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加快推动农业农村现代化先行,全面推进农业农村领域共同富裕,临平区政府日前印发《全面实施乡村振兴战略推进“强村富农”实施意见(2024—2026年)》。《意见》包括总体要求、行动目标、工作措施、保障措施等四部分,涉及强村、富农、兴业等三大方面共30条政策,助力临平高水平推进乡村振兴。
主要目标是:2024-2026年,全区农业增加值年增长3%以上,村集体经济总收入年增幅6%以上,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年增幅8%以上,低收入农户人均可支配收入增幅10%以上,全区村级集体经济经营性收入逐年实现150万元、180万元、200万元以上全覆盖。到2026年,全区农业增加值达到18.9亿元以上,村集体经营性收入年村均达到700万元以上,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达到63000元以上,打造全省领先、全国一流的乡村振兴、共同富裕临平样板。
壮大村级集体经济
实现乡村宜居宜业
支持村级经营性项目发展。鼓励村集体实施资产建设类和资产购买类经营性项目发展,根据项目投资额,政策年度内最高给予300万元补助。
支持“村建民用”项目建设。鼓励村集体实施农业生产、农产品加工、仓储、冷链等建设,单个项目最高补助200万元。
加快村级留用地开发。用足用好村级留用地有关政策,完善村级留用地管理机制,推进村级留用地项目落实落地,切实发挥留用地发展壮大村级集体经济的作用。
强化收入增长激励。实施村集体经营性收入增长激励补助,按照增量最高给予80万元补助。
实施贷款贴息补助。鼓励围绕村集体经济发展,开展村银合作,其中对经营性收入200万元以下村产生的贷款,给予最高不超过30万元的贴息补助。
深化和美乡村建设。按照“一带引领、两核驱动、多点精致、全域美丽”总体布局,深化新时代“千万工程”,高水平实施和美乡村建设行动。
加强乡村运营管理。支持村属企业招聘农村职业经理人发展集体经济,职业经理人年总工资共20万元。支持强村公司运营,对强村公司进行绩效考评,根据考评结果给予经费补助。
推进农村土地规模流转。整合分散、零星土地,推进农村土地规模流转。对村社当年新增流转土地用于农业生产,最高给予200元/亩补助。鼓励整村流转,根据土地流转率,分别给予分档补差奖励。
切实减轻村集体负担。水务、电力、电视、通讯、消防、环保、建设等市政公用企业和事业单位要积极为农村集体经济组织建设发展提供支持。加强村级财务监管力度,严格控制村级非生产性开支,管好集体经济收支账。
构建组团协作机制。推动全区产业平台、国有公司与镇街分片区结成战略合作新模式,构建全域城乡融合发展推动共同富裕新机制。
激发乡村发展活力
推动农民富裕富足
健全粮油收益保障机制。对区内粮油实际收获总面积50亩以上的规模主体,每亩最高按水稻550元、小麦300元、油菜450元进行补助。继续实施订单奖励、最低收购价、订单良种奖励、粮食生产贷款贴息等常态化补贴政策和规模种粮动态补贴政策。
提升蔬菜生产保供能力。对市、区“菜篮子”(蔬菜)基地,根据实种面积,每亩按叶菜基地500元、常年性蔬菜基地350元进行补助。对开展稻菜(蔬菜、大豆)轮作连片50亩以上的,每亩给予300元的补助。
发展新型综合种养。推广新型综合种养(稻渔、稻鸭等),给予最高1500元/亩补助。对持续开展稻渔综合种养的基地,根据实际综合种养面积,每亩给予300元补助。
健全农业社会化服务体系。对采用社会化服务组织对粮油作物开展统防统治的给予相应补助。深化“三位一体”农合联综合改革,每年安排一定资金,以“以奖代补”的形式,建立和完善生产、供销、信用、赋能等“四大服务体系”。
