刚刚,新时代文化临平工程成果发布!
发布时间: 2024-12-23 10:26 来源: 临平发布

文化如水,润物无声。今天,临平区新时代文化临平工程成果新闻发布会举办,聚焦“古今运河·时尚临平”城市品牌,向社会各界介绍2024年新时代文化临平工程亮点成效。

临平区委常委、宣传部部长沈威作主题发布。2024年,临平区深入践行习近平文化思想,持续推进文化体制机制改革,大力加强文化设施建设,不断丰富文化产品与服务的供给,奋力推进新时代文化临平工程,打造了一批具有临平辨识度的突破性抓手和标志性成果。今年以来,主要从以下方面推进工作:

强化“统”的力度

始终将强化理论武装作为首要任务,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全面推动理论铸魂、溯源、走心工程。设立了党委(党组)理论学习中心组的巡听旁听机制,保障理论学习活动既深入又具有实际效果。精心培育了“共富青年说”网络理论传播、“主播上线啦”、“好声音”等一系列理论宣讲品牌,其中,“共富青年说”网络理论传播项目入选“省网络文明建设百佳成果”。同时,积极开展杭州人文经济、“戒欺”文化弘扬座谈会等系列活动,使党的创新理论在临平大地广泛传播,不断促进理论研究、阐释、传播、利用一体化进程。一年来,累计开展理论学习活动2600余场,覆盖党员干部群众15万余人次,有效提升了全区党员干部的理论素养和政治觉悟。

彰显“建”的成果

以项目化推进为抓手,展现了一系列重大文化设施的丰硕成果。成功创建首批浙江省公共文化服务现代化先行区(县),圆满完成省级“15分钟品质文化生活圈”、城市书房、文化礼堂等62处文化设施的建设任务,实现文化服务的全覆盖。大运河国家文化公园(临平段)、上塘河宋韵文化带建设也取得了阶段性突破,特别是15.3公里长的临平运河二通道的建成通航,更是成为了全国规模最大、能级最高的“通江达海”新运河的典范。系统规划打造“古今运河”文化地标集群,中国江南水乡文化博物馆(临平博物馆)荣获“国家一级博物馆”殊荣,姚虞琴纪念馆、俞樾纪念馆获评省级乡村博物馆,临平古海塘博物馆的落成开馆更是填补了临平区在海塘文化展示上的空白,与临平山历史文化陈列馆、朱炳仁大运河艺术馆、“临平造”品牌传播中心等一同构成了临平的文化地标群落,极大提升了临平区的文化软实力与综合竞争力。

构筑“学”的高地

重磅推出了“古今运河”市民大讲堂系列活动,高质量开展第三届俞樾文化座谈会、长三角高等教育助力杭州临平高质量发展座谈会,连续三届举办中国大运河古镇发展文化周,组织大运河沿线8省市、47家古镇,成立中国京杭大运河古镇联盟,在大运河保护传承利用研究道路上迈出实质性步伐。大力实施大运河文化研究转化计划,聘请中国文物学会会长单霁翔等一批知名专家,担任大运河文化总顾问,与复旦大学等高校、与新华社等媒体开展战略合作,成立浙江省大运河文化研究院临平中心、临平区大运河(超山)文化研究中心。出版《宋韵临平叙事》《临平简史》《运河文化》《古海塘行走记》等著作,推出《走向共富的足音》等系列理论成果,形成文献集成、通史、丛书、研究报告“四位一体”的大运河文化研究体系。

奏响“传”的强音

以媒体融合传播矩阵为平台,壮大主流声音,擦亮临平城市品牌。构建了“报、网、端、微、屏”五位一体的媒体融合传播体系,重大主题宣传精彩纷呈,30余篇重磅主题报道在《人民日报》《新华每日电讯》、央视《新闻联播》等中央主流媒体发布,#超山梅花绽放、#临平半程马拉松等30多个话题频登微博、抖音热搜,用新时代语言讲好“杭州城东新中心”故事。媒体融合指数稳居全市前三。区融媒体中心在全省广电新媒体新闻协作中排名县级第一。同时,积极拓展海外传播渠道,临平海外传播官方自媒体账号“Linping·Hangzhou”发帖量超270条,总阅读量超50万,粉丝量超18万,向世界展示了临平的美丽形象和独特魅力。一年来,在中央、省、市等主流媒体累计发布新闻稿件1.5万余篇,阅读量达6亿人次,有效提升了临平区的知名度和美誉度。

