信息索引号 001008001003040/2024-02987 文件编号
责任部门 塘栖镇 公开形式 主动公开
责任科室 塘栖镇 公开范围 面向社会
成文日期 2024-03-27 公开时限 长期公开

2023年度塘栖镇法治政府建设报告

来源:塘栖镇   发布时间: 2024-03-27 16:25 浏览次数:

2023年,塘栖镇不断深化党对法治政府建设的统一领导,以合法性审查为抓手,以执法改革为支点,以人民调解、法治文化建设为双重保障,奋力打造具有辨识度和影响力的法治化综合改革标志性成果。塘栖镇调委会被评为全国模范人民调解委员会,水北社区成功创建省级民主法治社区,坚持践行和发展新时代“枫桥经验”,“栖调”工作法入选浙江省司法厅典型案例,丁山河村成功建成全国首家村级法律援助主题公园,法治临平考核连续第三年位居全区前列。

一、强化党建引领,多点发力,深化基层依法治理。一是坚持党建引领,高擎法治之纲。成立由镇党委书记任组长的依法治镇委员会,把习近平法治思想作为镇干部成员重要学习内容,着力树牢法治意识,营造法治环境,不断提升党员领导干部的政治判断力、政治领悟力、政治执行力,统筹推进法治建设工作,切实将党的领导贯穿于法治工作全过程、各方面。完善议事协调机制,确保党的主张贯彻落实到法治建设全过程和各方面。二是强化责任领导,行稳法治之路。落实党政主要负责人法治建设第一责任人职责,实现述职必述法。主要负责人对法治建设亲自部署、重大问题亲自过问、重点环节亲自协调、重要任务亲自督办,把塘栖各项工作纳入法治化轨道。23年专题研究法治建设有关事项9次,解决问题17个。三是法治向村社延伸,拓展法治之径。塘栖深化省级法治化综合改革成果,积极探索法治向村社延伸,在全区率先实行村社书记述职必述法机制,实现村社书记述法全覆盖。通过述职必述法端口前移,促使村社书记更好地运用法治思维和法治方式解决基层社会治理中的问题,提高基层法治建设效能。

二、严把程序关口,延伸领域,推进合法性审查提质增效。一是牵牢责任落实“牛鼻子”。明确由镇法治建设(依法治镇、普法教育)工作领导小组领导合法性审查工作。领导小组定期召开工作会议,通报审查情况、研究疑难问题,制定《塘栖镇合法性审查工作制度》、合法性审查4+X目录清单,建立“党政办+职能科办+法律顾问+司法所”的“四位一体”合法性审查模式,强化工作标准,紧盯责任落实。持续探索实行公众意见征求、风险评估、听证论证、专家咨询等程序,把控审查决策风险。二是加强专业队伍“保障力”。塘栖在配备镇聘法律顾问专业力量的同时,统筹党政办、综合执法队等骨干力量到合法性审查工作中,并将法治向村社延伸,吸纳村社专业人员参与审查工作。积极组织学习审查事项与专业知识,不断提升审查人员知识储备和实务技能,推动业务科室、审查人员、法律顾问间的相互交流,合力解决合法性审查中的疑难问题。三是延伸规范审查“覆盖面”。塘栖加强合法性审查数字化建设,依托浙政钉“乡镇合法性审查”数字平台,达成线上审查全类别统一管理,统一制定审查材料清单和文书格式文本,提高合法性审查规范性。将合法性审查全覆盖为目标,建立起村社合法性审查机制,发挥村社法律顾问作用,对村规民约、居民公约、重大决策、合同等其他涉法事项进行合法性审查,进一步打通基层依法治理“最后一公里”,推动法治塘栖建设“全贯通”。2023年,审查合同1219件,规范性文件2件,重大行政决策1件,重大行政执法决定4件。

