信息索引号 001008001003027/2024-03033 文件编号
责任部门 区审计局 公开形式 主动公开
责任科室 区审计局 公开范围 面向社会
成文日期 2024-03-28 公开时限 长期公开

临平区审计局2023年工作总结及2024年工作计划

来源:区审计局 发布时间: 2024-03-28 18:37 浏览次数:

2023年,在区委区政府的正确领导下,区审计局深学笃行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以及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审计工作的重要论述和指示批示精神,全面贯彻落实上级审计机关和区委区政府决策部署,坚持以“三个立”总要求为根本遵循,统筹推进强党建、强业务、强创新、强队伍等工作,高标准高要求推动临平审计局依法履行审计监督职责。现将工作情况报告如下。

一、2023年工作总结

(一)提高政治站位,在强化政治属性上见行动见实效。一是始终把牢党管审计方向。综合运用党组理论学习中心组学习、“第一议题”、三会一课等学习载体,系统学习习近平总书记考察浙江重要讲话精神、二十届中央审计委员会第一次会议上讲话精神等内容,做到及时跟进学、全面系统学。协助区委谋划召开区委审计委员会第四、第五次会议,学习贯彻中央和省、市委对审计工作的新要求。持续推动区委审计办高质高效运行,新增工作力量、完善工作机制。二是全面深入开展主题教育。紧紧围绕“12字”总要求,立足审计机关职能和工作实际,一体推进理论学习、调查研究、推动发展、检视整改、建章立制5项重点措施,将“学与做” “查与改” “破与立”相贯通相融合。坚持学习、调研、整改“三张清单”管全局,依托“临时党小组+审计项目”模式,将主题教育融入审计业务全过程各环节,组织开展各类学习15次,聚焦国企总审计师履职、大数据审计等班子调研课题开展蹲点式、案例解剖式调研3次,以工作实效检验主题教育成效。三是持续做强“临航红审”品牌。深化“临航红审”党建品牌建设,依托“红审·研习社、红审·帮帮团、红审·一家亲、红审·流动堡、红审·青年show”五大活动载体,面向国家审计、内部审计、社会审计三支队伍,开展政治廉政家访、联合党日活动、趣味运动会、主题宣讲比赛、挂职心得分享等各类活动12场(次),不断形成“党建引领、品牌赋能、业务出彩”的党建与业务深度融合新格局。

(二)坚持“项目为王”,在经济监督履职上有担当有作为。

一是高质量完成年度审计项目。今年以来,紧扣时间节点抓实抓好16个计划审计项目实施,重点关注重大资金使用,重大政策执行,同时,注重挖掘审计成果,专题报送土地整治项目、集体土地征迁、隐蔽工程管理等方面发现的问题。2023年度参评的2个审计项目分别获评市优二等奖、三等奖。二是高水平服务保障亚(残)运会。在场馆侧,选派3名审计骨干全程参与临平亚(残)运会场馆纪检监察审计工作,聚焦设施完善、资金保障、运行保障等内容,开展“赛前—赛时—赛后”全周期监督,及时提出问题并期限内整改。在城市侧,组织开展重大工程项目安全文明专题审计,并根据上级审计机关亚运会跟踪审计项目安排,开展全过程审计监督。三是高标准跟踪审计重大项目。深入推进重大项目全过程跟踪审计,注重从源头防范投资风险,结合招投标领域专项整治及提升工作开展专题审计。揭示工程项目在招标投标、项目建设程序、工程资金管理等方面问题,有效节约工程造价。

