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6年前,改革春风拂过中华大地,激荡起前所未有的生机活力。时代洪流奔涌不息,改革如同一艘破冰之舟,承载着国家、人民的希望与梦想,在艰难与挑战中破浪前行。“一子落而满盘活”,历史经验证明,深化改革需慧眼识珠,精准把握其命脉与核心,找准撬动全局的支点与突破口。
今年是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75周年,是改革攻坚和营商环境优化提升“一号改革工程”持续深化之年。这是一个充满机遇和挑战的新起点,改革之舟正顶风逆水,搏击于时代的激流之中。作为浙江最年轻市辖区,眼下,临平区正处于打造“深度融沪桥头堡、产城融合示范区”的重要窗口期和产业体系优化升级的关键变革期,面对新形势、新任务,全区正加快改革步伐,发挥韧劲、闯劲和冲劲,奋力开启打造杭州城东新中心的新征程。
聚焦临平区在营商环境优化、法治环境提升、社会治理创新、文化服务供给等方面的改革经验,近日,临平区融媒体中心将特别推出《改革再深化 乘势启新航》专栏,看临平如何通过精准施策、创新突破,用好改革“关键一招”,为区域发展注入强劲动力。
政务服务的“质”与“效”,极大地关联着群众的生活幸福感。今年以来,聚焦群众与企业办事的痛点、难点、堵点,我区纵深推进便民服务改革,不断延伸触角、优化服务,建成8个镇(街道)便民服务中心、189个村(社区)便民服务站(7个村社由于搬迁等原因暂缓建设),加速推进4个园区政务服务站建设。截至目前,第三批便民服务事项已完成下延,权限完全下放事项办理平稳过渡,镇(街道)便民服务中心总计可办政务服务事项499项,其中权限完全下放事项88个;村(社区)便民服务站可办148项,其中权限完全下放事项32个。
服务便不便民,老百姓最有发言权。沈大爷今年70岁,想申请一张老年卡,但无奈不懂如何操作,最后在梅堰社区便民服务站工作人员的帮助下,5分钟就完成了办理。“社区里的人我们都很熟悉,过来办事情态度好也热情,交给他们我很放心。比起去市民服务中心来回一小时的路程,我从家里走到这里就几分钟,对我们腿脚不方便的老年人来说,帮上了大忙!”沈大爷笑着说。 作为首批9个试点村(社区)便民服务站之一,梅堰社区把群众的“眼前事”当作“上心事”,因地制宜创新服务模式。“因为这边是老小区,20%都是老年人,我们不仅有线下专人指导,还能够预约上门服务,门口也有24小时便民自助机,同时设有派出所的联勤服务站,可以说居民的大事小事都能在‘家门口’办成。”梅堰社区党委书记沈娟娟表示,社区还专门设立了“AB岗”,让居民来了就能办,“我们做好引导员、宣传员的角色,让居民‘少跑’甚至‘不跑’,不断打通便民服务的‘最后一百米’甚至是‘最后一米’。” 便民服务网要织得牢,“密”是基础,关键点上的资源下沉与疏通也至关重要。在全面承接499项区级下延事项之外,崇贤街道便民服务中心对接梳理了街道“七办二中心”服务事项,整合出30项街道本级对外服务事项清单,并由对应科室派专人入驻中心;同步引入华数、电网等惠民服务,调整设置人社、城管、公安、住建等22个便民窗口,辅以综合窗口全面兜底受理。目前,崇贤街道便民服务中心月均办结事项6000余件。 办理事项数量多,如何保证服务质量?“目前有近30个专职服务人员,同时实行AB岗管理机制,确保‘服务不断线、件件有落实’。我们也专门添置了取号机、叫号屏等设备,划分了等候区、办理区等相应区域,还同步配备有网办区域,有任何问题,工作人员都会上前指导。”崇贤街道便民服务中心工作人员俞静说,考虑到街道内流动人口数量大,中心特别开设了“积分申请”窗口,方便居民办理子女积分入学等事项,让民生服务更有温度。 “崇贤离市民之家比较远,以前去一趟要一个小时,现在我骑个小电驴10分钟到中心。因为我不是本地人,平常需要办理的事项很多,这里离家近,服务全面,帮我减少了许多烦心事。”作为新临平人,杜女士见证了临平在便民服务质量上的快速提升,“来临平两年,在很多小细节上都切身感受到生活幸福指数越来越高。” 小窗口连着大民生。为了优化提升窗口人员收件受理水平,确保群众、企业办事同质同标,我区也通过‘集中授课+跟窗学习’的方式,对各镇街便民服务中心综合窗口受理人员开展了统一培训。 “效能升级,但初心不变。”区审管办相关负责人表示,接下来,我区将加强整体统筹、推动模式创新、拓宽服务渠道,促进区内政务服务供给端均衡发展;依托“您说我改”平台和线下大厅、咨询电话等渠道广泛听取群众、企业意见建议;及时总结好经验、好做法,加强交流学习。计划到2024年底前,全面建成“1+1+8+196+N”的“临距离、就近办”政务服务体系,打造“15分钟办事圈”,以办事距离最短、办事服务最优、办事效率最高,真正打通服务群众企业的“最后一公里”。 街道的便民服务中心在哪? 哪些事项能在家门口办? 一起来看~ 01 镇街便民服务中心地址及电话