三、提升执法质效,精准赋权,答好“大综合一体化”改革答卷。一是坚持权责明晰,“一张清单”归集执法事项。聚焦民生保障、执法监管、风险防控等重点领域,按照“放得下、接得住、管得好”的原则,编制《塘栖镇人民政府相对集中行使行政处罚权事项目录》,涵盖发改、经信、住建、应急管理、林业、水利等16个方面533项行政执法事项。同时结合基层治理实际需求,动态优化调整执法事项,目前已从533项优化调整至367项。二是突出数字赋能,“一体协同”增强执法效能。以综合信息指挥室为中心,依托“基层治理四平台”和区综合执法平台,建立执法队与全科网格的“队网”协同机制,强化跨部门、跨区域、跨层级事件的协调和处置。广泛应用执法巡检、油烟在线监测、AI视频巡逻等执法场景,先行先试移动式一体化执法终端、电子送达、远程询问等执法方式,打造“数字塘栖”综合行政执法新模式。三是强化资源整合,“一支队伍”聚集执法力量。塘栖镇作为临平区首个行政执法事项赋权试点的镇街,“大综合一体化”行政执法改革至今已满2年。在改革推进过程中,塘栖镇以“一支队伍管执法”为抓手,不断完善基层治理架构,通过完善组织体系、统筹全域社会治理、数智赋能打造执法闭环等做法,有效破解了管理与执法不相融、基层治理无法覆盖全域、基层执法力量无法形成合力等难题,在基层治理工作中取得了实质性效果。2023年全镇行政处罚案件共173件,同比下降37.27%。

四、发挥调解优势,源头解纷,筑牢法治社会稳定根基。一是“多元+多样”,健全高效联动大调解机制。塘栖在省内率先探索政府购买人民调解服务的新模式,实现市场化解纷首次突破,通过构建“1+3+29+X”调解体系,形成以镇调委会为统领,警源、诉源、访源3个工作室专职力量为依托,压实29个村社责任为基础,社会各方力量多元参与的调解工作格局。加强专业调解员队伍培养,便于调解员掌握法理情理并重的多样化调解方法,有效发挥调解作用。成功调解诉源416件,访源77件,警源472件,村社408件。二是“品牌建设+共享法庭”,打造高效联动大调解样板。塘栖镇充分发挥调解工作特色亮点,坚持践行和发展新时代“枫桥经验”,全力打造“栖调汇”调解品牌,完善疑难复杂纠纷诉前调解机制与司法确认机制,将调解品牌打造、示范共享法庭建设有机整合,将“共享法庭”建设列为法治化综合改革试点工作的重要内容,探索出具有塘栖特色的人民调解样板地。三是“镇+村社”,凝聚高效联动大调解合力。以镇调委会为中心阵地,前移基层调解关口,在全镇初步建设起“15分钟公共法律服务圈”,制定村社法律顾问法律服务清单,充分发挥村社法律顾问作用,配置基层法律服务站点覆盖所有村社,向周边民众提供调解、法律咨询、法律援助等各类服务村社法律顾问参与各类纠纷调解203起,完成法律咨询1048起、法律援助97件,不断为群众提供优质、高效的法律服务,形成包括调解在内的便民法律服务合力。

五、秉承塘栖底蕴,创新形式,深化法治文化发展变革。一是深耕法治文化,打造民主法治品牌。成功培育塘栖村“红船法治”、丁河村“鱼鹰精神”、河西埭村“五和十美”等特色法治品牌。打造塘栖村省级法治素养观测点,培养杭州市法治达人叶阳辉。积极创建民主法治村社,现有全国民主法治示范村2家,省级民主法治村5家。二是聚焦法治需求,建设法治宣传阵地。成功召开红色法学家何思敬”学术思想研讨会,成立何思敬红色法治研究院,成就塘栖室内法治宣传阵地。先后打造塘栖民法典公园、三治法治广场、宪法小广场、塘栖法治小径、法律援助主题公园等一批颇具塘栖特色的法治文化宣传阵地。

