屏幕用的棉纸也因为演过蚕花戏而成为吉祥物,来年用这张纸垫蚕匾,还能多收几分蚕花。五月端午丁山湖划龙船,却是为了祈蚕,一社一村出一船,船为方头船,不装龙头,船身彩绘各式吉祥图案,船上遍插五色彩旗,还伴有锣鼓细乐,慢行于丁山湖中,只为游赏,不作竞渡。
14、蚕花娘娘生日
农历十二月十二,是蚕花娘娘生日。有关蚕花娘娘的传说有多种,一说娘娘原是远古时代临平山中一马姓村姑,梦见神仙指点桑树和天虫,抽丝织绸,制成衣衫。醒来后走遍天涯海角,寻找梦中见过的树和虫。终于找到了,采桑养蚕抽丝制衣。冬天,挑着树苗,带着蚕种,穿着绸衣回到家乡,从此,种桑养蚕传开来,人们开始有绸衣蔽体。人们把这位姑娘称为“蚕花娘娘”,姑娘回乡这一天是十二月十二,就把这一天定为蚕花娘娘的生日,俗叫“蚕桑节”。还有一说说蚕花娘娘原是古代一女子,母早亡,父远征不归,女思父,便对自己养的马说,若能驮我寻父亲,愿以身许。后马果然驮女找到父亲,女欲践诺言,父不允,宰马剥其皮悬大门上,谁知马皮自堕,裹其女飞腾而去。不久,门口桑地的桑树上出现了马头形的蚕吃叶吐丝作茧,为人们送来丝绸,人们尊称“蚕神”,又称“蚕花娘娘”“马头神”“马鸣王菩萨”。
蚕花娘娘
是日,家家户户举行“蚕花娘娘”的祭祀仪式,上方摆菩萨神位或神像(一个姑娘骑在马上的图像),点起香烛,用猪头三牲、水果、糕点、酒饭等供奉,男性的一家之主,洗浴剃头,里外换上干净衣裤,焚香,三跪九叩,祈求来年保佑蚕花廿四分。
15、点蚕花灯
蚕乡丧俗中有点蚕花灯的习俗,老(死)人入殓后由长子用一个舀水的小铜勺,撒进一把米,插上一支蜡烛,点亮蜡烛,提着小铜勺在棺材四周照看,看遗体是否安放妥当,看陪葬品是否齐全,随后才能合上棺盖,这叫“点蚕花灯”。也是要故世的长辈保佑家里年年蚕花廿四分的意思。
16、蚕乡禁忌
春蚕伊始,霎时蚕乡氛围神圣凝重,亲友邻里不再往来串门,小孩不敢高声喧哗玩耍,男人不再打赤膊,夫妻不再同房......蚕乡禁忌甚多,大致可列为这十项:
一忌生人进蚕房;二忌带孝人进蚕房;三忌产妇娘和经期妇女进蚕房;四忌在蚕房附近舂捣挖土发出响声;五忌敲门窗、捶匾;六忌在蚕房里哭泣;七忌在蚕房里说脏活淫词;八忌酒醋辛辣,热水喷洒炭火;九忌妇女内衣内裤在蚕房里挂晾;十忌夫妻同房。其他尚有买来外地桑叶须用桑条抽打三下驱邪后方能喂蚕;在门上窗上印上一个个的白石灰手印,可驱邪却祟;小孩不能在大桑(桑树的一个品种)底下玩耍,否则要带来晦气;蚕房里放置泥猫,门窗上贴纸剪的猫借以吓鼠;老鼠不叫老鼠叫“夜佬儿”等等。语言的禁忌也很多,“天亮了”要说“天开眼了”,因“亮蚕”是病蚕;酱油要叫“颜色”,因为“僵”与“酱”同音,忌“僵蚕”;把“笋”叫做“嫩竹”,因为“笋”同“伸”同音,蚕伸直了就是死了;“爬”叫“行”,忌“扒”;“葱”叫“香火”,因为“葱”和冲犯的“冲”同音等等,都是表达希望蚕壮茧多的意愿。
17、蚕 具
蚕匾,又叫大匾,篾片编成,直径约1.5公尺的圆形匾,周边有五公分高的框边,用来摊叶饲蚕。
蚕架,盛放大匾的木架,约1.8公尺高,双手托举可把蚕匾放进顶层,木架分五层,每层约30公分,放一张蚕匾。
蚕匾、蚕架
黄沙缸,即陶缸,用来燃炭火,保持蚕房温度。
叶篰,竹条编的筐,比常见的竹筐大,可以多盛桑叶,筐沿上系背带索,可以上肩背。
桑剪,特制的专门用来剪桑叶的剪刀,柄大头小刃短,可以连枝带叶剪桑树枝条。
蚕筷,头削尖的竹筷,用来捡宝宝(蚕)。
茧簇,用整理干净的稻草一小捆,绞成三角形,戳立在蚕房地上,给蚕结茧用,因为形状像座小山,俗叫“山”,蚕熟后放在堆满稻草结的蚕房里,让它吐丝结茧,叫“上山”。
茧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