(三)做实“审改一体”,在打造标志性成果上重主导重推动。一是健全“专班化”管理架构。推动建立全区审计发现问题整改工作领导小组,区委区政府主要领导亲自挂帅,分管区领导领衔推进审计发现问题整改销号。截至目前,全区审计发现问题整改率98%以上,推动废止、修订、完善制度40余项,区级层面出台完善制度8项。二是完善“清单式”问题管理。今年以来,主动上报并纳入省市清单问题10个,其中省级清单2个。“临平区做优土地流转模式 打造高效生态农业”审计整改案例入围市级典型案例和省级审计分清单案例。三是深化“督办制”压实责任。区领导牵头3次召集问题整改推进会,推动整改责任落实到位。推动我区率先完成助餐机构全面链入杭州市“全城通”,整改成效得到省领导肯定性批示。

(四)注重“创新规范”,在探索特色亮点上谋新篇谋新招。一是搭建“数智临审”系统。重点实施《基于大数据穿透的审计监督现代化体系建设探索》课题研究,以“临审智慧审计管理系统”打造和审计数据分析室建设为重点,探索利用大数据穿透分析,实现提前研判潜在风险。加快推广大数据审计“1+1+N”模式,运用多种新兴技术赋能审计项目,不断提高大数据审计质量。二是营造“创新临审”氛围。参与完成省资环审计发现共性问题整改标准体系编制等任务。做优省乡镇(街道)党政主要领导干部自然资源资产审计评价指标体系揭榜挂帅试点,率先在塘栖镇试用,资环审计大脑看板试点成果获得上级审计机关认可。三是探索“红审鉴才”机制。联合区委组织部、区纪委监、巡察办等部门,建立干部监督信息常态共享的“一库一标准一机制”,围绕领导干部“十类负面情形”问题客观纪实。创新联动学习培训机制,联合区纪委监委、区委巡察办赴高校开展业务骨干综合素质提升培训,实现监督力量同频共振、同向发力。

(五)坚持“人才强审”,在推进队伍建设上强支撑强保障。一是多向拓展干部培养渠道。高质量开展“临航红审课堂”,邀请上级审计部门业务专家授课。开展“青蓝·传薪火”拜师礼,新增5对师徒结对,通过“以老带新”进行“一对一”帮扶。挑选5名年轻审计干部参加上级审计机关组织的县市长经责审等专项审计项目。选送7名中层干部参加区2023年经济金融专业干部“阶梯成长”培训班,提升专业能力素质。二是纵向创设互学互鉴平台。加强与省市审计机关学习交流,成功承办杭州市审计质量交流会并作大会交流发言。根据统一部署,抽调国企、镇街内审精干力量配合我局审计干部开展相关专题交叉审计,进一步增进系统内互学交流。三是横向整合各类审计力量。在5家区属国企单设总审计师,厘清明确六大工作职责,联合区纪委监委拟定选拔任用办法,相关做法在全省首期国有企业总审计师工作现场交流会上作典型发言。深入推进驻镇审计师工作,指导镇街开展村社“一肩挑”干部经济责任审计,完成指标评价体系设立和审计项目现场实施。组织区内各单位参加上级内审项目评比,今年,1个项目获评省级优秀,7篇论文、案例获省级奖项。

二、下一步工作思路

下一步,临平区审计局将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把全国审计工作会议、各级审计委员会会议及全省审计工作会议精神落到实处,聚焦主责主业履职,找准审计监督的着力点和突破口,以审计监督现代化持续为临平加快建设“深度融沪桥头堡、产城融合示范区”提供有力保障和支撑。

(一)牢牢把握“党建赋能”澎湃动力,答好“如何发挥审计委员会作用”之问。一是持续提高政治站位。持续强化政治学习,扎实做好主题教育查摆问题整改,坚持“当下改”与“长久立”相结合,把主题教育成果融入日常、抓在经常、有机融合、一体推进。按要求保障区委审计委员会会议召开,贯彻落实上级党委审计委员会会议精神,切实助力谋划好区委审计委员会会议相关议题。二是严格落实重大事项请示报告。进一步优化区委审计委员会重要文稿和重要事项报送机制,推动向市委审计委员会请示报告机制更加畅通。提升区委审计办、区审计局审计业务报告、信息专报质效,为区委区政府决策提供更多有力的审计参考。三是推动区委审计办实体化运作。强化人员力量,配齐配强审计办专职人员办理日常事务;强化制度规范,严格落实区委审计办会议制度,研究讨论相关审计事宜。强化审计办与上级审计办和区委办区政府办沟通,做实做优各项工作。