增强“育”的深度

制定出台了《临平区文艺精品创优工程扶持奖励实施办法(试行)》,推进“打造杭州城东新中心”“2024·来浙行大运”微短剧精品创作计划等12项文艺精品创作计划,开展“大运河”杯文化奖评选。电视剧《问天》获评全国“五个一工程”奖,《天下长河》荣获“飞天奖”优秀电视剧奖,《赵小姐的日记》《南风知君意》《水韵风情梦塘栖》等微短剧作品入选国家广电总局“跟着微短剧去旅行”创作计划推荐目录,话剧《北上》《马叙伦》在国家话剧院、浙江人民大会堂、杭州大剧院等地展演。此外,还获省市“五个一工程”及各级文艺类大奖300余项。电视剧《时光正好》《暗夜与黎明》《梦想城》等一批优秀作品在央视一套、央视八套、湖南卫视等平台热播。联合相关国家部委和国家级协会,成功举办了“行走大运河”全民健身健步走、“运河中国”首届全国影像艺术大赛大展、中国曲艺牡丹奖全国曲艺大赛、艺尚音乐节、超山梅花节、鱼羊美食节等50余场全国全省性主题活动及千余场群众性文化活动,让人们在运河畔尽享美好生活。

擦亮“产”的标识

抢抓大视听产业的发展机遇,构建了微短剧产业“513”发展模式,全力打造微短剧产业高地。“临影厂”影视拍摄基地被纳入省级大视听产业重点项目,吸引了近400个剧组进场拍摄。第二届杭州·微短剧大会在临平成功举办,发布了《中国微短剧行业发展白皮书(2024)》《微短剧行业十大影响力事件》等多项行业权威报告,“全国微短剧名城”的IP影响力日益增强。同时,以朱炳仁·铜、楠宋瓷业等文化龙头企业为引领,推动文化产业向高端化、特色化、集群化发展,并成功引进了天浩盛世、点众科技、容量科技等一大批行业头部企业在临平落地。一年来,我们共引进微短剧产业链上下游企业200余家,规上文化产业增加值同比增长13%,为我区经济社会发展注入了新的强劲动力。

答记者问

Q:

2024年初,临平提出“古今运河 时尚临平”的城市文化IP,是基于什么样的考虑?

A:

区委宣传部常务副部长、区委网信办主任赵建锋:打造以大运河为核心的新时代文化临平工程,主要是出于五个维度的考虑。

一是从政治建设维度看,是贯彻落实习近平文化思想的必然要求。习近平总书记始终将文化自信置于前所未有的高度,对文化工作、大运河文化作出了一系列重要论述。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就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和深化文化体制机制改革方面提出了重要要求,明确必须增强文化自信,发展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弘扬革命文化,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为此,我们提出了以“古今运河·时尚临平”为核心的新时代文化临平工程建设,作为深入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和上级部署要求的重要举措,以更高自信、更大力度、更强自觉构建起以临平文化的新格局。

二是从地理空间维度看,是临平独特运河资源与遗产保护的必然要求。古运河上塘河、京杭大运河和临平运河运河二通道三条“古今运河”在我区形成了三面环绕、中线横穿的地理空间结构,这一独特区位让我们在大运河保护、传承、利用方面,既具有得天独厚的有利条件,又成为义不容辞的责任担当。为此,我们提出了“古今运河·时尚临平”,就是要全力做好大运河文化保护传承工作,讲好大运河故事,塑造好大运河文化品牌,让大运河文化成为临平最富魅力、最吸引人、最具辨识度的标识。

三是从文化积淀维度看,是串联临平重要文化资源的必然要求。临平拥有7000年人类居住史、5000年人类文明史、1800年文献记载史和1000年建城史,被誉为“丝绸之府,花果之地,鱼米之乡、人文之邦”,这其中,都离不开大运河文化。千百年来,大运河为临平积淀了深厚丰富的文化资源,如超山梅花文化、宋韵文化、海塘文化、玉架山遗址等都离不开大运河文化的浸润;滚灯、蚕桑织造、糕点制作等非物质文化遗产也因大运河得到接续性传承。为此,我们提出了“古今运河·时尚临平”这张金名片,串联起临平重要历史文化资源,以此引领发展时尚文化、科创文化、智造文化,充分彰显新时代文化临平的独特魅力。

