信息索引号 001008001003035/2024-03016 文件编号
责任部门 区审管办 公开形式 主动公开
责任科室 区审管办 公开范围 面向社会
成文日期 2024-03-28 公开时限 长期公开

临平区行政审批服务管理办公室2023年工作总结及2024年工作计划

来源:区行政审批服务管理办公室   发布时间: 2024-03-28 15:45 浏览次数:

2023年,临平区审管办在区委、区政府领导下,紧紧围绕省委三个“一号工程”、市委“两场硬仗”、区委“大抓落实”决策部署,以企业服务、便民服务、公共资源交易三大平台为抓手,谋思路、出实招、见实效,切实提高企业、群众满意度和获得感。获得浙江省“营商环境优化提升最佳实践案例”“基层清廉建设十大创新经验”,杭州市“打造营商环境工作成绩突出集体”“生活品质总点评年度区块”等荣誉。入围全省改革创新突破奖终审环节。

一、重点工作情况

(一)聚势改革攻坚,奋力打造全省一流的企业服务平台。

1.整合资源,多跨协同搭平台。一是线上拓展服务场景。在原有政策兑付、企业诉求等“一中心三平台八模块”功能基础上,进一步搭建人才、金融、法律等功能模块,嵌入“金服宝”“临云人才生态系统”等在线应用,集成50余家市场化服务机构和厂房、土地等空间资源400余条,发布助企活动、经验交流等资讯961条。二是线下延伸服务载体。除8个主办业务窗口外,设立破难专窗,提供协调办理、帮办代办、特事特办等五类兜底服务,自5月实施以来,受理诉求89件,已全部办结。实体开设法律、金融、智囊管家三大增值式服务专区,提供73项增值服务。三是对内强化业务协同。推动联席会议、进驻管理、首席代表等各项机制常态化长效化运作,进一步强化业务多跨协同,确保进驻24个部门及108名工作人员形成工作合力。四是对外树立品牌口碑。打造“亲临其境·企盼精彩”助企品牌,围绕家纺产业、电商政策、产业合规等4个主题召开助企圆桌会,触达企业140余家。开展10余期政策解读和业务培训,点对点推送服务信息26.1万条,在市级以上主流媒体刊发报道36篇,发布简报16期,接待考察67批次。

2.重塑流程,全链融合优质效。一是政策智慧兑付,全链提速。优化政策审批兑付流程,2023年共开启315条政策,线上兑付金额17.2亿元,推出75条“免申即享”政策,实现5.2亿元政策资金直达快享。二是诉求闭环管理,解难纾困。由全区各相关部委办局、产业平台、镇街等58家单位的业务骨干组成的486名助企服务员,共开展联络、走访2.3万家(次),一门式受理企业诉求1.2万件,办结率99.9%。其中,线上平台受理诉求1500件,办结率99.7%。牵头召开协调会14场,协调企业诉求11个。依托“绿、黄、红”三色预警,实现诉求实时督办。三是改革锚点挖掘,减负降本。开展涉路施工联合审查综合改革,整合店招占道、工程占道、挖掘城市道路等4类办事情形的审批流程及材料,合并3家单位申报表单,取消店招占道审批及相关费用(仅备案即可)。

3.增值服务,多管齐下强赛道。一是联合推进,拓展法律服务。联合相关部门,上线“1+3+2+N”企业行政合规清单体系,依托企业画像,精准推送相关事项清单1.7万条。线下开设法律服务专区,入驻产业合规体检中心。二是政院合作,创新管家服务。与中服科创研究院等5家专业机构合作,制定产业链规划、数字化改造等48项服务清单。组建5支管家团队,集结专家1000余名,为企业组建“一对一”智囊团。线下开设专业服务工作室,入驻服务管家。三是专业定制,深化金融顾问。联合5家金融机构开设金融服务专区,组建含12名金融顾问的服务团队,派驻企服中心办公,制定商业贷款、产业基金申请、融资担保等金融清单18项。