(二)牢牢把握“经济监督”职责定位,答好“如何推动高质量发展”之问。一是聚焦服务中心大局。贯彻全国审计工作会议精神,从消除监督盲区、选准审计重点、揭示重点问题入手,加大对重大政策、重大资金、重点项目的审计力度,初步拟定2024年审计项目14个,涵盖财政审计、专项审计、经责审计、自然资源资产审计、投资审计等五个大类。助力财政政策提质增效,根据预算项目安排开展同级审,选择部分专项资金审核,重点关注资金使用绩效情况,并提出针对性审计建议。二是聚焦重点项目建设。兜住兜准兜牢民生底线,抓好项目推进的进度与规范化闭环化,全面提升政府投资项目管理绩效水平,开展2024年度重大政府投资项目跟踪审计,根据《浙江省审计条例》精神、省市投资审计工作部署,对列入年度审计项目计划的政府投资项目由审计部门开展工程造价结算审核。三是聚焦规范权力运行。坚持以权力运行和责任落实为落脚点,重点关注重大战略贯彻落实情况、民生政策执行情况、重点领域风险防控情况、执行中央八项规定精神和“过紧日子”要求等方面,加大对国家重大经济政策落实情况审计,深化与区委组织部会商研判机制,依托“五审五评”工作体系,实现对各类问题综合统计分析,促进领导干部依法履职尽责、担当作为。

(三)牢牢把握“守正创新”内在逻辑,答好“如何打造标志性成果”之问。一是做到由浅入深。扎实推进“审计现场管理提升年”活动,以审计现场管理提升为主抓手,推动出台审计质量管控分层分级管理办法,着力向流程管控要质量,向成果管理要质量。用好责任清单、负面清单两张清单,明确任务,落实责任,确保形成层层抓落实、全要素参与、全过程管控的工作机制。强化审计深度,进一步提高审计专报质量揭示重大突出问题,从临平发展全局的角度去分析前因后果,深入分析问题背后的体制障碍、机制缺陷和制度漏洞,及早预知风险,及时发出预警,为区委区政府科学决策提供有价值有分量的意见建议。二是做到整改有力。坚决扛起督促检查整改政治责任,推动审计成果更加真实可感,提升群众满意度。以重大审计问题清单的及时更新、动态发布和滚动管理为抓手,严格落实整改问题清单“建号销号”制。抓好“七张清单”工作,按计划推动问题梳理上报,指导被问题整改牵头单位做好审计整改成效的挖掘,提炼审计整改案例,努力争取省市典型案例。三是做到创新规范。加快适应新时代审计工作要求,进一步加强研究型审计。强化数据分析室分析研判运用,以大数据技术验证审计成效,加强跟审日常监督和管理,精准提高审计监督效能。将审计发现问题进行标签化识别、结构化存储,实现对各类问题综合统计分析。加强部门间的协同合作,以点带面积极开展“大数据穿透式审计”的创新路径建设与“审计监督现代化体系”的体制机制研究。

