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讯 (记者 杨荣 通讯员 陈建婷 戚佳媚) “15个村社居家养老服务照料中心配置智能服务终端”“新增认知障碍照护专区床位102张”“新增持证养老护理员156人”……这一项项亮眼的数据都来自今年我区民政领域省级民生实事项目的成绩单。区民政局开展学习贯彻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主题教育以来,聚焦百姓需求和群众关切,以“小项目”撬动“大民生”,推进主题教育走深走实,提前交出了一份民生实事项目高质量答卷。
“我们要用彩色太空泥制作一幅有关冬日里常见的腊肉和腌鱼的画作。”几天前,在临平街道恩慈居家养老服务中心(恩慈之家),5位老人围坐在桌前,在工作人员的耐心指导下,制作了一幅幅生动的作品。老人们看着完成的作品,畅聊老底子冬日里的那些腊味,脸上洋溢着幸福的笑容。“恩慈之家”是一家专门面向认知障碍老人的照护服务中心,院长沈祎迪介绍,这些看似简单的运动小游戏,实际上是一种针对认知障碍老人的非药物疗法,借助趣味性的活动,提升老人的活动能力、协调能力和记忆能力。
除了日常互动游戏,“恩慈之家”还积极推进认知障碍照护专区建设,在主楼的1至2层打造了认知障碍照护专区,采用“小单元”模式,配套公共客厅、公共餐厅、助浴间、照护台、认知症小屋等功能区块,采用暖色调和主题装饰,布置个性化怀旧场景,打造温馨和谐的“家庭式”住养环境,目前已入住22位老人。今年,“恩慈之家”在认知障碍照护专区新增7张照护床位,床位上有智能化监测设备,床铺旁安装紧急呼叫器,照护床可以根据老人需求进行升降。近年来,区民政局不断总结提炼认知障碍老年人照护服务经验,推进认知障碍照护服务体系标准化、规范化建设,鼓励指导养老服务机构通过新建、改建等方式建设认知障碍照护专区及照护床位。截至目前,我区已新增认知照护专区床位102张,民生实事项目总体完成率达136%,入住率达71.1%。
走进东湖街道居家养老服务中心,一个立柱式电子屏格外醒目,屏幕上显示着老年学校的课程表,有舞蹈、声乐、二胡等音乐课程,也有柔力球、太极拳等运动项目,内容丰富。下午,声乐老师李近昌结束课程,来到一楼大厅测量血压。“前两天低压有点高,今天身体稍有不适,想再量一下。街道居家养老服务中心配备了量血压的设备,智能系统还有记录,健康状况一目了然,方便又省心。”李近昌表示。不仅如此,东湖街道居家养老服务中心还配备了具有远程问诊、人流摄像头等功能的智能无感终端,搭载了智慧养老管理系统,功能涵盖长者档案、健康档案、健康监测等。另外,在东湖街道红湖社区居家养老服务照料中心,老年人每天的用餐数据也在智慧养老管理系统实时登记。通过智能无感终端,不仅社区老人可以在每天的活动、用餐、居家服务等方面得到便捷服务,民政部门也能实时监控到管理平台的运用情况,极大促进养老服务事业的发展。据了解,今年我区共有15家村社级居家养老服务照料中心配置了智能无感终端,民生实事项目总体完成率达125%。
“当前,我区老年人养老服务模式较为多元化,今年新增了156名持证养老护理员,使老年人能享受到更专业的养老服务。”区民政局相关负责人表示,近年来我区持续加大养老服务从业人员的培训力度,通过举办养老护理员职业技能竞赛,开展养老服务领域优秀典型评选活动,推动养老护理向职业化、专业化发展。据悉,我区新增持证养老护理员民生实事项目总体完成率达264%,高级护理员占比稳居全市第一。
无论是智能服务终端的配备、认知障碍照护专区床位的建设,还是持证养老护理员培育,这些民生实事项目都围绕着我区为老服务展开。区民政局相关负责人表示,接下来,我区将继续聚焦老年人的养老服务需求,不断推进“安居守护”“老年食堂提升改造工程”“为老服务志愿者队伍组建”等民生实事项目,不断完善“现代社区·为老服务”体系,增强养老服务供给,将发展成果惠及更多老年人。