(二)聚焦易办好办,全力构建暖心贴心的便民服务体系。

1.全方位构建政务服务体系。一是推进平台建设标准化。构建区级—分中心—镇街—村社“1+1+8+N”政务服务体系,全面推行窗口设置、受理方式、服务制度等六大软硬件建设标准。目前,区中心实现1652个事项全进驻,分中心实现投资项目审批以外事项全进驻,镇街进驻359个事项,9个试点村社进驻130个事项。乔司街道便民服务中心被评为省级“示范中心”。二是推进事项受理标准化。建立行政许可事项清单认领、发布、管理工作机制,根据省市要求,准确分解责任单位,指导部门做好事项发布管理,确保事项受理标准化。三是推进业务办理标准化。建立业务指导联系名单,印发“就近办”便民服务手册。采取“集中授课+跟窗学习”的方式,组织各镇街便民服务中心50余人次开展事项下延培训,确保形成部门—镇街联动的业务支撑闭环。

2.多维度优化政务服务环境。一是聚焦围绕晾晒指标。去年,我区政务服务2.0事项“一网通办”收件率达99.72%;超期受办率从一季度1.7%到四季度0.13%,实现人为超期基本清零。提交“减流程减材料减时间”高频事项优化工单81条,市级通过65条,省级采纳20条,进一步简化办事流程。“浙里办”好评率99.94%,满意度大幅提高。二是聚焦审批改革。创新服务场景,协调推动城管“店招店牌”一件事、规资“验登合一”一件事、人社“工伤”一件事、市场监管“准入准营”一件事等。拓展无感智办,协调推动规资“交房即交证(云办证)”、文广旅体“广电节目制作单位延续审批”、城管“生活垃圾经营性许可”、交通“电子证照”等事项“不出门”网办。三是聚焦便民举措。进一步落实周末服务、延时服务、绿色通道等便民举措。推动综合自助服务机向村社延伸,完成2.0系统升级,实现24小时自助服务全覆盖。会同公安推出“一窗通拍,全域应用”,协助推广住建“临小住”、公安“临小爱”、医保“小燕子”等便民举措。

3.立体化展现政务服务形象。一是标准化培训塑形象。对全区政务服务系统500余人次开展为期一周的标准化培训测评,并对34名优秀学员进行通报表扬。常态化开展新进人员岗前培训,组织考试2次。二是专项考核优作风。开展作风效能检查500次,发送效能日报139期,评出32个季度示范窗口,153名季度服务之星,收到表扬信和锦旗64人次。126个进驻窗口平均评价率99.82%,满意率100%。区中心被评为市级“最美窗口”,公安、税务窗口被评为市级“优秀窗口”,4人被评为市级“最美办事员”“优秀办事员”。三是志愿服务惠民生。选派各窗口业务骨干每周一、三、五参加“十点钟讲坛”政策宣讲,共开展70余期,惠及群众3000余人。成立大厅志愿者导师团队,共有3535人次参加志愿者服务,累计服务时长1.2万小时。

(三)聚能全链监管,合力营造公平公正的招投标市场环境。

1.扎实开展专项整治。一是工作机制日趋完善。建立工作例会、协同联动、督查通报、案源线索移送等机制,召开15次工作例会,编发《工作通报》6期。举办3期招标代理(造价)业务培训,培训300余人次,提升综合业务水平。二是市场主体监管日趋规范。强化评标专家管理,接入省远程异地评标应用,全面启用全省专家库;开展评标现场管理“数字见证”,进一步提升开评标现场管理水平;推行“评定分离”试点,累计完成项目47个,占全市总量的37.3%。三是整治成效日趋显现。截至目前,建设单位自查项目1531个、行业主管部门抽查项目120个、多部门联合督查项目15个,累计发现各类问题334个,案源线索27条。

2.从严监管小额工程。一是迭代升级小额监管系统。进一步完善集电子招投标、手机人脸识别考勤、项目全过程管理、数字监管仓等多功能的小额工程全流程电子监管系统,实现标前、标中、标后闭环管理。通过全流程电子化、无纸化开评标,实现投标企业“跑零次”。二是全省首创电子暗标评审。突破传统评审模式,于2023年3月全省率先上线小额工程暗标应用,针对20-100万元监理、30万以上招标代理、造价咨询项目,对投标文件进行颗粒化处理,全方位筑牢“围猎”专家防火墙。三是全市首创小额诚信体系。出台临平区小额交易管理办法,修订6个小额工程诚信管理制度和4个招标文件范本,以诚信管理落实日常监管。共发布诚信结果通报11期,监管项目2953个,对建设单位应招未招、现场管理缺位等情况进行季度通报。四是探索“村集体采购一件事”,会同区农业农村局出台《临平区村社货物和服务采购管理办法》,并于2023年3月上线“村采云”平台,累计成交项目1954个,交易金额2.1亿元。