四是从经济社会发展看,是促进临平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的必然要求。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大运河是运河两岸人民的致富河、幸福河。”党的二十大提出,中国式现代化是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相协调的现代化。物质富足、精神富有是社会主义现代化的根本要求。对照这一要求,我们以“古今运河·时尚临平”为牵引,以大运河文化为核心,更好担负起新的文化使命,全力推进“十大行动”和三张清单,把新时代文化临平工程作为推动临平高质量发展的新引擎。

五是从精神品质维度看,是“临平精神”的核心体现。大运河最本质的功能是沟通,大运河文化最根本的特征是交流,在沟通和交流中,不断形成了“兼收并蓄,包容开放”的精神底蕴。在大运河的润泽中,这也逐渐形成了临平城市特有的品质魅力和临平人特有的性格特质。为此,我们以“古今运河·时尚临平”为IP,进一步把“临平精神”发扬光大,使之成为提升城市文化品位、彰显城市个性的内生动力,成为临平“当好深度融沪桥头堡、建设产城融合示范区、打造杭州城东新中心”的文化基因和精神支撑。

Q:

据悉,临平已经连续两年举办“微短剧大会”,正着力构建“全国微短剧名城”。请问临平区在2025年助力微短剧产业发展方面有哪些好的做法和创新举措?

A:

区委宣传部副部长、区文创发展中心主任叶诚:2025年,临平区将在现有微短剧产业发展基础上,通过“一基地、一政策、一基金、一大会、一计划、三中心”的“513”发展模式,继续推动微短剧产业繁荣发展,赋能区域经济高质量发展;同时,坚持精品打造和人才培育双轮驱动,推动微短剧走向精品化、专业化。

一是加大招商力度,夯实发展基础。盘活区域空间资源,将微短剧产业纳入重点招商模块,面向全国尤其是长三角地区引进“内容创作-拍摄制作-分发营销”等产业链上下游优质企业。持续擦亮“杭州·微短剧大会”活动品牌,坚持以会招商、以会引才、以会兴业,深化与全国头部企业、网络平台的合作交流,搭建微短剧企业和项目交流推广的聚合赋能平台。

二是强化要素保障,提升发展能级。依托微短剧产业新政和亿元微短剧产业基金“大美临卓”,对优质企业和项目给予全生命周期扶持。支持“临影厂”升级2.0版,扩大“1+N”影视拍摄矩阵,打造视听产业“全域影棚”。联合有关单位、专业机构、头部企业等,探索建立知识产权侵权快速响应机制,夯实企业发展要素保障体系。

三是汇聚优质资源,创新精品生产。推动浙江临平影视协拍中心、浙江网络微短剧临平审查分中心、中国网络视听协会艺术指导中心和“剧本工厂”线上平台融合使用,开展剧组协拍、内容审查、艺术审美等专业指导。结合“青年网络编剧激励扶持计划”和“青年网络编剧成长特训营”活动,全面提升青年编剧专业能力,赋能微短剧精品创作。

Q:

听闻临平区有打造博物馆之城的想法,近期古海塘博物馆也已正式开馆,请问2025年临平区在博物馆体系建设方面有什么创新思路?

A:

区文广旅体局党委书记、局长徐静:2025年,我们将持续深化历史文化传承保护与活化利用,重塑地域文化标识。近期古海塘博物馆已经正式开馆,在这里也向大家预告一下,明年,我们精心准备已久的玉架山考古遗址博物馆也将与大家见面。我们计划做深古海塘博物馆与玉架山考古博物馆两大标志性窗口打造,以考古遗址为主题,深度融入文旅元素,做优“博物馆+文化公园”叠加的体验模式,探索打造集遗址保护、文化交流、教育科研、艺术共鉴、生态休闲和公共活动等为一体的开放式的城市文化公园(博物馆),持续将临平地方厚实的文化底蕴转化为利用优势,展示城市独有的地方历史文化记忆。

同时,我们将进一步完善对非国有博物馆的扶持政策,结合本地独有的乡村文化资源,充分发挥各乡村阵地在非遗手工体验、红色研学、美食制作等方面的特色,不断孵化打造具有地域特色的小微型乡村博物馆;以中国江南水乡文化博物馆为核心,两大新馆为脉络,各级乡村博物馆、民办博物馆为毛细血管的博物馆之城的雏形即将形成。2025年,我们也将以玉架山考古遗址博物馆开馆为契机,举办全国考古遗址会议,挂牌高校文物科技保护共建基地,重点提升文博领域专题研究能级,在满足市民群众文化需求的同时,不断推动文化挖掘与学术成果转化。