分享到: |
本报讯 (记者 杨荣 通讯员 陈建婷 戚佳媚) “15个村社居家养老服务照料中心配置智能服务终端”“新增认知障碍照护专区床位102张”“新增持证养老护理员156人”……这一项项亮眼的数据都来自今年我区民政领域省级民生实事项目的成绩单。区民政局开展学习贯彻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主题教育以来,聚焦百姓需求和群众关切,以“小项目”撬动“大民生”,推进主题教育走深走实,提前交出了一份民生实事项目高质量答卷。
“我们要用彩色太空泥制作一幅有关冬日里常见的腊肉和腌鱼的画作。”几天前,在临平街道恩慈居家养老服务中心(恩慈之家),5位老人围坐在桌前,在工作人员的耐心指导下,制作了一幅幅生动的作品。老人们看着完成的作品,畅聊老底子冬日里的那些腊味,脸上洋溢着幸福的笑容。“恩慈之家”是一家专门面向认知障碍老人的照护服务中心,院长沈祎迪介绍,这些看似简单的运动小游戏,实际上是一种针对认知障碍老人的非药物疗法,借助趣味性的活动,提升老人的活动能力、协调能力和记忆能力。
除了日常互动游戏,“恩慈之家”还积极推进认知障碍照护专区建设,在主楼的1至2层打造了认知障碍照护专区,采用“小单元”模式,配套公共客厅、公共餐厅、助浴间、照护台、认知症小屋等功能区块,采用暖色调和主题装饰,布置个性化怀旧场景,打造温馨和谐的“家庭式”住养环境,目前已入住22位老人。今年,“恩慈之家”在认知障碍照护专区新增7张照护床位,床位上有智能化监测设备,床铺旁安装紧急呼叫器,照护床可以根据老人需求进行升降。近年来,区民政局不断总结提炼认知障碍老年人照护服务经验,推进认知障碍照护服务体系标准化、规范化建设,鼓励指导养老服务机构通过新建、改建等方式建设认知障碍照护专区及照护床位。截至目前,我区已新增认知照护专区床位102张,民生实事项目总体完成率达136%,入住率达71.1%。
走进东湖街道居家养老服务中心,一个立柱式电子屏格外醒目,屏幕上显示着老年学校的课程表,有舞蹈、声乐、二胡等音乐课程,也有柔力球、太极拳等运动项目,内容丰富。下午,声乐老师李近昌结束课程,来到一楼大厅测量血压。“前两天低压有点高,今天身体稍有不适,想再量一下。街道居家养老服务中心配备了量血压的设备,智能系统还有记录,健康状况一目了然,方便又省心。”李近昌表示。不仅如此,东湖街道居家养老服务中心还配备了具有远程问诊、人流摄像头等功能的智能无感终端,搭载了智慧养老管理系统,功能涵盖长者档案、健康档案、健康监测等。另外,在东湖街道红湖社区居家养老服务照料中心,老年人每天的用餐数据也在智慧养老管理系统实时登记。通过智能无感终端,不仅社区老人可以在每天的活动、用餐、居家服务等方面得到便捷服务,民政部门也能实时监控到管理平台的运用情况,极大促进养老服务事业的发展。据了解,今年我区共有15家村社级居家养老服务照料中心配置了智能无感终端,民生实事项目总体完成率达125%。
“当前,我区老年人养老服务模式较为多元化,今年新增了156名持证养老护理员,使老年人能享受到更专业的养老服务。”区民政局相关负责人表示,近年来我区持续加大养老服务从业人员的培训力度,通过举办养老护理员职业技能竞赛,开展养老服务领域优秀典型评选活动,推动养老护理向职业化、专业化发展。据悉,我区新增持证养老护理员民生实事项目总体完成率达264%,高级护理员占比稳居全市第一。
无论是智能服务终端的配备、认知障碍照护专区床位的建设,还是持证养老护理员培育,这些民生实事项目都围绕着我区为老服务展开。区民政局相关负责人表示,接下来,我区将继续聚焦老年人的养老服务需求,不断推进“安居守护”“老年食堂提升改造工程”“为老服务志愿者队伍组建”等民生实事项目,不断完善“现代社区·为老服务”体系,增强养老服务供给,将发展成果惠及更多老年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