(四)聚合党建优势,着力培养善作善成的审管干部队伍。

1.党建业务融合持续加强。牢牢把握“学思想、强党性、重实践、建新功”总要求,组织集体学习17次、现场教学4次、交流研讨1次、化解难题6个、出台制度机制7条,小额交易管理项目入选全市优秀案例,企业服务中心纳入全区现场教学点。分别实施“助企服务练兵提能”区级党建项目和“着力精细服务,优化用才生态”人才项目,对上与市发改委党建联建,落地全市首个“信连心·亲清驿站”,对下选派2名“周六书记”、1名“第一书记”,在项目审批、社区治理、便民服务等领域开展结对。派出500多人次深入亚运场馆、交通路口和“双报到”村社,在打赢“亚运攻坚仗”中磨炼本领、锤炼作风。

2.团结干事氛围愈发浓厚。优化干部年龄学历结构,新招录事业、企业、编外人员共10名,其中硕士以上学历占新进人员50%。坚持循序渐进,将“90”后正科及5名年轻一般干部放到一线服务岗位锻炼,结合“第一扣课堂”,通过理论浸润,轮岗锻炼,铺设年轻干部的成长台阶。将政治素质考察融入年度考核,建立“非提拔任用谈话”“政治家访”机制,实时掌握思想动态,描绘干部“画像”。高质量完成301名进驻人员年度考核,126人次公务员平时考核,营造“比学赶超、创先争优”的干事氛围。

3.清廉窗口建设不断深化。坚持管党治党与中心工作同部署、同落实。开展政治生态建设状况自评自查,各层面政治家访56人,谈话提醒67人次,压紧压实全面从严治党主体责任。定期排查行政审批、公共资源交易等重点领域廉政风险点,制定防范监管措施,推动规范用权,时刻绷紧纪律规矩这根弦。围绕巡察反馈的4个类别32项问题,针对性制定整改方案,深挖细查问题根源,逐项落实整改举措,实施警示式约谈2人次,谈话提醒26人次,建立完善制度9项。2023年度入选市机关党建“红雁清风”培树点。

二、下一步工作打算

下一步,区审管办将继续深入实施三个“一号工程”,以“增值化”政务服务改革为牵引,持续推进四大板块工作做优、做精、做强,发扬“拼赢”精神,奋力争先,为“当好桥头堡、建设示范区”贡献改革力量。

(一)优协同、拓服务,建强企业之家。

围绕企业全生命周期服务,突出构建涉企问题高效闭环解决机制。聚焦区内4类重点企业,形成“1+3+6”全年工作目标,显著提升企业获得感。其中“1”是牵头1项任务,围绕要素保障、服务保障、环境打造等方面,梳理形成政策直达、集成速办等10个方面39个“为企办实事”项目;“3”是围绕人才服务,推出“亲才优享计划”;围绕分中心和企业服务驿站建设,推出“星辰计划”;围绕企业服务线上平台,推出“蝶变计划”,通过这3个计划,优化线上线下服务体系,打造临平“企业之家”新标杆;“6”是聚焦6大需求,开展六项亲商助企专项行动,共创企业服务新生态。

(二)强统筹、疏脉络,夯实便民体系。

围绕公共资源交易领域全链条监管,突出招投标专项整治提升。一是建立“1+N”制度框架,规范权力运行。发挥实体化运作的“一办五组”职能作用,建立健全联席例会、工作联动、督查通报、案源线索移交等工作机制,建立健全招投标“1+N”制度体系。以临平区公共资源交易管理办法为基础,全面梳理依法必招项目、非依法必招项目、政府采购、国企采购、村社采购的67个制度规定,充分发挥法规制度刚性约束作用,规范公共资源交易流程。二是推进七项行动,优化交易环境。统筹推进“创新工作成果巩固深化应用专项行动”“非依法招标项目规范管理专项行动”“‘评定分离’综合改革工作推广专项行动”等7个专项子行动,持续打造“公平竞争、规范有序、阳光高效”的招投标环境。三是压实“6+1”主体责任,形成监管闭环。重点聚集招标人、投标人、评标专家、招标代理、行为监管部门、交易管理人员等6大关键主体,建立廉政交易“6+1”体系,从紧盯招投标交易环节拓展到招投标前、招投标后的全链条监管,出台招投标领域廉政交易十项准则、开评标现场管理制度和小额交易场所规范化建设指引,形成监管闭环,全方面筑牢廉政风险点。