(四)牢牢把握“三个到位”协同目标,答好“如何构建大监督格局”之问。一是坚持机制共建。用好区委审计委员会成员单位工作协调会议、区审计整改领导小组会议、区经济责任审计工作联席会议等载体,探索建立审计结果定期通报、重大问题不定期会商、问题整改联合督查制度,联动增强审计整改效能,为做好审计整改“下半篇文章”提供机制保障。二是畅通共享衔接。坚持不缺位、不越位、不错位,积极参与构建大监督格局。持续拓展与人大、政协的协作领域,以审计监督为人大监督和政协监督提供更多审计建议。进一步推动干部监督线索、问题以及案例等信息常态共享,更好推动干部政治素质关联分析、综合研判。强化纪巡审联动机制。坚持与区委巡察办实施重点项目巡审合作机制,坚持“同时进点、同步实施、协作配合、专题报告、共促整改”的工作模式。与区纪委开展线索分析研判,按照问题类型,及时对接,确保案件线索移送的及时性及有效性。三是打造联动成果。以区属国企纪检审计部设置为创新突破口,探索纪审协作新路径,通过国企纪委书记与总审计师一肩挑、纪检审计部一盘棋运作,理顺两条线业务分工,实现力量协调,信息联动,切实保障国有企业有效运营。

(五)牢牢把握“人才兴审”培养方向,答好“如何建设高素质队伍”之问。一是强化“临航·红审”品牌。健全完善“师徒传帮带”机制,对年轻干部开展“党建+业务”双重指导,提升“能查、能说、能写”能力。建强“临时党小组+审计项目”模式,加强对审计组党建引领与廉政监督。总结其他各子品牌经验做法,以点带面推进党建品牌整体提升,打造一支客观求实、严谨务实、专业扎实的审计队伍,进一步擦亮审计队伍勤廉形象。二是强化内审队伍建设。抓好国企总审计师、驻镇审计师和单位内审构建。以高质量内审加强国企资产经营质效,持续强化国企自我造血功能,加强国企内审项目的指导,对重点问题实时监督反映,梳理普遍性、典型性问题,编制风险提示清单及预防措施;完善镇街内控管理体系,指导内部审计工作开展,助力基层社会治理体系规范化建设。三是构建“三审协同”格局。继续开展好国家审计人员、内部审计人员、社会审计人员业务培训,及时更新审计相关最新动向及针对性课程。根据审计项目特点,精准整合专业内部审计和社会审计力量参与国家审计项目,进一步释放“三审协同”最大力量。


分享到:
【打印本页】 【返回顶部】 【关闭窗口】

临平区审计局2023年工作总结及2024年工作计划
信息索引号 001008001003027/2024-03033 文件编号
责任部门 区审计局 公开形式 主动公开
责任科室 区审计局 公开范围 面向社会
成文日期 2024-03-28 公开时限 长期公开

2023年,在区委区政府的正确领导下,区审计局深学笃行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以及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审计工作的重要论述和指示批示精神,全面贯彻落实上级审计机关和区委区政府决策部署,坚持以“三个立”总要求为根本遵循,统筹推进强党建、强业务、强创新、强队伍等工作,高标准高要求推动临平审计局依法履行审计监督职责。现将工作情况报告如下。

一、2023年工作总结

(一)提高政治站位,在强化政治属性上见行动见实效。一是始终把牢党管审计方向。综合运用党组理论学习中心组学习、“第一议题”、三会一课等学习载体,系统学习习近平总书记考察浙江重要讲话精神、二十届中央审计委员会第一次会议上讲话精神等内容,做到及时跟进学、全面系统学。协助区委谋划召开区委审计委员会第四、第五次会议,学习贯彻中央和省、市委对审计工作的新要求。持续推动区委审计办高质高效运行,新增工作力量、完善工作机制。二是全面深入开展主题教育。紧紧围绕“12字”总要求,立足审计机关职能和工作实际,一体推进理论学习、调查研究、推动发展、检视整改、建章立制5项重点措施,将“学与做” “查与改” “破与立”相贯通相融合。坚持学习、调研、整改“三张清单”管全局,依托“临时党小组+审计项目”模式,将主题教育融入审计业务全过程各环节,组织开展各类学习15次,聚焦国企总审计师履职、大数据审计等班子调研课题开展蹲点式、案例解剖式调研3次,以工作实效检验主题教育成效。三是持续做强“临航红审”品牌。深化“临航红审”党建品牌建设,依托“红审·研习社、红审·帮帮团、红审·一家亲、红审·流动堡、红审·青年show”五大活动载体,面向国家审计、内部审计、社会审计三支队伍,开展政治廉政家访、联合党日活动、趣味运动会、主题宣讲比赛、挂职心得分享等各类活动12场(次),不断形成“党建引领、品牌赋能、业务出彩”的党建与业务深度融合新格局。

