信息索引号 001008001003021/2024-03103 文件编号
责任部门 区农业农村局 公开形式 主动公开
责任科室 区农业农村局 公开范围 面向社会
成文日期 2024-03-30 公开时限 长期公开

临平区农业农村局2023年工作总结及2024年工作计划

来源:法规审批科 发布时间: 2024-03-30 16:39 浏览次数:

今年以来,区农业农村局(林业水利局)主动融入“大抓发展”主题年活动,聚焦重点任务,狠抓关键环节,补短板、扬优势、谋发展,努力打好乡村振兴硬仗,“三农”工作取得新成效。临平区获评全省美丽乡村示范县、蝉联全省和美乡村(农村人居环境提升)工作优胜县、全省特色产业农业“机器换人”高质量发展先行县,入选全省创意农业试点县、列入全省首批健康养殖和生态养殖示范区创建名单,获杭州市实施乡村振兴战略实绩考核优秀、杭州市水土保持目标责任制考核优秀;农业绿色发展入选全国典型案例并获农业农村部领导批示肯定;区农业农村局获评全省推动农民农村共同富裕成绩突出集体、全省农业“双强”行动成绩突出集体、全省强村富民乡村集成改革工作成绩突出集体、全市农村工作成绩突出集体、全市粮食生产和高标准农田建设成绩突出集体。2023年,全区农村人均可支配收入52610元,同比增长7.1%,位居全市第一、全省前列;城乡居民收入比缩小至1.56;全区集体经济总收入同比增长10.76%,全省率先实现经营性收入120万元以上村全覆盖。

一、2023年特色亮点工作

(一)粮食生产量质效齐升。全年粮食播种面积同比增长21.62%,产量同比增长22.93%,任务完成率分别达165.47%和162.58% ;水稻、小麦亩产再创新高,分别达到983.68公斤、560.26公斤;创建市级以上水稻绿色高产示范方4个,新引进优质高产品种8个,优质稻米面积比例达47.3%。抢抓时间、克服困难圆满完成乔司土地复耕区块2600余亩水稻种植任务。推进“村集体+国有公司+经营主体”流转模式,促进土地规模化、集约化经营,土地流转率达80%。

(二)高效生态农业蓬勃发展。全区打造高效农业示范园10家,形成了康成农业、绿鹰草莓、金色池塘、阿里智慧田园等一批高效生态农业标志性成果。创新开展稻渔共生、藕鳖套养、渔菜循环等新型综合种养,完成综合种养面积5400亩;大力推进设施渔业建设,东湖智慧渔菜工厂年产值可达2600万元。落地市农发智能蔬菜工厂、田立方•临平未来农场等重点项目8个,总投资超9亿元;加速推进太空农业、雾耕农业、循环农业等高效生态农业项目建设。相关经验做法获副省长李岩益批示肯定。

(三)省级园区示范引领。高标准建设大运河省级现代农业园,以枇杷、水稻、水产为三大主导产业,构建“一带一核两区三链多点”空间布局,实施重点项目30个、总投资5.5亿元,目前整体形象进度94%。同时,建立联农带农共富新模式,打造塘栖丁山湖沿线和运河北片两大共富示范集群,培育新型农业经营主体194家,实现园区总产值23亿元。

(四)“千万工程”持续深化。出台深化“千万工程”实施意见,建立区领导联系制度、实施“十大行动”和指挥部实体化运转等四大工作机制。深化丁山湖和运河北片两大核心示范片区建设,启动实施24个村106个组美丽乡村扩面项目,成功创建省级美丽乡村共富示范带1条、省级未来乡村5个、省级特色精品村4个。完成10个城郊结合部村(社)环境综合整治,拆除违建20.35万平方米。启动农村环境大提升“百日攻坚”行动,排查发现问题2.2万个,整改率达99%。

(五)建房解困全面收官。实施“一村一方案”,推进重点村社建房解困,探索实施新农村建设模式、危旧房改造新建模式、统规自建模式等建房解困新路径。建立“一户一策”,聚焦已批未建,开展逐户研判分析,制定解决措施;落实困难家庭帮扶政策,推出“安居贷”等金融产品,确保建房解困真正落地。制定“一镇一图集”,加强农房风貌管控全过程监督指导,每个镇街因地制宜设计10种风格,做到屋顶、外墙、门窗、立面、色彩“五个统一”。落实建房空间与指标,完成建房审批2073户,开工建设1997户,完成审批率100%,开工率95%的目标。

(六)集体经济多元发展。在全省率先开展村级存量资产盘活行动,逐宗筛查村级存量资产资源350宗,梳理出可盘活闲置资产83宗,目前共盘活40宗。实施结对抱团项目29个,总投资20.6亿元,预计村集体年增收1.3亿元。推动市场化+村集体经济集成改革,全区成立强村公司53家、入股村59个,公司年均收益超15万元。以统筹开发、自主开发等模式,推进留用地额度落地,目前已落地2512亩,年收益2.5亿元。实施经营性项目和“村建民用”项目8个,总投资3800余万元。全省率先实现经营性收入120万元以上村全覆盖。相关经验做法获副省长李岩益批示肯定。

