两会动态 返回>

足不出“圈”幸福围绕 文体惠享赋能美好生活

发布时间:2024-02-01 09:36

信息来源:今日临平

linping0201001_002_01_b.jpg

随处可见的街角公园为市民群众提供充足的文体空间

(记者 潘锦) 腊月的临平,处处洋溢着浓浓年味和勃勃生机。临品书坊陆续建成开放,市民们又增添了阅读休闲的好去处;公园里、城市绿道上,前来散步、慢跑的市民络绎不绝;各式各样的健身空间、体育场地里,三五好友相约在一起挥洒汗水……在临平,蓬勃开展的文体活动正不断提升群众的幸福指数。

2023年,我区将文体惠享项目列入民生实事,拓展建设新型文体空间百余处,开展“藕花洲”、亚运、宋韵等相关主题活动上百场,秉持“以人为本”的思想,为“民生实事”考题交出了一份满意答卷,让“惠民利民”的幸福触角延伸至百姓家门口。

文化空间升级加码

诗与远方蔚然成形

在高楼林立、车水马龙的临平街道北大街,一幢两层清代徽派建筑静静伫立,闹中取静建起了一座纪念馆,纪念曾寓居在临平近三十载的国学大师俞樾。约700平方米的展陈空间,划分为不与桑梓异、临平岁月、儒林宗硕、长留天地间四部分,通过大量的史实、影像资料以及多媒体互动形式,展现着俞樾的硕儒风采,诉说着他与临平的故事。

“缸甏弄周围分布着大量居民住所,所以在建馆过程中,我们充分考虑便民属性,除了将俞樾的生平事迹宣传出去,也要满足居民的文化休闲需求。”俞樾纪念馆副馆长宓海滨告诉记者,在场馆运营的过程中充分挖掘教育、商业、社会组织、志愿者等多方资源,开设国学课堂、研学基地,并引入咖啡、茶饮、轻餐饮等业态,提升纪念馆活跃度,吸引更多人群。

老建筑迎来新生,激发新活力,也进一步拓展着全民畅享文化生活的“幸福半径”。2023年,临平区加快推进加快健全公共文化服务体系。持续推进图书馆改造项目,建成区级临品书坊、临品艺站、健身苑点等新型文体空间108处。“家门口开了这样一个图书馆,我们看书便利许多!”“孩子假期里多了个好去处,让家长省心不少。”“下班后钻进书房,放松身心感受闲暇时光。”……一座座“有颜有料”的临品书坊、临品艺站悄然出现,以其小而美的独特魅力和舒适便捷的借阅体验,“拦”下步履匆匆的过客,让大家在城市生活中静享自己一方小天地。

公共文化空间,宜静也宜动。去年一年,结合“15分钟品质文化生活圈”公众体验日活动、亚(残)运会、中秋国庆等重要节点,全区共开展文艺赋美演出7000余场;持续做优“藕花洲”系列惠民文化品牌,开展相关活动329场;结合地域文化,积极开展“宋梅有约”第十五届杭州超山梅花节、“鹤隐临平·艺承王蒙”全国中国画名家邀请展、“运河中国”首届影像艺术周暨影像大展、氧气艺尚音乐节等各类主题文化活动10余场,探索推进全域文化繁荣

体育活动蓬勃开展

全民健身蔚然成风

亚运会落下帷幕,运动健身热潮依旧涌动,一场场精彩的“赛事”在这里展开。“来,我们再打两局!”周末午后,家住临平新城的小何总会约上三五好友,在古海塘文化体育公园的嵌入式篮球场内,来上一场力量对决。“现在临平的公共设施越来越完善,家门口就有运动场,来这里锻炼的人也越来越多。”小何说。一旁的儿童活动区域里,随处可见孩子们欢脱跳动的身影,传来欢快的嬉闹声,这样一个全龄社区运动角,让每个人都能找到适合自己的运动天地。

围绕解决群众“健身去哪儿”的问题,2023年,临平不断丰富市民的运动空间,新增体育场地237个,面积十余万平方米,其中嵌入式体育场地面积4.05万平方米,满足全年龄段居民的户外健身需求,实现因地制宜、出门可健身的全民运动场景营造。“这些建成的体育设施多数会免费对社会开放,对于一些面积较大的嵌入式体育场地,我们会联合产权单位招募专业的运营企业进行场地运营维护。”区文广旅体局相关负责人介绍。

在临平,公共体育服务供给愈发精准,星罗棋布的健身场所、体育场馆正走向千家万户。而这样的高品质设计及运营思路也同样被融入了城市绿道的建设当中。“这样的上山方式让人感觉很新奇,眼前可见的景色也是大不相同。”傍晚时分,临平山360度旋转绿道上,来往市民络绎不绝。盘旋而上的绿道总共4层,如同借势生长的蜿蜒小路,引领着大家向上探索,看百花叠色,赏山川风景。

当然,临平“破圈而出”的绿道不止这一处——荣获“杭州市最美绿道”的九乔绿道、星光街绿道,充满自然生趣的大运河绿道(郊野段)、禾丰港绿道、映荷公园绿道等陆续建成,既能徒步慢跑,又能骑行健身,还能成为日常的绝美打卡背景,这些串起颗颗“城市绿心”的绿道,将优质服务不断融入老百姓的日常生活,滋养城市发展。

尽兴之余,还有不同类型的体育品牌赛事活动,为居民提供了多元的选择。2023年,全区先后举办韵味杭州·第一届亚洲U16女子排球锦标赛、第二届中国青少年足球联赛(U19组)等高端专业竞技赛事50余场,全国“行走大运河”全民健身健步走活动、临平区第一届人民运动会等1000余场全民健身系列群众体育赛事,不断丰富公共文体服务。