分享到:
返回顶部
打印本页
刚刚,新时代文化临平工程成果发布!
发布时间: 2024-12-23 10:26 来源: 临平发布

文化如水,润物无声。今天,临平区新时代文化临平工程成果新闻发布会举办,聚焦“古今运河·时尚临平”城市品牌,向社会各界介绍2024年新时代文化临平工程亮点成效。

临平区委常委、宣传部部长沈威作主题发布。2024年,临平区深入践行习近平文化思想,持续推进文化体制机制改革,大力加强文化设施建设,不断丰富文化产品与服务的供给,奋力推进新时代文化临平工程,打造了一批具有临平辨识度的突破性抓手和标志性成果。今年以来,主要从以下方面推进工作:

强化“统”的力度

始终将强化理论武装作为首要任务,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全面推动理论铸魂、溯源、走心工程。设立了党委(党组)理论学习中心组的巡听旁听机制,保障理论学习活动既深入又具有实际效果。精心培育了“共富青年说”网络理论传播、“主播上线啦”、“好声音”等一系列理论宣讲品牌,其中,“共富青年说”网络理论传播项目入选“省网络文明建设百佳成果”。同时,积极开展杭州人文经济、“戒欺”文化弘扬座谈会等系列活动,使党的创新理论在临平大地广泛传播,不断促进理论研究、阐释、传播、利用一体化进程。一年来,累计开展理论学习活动2600余场,覆盖党员干部群众15万余人次,有效提升了全区党员干部的理论素养和政治觉悟。

彰显“建”的成果

以项目化推进为抓手,展现了一系列重大文化设施的丰硕成果。成功创建首批浙江省公共文化服务现代化先行区(县),圆满完成省级“15分钟品质文化生活圈”、城市书房、文化礼堂等62处文化设施的建设任务,实现文化服务的全覆盖。大运河国家文化公园(临平段)、上塘河宋韵文化带建设也取得了阶段性突破,特别是15.3公里长的临平运河二通道的建成通航,更是成为了全国规模最大、能级最高的“通江达海”新运河的典范。系统规划打造“古今运河”文化地标集群,中国江南水乡文化博物馆(临平博物馆)荣获“国家一级博物馆”殊荣,姚虞琴纪念馆、俞樾纪念馆获评省级乡村博物馆,临平古海塘博物馆的落成开馆更是填补了临平区在海塘文化展示上的空白,与临平山历史文化陈列馆、朱炳仁大运河艺术馆、“临平造”品牌传播中心等一同构成了临平的文化地标群落,极大提升了临平区的文化软实力与综合竞争力。

构筑“学”的高地

重磅推出了“古今运河”市民大讲堂系列活动,高质量开展第三届俞樾文化座谈会、长三角高等教育助力杭州临平高质量发展座谈会,连续三届举办中国大运河古镇发展文化周,组织大运河沿线8省市、47家古镇,成立中国京杭大运河古镇联盟,在大运河保护传承利用研究道路上迈出实质性步伐。大力实施大运河文化研究转化计划,聘请中国文物学会会长单霁翔等一批知名专家,担任大运河文化总顾问,与复旦大学等高校、与新华社等媒体开展战略合作,成立浙江省大运河文化研究院临平中心、临平区大运河(超山)文化研究中心。出版《宋韵临平叙事》《临平简史》《运河文化》《古海塘行走记》等著作,推出《走向共富的足音》等系列理论成果,形成文献集成、通史、丛书、研究报告“四位一体”的大运河文化研究体系。

奏响“传”的强音

以媒体融合传播矩阵为平台,壮大主流声音,擦亮临平城市品牌。构建了“报、网、端、微、屏”五位一体的媒体融合传播体系,重大主题宣传精彩纷呈,30余篇重磅主题报道在《人民日报》《新华每日电讯》、央视《新闻联播》等中央主流媒体发布,#超山梅花绽放、#临平半程马拉松等30多个话题频登微博、抖音热搜,用新时代语言讲好“杭州城东新中心”故事。媒体融合指数稳居全市前三。区融媒体中心在全省广电新媒体新闻协作中排名县级第一。同时,积极拓展海外传播渠道,临平海外传播官方自媒体账号“Linping·Hangzhou”发帖量超270条,总阅读量超50万,粉丝量超18万,向世界展示了临平的美丽形象和独特魅力。一年来,在中央、省、市等主流媒体累计发布新闻稿件1.5万余篇,阅读量达6亿人次,有效提升了临平区的知名度和美誉度。