(七)“家门口就业”促增收。制定《临平区“家门口就业创业”富农专项行动实施方案》,双向排摸有就业需求农民2334名、招工岗位1260个;举办促就业技能和素质教育培训85期,培训人数4118人次;探索建立“政府+劳务+企业”信息联结机制,定向开发本地公益性和半公益性就业岗位797个;强化“共富工坊”就业带动作用,打造特色“共富工坊”55个,解决农村剩余劳动力就业530人。累计实现农村剩余劳动力就业2401人。相关经验做法入选全市共同富裕示范区优秀案例和《浙里共富》第93期。

(八)“三资”监管创新模式。率先在全省推行村级资产资源“一资一码”,通过二维码登记开展“云监督”,实现村集体“三资”掌中办、实时管、全程督。目前共清理盘点村集体固定资产73亿元,处理各类报废毁损资产超1500万元。开展村级债务防范和化解行动,制定14个超债务警戒线村债务化解方案,实施设置债务警戒、融资审批、动态预警等举措,实现全区村级债务总额在8.72亿元基础上降低13%。相关经验做法获副省长李岩益、时任副市长刘瑸珺批示肯定。

(九)林业水利高质量发展。全面推进林长制、河湖长制,实现区、镇、村三级林长全覆盖;出台全省首个林地占补工作实施意见,推进林地占补平衡;新增百万亩国土绿化200亩,实施千万亩森林质量提升2340亩,创建省级森林城镇、省级美丽河湖和省级生态文化基地各1个、省级“一村万树”示范村2个。实施全区水利重点项目21个,完成投资3.9亿元,民生实事项目完成率167%,进度和质效位居全省前列。科学调配水资源,引配水4.06亿立方米;编制赛区场馆和重要交通节点“一点一策”,圆满完成亚运会水安全保障工作。9个案例入选全省农业水价综合改革优秀案例;积极争创全省农业水价改革优秀区县。

(十)“三农”队伍蓄势赋能。扎实开展主题教育,分层分类抓好党员干部党性思想淬炼;创新打造干部学习品牌“农林思享荟”,举办系列活动10期;出台局综合考核实施办法,推行“全链条”考评制度,建立年轻干部“成长帮带+一线破难”培养机制,锻造高素质农林铁军队伍。实施职业经理人提能强村行动,全省率先探索职业经理人助推乡村发展模式,新招聘职业经理人7名;创新打造“临平农创圆桌π”品牌,开展活动17期。全区农村实用人才总量达1.26万人,高层次人才总量达86名,培育农创客162名。相关经验做法获市委副书记、市长姚高员批示肯定。

二、2024年工作思路

2024年,区农业农村局(林业水利局)将认真贯彻党的二十大“全面推进乡村振兴”、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千万工程”重要指示批示精神,持续锚定打造江南水乡乡村振兴样板、共同富裕示范区样板的目标,抓重点、破难点、创亮点,强化措施、狠抓落实,努力打造具有临平辨识度的“八个先行示范”,全力推进乡村振兴和农民农村共同富裕。2024年,力争实现全区农林牧渔业总产值28亿元,增幅3.5%以上;农林牧渔业增加值17.85亿元,增幅3%以上;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增幅8%以上,低收入农户家庭人均可支配收入增幅10%以上;全区集体经济总收入增幅6%以上,实现经营性收入150万元以上村全覆盖。

(一)在农业有效供给上先行示范

一是保粮食安全。狠抓质量、数量和生态安全。优化粮油生产结构,推行油菜+优质稻、小麦+杂交稻、早稻+蔬菜等种植制度;持续优化晚稻品种,优质水稻种植比例力争突破50%以上;筑牢粮食安全“底线”,预计全年粮食面积达到6.5万亩。落实“五个绿色生产必须制度”、应用五项绿色服务专业流程、推广一套绿色发展管理模式,推进粮油绿色高效发展。二是拓渔业生产。狠抓新型种养、设施渔业和传统模式转型。建设市级“菜篮子”水产基地2个,示范推广新型综合种养临平模式,面积达到1万亩;提高设施渔业规模建设水平,新建杭信村、新宇村设施养殖示范点2个;提升运河甲鱼等传统渔业养殖水平,推广运用土工膜养殖新技术,增加单位面积产出和亩均效益。预计全年实现水产品总量3.2万吨,渔业总产值9.5亿元。三是促果蔬肉增效。狠抓水果、蔬菜和畜牧高质量生产。实施水果精品园改造提升项目3个,选育塘栖枇杷等新品种、新模式5个。推进2个蔬菜工厂建设,预计产量达到3000吨;实施稻菜轮作5000亩,蔬菜总产量达到35万吨以上。深化畜牧业“两化”创建,确保畜牧业产值增长10%以上。