分享到:
返回顶部
打印本页
两会动态

足不出“圈”幸福围绕 文体惠享赋能美好生活

发布时间:2024-02-01 09:36

信息来源:今日临平

linping0201001_002_01_b.jpg

随处可见的街角公园为市民群众提供充足的文体空间

(记者 潘锦) 腊月的临平,处处洋溢着浓浓年味和勃勃生机。临品书坊陆续建成开放,市民们又增添了阅读休闲的好去处;公园里、城市绿道上,前来散步、慢跑的市民络绎不绝;各式各样的健身空间、体育场地里,三五好友相约在一起挥洒汗水……在临平,蓬勃开展的文体活动正不断提升群众的幸福指数。

2023年,我区将文体惠享项目列入民生实事,拓展建设新型文体空间百余处,开展“藕花洲”、亚运、宋韵等相关主题活动上百场,秉持“以人为本”的思想,为“民生实事”考题交出了一份满意答卷,让“惠民利民”的幸福触角延伸至百姓家门口。

文化空间升级加码

诗与远方蔚然成形

在高楼林立、车水马龙的临平街道北大街,一幢两层清代徽派建筑静静伫立,闹中取静建起了一座纪念馆,纪念曾寓居在临平近三十载的国学大师俞樾。约700平方米的展陈空间,划分为不与桑梓异、临平岁月、儒林宗硕、长留天地间四部分,通过大量的史实、影像资料以及多媒体互动形式,展现着俞樾的硕儒风采,诉说着他与临平的故事。

“缸甏弄周围分布着大量居民住所,所以在建馆过程中,我们充分考虑便民属性,除了将俞樾的生平事迹宣传出去,也要满足居民的文化休闲需求。”俞樾纪念馆副馆长宓海滨告诉记者,在场馆运营的过程中充分挖掘教育、商业、社会组织、志愿者等多方资源,开设国学课堂、研学基地,并引入咖啡、茶饮、轻餐饮等业态,提升纪念馆活跃度,吸引更多人群。

老建筑迎来新生,激发新活力,也进一步拓展着全民畅享文化生活的“幸福半径”。2023年,临平区加快推进加快健全公共文化服务体系。持续推进图书馆改造项目,建成区级临品书坊、临品艺站、健身苑点等新型文体空间108处。“家门口开了这样一个图书馆,我们看书便利许多!”“孩子假期里多了个好去处,让家长省心不少。”“下班后钻进书房,放松身心感受闲暇时光。”……一座座“有颜有料”的临品书坊、临品艺站悄然出现,以其小而美的独特魅力和舒适便捷的借阅体验,“拦”下步履匆匆的过客,让大家在城市生活中静享自己一方小天地。

公共文化空间,宜静也宜动。去年一年,结合“15分钟品质文化生活圈”公众体验日活动、亚(残)运会、中秋国庆等重要节点,全区共开展文艺赋美演出7000余场;持续做优“藕花洲”系列惠民文化品牌,开展相关活动329场;结合地域文化,积极开展“宋梅有约”第十五届杭州超山梅花节、“鹤隐临平·艺承王蒙”全国中国画名家邀请展、“运河中国”首届影像艺术周暨影像大展、氧气艺尚音乐节等各类主题文化活动10余场,探索推进全域文化繁荣

体育活动蓬勃开展

全民健身蔚然成风

亚运会落下帷幕,运动健身热潮依旧涌动,一场场精彩的“赛事”在这里展开。“来,我们再打两局!”周末午后,家住临平新城的小何总会约上三五好友,在古海塘文化体育公园的嵌入式篮球场内,来上一场力量对决。“现在临平的公共设施越来越完善,家门口就有运动场,来这里锻炼的人也越来越多。”小何说。一旁的儿童活动区域里,随处可见孩子们欢脱跳动的身影,传来欢快的嬉闹声,这样一个全龄社区运动角,让每个人都能找到适合自己的运动天地。

围绕解决群众“健身去哪儿”的问题,2023年,临平不断丰富市民的运动空间,新增体育场地237个,面积十余万平方米,其中嵌入式体育场地面积4.05万平方米,满足全年龄段居民的户外健身需求,实现因地制宜、出门可健身的全民运动场景营造。“这些建成的体育设施多数会免费对社会开放,对于一些面积较大的嵌入式体育场地,我们会联合产权单位招募专业的运营企业进行场地运营维护。”区文广旅体局相关负责人介绍。

在临平,公共体育服务供给愈发精准,星罗棋布的健身场所、体育场馆正走向千家万户。而这样的高品质设计及运营思路也同样被融入了城市绿道的建设当中。“这样的上山方式让人感觉很新奇,眼前可见的景色也是大不相同。”傍晚时分,临平山360度旋转绿道上,来往市民络绎不绝。盘旋而上的绿道总共4层,如同借势生长的蜿蜒小路,引领着大家向上探索,看百花叠色,赏山川风景。

当然,临平“破圈而出”的绿道不止这一处——荣获“杭州市最美绿道”的九乔绿道、星光街绿道,充满自然生趣的大运河绿道(郊野段)、禾丰港绿道、映荷公园绿道等陆续建成,既能徒步慢跑,又能骑行健身,还能成为日常的绝美打卡背景,这些串起颗颗“城市绿心”的绿道,将优质服务不断融入老百姓的日常生活,滋养城市发展。

尽兴之余,还有不同类型的体育品牌赛事活动,为居民提供了多元的选择。2023年,全区先后举办韵味杭州·第一届亚洲U16女子排球锦标赛、第二届中国青少年足球联赛(U19组)等高端专业竞技赛事50余场,全国“行走大运河”全民健身健步走活动、临平区第一届人民运动会等1000余场全民健身系列群众体育赛事,不断丰富公共文体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