(二)坚持“项目为王”,在经济监督履职上有担当有作为。

一是高质量完成年度审计项目。今年以来,紧扣时间节点抓实抓好16个计划审计项目实施,重点关注重大资金使用,重大政策执行,同时,注重挖掘审计成果,专题报送土地整治项目、集体土地征迁、隐蔽工程管理等方面发现的问题。2023年度参评的2个审计项目分别获评市优二等奖、三等奖。二是高水平服务保障亚(残)运会。在场馆侧,选派3名审计骨干全程参与临平亚(残)运会场馆纪检监察审计工作,聚焦设施完善、资金保障、运行保障等内容,开展“赛前—赛时—赛后”全周期监督,及时提出问题并期限内整改。在城市侧,组织开展重大工程项目安全文明专题审计,并根据上级审计机关亚运会跟踪审计项目安排,开展全过程审计监督。三是高标准跟踪审计重大项目。深入推进重大项目全过程跟踪审计,注重从源头防范投资风险,结合招投标领域专项整治及提升工作开展专题审计。揭示工程项目在招标投标、项目建设程序、工程资金管理等方面问题,有效节约工程造价。

(三)做实“审改一体”,在打造标志性成果上重主导重推动。一是健全“专班化”管理架构。推动建立全区审计发现问题整改工作领导小组,区委区政府主要领导亲自挂帅,分管区领导领衔推进审计发现问题整改销号。截至目前,全区审计发现问题整改率98%以上,推动废止、修订、完善制度40余项,区级层面出台完善制度8项。二是完善“清单式”问题管理。今年以来,主动上报并纳入省市清单问题10个,其中省级清单2个。“临平区做优土地流转模式 打造高效生态农业”审计整改案例入围市级典型案例和省级审计分清单案例。三是深化“督办制”压实责任。区领导牵头3次召集问题整改推进会,推动整改责任落实到位。推动我区率先完成助餐机构全面链入杭州市“全城通”,整改成效得到省领导肯定性批示。

(四)注重“创新规范”,在探索特色亮点上谋新篇谋新招。一是搭建“数智临审”系统。重点实施《基于大数据穿透的审计监督现代化体系建设探索》课题研究,以“临审智慧审计管理系统”打造和审计数据分析室建设为重点,探索利用大数据穿透分析,实现提前研判潜在风险。加快推广大数据审计“1+1+N”模式,运用多种新兴技术赋能审计项目,不断提高大数据审计质量。二是营造“创新临审”氛围。参与完成省资环审计发现共性问题整改标准体系编制等任务。做优省乡镇(街道)党政主要领导干部自然资源资产审计评价指标体系揭榜挂帅试点,率先在塘栖镇试用,资环审计大脑看板试点成果获得上级审计机关认可。三是探索“红审鉴才”机制。联合区委组织部、区纪委监、巡察办等部门,建立干部监督信息常态共享的“一库一标准一机制”,围绕领导干部“十类负面情形”问题客观纪实。创新联动学习培训机制,联合区纪委监委、区委巡察办赴高校开展业务骨干综合素质提升培训,实现监督力量同频共振、同向发力。