增强“育”的深度

制定出台了《临平区文艺精品创优工程扶持奖励实施办法(试行)》,推进“打造杭州城东新中心”“2024·来浙行大运”微短剧精品创作计划等12项文艺精品创作计划,开展“大运河”杯文化奖评选。电视剧《问天》获评全国“五个一工程”奖,《天下长河》荣获“飞天奖”优秀电视剧奖,《赵小姐的日记》《南风知君意》《水韵风情梦塘栖》等微短剧作品入选国家广电总局“跟着微短剧去旅行”创作计划推荐目录,话剧《北上》《马叙伦》在国家话剧院、浙江人民大会堂、杭州大剧院等地展演。此外,还获省市“五个一工程”及各级文艺类大奖300余项。电视剧《时光正好》《暗夜与黎明》《梦想城》等一批优秀作品在央视一套、央视八套、湖南卫视等平台热播。联合相关国家部委和国家级协会,成功举办了“行走大运河”全民健身健步走、“运河中国”首届全国影像艺术大赛大展、中国曲艺牡丹奖全国曲艺大赛、艺尚音乐节、超山梅花节、鱼羊美食节等50余场全国全省性主题活动及千余场群众性文化活动,让人们在运河畔尽享美好生活。

擦亮“产”的标识

抢抓大视听产业的发展机遇,构建了微短剧产业“513”发展模式,全力打造微短剧产业高地。“临影厂”影视拍摄基地被纳入省级大视听产业重点项目,吸引了近400个剧组进场拍摄。第二届杭州·微短剧大会在临平成功举办,发布了《中国微短剧行业发展白皮书(2024)》《微短剧行业十大影响力事件》等多项行业权威报告,“全国微短剧名城”的IP影响力日益增强。同时,以朱炳仁·铜、楠宋瓷业等文化龙头企业为引领,推动文化产业向高端化、特色化、集群化发展,并成功引进了天浩盛世、点众科技、容量科技等一大批行业头部企业在临平落地。一年来,我们共引进微短剧产业链上下游企业200余家,规上文化产业增加值同比增长13%,为我区经济社会发展注入了新的强劲动力。

答记者问

Q:

2024年初,临平提出“古今运河 时尚临平”的城市文化IP,是基于什么样的考虑?

A:

区委宣传部常务副部长、区委网信办主任赵建锋:打造以大运河为核心的新时代文化临平工程,主要是出于五个维度的考虑。

一是从政治建设维度看,是贯彻落实习近平文化思想的必然要求。习近平总书记始终将文化自信置于前所未有的高度,对文化工作、大运河文化作出了一系列重要论述。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就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和深化文化体制机制改革方面提出了重要要求,明确必须增强文化自信,发展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弘扬革命文化,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为此,我们提出了以“古今运河·时尚临平”为核心的新时代文化临平工程建设,作为深入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和上级部署要求的重要举措,以更高自信、更大力度、更强自觉构建起以临平文化的新格局。

二是从地理空间维度看,是临平独特运河资源与遗产保护的必然要求。古运河上塘河、京杭大运河和临平运河运河二通道三条“古今运河”在我区形成了三面环绕、中线横穿的地理空间结构,这一独特区位让我们在大运河保护、传承、利用方面,既具有得天独厚的有利条件,又成为义不容辞的责任担当。为此,我们提出了“古今运河·时尚临平”,就是要全力做好大运河文化保护传承工作,讲好大运河故事,塑造好大运河文化品牌,让大运河文化成为临平最富魅力、最吸引人、最具辨识度的标识。

三是从文化积淀维度看,是串联临平重要文化资源的必然要求。临平拥有7000年人类居住史、5000年人类文明史、1800年文献记载史和1000年建城史,被誉为“丝绸之府,花果之地,鱼米之乡、人文之邦”,这其中,都离不开大运河文化。千百年来,大运河为临平积淀了深厚丰富的文化资源,如超山梅花文化、宋韵文化、海塘文化、玉架山遗址等都离不开大运河文化的浸润;滚灯、蚕桑织造、糕点制作等非物质文化遗产也因大运河得到接续性传承。为此,我们提出了“古今运河·时尚临平”这张金名片,串联起临平重要历史文化资源,以此引领发展时尚文化、科创文化、智造文化,充分彰显新时代文化临平的独特魅力。

