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记者 沈凡佳 实习生 季节) 风从沪上来,春意涌动临平城。临平地处长江三角洲圆心地,坐落于G60科创大走廊和杭州城东智造大走廊的战略交汇点,是杭州接轨大上海、融入长三角的天然“桥头堡”,这是地缘优势、也是趋势使然。临平如何跑好“融沪接长”的第一棒?区融媒体中心推出系列报道,循着历史脉络,看临平如何借梯登高、借船出海,全方位融入长三角、全域对接大上海。
从空中对临平这片土地进行超长延时摄影,必然可以观察到交通路网越织越密、人员流动日趋频繁、万家灯火愈发璀璨……而那些看不见摸不着的变化,比如教育共建、医疗共享、美丽经济共融,则具象地展现着“融沪接长”如何演变为一种生活方式。
纵观这些年,越来越多沪上优质教育资源在临平落地生根、开花结果。
临平区信达外国语学校和华东师范大学第二附属中学开展合作办学,拥有“高颜值、高品质、高定位”的华二信达,在临平新城揭开面纱。好学校办在“家门口”,满足老百姓对“上好学”的美好期盼。
除了学校“点”上的合作,临平还加强了“面”上的高质量联动。2023年,临平区教育局与华东师范大学合作,共同创立华东师范大学基础教育改革与发展研究所“杭州中心”,聚焦临平区基础教育开展专项研究和实践探索。同样在2023年,我区“名优领航”行动选派25名校园长赴北京、上海、南京等11所省内外名校,开展为期一个月的沉浸式跟岗学习,众人凝聚智慧,共赴更美的教育之约。临平将“引进来”和“走出去”相结合,为教育注入“活水”,孜孜以求提升“学在临平”美好教育品牌。
纵观这些年,从大上海流淌而来的医脉,涓涓汇入“健康临平”的江河。
在临平区中西医结合医院中医馆,一间不足二十平方米的诊室门口挂着“临平区非遗传承工作室——陈莲舫中医内科”和“杭州市级名中医工作室——吴晋兰”的牌子。将时钟拨回一百多年前,上海青浦人陈莲舫致力于中医教育事业,弟子三百余人,医名享誉全国。20世纪80年代,第六代传承人吴晋兰带着“陈莲舫中医内科”回到临平,并成为我区首批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填补了浙派中医发展史上的空白。目前她的徒弟们沿着运河在杭州、临平、德清等省市级医院、区县级医院及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坐诊,迅速成长为岗位能手、业务骨干、后备学科带头人及当地名中医。
眼下,临平正积极融入长三角优质医疗“资源圈”,开出一张又一张暖意满满的民生清单。2021年,我区与上海交大合作,依托“AI慢病助手”,推进数字化、精准化、路径化的慢病全周期健康管理服务。目前全区已经实现慢病一体化门诊全覆盖。老百姓头疼的“疑难杂症”也在临平找到了解决的路子。浙大二院临平院区(临平区第一人民医院)设立了区疑难病诊疗中心,并建立了专家库,包括北京协和医院、上海长海医院、上海新华医院、上海长征医院等全国多家知名三甲医院的医生。医联体、医共体加速建设,看得见、摸得着的健康福祉,绘就了百姓的幸福底色。
纵观这些年,一幅和美共富的乡村振兴锦绣画卷在临平徐徐铺展,运河畔“美丽经济”的春风吹遍长三角。
在运河街道新宇村,千亩荷塘内蕴藏着临平的“共富密码”。2021年,依托于盒马在全国的供应链网络,“奶奶工坊”水果莲子首次走出杭州,进军上海、南京市场,销量同比增长近300%。负责人洪智浩直言:“除了浙江,果莲卖得最好的便是上海!”一颗水果莲子带动了200位“夕阳红”再就业,平均每位老人年增收超万元。如今,运河北片核心示范片区抱团发展,充分发挥“高效生态农业”策源地和实践地优势,依托农业资源和农耕文化打造研学产业带,推动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
顺着运河水流淌至西,一条塘超小径曲径通幽,800余亩的丁山湖湿地勾勒出运河畔的美丽乡村画卷。塘栖镇丁山湖核心示范片区与乡村旅游、民俗文化等结合,构建起乡村文旅融合发展新模式。眼下,“村咖”、民宿等新兴文化业态遍布乡村:塘栖村的农家乐一条街,在节假日“一桌难求”;丁河村鱼鹰部落成了孩子们的野趣乐园……小乡村成了旅游的大花园,吸引了不少来自上海以及长三角地区其他城市的游客前来打卡。
按下美好生活的“开关”,临平与上海如何携手赋彩未来?