(五)坚持“人才强审”,在推进队伍建设上强支撑强保障。一是多向拓展干部培养渠道。高质量开展“临航红审课堂”,邀请上级审计部门业务专家授课。开展“青蓝·传薪火”拜师礼,新增5对师徒结对,通过“以老带新”进行“一对一”帮扶。挑选5名年轻审计干部参加上级审计机关组织的县市长经责审等专项审计项目。选送7名中层干部参加区2023年经济金融专业干部“阶梯成长”培训班,提升专业能力素质。二是纵向创设互学互鉴平台。加强与省市审计机关学习交流,成功承办杭州市审计质量交流会并作大会交流发言。根据统一部署,抽调国企、镇街内审精干力量配合我局审计干部开展相关专题交叉审计,进一步增进系统内互学交流。三是横向整合各类审计力量。在5家区属国企单设总审计师,厘清明确六大工作职责,联合区纪委监委拟定选拔任用办法,相关做法在全省首期国有企业总审计师工作现场交流会上作典型发言。深入推进驻镇审计师工作,指导镇街开展村社“一肩挑”干部经济责任审计,完成指标评价体系设立和审计项目现场实施。组织区内各单位参加上级内审项目评比,今年,1个项目获评省级优秀,7篇论文、案例获省级奖项。

二、下一步工作思路

下一步,临平区审计局将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把全国审计工作会议、各级审计委员会会议及全省审计工作会议精神落到实处,聚焦主责主业履职,找准审计监督的着力点和突破口,以审计监督现代化持续为临平加快建设“深度融沪桥头堡、产城融合示范区”提供有力保障和支撑。

(一)牢牢把握“党建赋能”澎湃动力,答好“如何发挥审计委员会作用”之问。一是持续提高政治站位。持续强化政治学习,扎实做好主题教育查摆问题整改,坚持“当下改”与“长久立”相结合,把主题教育成果融入日常、抓在经常、有机融合、一体推进。按要求保障区委审计委员会会议召开,贯彻落实上级党委审计委员会会议精神,切实助力谋划好区委审计委员会会议相关议题。二是严格落实重大事项请示报告。进一步优化区委审计委员会重要文稿和重要事项报送机制,推动向市委审计委员会请示报告机制更加畅通。提升区委审计办、区审计局审计业务报告、信息专报质效,为区委区政府决策提供更多有力的审计参考。三是推动区委审计办实体化运作。强化人员力量,配齐配强审计办专职人员办理日常事务;强化制度规范,严格落实区委审计办会议制度,研究讨论相关审计事宜。强化审计办与上级审计办和区委办区政府办沟通,做实做优各项工作。

(二)牢牢把握“经济监督”职责定位,答好“如何推动高质量发展”之问。一是聚焦服务中心大局。贯彻全国审计工作会议精神,从消除监督盲区、选准审计重点、揭示重点问题入手,加大对重大政策、重大资金、重点项目的审计力度,初步拟定2024年审计项目14个,涵盖财政审计、专项审计、经责审计、自然资源资产审计、投资审计等五个大类。助力财政政策提质增效,根据预算项目安排开展同级审,选择部分专项资金审核,重点关注资金使用绩效情况,并提出针对性审计建议。二是聚焦重点项目建设。兜住兜准兜牢民生底线,抓好项目推进的进度与规范化闭环化,全面提升政府投资项目管理绩效水平,开展2024年度重大政府投资项目跟踪审计,根据《浙江省审计条例》精神、省市投资审计工作部署,对列入年度审计项目计划的政府投资项目由审计部门开展工程造价结算审核。三是聚焦规范权力运行。坚持以权力运行和责任落实为落脚点,重点关注重大战略贯彻落实情况、民生政策执行情况、重点领域风险防控情况、执行中央八项规定精神和“过紧日子”要求等方面,加大对国家重大经济政策落实情况审计,深化与区委组织部会商研判机制,依托“五审五评”工作体系,实现对各类问题综合统计分析,促进领导干部依法履职尽责、担当作为。