(三)夯机制、严监管,促进公平交易。

围绕全方位便民服务体系建设,突出“高效办成一件事”。一是紧扣四个服务维度,紧盯“办事最痛点”。从企业和群众视角出发,以“高效办成一件事”为落脚点,将需要多个部门办理或跨层级办理,关联性强、办理量大、办理时间相对集中的多个事项集成办理,实现办事方式多元化、办事流程最优化、办事材料最简化、办事成本最小化四个服务维度跃升。重点围绕个人从出生到身后全生命周期的重要阶段,梳理集成同一阶段内需要办理的多个单一政务服务事项,为群众提供新生儿出生、入园入学、就业、就医、婚育、退休、身后等46个“一件事”集成化办理服务,切实提升办事便捷度,减少跑动次数。二是开辟两条互动渠道,搭好“政企百姓连心桥”。正式推出“您说我改”互动平台,依托现有政务服务四级架构体系,打造全域覆盖的改革建议归集、整理、分析、转办、跟踪、反馈网络,畅通堵点问题直达反馈通道,为优化流程、创新服务等提供参考。聘请包括企业主、HR、行业协会负责人等在内的8名政务服务(企业服务)体验官,以企业和群众视角,从服务规范性、便捷性、高效性等多方面,实地体验线上线下办事大厅服务情况,力争把“政务服务(企业服务)体验官”发现的“问题清单”转化成企业和群众的“满意清单”。三是搭好一个服务网络,打造“15分钟便民圈”。深化“临距离 就近办”政务服务体系,巩固“1+1+8+N”四级联动架构,以9个试点村社为示范,推动全区196个村社建立便民服务站,梳理优化服务事项清单、打造统一标准服务专区,推动88个事项完全下放镇街,25个事项完全下延村社,打通政务服务“最后一公里”;推进线上“一网通办”各项改革工作,强化各级政务服务大厅前端引导宣传,更多高频事项网上办、掌上办、一次办;推进企业和群众诉求“一线应答”,提升政务服务热线接办效率,全面落实政务服务“接诉即办”和“好差评”管理机制,确保差评整改率、整改满意率“双百”目标。

(四)勇担当、促实干,发扬拼赢精神。

念好“快”“实”“新”三字诀,树立“说了就干、定了就办、办就办好”的工作导向,抓落实、争先进、拼成绩。一是练好内功,围绕“拼赢建功”定项目。以项目化思维统筹推进审管工作,围绕强化组织链接、业务融合,制定“深化改革 强基固本”赛马争先方案,推进1个省级创新课题、4个市级联动项目和14个区级攻坚项目,由班子成员分别领衔,结合周例会、月通报、季总结,营造比学赶超、争先创优的浓厚氛围,并作为评优评先和年度考核的重要依据。开展干部能力提升专项行动,解决“本领恐慌”、补齐能力短板,锤炼过硬的专业素质。在全区政务服务系统开展“作风建设主题年”系列活动,推进12项重点整治提升行动,持续深化“清廉窗口”建设,强化廉洁意识,改进工作作风。二是强化协作,围绕“改革创新”建机制。经过系统梳理,截至目前,审管办承接了2024年营商环境优化提升“一号改革工程”工作要点;杭州市“深化改革、强基固本”改革、“为企办实事”;招投标领域体制机制改革等省市两级4大领域重点工作任务。目前已制定对应专项工作方案7个,并从建立标准流程、畅通信息渠道、细化考核标准等方面入手,建立健全领导小组、工作例会、联席会议等13项机制,进一步加强督促检查、跟踪问效和成效考评。下一步将对跨领域、跨部门、跨层级的改革事项,通过工作简报、专报、案例汇编等载体加强信息共享、业务共促、成果共赢。三是品牌提升,围绕“争先进位”谋出彩。继续放大“企业之家”“市民之家”的先发优势,围绕增值化服务、“高效办成一件事”、招投标专项整治等方面开展主题化、清单式调研,吃透上级精神,转变工作视角,找准发力方向。持续加大对改革典型、制度经验的挖掘和推广,积极向省委改革办“领跑者”“竞跑者”等重点刊物推送,并通过人民日报等官方主流媒体重点宣传,打造形成一批叫得响、立得住的政务服务改革品牌。