分享到:
【打印本页】 【返回顶部】 【关闭窗口】

2023年度塘栖镇法治政府建设报告
信息索引号 001008001003040/2024-02987 文件编号
责任部门 塘栖镇 公开形式 主动公开
责任科室 塘栖镇 公开范围 面向社会
成文日期 2024-03-27 公开时限 长期公开

2023年,塘栖镇不断深化党对法治政府建设的统一领导,以合法性审查为抓手,以执法改革为支点,以人民调解、法治文化建设为双重保障,奋力打造具有辨识度和影响力的法治化综合改革标志性成果。塘栖镇调委会被评为全国模范人民调解委员会,水北社区成功创建省级民主法治社区,坚持践行和发展新时代“枫桥经验”,“栖调”工作法入选浙江省司法厅典型案例,丁山河村成功建成全国首家村级法律援助主题公园,法治临平考核连续第三年位居全区前列。

一、强化党建引领,多点发力,深化基层依法治理。一是坚持党建引领,高擎法治之纲。成立由镇党委书记任组长的依法治镇委员会,把习近平法治思想作为镇干部成员重要学习内容,着力树牢法治意识,营造法治环境,不断提升党员领导干部的政治判断力、政治领悟力、政治执行力,统筹推进法治建设工作,切实将党的领导贯穿于法治工作全过程、各方面。完善议事协调机制,确保党的主张贯彻落实到法治建设全过程和各方面。二是强化责任领导,行稳法治之路。落实党政主要负责人法治建设第一责任人职责,实现述职必述法。主要负责人对法治建设亲自部署、重大问题亲自过问、重点环节亲自协调、重要任务亲自督办,把塘栖各项工作纳入法治化轨道。23年专题研究法治建设有关事项9次,解决问题17个。三是法治向村社延伸,拓展法治之径。塘栖深化省级法治化综合改革成果,积极探索法治向村社延伸,在全区率先实行村社书记述职必述法机制,实现村社书记述法全覆盖。通过述职必述法端口前移,促使村社书记更好地运用法治思维和法治方式解决基层社会治理中的问题,提高基层法治建设效能。

二、严把程序关口,延伸领域,推进合法性审查提质增效。一是牵牢责任落实“牛鼻子”。明确由镇法治建设(依法治镇、普法教育)工作领导小组领导合法性审查工作。领导小组定期召开工作会议,通报审查情况、研究疑难问题,制定《塘栖镇合法性审查工作制度》、合法性审查4+X目录清单,建立“党政办+职能科办+法律顾问+司法所”的“四位一体”合法性审查模式,强化工作标准,紧盯责任落实。持续探索实行公众意见征求、风险评估、听证论证、专家咨询等程序,把控审查决策风险。二是加强专业队伍“保障力”。塘栖在配备镇聘法律顾问专业力量的同时,统筹党政办、综合执法队等骨干力量到合法性审查工作中,并将法治向村社延伸,吸纳村社专业人员参与审查工作。积极组织学习审查事项与专业知识,不断提升审查人员知识储备和实务技能,推动业务科室、审查人员、法律顾问间的相互交流,合力解决合法性审查中的疑难问题。三是延伸规范审查“覆盖面”。塘栖加强合法性审查数字化建设,依托浙政钉“乡镇合法性审查”数字平台,达成线上审查全类别统一管理,统一制定审查材料清单和文书格式文本,提高合法性审查规范性。将合法性审查全覆盖为目标,建立起村社合法性审查机制,发挥村社法律顾问作用,对村规民约、居民公约、重大决策、合同等其他涉法事项进行合法性审查,进一步打通基层依法治理“最后一公里”,推动法治塘栖建设“全贯通”。2023年,审查合同1219件,规范性文件2件,重大行政决策1件,重大行政执法决定4件。

