区人大代表,塘栖镇丁河村党委书记、村委会主任朱祖华:探索乡村产业发展新路子 让村民钱袋子“鼓起来”
发布时间:2024-01-29 09:54
信息来源:今日临平
(记者 陈书缘) 作为一名村党委书记,他把做强产业、带领村民增收致富的担子扛在肩上;作为一名人大代表,他把群众所期所盼时时刻刻放在心上。他,就是塘栖镇丁河村党委书记、村委会主任朱祖华。
自1998年起,朱祖华开始从事村务工作,2003年起担任丁河村党委书记。20多年来,他用自己的脚步丈量每一寸丁河村的土地,带领村委班子在产业提升上不断探索实践,通过美丽乡村建设发展旅游业、引进啤酒酿造企业“珐酷啤酒”丰富村内业态、用数字化销售模式打开农副产品销售渠道,让环境美起来、村民钱袋子“鼓起来”,并获评浙江省“担当作为好支书”。
“塘栖是枇杷之乡,果实只在五六月收获,我们通过研发枇杷花茶、枇杷叶茶、枇杷酒来延长产业链,实现枇杷产业一年四季创收。”朱祖华自豪地说。他还组织成立鱼鹰共富工坊,将全村的小作坊搬到统一园区进行集约化、品牌化的统一管理,让每家每户发挥特长,壮大丁河新鲜农副产品供应链,实现村民“家门口”就业。
望着丁山湖波光粼粼的湖面,朱祖华驻足思索,如何进一步激发产业发展活力,提高村民的获得感和幸福感?2023年,丁河村组建强村公司——丁河乡村产业运营有限公司,招入职业经理人,并引进鱼鹰表演基地、水乡婚礼基地等5个文旅项目,实现村级产业项目专业化运营,为农文旅产业融合互通夯实基础。
因水而生、因水而兴,丁河村发展以水为纽带的特色文旅势在必行。谈起接下来要做的文旅项目,朱祖华胸有成竹:以草荡漾为载体,开发水上共富项目,建设船上民宿体验区、人工沙滩、星空营地等,增强对年轻受众群体的吸引力;划出“鱼米水乡”体验区,利用百亩稻田区块,配套“渔主题”观景平台、农耕文化体验馆、水乡婚庆基地、有机餐厅等场景,开发集青少年农事文化体验、稻田赛事为一体的“第二课堂”,打造乡村共富研学新场景;充分利用农村家庭院落、房前屋后闲置空地,发展庭院经济,通过特色民宿、土灶烧火、围炉煮茶等丰富体验,使庭院“方寸地”变身增收“致富园”。
作为一名来自基层的人大代表,朱祖华平时更为关注乡村建设存在的短板。近些年,随着“千万工程”的扎实推进,丁河村越来越美,乡村旅游业发展效果也愈发显著,游客量达每年13万人次。随着游客的增多,外来车辆停放挤占道路的问题开始显现,朱祖华意识到,乡村的公共设施配套与逐渐增长的游客量并不匹配,易造成“停车难”问题。此次两会,他带去的建议是希望政府在乡村规划审批时充分重视乡村公共用地指标并出台相关政策,把零散用地调整后统筹使用,提高其使用效率,助推和美乡村建设迈上新台阶。
分享到: |
区人大代表,塘栖镇丁河村党委书记、村委会主任朱祖华:探索乡村产业发展新路子 让村民钱袋子“鼓起来”
发布时间:2024-01-29 09:54
信息来源:今日临平
(记者 陈书缘) 作为一名村党委书记,他把做强产业、带领村民增收致富的担子扛在肩上;作为一名人大代表,他把群众所期所盼时时刻刻放在心上。他,就是塘栖镇丁河村党委书记、村委会主任朱祖华。
自1998年起,朱祖华开始从事村务工作,2003年起担任丁河村党委书记。20多年来,他用自己的脚步丈量每一寸丁河村的土地,带领村委班子在产业提升上不断探索实践,通过美丽乡村建设发展旅游业、引进啤酒酿造企业“珐酷啤酒”丰富村内业态、用数字化销售模式打开农副产品销售渠道,让环境美起来、村民钱袋子“鼓起来”,并获评浙江省“担当作为好支书”。
“塘栖是枇杷之乡,果实只在五六月收获,我们通过研发枇杷花茶、枇杷叶茶、枇杷酒来延长产业链,实现枇杷产业一年四季创收。”朱祖华自豪地说。他还组织成立鱼鹰共富工坊,将全村的小作坊搬到统一园区进行集约化、品牌化的统一管理,让每家每户发挥特长,壮大丁河新鲜农副产品供应链,实现村民“家门口”就业。
望着丁山湖波光粼粼的湖面,朱祖华驻足思索,如何进一步激发产业发展活力,提高村民的获得感和幸福感?2023年,丁河村组建强村公司——丁河乡村产业运营有限公司,招入职业经理人,并引进鱼鹰表演基地、水乡婚礼基地等5个文旅项目,实现村级产业项目专业化运营,为农文旅产业融合互通夯实基础。
因水而生、因水而兴,丁河村发展以水为纽带的特色文旅势在必行。谈起接下来要做的文旅项目,朱祖华胸有成竹:以草荡漾为载体,开发水上共富项目,建设船上民宿体验区、人工沙滩、星空营地等,增强对年轻受众群体的吸引力;划出“鱼米水乡”体验区,利用百亩稻田区块,配套“渔主题”观景平台、农耕文化体验馆、水乡婚庆基地、有机餐厅等场景,开发集青少年农事文化体验、稻田赛事为一体的“第二课堂”,打造乡村共富研学新场景;充分利用农村家庭院落、房前屋后闲置空地,发展庭院经济,通过特色民宿、土灶烧火、围炉煮茶等丰富体验,使庭院“方寸地”变身增收“致富园”。
作为一名来自基层的人大代表,朱祖华平时更为关注乡村建设存在的短板。近些年,随着“千万工程”的扎实推进,丁河村越来越美,乡村旅游业发展效果也愈发显著,游客量达每年13万人次。随着游客的增多,外来车辆停放挤占道路的问题开始显现,朱祖华意识到,乡村的公共设施配套与逐渐增长的游客量并不匹配,易造成“停车难”问题。此次两会,他带去的建议是希望政府在乡村规划审批时充分重视乡村公共用地指标并出台相关政策,把零散用地调整后统筹使用,提高其使用效率,助推和美乡村建设迈上新台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