实施低收入农户帮扶。实施低收入农户小额贴息贷款,对不高于30万元的生产经营贷款,给予年日均贷款余额最高3%贴息补助。持续加大低收入农户就业培训力度,优先安排低收入农户公益性岗位就业。
强化金融保险协调保障。围绕政策性农业保险“扩面、提标、增品”,加大农业保险品种推广,积极开发区级地方特色险种,扩大农业保险覆盖范围。加大与金融部门的合作,推进政策性农业信贷担保高质量发展,推行“共富贷”“安居贷”等金融产品。
加大高标准农田建设投入。大力实施高标准农田、粮食生产功能区等农田建设及改造提升工程,每亩按高标准农田最高4000元、粮食功能区和中低产田2000元给予补助。对同步实施高效节水灌溉项目的区块,每亩最高再给予2000元补助。
加大“三农”人才培养。对高素质农民、农村实用人才培训人均补助最高不超过750元/天,学历提升给予学费全额补助。对通过年度考核验收的田间学校给予补助,推进乡村人才培育,统筹制定技能提升、职称评定、参赛奖励、从业津贴等专项政策。
壮大新型经营主体。对市级、省级及国家级示范性家庭农场和示范性农民合作社给予分档补差奖励。对新评定为市级、省级、国家级农业(林业)龙头企业的,给予分档补差奖励。支持区内规模经营主体生产、收购本地农产品,产生的涉农贷款,最高给予30万元补助。
丰富农村新型业态。每年选取土特产推介成绩突出企业,给予奖励。开展合格农家乐标准化认定和星级农家乐评选,对新获评三星、四星、五星农家乐认定的,分别给予分档补差奖励。
推进机械强农。建设农业“机器换人”高质量发展先行县,支持农艺农机融合示范基地、农事服务中心建设或提升改造,给予最高300万元补助。落实农机作业补助,完善农机购置补贴政策。
实施科技强农。对农业企业实施科研院所现代种业和科技合作项目,给予最高300万元补助。对农业“三新”技术试验示范推广项目,给予最高30万元补助。组建农业产业技术推广服务团队,给予每个团队每年最高10万元补助。
支持现代种业创新发展。支持现代种业发展和本地种质资源保护与开发利用,每年安排一定资金用于水稻、蔬菜、水果、水产、中医药、林木等新品种选育、引进、展示、推广、应用。支持枇杷园区改造提升,对枇杷改植换种给予奖励。
促进农业绿色低碳。对满足条件的沼液第三方服务组织给予40元/吨的运输环节补助,对施用沼液肥的种植基地给予奖励。对施用绿色环保型肥料的主体和绿色防控技术示范项目给予补助。对年收集本区农作物秸秆并开展综合利用的单位,给予最高150万元补助。区财政每年分别安排一定资金用于废弃农兽药包装物和农膜回收处置、病死甲鱼处置和福寿螺防治。
支持高效生态农业发展。鼓励农业经营主体发展高效生态农业,根据投资额和绩效给予最高1000万元奖补。
推动数字农业发展。对获得省市“农业产业大脑”“未来农场”认定,同时产业数据接入区级农业大数据平台的产业经营主体,按照市级、省级分档补差给予一次性奖励。
推进农业品牌建设。鼓励农产品经营主体参与各类行业展示展销活动,提升社会影响力、发挥农业品牌带动作用。区财政每年安排20万元,用于对积极参与农产品展示展销、农业公用品牌推广或基地(厂区)示范带动效果明显的经营主体进行奖励。
加大乡村土特产培育。鼓励区级及以上农业龙头企业发展“土特产”精深加工产业,对所需技改投入,给予最高300万元补助;鼓励农业企业订单收购粮油、水产、枇杷等特色农产品开展精深加工,区财政每年安排一定资金用于农产品订单采购奖励。
加大农产品质量安全监管。对新申报并取得绿色食品认定的农产品生产主体给予奖励。区财政每年安排一定资金用于农产品质量安全监测,对农产品质量安全检测室给予一定补助。对创建区级农业标准化推广示范项目的,按优秀、合格等次分别给予奖励。
加大农业招商引资。按照绿色、高质、高效农业发展要求,引导激励工商资本有序投入发展现代都市农业,为全区农业农村高质量发展注入新的活力。对投资1亿元以上的特别重大项目,经相关部门会商后报区政府给予相应补助。
此外,涉及“强村富农”新政的各项实施细则,近期也将陆续出台。