分享到:
【打印本页】 【返回顶部】 【关闭窗口】

临平区行政审批服务管理办公室2023年工作总结及2024年工作计划
信息索引号 001008001003035/2024-03016 文件编号
责任部门 区审管办 公开形式 主动公开
责任科室 区审管办 公开范围 面向社会
成文日期 2024-03-28 公开时限 长期公开

2023年,临平区审管办在区委、区政府领导下,紧紧围绕省委三个“一号工程”、市委“两场硬仗”、区委“大抓落实”决策部署,以企业服务、便民服务、公共资源交易三大平台为抓手,谋思路、出实招、见实效,切实提高企业、群众满意度和获得感。获得浙江省“营商环境优化提升最佳实践案例”“基层清廉建设十大创新经验”,杭州市“打造营商环境工作成绩突出集体”“生活品质总点评年度区块”等荣誉。入围全省改革创新突破奖终审环节。

一、重点工作情况

(一)聚势改革攻坚,奋力打造全省一流的企业服务平台。

1.整合资源,多跨协同搭平台。一是线上拓展服务场景。在原有政策兑付、企业诉求等“一中心三平台八模块”功能基础上,进一步搭建人才、金融、法律等功能模块,嵌入“金服宝”“临云人才生态系统”等在线应用,集成50余家市场化服务机构和厂房、土地等空间资源400余条,发布助企活动、经验交流等资讯961条。二是线下延伸服务载体。除8个主办业务窗口外,设立破难专窗,提供协调办理、帮办代办、特事特办等五类兜底服务,自5月实施以来,受理诉求89件,已全部办结。实体开设法律、金融、智囊管家三大增值式服务专区,提供73项增值服务。三是对内强化业务协同。推动联席会议、进驻管理、首席代表等各项机制常态化长效化运作,进一步强化业务多跨协同,确保进驻24个部门及108名工作人员形成工作合力。四是对外树立品牌口碑。打造“亲临其境·企盼精彩”助企品牌,围绕家纺产业、电商政策、产业合规等4个主题召开助企圆桌会,触达企业140余家。开展10余期政策解读和业务培训,点对点推送服务信息26.1万条,在市级以上主流媒体刊发报道36篇,发布简报16期,接待考察67批次。

2.重塑流程,全链融合优质效。一是政策智慧兑付,全链提速。优化政策审批兑付流程,2023年共开启315条政策,线上兑付金额17.2亿元,推出75条“免申即享”政策,实现5.2亿元政策资金直达快享。二是诉求闭环管理,解难纾困。由全区各相关部委办局、产业平台、镇街等58家单位的业务骨干组成的486名助企服务员,共开展联络、走访2.3万家(次),一门式受理企业诉求1.2万件,办结率99.9%。其中,线上平台受理诉求1500件,办结率99.7%。牵头召开协调会14场,协调企业诉求11个。依托“绿、黄、红”三色预警,实现诉求实时督办。三是改革锚点挖掘,减负降本。开展涉路施工联合审查综合改革,整合店招占道、工程占道、挖掘城市道路等4类办事情形的审批流程及材料,合并3家单位申报表单,取消店招占道审批及相关费用(仅备案即可)。

3.增值服务,多管齐下强赛道。一是联合推进,拓展法律服务。联合相关部门,上线“1+3+2+N”企业行政合规清单体系,依托企业画像,精准推送相关事项清单1.7万条。线下开设法律服务专区,入驻产业合规体检中心。二是政院合作,创新管家服务。与中服科创研究院等5家专业机构合作,制定产业链规划、数字化改造等48项服务清单。组建5支管家团队,集结专家1000余名,为企业组建“一对一”智囊团。线下开设专业服务工作室,入驻服务管家。三是专业定制,深化金融顾问。联合5家金融机构开设金融服务专区,组建含12名金融顾问的服务团队,派驻企服中心办公,制定商业贷款、产业基金申请、融资担保等金融清单18项。