配套优质均衡的“同城生活圈”建设提速。当前,临平积极参与长三角公共服务跨区域共建共享机制建设,推动沪杭基础教育共同体创建工程,深化区内学校与上海优质资源开展合作办学;积极开展长三角紧密医疗合作,导入上海高端医疗资源,推进沪杭跨区域专科联盟建设,加快打造“大专科、小综合”差异化发展医疗格局。
韵味充分彰显的“美丽大花园”增添新景。借鉴上海等地城市规划设计理念,优化全域空间布局与生态功能规划。持续推动新时代“千万工程”走深走实,聚焦运河环、湖山环,深化塘栖丁山湖和运河北片核心圈两大美丽乡村示范片区建设,梯度推进和美乡村创建,充分激活“共富工坊”“共富基金”增富效应。
从地缘文化相生相融,到城市发展同频共振,临平“融长接沪”的步子越迈越大,将老百姓的“心头事”越落越细。在临平,与上海,共筑未来、共赴未来、共赢未来。
分享到: |
(记者 沈凡佳 实习生 季节) 风从沪上来,春意涌动临平城。临平地处长江三角洲圆心地,坐落于G60科创大走廊和杭州城东智造大走廊的战略交汇点,是杭州接轨大上海、融入长三角的天然“桥头堡”,这是地缘优势、也是趋势使然。临平如何跑好“融沪接长”的第一棒?区融媒体中心推出系列报道,循着历史脉络,看临平如何借梯登高、借船出海,全方位融入长三角、全域对接大上海。
从空中对临平这片土地进行超长延时摄影,必然可以观察到交通路网越织越密、人员流动日趋频繁、万家灯火愈发璀璨……而那些看不见摸不着的变化,比如教育共建、医疗共享、美丽经济共融,则具象地展现着“融沪接长”如何演变为一种生活方式。
纵观这些年,越来越多沪上优质教育资源在临平落地生根、开花结果。
临平区信达外国语学校和华东师范大学第二附属中学开展合作办学,拥有“高颜值、高品质、高定位”的华二信达,在临平新城揭开面纱。好学校办在“家门口”,满足老百姓对“上好学”的美好期盼。
除了学校“点”上的合作,临平还加强了“面”上的高质量联动。2023年,临平区教育局与华东师范大学合作,共同创立华东师范大学基础教育改革与发展研究所“杭州中心”,聚焦临平区基础教育开展专项研究和实践探索。同样在2023年,我区“名优领航”行动选派25名校园长赴北京、上海、南京等11所省内外名校,开展为期一个月的沉浸式跟岗学习,众人凝聚智慧,共赴更美的教育之约。临平将“引进来”和“走出去”相结合,为教育注入“活水”,孜孜以求提升“学在临平”美好教育品牌。
纵观这些年,从大上海流淌而来的医脉,涓涓汇入“健康临平”的江河。
在临平区中西医结合医院中医馆,一间不足二十平方米的诊室门口挂着“临平区非遗传承工作室——陈莲舫中医内科”和“杭州市级名中医工作室——吴晋兰”的牌子。将时钟拨回一百多年前,上海青浦人陈莲舫致力于中医教育事业,弟子三百余人,医名享誉全国。20世纪80年代,第六代传承人吴晋兰带着“陈莲舫中医内科”回到临平,并成为我区首批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填补了浙派中医发展史上的空白。目前她的徒弟们沿着运河在杭州、临平、德清等省市级医院、区县级医院及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坐诊,迅速成长为岗位能手、业务骨干、后备学科带头人及当地名中医。
眼下,临平正积极融入长三角优质医疗“资源圈”,开出一张又一张暖意满满的民生清单。2021年,我区与上海交大合作,依托“AI慢病助手”,推进数字化、精准化、路径化的慢病全周期健康管理服务。目前全区已经实现慢病一体化门诊全覆盖。老百姓头疼的“疑难杂症”也在临平找到了解决的路子。浙大二院临平院区(临平区第一人民医院)设立了区疑难病诊疗中心,并建立了专家库,包括北京协和医院、上海长海医院、上海新华医院、上海长征医院等全国多家知名三甲医院的医生。医联体、医共体加速建设,看得见、摸得着的健康福祉,绘就了百姓的幸福底色。
纵观这些年,一幅和美共富的乡村振兴锦绣画卷在临平徐徐铺展,运河畔“美丽经济”的春风吹遍长三角。
在运河街道新宇村,千亩荷塘内蕴藏着临平的“共富密码”。2021年,依托于盒马在全国的供应链网络,“奶奶工坊”水果莲子首次走出杭州,进军上海、南京市场,销量同比增长近300%。负责人洪智浩直言:“除了浙江,果莲卖得最好的便是上海!”一颗水果莲子带动了200位“夕阳红”再就业,平均每位老人年增收超万元。如今,运河北片核心示范片区抱团发展,充分发挥“高效生态农业”策源地和实践地优势,依托农业资源和农耕文化打造研学产业带,推动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
顺着运河水流淌至西,一条塘超小径曲径通幽,800余亩的丁山湖湿地勾勒出运河畔的美丽乡村画卷。塘栖镇丁山湖核心示范片区与乡村旅游、民俗文化等结合,构建起乡村文旅融合发展新模式。眼下,“村咖”、民宿等新兴文化业态遍布乡村:塘栖村的农家乐一条街,在节假日“一桌难求”;丁河村鱼鹰部落成了孩子们的野趣乐园……小乡村成了旅游的大花园,吸引了不少来自上海以及长三角地区其他城市的游客前来打卡。
按下美好生活的“开关”,临平与上海如何携手赋彩未来?
配套优质均衡的“同城生活圈”建设提速。当前,临平积极参与长三角公共服务跨区域共建共享机制建设,推动沪杭基础教育共同体创建工程,深化区内学校与上海优质资源开展合作办学;积极开展长三角紧密医疗合作,导入上海高端医疗资源,推进沪杭跨区域专科联盟建设,加快打造“大专科、小综合”差异化发展医疗格局。
韵味充分彰显的“美丽大花园”增添新景。借鉴上海等地城市规划设计理念,优化全域空间布局与生态功能规划。持续推动新时代“千万工程”走深走实,聚焦运河环、湖山环,深化塘栖丁山湖和运河北片核心圈两大美丽乡村示范片区建设,梯度推进和美乡村创建,充分激活“共富工坊”“共富基金”增富效应。
从地缘文化相生相融,到城市发展同频共振,临平“融长接沪”的步子越迈越大,将老百姓的“心头事”越落越细。在临平,与上海,共筑未来、共赴未来、共赢未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