三、提升执法质效,精准赋权,答好“大综合一体化”改革答卷。一是坚持权责明晰,“一张清单”归集执法事项。聚焦民生保障、执法监管、风险防控等重点领域,按照“放得下、接得住、管得好”的原则,编制《塘栖镇人民政府相对集中行使行政处罚权事项目录》,涵盖发改、经信、住建、应急管理、林业、水利等16个方面533项行政执法事项。同时结合基层治理实际需求,动态优化调整执法事项,目前已从533项优化调整至367项。二是突出数字赋能,“一体协同”增强执法效能。以综合信息指挥室为中心,依托“基层治理四平台”和区综合执法平台,建立执法队与全科网格的“队网”协同机制,强化跨部门、跨区域、跨层级事件的协调和处置。广泛应用执法巡检、油烟在线监测、AI视频巡逻等执法场景,先行先试移动式一体化执法终端、电子送达、远程询问等执法方式,打造“数字塘栖”综合行政执法新模式。三是强化资源整合,“一支队伍”聚集执法力量。塘栖镇作为临平区首个行政执法事项赋权试点的镇街,“大综合一体化”行政执法改革至今已满2年。在改革推进过程中,塘栖镇以“一支队伍管执法”为抓手,不断完善基层治理架构,通过完善组织体系、统筹全域社会治理、数智赋能打造执法闭环等做法,有效破解了管理与执法不相融、基层治理无法覆盖全域、基层执法力量无法形成合力等难题,在基层治理工作中取得了实质性效果。2023年全镇行政处罚案件共173件,同比下降37.27%。

四、发挥调解优势,源头解纷,筑牢法治社会稳定根基。一是“多元+多样”,健全高效联动大调解机制。塘栖在省内率先探索政府购买人民调解服务的新模式,实现市场化解纷首次突破,通过构建“1+3+29+X”调解体系,形成以镇调委会为统领,警源、诉源、访源3个工作室专职力量为依托,压实29个村社责任为基础,社会各方力量多元参与的调解工作格局。加强专业调解员队伍培养,便于调解员掌握法理情理并重的多样化调解方法,有效发挥调解作用。成功调解诉源416件,访源77件,警源472件,村社408件。二是“品牌建设+共享法庭”,打造高效联动大调解样板。塘栖镇充分发挥调解工作特色亮点,坚持践行和发展新时代“枫桥经验”,全力打造“栖调汇”调解品牌,完善疑难复杂纠纷诉前调解机制与司法确认机制,将调解品牌打造、示范共享法庭建设有机整合,将“共享法庭”建设列为法治化综合改革试点工作的重要内容,探索出具有塘栖特色的人民调解样板地。三是“镇+村社”,凝聚高效联动大调解合力。以镇调委会为中心阵地,前移基层调解关口,在全镇初步建设起“15分钟公共法律服务圈”,制定村社法律顾问法律服务清单,充分发挥村社法律顾问作用,配置基层法律服务站点覆盖所有村社,向周边民众提供调解、法律咨询、法律援助等各类服务村社法律顾问参与各类纠纷调解203起,完成法律咨询1048起、法律援助97件,不断为群众提供优质、高效的法律服务,形成包括调解在内的便民法律服务合力。

五、秉承塘栖底蕴,创新形式,深化法治文化发展变革。一是深耕法治文化,打造民主法治品牌。成功培育塘栖村“红船法治”、丁河村“鱼鹰精神”、河西埭村“五和十美”等特色法治品牌。打造塘栖村省级法治素养观测点,培养杭州市法治达人叶阳辉。积极创建民主法治村社,现有全国民主法治示范村2家,省级民主法治村5家。二是聚焦法治需求,建设法治宣传阵地。成功召开红色法学家何思敬”学术思想研讨会,成立何思敬红色法治研究院,成就塘栖室内法治宣传阵地。先后打造塘栖民法典公园、三治法治广场、宪法小广场、塘栖法治小径、法律援助主题公园等一批颇具塘栖特色的法治文化宣传阵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