(二)聚焦易办好办,全力构建暖心贴心的便民服务体系。

1.全方位构建政务服务体系。一是推进平台建设标准化。构建区级—分中心—镇街—村社“1+1+8+N”政务服务体系,全面推行窗口设置、受理方式、服务制度等六大软硬件建设标准。目前,区中心实现1652个事项全进驻,分中心实现投资项目审批以外事项全进驻,镇街进驻359个事项,9个试点村社进驻130个事项。乔司街道便民服务中心被评为省级“示范中心”。二是推进事项受理标准化。建立行政许可事项清单认领、发布、管理工作机制,根据省市要求,准确分解责任单位,指导部门做好事项发布管理,确保事项受理标准化。三是推进业务办理标准化。建立业务指导联系名单,印发“就近办”便民服务手册。采取“集中授课+跟窗学习”的方式,组织各镇街便民服务中心50余人次开展事项下延培训,确保形成部门—镇街联动的业务支撑闭环。

2.多维度优化政务服务环境。一是聚焦围绕晾晒指标。去年,我区政务服务2.0事项“一网通办”收件率达99.72%;超期受办率从一季度1.7%到四季度0.13%,实现人为超期基本清零。提交“减流程减材料减时间”高频事项优化工单81条,市级通过65条,省级采纳20条,进一步简化办事流程。“浙里办”好评率99.94%,满意度大幅提高。二是聚焦审批改革。创新服务场景,协调推动城管“店招店牌”一件事、规资“验登合一”一件事、人社“工伤”一件事、市场监管“准入准营”一件事等。拓展无感智办,协调推动规资“交房即交证(云办证)”、文广旅体“广电节目制作单位延续审批”、城管“生活垃圾经营性许可”、交通“电子证照”等事项“不出门”网办。三是聚焦便民举措。进一步落实周末服务、延时服务、绿色通道等便民举措。推动综合自助服务机向村社延伸,完成2.0系统升级,实现24小时自助服务全覆盖。会同公安推出“一窗通拍,全域应用”,协助推广住建“临小住”、公安“临小爱”、医保“小燕子”等便民举措。

3.立体化展现政务服务形象。一是标准化培训塑形象。对全区政务服务系统500余人次开展为期一周的标准化培训测评,并对34名优秀学员进行通报表扬。常态化开展新进人员岗前培训,组织考试2次。二是专项考核优作风。开展作风效能检查500次,发送效能日报139期,评出32个季度示范窗口,153名季度服务之星,收到表扬信和锦旗64人次。126个进驻窗口平均评价率99.82%,满意率100%。区中心被评为市级“最美窗口”,公安、税务窗口被评为市级“优秀窗口”,4人被评为市级“最美办事员”“优秀办事员”。三是志愿服务惠民生。选派各窗口业务骨干每周一、三、五参加“十点钟讲坛”政策宣讲,共开展70余期,惠及群众3000余人。成立大厅志愿者导师团队,共有3535人次参加志愿者服务,累计服务时长1.2万小时。

(三)聚能全链监管,合力营造公平公正的招投标市场环境。

1.扎实开展专项整治。一是工作机制日趋完善。建立工作例会、协同联动、督查通报、案源线索移送等机制,召开15次工作例会,编发《工作通报》6期。举办3期招标代理(造价)业务培训,培训300余人次,提升综合业务水平。二是市场主体监管日趋规范。强化评标专家管理,接入省远程异地评标应用,全面启用全省专家库;开展评标现场管理“数字见证”,进一步提升开评标现场管理水平;推行“评定分离”试点,累计完成项目47个,占全市总量的37.3%。三是整治成效日趋显现。截至目前,建设单位自查项目1531个、行业主管部门抽查项目120个、多部门联合督查项目15个,累计发现各类问题334个,案源线索27条。

2.从严监管小额工程。一是迭代升级小额监管系统。进一步完善集电子招投标、手机人脸识别考勤、项目全过程管理、数字监管仓等多功能的小额工程全流程电子监管系统,实现标前、标中、标后闭环管理。通过全流程电子化、无纸化开评标,实现投标企业“跑零次”。二是全省首创电子暗标评审。突破传统评审模式,于2023年3月全省率先上线小额工程暗标应用,针对20-100万元监理、30万以上招标代理、造价咨询项目,对投标文件进行颗粒化处理,全方位筑牢“围猎”专家防火墙。三是全市首创小额诚信体系。出台临平区小额交易管理办法,修订6个小额工程诚信管理制度和4个招标文件范本,以诚信管理落实日常监管。共发布诚信结果通报11期,监管项目2953个,对建设单位应招未招、现场管理缺位等情况进行季度通报。四是探索“村集体采购一件事”,会同区农业农村局出台《临平区村社货物和服务采购管理办法》,并于2023年3月上线“村采云”平台,累计成交项目1954个,交易金额2.1亿元。