分享到: |
为加快推动农业农村现代化先行,全面推进农业农村领域共同富裕,临平区政府日前印发《全面实施乡村振兴战略推进“强村富农”实施意见(2024—2026年)》。《意见》包括总体要求、行动目标、工作措施、保障措施等四部分,涉及强村、富农、兴业等三大方面共30条政策,助力临平高水平推进乡村振兴。
主要目标是:2024-2026年,全区农业增加值年增长3%以上,村集体经济总收入年增幅6%以上,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年增幅8%以上,低收入农户人均可支配收入增幅10%以上,全区村级集体经济经营性收入逐年实现150万元、180万元、200万元以上全覆盖。到2026年,全区农业增加值达到18.9亿元以上,村集体经营性收入年村均达到700万元以上,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达到63000元以上,打造全省领先、全国一流的乡村振兴、共同富裕临平样板。
壮大村级集体经济
实现乡村宜居宜业
支持村级经营性项目发展。鼓励村集体实施资产建设类和资产购买类经营性项目发展,根据项目投资额,政策年度内最高给予300万元补助。
支持“村建民用”项目建设。鼓励村集体实施农业生产、农产品加工、仓储、冷链等建设,单个项目最高补助200万元。
加快村级留用地开发。用足用好村级留用地有关政策,完善村级留用地管理机制,推进村级留用地项目落实落地,切实发挥留用地发展壮大村级集体经济的作用。
强化收入增长激励。实施村集体经营性收入增长激励补助,按照增量最高给予80万元补助。
实施贷款贴息补助。鼓励围绕村集体经济发展,开展村银合作,其中对经营性收入200万元以下村产生的贷款,给予最高不超过30万元的贴息补助。
深化和美乡村建设。按照“一带引领、两核驱动、多点精致、全域美丽”总体布局,深化新时代“千万工程”,高水平实施和美乡村建设行动。
加强乡村运营管理。支持村属企业招聘农村职业经理人发展集体经济,职业经理人年总工资共20万元。支持强村公司运营,对强村公司进行绩效考评,根据考评结果给予经费补助。
推进农村土地规模流转。整合分散、零星土地,推进农村土地规模流转。对村社当年新增流转土地用于农业生产,最高给予200元/亩补助。鼓励整村流转,根据土地流转率,分别给予分档补差奖励。
切实减轻村集体负担。水务、电力、电视、通讯、消防、环保、建设等市政公用企业和事业单位要积极为农村集体经济组织建设发展提供支持。加强村级财务监管力度,严格控制村级非生产性开支,管好集体经济收支账。
构建组团协作机制。推动全区产业平台、国有公司与镇街分片区结成战略合作新模式,构建全域城乡融合发展推动共同富裕新机制。
激发乡村发展活力
推动农民富裕富足
健全粮油收益保障机制。对区内粮油实际收获总面积50亩以上的规模主体,每亩最高按水稻550元、小麦300元、油菜450元进行补助。继续实施订单奖励、最低收购价、订单良种奖励、粮食生产贷款贴息等常态化补贴政策和规模种粮动态补贴政策。
提升蔬菜生产保供能力。对市、区“菜篮子”(蔬菜)基地,根据实种面积,每亩按叶菜基地500元、常年性蔬菜基地350元进行补助。对开展稻菜(蔬菜、大豆)轮作连片50亩以上的,每亩给予300元的补助。
发展新型综合种养。推广新型综合种养(稻渔、稻鸭等),给予最高1500元/亩补助。对持续开展稻渔综合种养的基地,根据实际综合种养面积,每亩给予300元补助。
健全农业社会化服务体系。对采用社会化服务组织对粮油作物开展统防统治的给予相应补助。深化“三位一体”农合联综合改革,每年安排一定资金,以“以奖代补”的形式,建立和完善生产、供销、信用、赋能等“四大服务体系”。
实施低收入农户帮扶。实施低收入农户小额贴息贷款,对不高于30万元的生产经营贷款,给予年日均贷款余额最高3%贴息补助。持续加大低收入农户就业培训力度,优先安排低收入农户公益性岗位就业。