四是从经济社会发展看,是促进临平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的必然要求。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大运河是运河两岸人民的致富河、幸福河。”党的二十大提出,中国式现代化是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相协调的现代化。物质富足、精神富有是社会主义现代化的根本要求。对照这一要求,我们以“古今运河·时尚临平”为牵引,以大运河文化为核心,更好担负起新的文化使命,全力推进“十大行动”和三张清单,把新时代文化临平工程作为推动临平高质量发展的新引擎。

五是从精神品质维度看,是“临平精神”的核心体现。大运河最本质的功能是沟通,大运河文化最根本的特征是交流,在沟通和交流中,不断形成了“兼收并蓄,包容开放”的精神底蕴。在大运河的润泽中,这也逐渐形成了临平城市特有的品质魅力和临平人特有的性格特质。为此,我们以“古今运河·时尚临平”为IP,进一步把“临平精神”发扬光大,使之成为提升城市文化品位、彰显城市个性的内生动力,成为临平“当好深度融沪桥头堡、建设产城融合示范区、打造杭州城东新中心”的文化基因和精神支撑。

Q:

据悉,临平已经连续两年举办“微短剧大会”,正着力构建“全国微短剧名城”。请问临平区在2025年助力微短剧产业发展方面有哪些好的做法和创新举措?

A:

区委宣传部副部长、区文创发展中心主任叶诚:2025年,临平区将在现有微短剧产业发展基础上,通过“一基地、一政策、一基金、一大会、一计划、三中心”的“513”发展模式,继续推动微短剧产业繁荣发展,赋能区域经济高质量发展;同时,坚持精品打造和人才培育双轮驱动,推动微短剧走向精品化、专业化。

一是加大招商力度,夯实发展基础。盘活区域空间资源,将微短剧产业纳入重点招商模块,面向全国尤其是长三角地区引进“内容创作-拍摄制作-分发营销”等产业链上下游优质企业。持续擦亮“杭州·微短剧大会”活动品牌,坚持以会招商、以会引才、以会兴业,深化与全国头部企业、网络平台的合作交流,搭建微短剧企业和项目交流推广的聚合赋能平台。

二是强化要素保障,提升发展能级。依托微短剧产业新政和亿元微短剧产业基金“大美临卓”,对优质企业和项目给予全生命周期扶持。支持“临影厂”升级2.0版,扩大“1+N”影视拍摄矩阵,打造视听产业“全域影棚”。联合有关单位、专业机构、头部企业等,探索建立知识产权侵权快速响应机制,夯实企业发展要素保障体系。

三是汇聚优质资源,创新精品生产。推动浙江临平影视协拍中心、浙江网络微短剧临平审查分中心、中国网络视听协会艺术指导中心和“剧本工厂”线上平台融合使用,开展剧组协拍、内容审查、艺术审美等专业指导。结合“青年网络编剧激励扶持计划”和“青年网络编剧成长特训营”活动,全面提升青年编剧专业能力,赋能微短剧精品创作。

Q:

听闻临平区有打造博物馆之城的想法,近期古海塘博物馆也已正式开馆,请问2025年临平区在博物馆体系建设方面有什么创新思路?

A:

区文广旅体局党委书记、局长徐静:2025年,我们将持续深化历史文化传承保护与活化利用,重塑地域文化标识。近期古海塘博物馆已经正式开馆,在这里也向大家预告一下,明年,我们精心准备已久的玉架山考古遗址博物馆也将与大家见面。我们计划做深古海塘博物馆与玉架山考古博物馆两大标志性窗口打造,以考古遗址为主题,深度融入文旅元素,做优“博物馆+文化公园”叠加的体验模式,探索打造集遗址保护、文化交流、教育科研、艺术共鉴、生态休闲和公共活动等为一体的开放式的城市文化公园(博物馆),持续将临平地方厚实的文化底蕴转化为利用优势,展示城市独有的地方历史文化记忆。

同时,我们将进一步完善对非国有博物馆的扶持政策,结合本地独有的乡村文化资源,充分发挥各乡村阵地在非遗手工体验、红色研学、美食制作等方面的特色,不断孵化打造具有地域特色的小微型乡村博物馆;以中国江南水乡文化博物馆为核心,两大新馆为脉络,各级乡村博物馆、民办博物馆为毛细血管的博物馆之城的雏形即将形成。2025年,我们也将以玉架山考古遗址博物馆开馆为契机,举办全国考古遗址会议,挂牌高校文物科技保护共建基地,重点提升文博领域专题研究能级,在满足市民群众文化需求的同时,不断推动文化挖掘与学术成果转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