(四)聚合党建优势,着力培养善作善成的审管干部队伍。

1.党建业务融合持续加强。牢牢把握“学思想、强党性、重实践、建新功”总要求,组织集体学习17次、现场教学4次、交流研讨1次、化解难题6个、出台制度机制7条,小额交易管理项目入选全市优秀案例,企业服务中心纳入全区现场教学点。分别实施“助企服务练兵提能”区级党建项目和“着力精细服务,优化用才生态”人才项目,对上与市发改委党建联建,落地全市首个“信连心·亲清驿站”,对下选派2名“周六书记”、1名“第一书记”,在项目审批、社区治理、便民服务等领域开展结对。派出500多人次深入亚运场馆、交通路口和“双报到”村社,在打赢“亚运攻坚仗”中磨炼本领、锤炼作风。

2.团结干事氛围愈发浓厚。优化干部年龄学历结构,新招录事业、企业、编外人员共10名,其中硕士以上学历占新进人员50%。坚持循序渐进,将“90”后正科及5名年轻一般干部放到一线服务岗位锻炼,结合“第一扣课堂”,通过理论浸润,轮岗锻炼,铺设年轻干部的成长台阶。将政治素质考察融入年度考核,建立“非提拔任用谈话”“政治家访”机制,实时掌握思想动态,描绘干部“画像”。高质量完成301名进驻人员年度考核,126人次公务员平时考核,营造“比学赶超、创先争优”的干事氛围。

3.清廉窗口建设不断深化。坚持管党治党与中心工作同部署、同落实。开展政治生态建设状况自评自查,各层面政治家访56人,谈话提醒67人次,压紧压实全面从严治党主体责任。定期排查行政审批、公共资源交易等重点领域廉政风险点,制定防范监管措施,推动规范用权,时刻绷紧纪律规矩这根弦。围绕巡察反馈的4个类别32项问题,针对性制定整改方案,深挖细查问题根源,逐项落实整改举措,实施警示式约谈2人次,谈话提醒26人次,建立完善制度9项。2023年度入选市机关党建“红雁清风”培树点。

二、下一步工作打算

下一步,区审管办将继续深入实施三个“一号工程”,以“增值化”政务服务改革为牵引,持续推进四大板块工作做优、做精、做强,发扬“拼赢”精神,奋力争先,为“当好桥头堡、建设示范区”贡献改革力量。

(一)优协同、拓服务,建强企业之家。

围绕企业全生命周期服务,突出构建涉企问题高效闭环解决机制。聚焦区内4类重点企业,形成“1+3+6”全年工作目标,显著提升企业获得感。其中“1”是牵头1项任务,围绕要素保障、服务保障、环境打造等方面,梳理形成政策直达、集成速办等10个方面39个“为企办实事”项目;“3”是围绕人才服务,推出“亲才优享计划”;围绕分中心和企业服务驿站建设,推出“星辰计划”;围绕企业服务线上平台,推出“蝶变计划”,通过这3个计划,优化线上线下服务体系,打造临平“企业之家”新标杆;“6”是聚焦6大需求,开展六项亲商助企专项行动,共创企业服务新生态。

(二)强统筹、疏脉络,夯实便民体系。

围绕公共资源交易领域全链条监管,突出招投标专项整治提升。一是建立“1+N”制度框架,规范权力运行。发挥实体化运作的“一办五组”职能作用,建立健全联席例会、工作联动、督查通报、案源线索移交等工作机制,建立健全招投标“1+N”制度体系。以临平区公共资源交易管理办法为基础,全面梳理依法必招项目、非依法必招项目、政府采购、国企采购、村社采购的67个制度规定,充分发挥法规制度刚性约束作用,规范公共资源交易流程。二是推进七项行动,优化交易环境。统筹推进“创新工作成果巩固深化应用专项行动”“非依法招标项目规范管理专项行动”“‘评定分离’综合改革工作推广专项行动”等7个专项子行动,持续打造“公平竞争、规范有序、阳光高效”的招投标环境。三是压实“6+1”主体责任,形成监管闭环。重点聚集招标人、投标人、评标专家、招标代理、行为监管部门、交易管理人员等6大关键主体,建立廉政交易“6+1”体系,从紧盯招投标交易环节拓展到招投标前、招投标后的全链条监管,出台招投标领域廉政交易十项准则、开评标现场管理制度和小额交易场所规范化建设指引,形成监管闭环,全方面筑牢廉政风险点。