强化金融保险协调保障。围绕政策性农业保险“扩面、提标、增品”,加大农业保险品种推广,积极开发区级地方特色险种,扩大农业保险覆盖范围。加大与金融部门的合作,推进政策性农业信贷担保高质量发展,推行“共富贷”“安居贷”等金融产品。
加大高标准农田建设投入。大力实施高标准农田、粮食生产功能区等农田建设及改造提升工程,每亩按高标准农田最高4000元、粮食功能区和中低产田2000元给予补助。对同步实施高效节水灌溉项目的区块,每亩最高再给予2000元补助。
加大“三农”人才培养。对高素质农民、农村实用人才培训人均补助最高不超过750元/天,学历提升给予学费全额补助。对通过年度考核验收的田间学校给予补助,推进乡村人才培育,统筹制定技能提升、职称评定、参赛奖励、从业津贴等专项政策。
壮大新型经营主体。对市级、省级及国家级示范性家庭农场和示范性农民合作社给予分档补差奖励。对新评定为市级、省级、国家级农业(林业)龙头企业的,给予分档补差奖励。支持区内规模经营主体生产、收购本地农产品,产生的涉农贷款,最高给予30万元补助。
丰富农村新型业态。每年选取土特产推介成绩突出企业,给予奖励。开展合格农家乐标准化认定和星级农家乐评选,对新获评三星、四星、五星农家乐认定的,分别给予分档补差奖励。
推进机械强农。建设农业“机器换人”高质量发展先行县,支持农艺农机融合示范基地、农事服务中心建设或提升改造,给予最高300万元补助。落实农机作业补助,完善农机购置补贴政策。
实施科技强农。对农业企业实施科研院所现代种业和科技合作项目,给予最高300万元补助。对农业“三新”技术试验示范推广项目,给予最高30万元补助。组建农业产业技术推广服务团队,给予每个团队每年最高10万元补助。
支持现代种业创新发展。支持现代种业发展和本地种质资源保护与开发利用,每年安排一定资金用于水稻、蔬菜、水果、水产、中医药、林木等新品种选育、引进、展示、推广、应用。支持枇杷园区改造提升,对枇杷改植换种给予奖励。
促进农业绿色低碳。对满足条件的沼液第三方服务组织给予40元/吨的运输环节补助,对施用沼液肥的种植基地给予奖励。对施用绿色环保型肥料的主体和绿色防控技术示范项目给予补助。对年收集本区农作物秸秆并开展综合利用的单位,给予最高150万元补助。区财政每年分别安排一定资金用于废弃农兽药包装物和农膜回收处置、病死甲鱼处置和福寿螺防治。
支持高效生态农业发展。鼓励农业经营主体发展高效生态农业,根据投资额和绩效给予最高1000万元奖补。
推动数字农业发展。对获得省市“农业产业大脑”“未来农场”认定,同时产业数据接入区级农业大数据平台的产业经营主体,按照市级、省级分档补差给予一次性奖励。
推进农业品牌建设。鼓励农产品经营主体参与各类行业展示展销活动,提升社会影响力、发挥农业品牌带动作用。区财政每年安排20万元,用于对积极参与农产品展示展销、农业公用品牌推广或基地(厂区)示范带动效果明显的经营主体进行奖励。
加大乡村土特产培育。鼓励区级及以上农业龙头企业发展“土特产”精深加工产业,对所需技改投入,给予最高300万元补助;鼓励农业企业订单收购粮油、水产、枇杷等特色农产品开展精深加工,区财政每年安排一定资金用于农产品订单采购奖励。
加大农产品质量安全监管。对新申报并取得绿色食品认定的农产品生产主体给予奖励。区财政每年安排一定资金用于农产品质量安全监测,对农产品质量安全检测室给予一定补助。对创建区级农业标准化推广示范项目的,按优秀、合格等次分别给予奖励。
加大农业招商引资。按照绿色、高质、高效农业发展要求,引导激励工商资本有序投入发展现代都市农业,为全区农业农村高质量发展注入新的活力。对投资1亿元以上的特别重大项目,经相关部门会商后报区政府给予相应补助。
此外,涉及“强村富农”新政的各项实施细则,近期也将陆续出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