分享到: |
46年前,改革春风拂过中华大地,激荡起前所未有的生机活力。时代洪流奔涌不息,改革如同一艘破冰之舟,承载着国家、人民的希望与梦想,在艰难与挑战中破浪前行。“一子落而满盘活”,历史经验证明,深化改革需慧眼识珠,精准把握其命脉与核心,找准撬动全局的支点与突破口。
今年是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75周年,是改革攻坚和营商环境优化提升“一号改革工程”持续深化之年。这是一个充满机遇和挑战的新起点,改革之舟正顶风逆水,搏击于时代的激流之中。作为浙江最年轻市辖区,眼下,临平区正处于打造“深度融沪桥头堡、产城融合示范区”的重要窗口期和产业体系优化升级的关键变革期,面对新形势、新任务,全区正加快改革步伐,发挥韧劲、闯劲和冲劲,奋力开启打造杭州城东新中心的新征程。
聚焦临平区在营商环境优化、法治环境提升、社会治理创新、文化服务供给等方面的改革经验,近日,临平区融媒体中心将特别推出《改革再深化 乘势启新航》专栏,看临平如何通过精准施策、创新突破,用好改革“关键一招”,为区域发展注入强劲动力。
政务服务的“质”与“效”,极大地关联着群众的生活幸福感。今年以来,聚焦群众与企业办事的痛点、难点、堵点,我区纵深推进便民服务改革,不断延伸触角、优化服务,建成8个镇(街道)便民服务中心、189个村(社区)便民服务站(7个村社由于搬迁等原因暂缓建设),加速推进4个园区政务服务站建设。截至目前,第三批便民服务事项已完成下延,权限完全下放事项办理平稳过渡,镇(街道)便民服务中心总计可办政务服务事项499项,其中权限完全下放事项88个;村(社区)便民服务站可办148项,其中权限完全下放事项32个。
服务便不便民,老百姓最有发言权。沈大爷今年70岁,想申请一张老年卡,但无奈不懂如何操作,最后在梅堰社区便民服务站工作人员的帮助下,5分钟就完成了办理。“社区里的人我们都很熟悉,过来办事情态度好也热情,交给他们我很放心。比起去市民服务中心来回一小时的路程,我从家里走到这里就几分钟,对我们腿脚不方便的老年人来说,帮上了大忙!”沈大爷笑着说。 作为首批9个试点村(社区)便民服务站之一,梅堰社区把群众的“眼前事”当作“上心事”,因地制宜创新服务模式。“因为这边是老小区,20%都是老年人,我们不仅有线下专人指导,还能够预约上门服务,门口也有24小时便民自助机,同时设有派出所的联勤服务站,可以说居民的大事小事都能在‘家门口’办成。”梅堰社区党委书记沈娟娟表示,社区还专门设立了“AB岗”,让居民来了就能办,“我们做好引导员、宣传员的角色,让居民‘少跑’甚至‘不跑’,不断打通便民服务的‘最后一百米’甚至是‘最后一米’。” 便民服务网要织得牢,“密”是基础,关键点上的资源下沉与疏通也至关重要。在全面承接499项区级下延事项之外,崇贤街道便民服务中心对接梳理了街道“七办二中心”服务事项,整合出30项街道本级对外服务事项清单,并由对应科室派专人入驻中心;同步引入华数、电网等惠民服务,调整设置人社、城管、公安、住建等22个便民窗口,辅以综合窗口全面兜底受理。目前,崇贤街道便民服务中心月均办结事项6000余件。 办理事项数量多,如何保证服务质量?“目前有近30个专职服务人员,同时实行AB岗管理机制,确保‘服务不断线、件件有落实’。我们也专门添置了取号机、叫号屏等设备,划分了等候区、办理区等相应区域,还同步配备有网办区域,有任何问题,工作人员都会上前指导。”崇贤街道便民服务中心工作人员俞静说,考虑到街道内流动人口数量大,中心特别开设了“积分申请”窗口,方便居民办理子女积分入学等事项,让民生服务更有温度。 “崇贤离市民之家比较远,以前去一趟要一个小时,现在我骑个小电驴10分钟到中心。因为我不是本地人,平常需要办理的事项很多,这里离家近,服务全面,帮我减少了许多烦心事。”作为新临平人,杜女士见证了临平在便民服务质量上的快速提升,“来临平两年,在很多小细节上都切身感受到生活幸福指数越来越高。” 小窗口连着大民生。为了优化提升窗口人员收件受理水平,确保群众、企业办事同质同标,我区也通过‘集中授课+跟窗学习’的方式,对各镇街便民服务中心综合窗口受理人员开展了统一培训。 “效能升级,但初心不变。”区审管办相关负责人表示,接下来,我区将加强整体统筹、推动模式创新、拓宽服务渠道,促进区内政务服务供给端均衡发展;依托“您说我改”平台和线下大厅、咨询电话等渠道广泛听取群众、企业意见建议;及时总结好经验、好做法,加强交流学习。计划到2024年底前,全面建成“1+1+8+196+N”的“临距离、就近办”政务服务体系,打造“15分钟办事圈”,以办事距离最短、办事服务最优、办事效率最高,真正打通服务群众企业的“最后一公里”。 街道的便民服务中心在哪? 哪些事项能在家门口办? 一起来看~ 01 镇街便民服务中心地址及电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