(三)夯机制、严监管,促进公平交易。

围绕全方位便民服务体系建设,突出“高效办成一件事”。一是紧扣四个服务维度,紧盯“办事最痛点”。从企业和群众视角出发,以“高效办成一件事”为落脚点,将需要多个部门办理或跨层级办理,关联性强、办理量大、办理时间相对集中的多个事项集成办理,实现办事方式多元化、办事流程最优化、办事材料最简化、办事成本最小化四个服务维度跃升。重点围绕个人从出生到身后全生命周期的重要阶段,梳理集成同一阶段内需要办理的多个单一政务服务事项,为群众提供新生儿出生、入园入学、就业、就医、婚育、退休、身后等46个“一件事”集成化办理服务,切实提升办事便捷度,减少跑动次数。二是开辟两条互动渠道,搭好“政企百姓连心桥”。正式推出“您说我改”互动平台,依托现有政务服务四级架构体系,打造全域覆盖的改革建议归集、整理、分析、转办、跟踪、反馈网络,畅通堵点问题直达反馈通道,为优化流程、创新服务等提供参考。聘请包括企业主、HR、行业协会负责人等在内的8名政务服务(企业服务)体验官,以企业和群众视角,从服务规范性、便捷性、高效性等多方面,实地体验线上线下办事大厅服务情况,力争把“政务服务(企业服务)体验官”发现的“问题清单”转化成企业和群众的“满意清单”。三是搭好一个服务网络,打造“15分钟便民圈”。深化“临距离 就近办”政务服务体系,巩固“1+1+8+N”四级联动架构,以9个试点村社为示范,推动全区196个村社建立便民服务站,梳理优化服务事项清单、打造统一标准服务专区,推动88个事项完全下放镇街,25个事项完全下延村社,打通政务服务“最后一公里”;推进线上“一网通办”各项改革工作,强化各级政务服务大厅前端引导宣传,更多高频事项网上办、掌上办、一次办;推进企业和群众诉求“一线应答”,提升政务服务热线接办效率,全面落实政务服务“接诉即办”和“好差评”管理机制,确保差评整改率、整改满意率“双百”目标。

(四)勇担当、促实干,发扬拼赢精神。

念好“快”“实”“新”三字诀,树立“说了就干、定了就办、办就办好”的工作导向,抓落实、争先进、拼成绩。一是练好内功,围绕“拼赢建功”定项目。以项目化思维统筹推进审管工作,围绕强化组织链接、业务融合,制定“深化改革 强基固本”赛马争先方案,推进1个省级创新课题、4个市级联动项目和14个区级攻坚项目,由班子成员分别领衔,结合周例会、月通报、季总结,营造比学赶超、争先创优的浓厚氛围,并作为评优评先和年度考核的重要依据。开展干部能力提升专项行动,解决“本领恐慌”、补齐能力短板,锤炼过硬的专业素质。在全区政务服务系统开展“作风建设主题年”系列活动,推进12项重点整治提升行动,持续深化“清廉窗口”建设,强化廉洁意识,改进工作作风。二是强化协作,围绕“改革创新”建机制。经过系统梳理,截至目前,审管办承接了2024年营商环境优化提升“一号改革工程”工作要点;杭州市“深化改革、强基固本”改革、“为企办实事”;招投标领域体制机制改革等省市两级4大领域重点工作任务。目前已制定对应专项工作方案7个,并从建立标准流程、畅通信息渠道、细化考核标准等方面入手,建立健全领导小组、工作例会、联席会议等13项机制,进一步加强督促检查、跟踪问效和成效考评。下一步将对跨领域、跨部门、跨层级的改革事项,通过工作简报、专报、案例汇编等载体加强信息共享、业务共促、成果共赢。三是品牌提升,围绕“争先进位”谋出彩。继续放大“企业之家”“市民之家”的先发优势,围绕增值化服务、“高效办成一件事”、招投标专项整治等方面开展主题化、清单式调研,吃透上级精神,转变工作视角,找准发力方向。持续加大对改革典型、制度经验的挖掘和推广,积极向省委改革办“领跑者”“竞跑者”等重点刊物推送,并通过人民日报等官方主流媒体重点宣传,打造形成一批叫得响、立得住的政务服务改革品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