(三)牢牢把握“守正创新”内在逻辑,答好“如何打造标志性成果”之问。一是做到由浅入深。扎实推进“审计现场管理提升年”活动,以审计现场管理提升为主抓手,推动出台审计质量管控分层分级管理办法,着力向流程管控要质量,向成果管理要质量。用好责任清单、负面清单两张清单,明确任务,落实责任,确保形成层层抓落实、全要素参与、全过程管控的工作机制。强化审计深度,进一步提高审计专报质量揭示重大突出问题,从临平发展全局的角度去分析前因后果,深入分析问题背后的体制障碍、机制缺陷和制度漏洞,及早预知风险,及时发出预警,为区委区政府科学决策提供有价值有分量的意见建议。二是做到整改有力。坚决扛起督促检查整改政治责任,推动审计成果更加真实可感,提升群众满意度。以重大审计问题清单的及时更新、动态发布和滚动管理为抓手,严格落实整改问题清单“建号销号”制。抓好“七张清单”工作,按计划推动问题梳理上报,指导被问题整改牵头单位做好审计整改成效的挖掘,提炼审计整改案例,努力争取省市典型案例。三是做到创新规范。加快适应新时代审计工作要求,进一步加强研究型审计。强化数据分析室分析研判运用,以大数据技术验证审计成效,加强跟审日常监督和管理,精准提高审计监督效能。将审计发现问题进行标签化识别、结构化存储,实现对各类问题综合统计分析。加强部门间的协同合作,以点带面积极开展“大数据穿透式审计”的创新路径建设与“审计监督现代化体系”的体制机制研究。

(四)牢牢把握“三个到位”协同目标,答好“如何构建大监督格局”之问。一是坚持机制共建。用好区委审计委员会成员单位工作协调会议、区审计整改领导小组会议、区经济责任审计工作联席会议等载体,探索建立审计结果定期通报、重大问题不定期会商、问题整改联合督查制度,联动增强审计整改效能,为做好审计整改“下半篇文章”提供机制保障。二是畅通共享衔接。坚持不缺位、不越位、不错位,积极参与构建大监督格局。持续拓展与人大、政协的协作领域,以审计监督为人大监督和政协监督提供更多审计建议。进一步推动干部监督线索、问题以及案例等信息常态共享,更好推动干部政治素质关联分析、综合研判。强化纪巡审联动机制。坚持与区委巡察办实施重点项目巡审合作机制,坚持“同时进点、同步实施、协作配合、专题报告、共促整改”的工作模式。与区纪委开展线索分析研判,按照问题类型,及时对接,确保案件线索移送的及时性及有效性。三是打造联动成果。以区属国企纪检审计部设置为创新突破口,探索纪审协作新路径,通过国企纪委书记与总审计师一肩挑、纪检审计部一盘棋运作,理顺两条线业务分工,实现力量协调,信息联动,切实保障国有企业有效运营。

(五)牢牢把握“人才兴审”培养方向,答好“如何建设高素质队伍”之问。一是强化“临航·红审”品牌。健全完善“师徒传帮带”机制,对年轻干部开展“党建+业务”双重指导,提升“能查、能说、能写”能力。建强“临时党小组+审计项目”模式,加强对审计组党建引领与廉政监督。总结其他各子品牌经验做法,以点带面推进党建品牌整体提升,打造一支客观求实、严谨务实、专业扎实的审计队伍,进一步擦亮审计队伍勤廉形象。二是强化内审队伍建设。抓好国企总审计师、驻镇审计师和单位内审构建。以高质量内审加强国企资产经营质效,持续强化国企自我造血功能,加强国企内审项目的指导,对重点问题实时监督反映,梳理普遍性、典型性问题,编制风险提示清单及预防措施;完善镇街内控管理体系,指导内部审计工作开展,助力基层社会治理体系规范化建设。三是构建“三审协同”格局。继续开展好国家审计人员、内部审计人员、社会审计人员业务培训,及时更新审计相关最新动向及针对性课程。根据审计项目特点,精准整合专业内部审计和社会审计力量参与国家审计项目,进一步释放“三审协同”最大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