(二)在乡村产业发展上先行示范

一是围绕“千万工程”做好产村互促。完成大运河省级现代农业园区创建,基本形成西部农旅融合区、北部双强研学区、东部共富示范区、南部都市“未来农场”等4大产业区块。大力发展高效生态农业,以工业化思维发展农业产业,加快“果蔬工厂”“鱼工厂”等现代化设施种养殖项目建设。二是围绕品牌创建加快产业链培育。大力实施农业品牌战略,通过抓农产品标准化、绿色化生产,农业品牌培育、营销、推广,促进临平农产品优质优品优价。鼓励农业龙头企业开展本地农产品规模化订单采购,加大精深加工产品开发,逐步完善农业产业链。扶持发展小林黄姜、水生蔬菜等传统特色产业,重点培育发展具有临平农业特色的“土特产”10个。三是围绕产业富美强化“三产”融合。加强农业与工业合作,鼓励工业企业通过投资、合作、结对等方式参与种养殖业、农产品加工和农产品销售,推动工农互促、村企互联、贯通产销。加强农业和文旅产业融合,共同打造具有临平特色的农文旅精品游线。推进大运河和美共富带建设,鼓励农业经营主体参与乡村研学基地、农文旅休闲基地等建设,点亮乡村“假日经济”“庭院经济”“夜经济”,形成多主体参与、多业态打造、多要素发力、多模式推进、多机制联结产业融合发展体系。

(三)在和美乡村创建上先行示范

一是打造大运河文化带和美共富廊道。实施大运河及二通道沿线综合整治,推动两大美丽乡村核心圈示范片区提升;做好与超山—丁山湖综合保护工程、大运河省级现代农业产业园和市级未来乡村共富带的有机衔接,着力构建“一轴六片十线多点”的空间格局。二是推进和美乡村系列创建。深入开展和美乡村建设、清洁城乡等“十大行动”;在清洁乡村通过验收的基础上,启动新一轮“千万工程”项目申报,实施示范村(未来乡村)项目3个、区级特色村4个、数字乡村样板村5个;实施扩面提升项目100个,全域建设和美乡村。三是推进农村建房管理。建房解困在今年完成100%审批、95%开工率的基础上确保明年全面完工,同时加强动态管理。主推集中连片选址,鼓励“多户多联、两户一联”等建房模式。做好农房风貌管控,严格执行农房带图审批制度,实现从建房审批到房屋竣工验收闭环管理。推进农房改善,实施困难家庭厨房、卫生间改造,提升农民居住环境。

(四)在深化强村富农上先行示范

一是发展壮大集体经济。开展新一轮结对帮扶项目,持续推进平台(国有公司)与重点帮促村结对;开展第二轮村级集体存量资产资源盘活行动,计划全年盘活闲置资产40宗,预计全区增加集体经济收入1700万元;实施经营性项目和“村建民用”项目10个以上,总投入5000余万元。二是加快培育强村公司。围绕“运河水乡未来乡村”示范区、美丽乡村共同富裕示范带辐射区域,鼓励村社培育强村公司,打造一批特色鲜明、效益可观的强村公司典型;积极引导片区组团发展,实现强村公司全覆盖。三是促进农民持续增收。加大农民技能和素质培训,夯实增收基础。推进“家门口就业”行动,加大低收入农户帮扶力度,稳步提升农村剩余劳动力就业率。培育壮大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充分发挥示范带动和联农带农作用。推进产业融合,做好“农业+”文章,积极发展多种新型业态,拓宽农民增收渠道。

(五)在推进农业双强上先行示范

一是深化科技强农和机械强农。推进校地、校村、校企全方位共建模式,开展产学研合作项目30个以上;深化“产业+团队+项目+基地”推广应用模式,建设省级科技示范基地2个。深化“1+5+N”农事服务体系,建成省级农事服务中心1个、区域性农事服务中心5个、农事服务站点N个,实现农事服务全覆盖。二是加强农业数字化建设。落实“浙江乡村大脑”“浙农”系列应用贯通;加快数字化产业基地数据融合互通,推动产业数字化转型升级;认定省级数字农业工厂、市级未来农场4家以上,新培育农业数字化生产示范基地4个。三是实施“三农”人才赋能行动。谋划出台新一轮乡村振兴人才政策;争创省级农创客孵化园1个,举办“临平农创圆桌π”活动12期以上;开展经理人年度晾晒业绩大比拼,进一步提升职业经理人乡村运营能力;全年培训农村实用人才5000人次以上,新增农村实用人才300名以上、农创客和乡村工匠100名以上。

(六)在绿色低碳发展上先行示范

一是推进农产品标准化示范创建。争创国家级现代农业全产业链标准化示范基地1个、省级优质农产品基地2个;完成市、区标准化试点项目2个;深化优质农产品基地建设,实施省级水生蔬菜产业技术项目5个。推进全域全量秸秆资源综合利用,年度农作物秸秆综合利用率达到97%以上。二是加强自然资源保护。落实林长制各项工作,推进林长制考核在全市争先进位;加强湿地生态系统修复,推进大运河、丁山河漾、北太漾等湿地保护;深挖区内补充林地资源,推进全区林地占补平衡;健全“人防+物防+技防”三位一体森林防火系统,全面筑牢森林“防火墙”。三是深化国土绿化行动。完成南苑街道省级森林城镇创建,力争到2025年实现省级森林城镇全覆盖;推进“全民义务植树”“国土绿化行动”“千万亩森林质量提升”和“森林城镇创建”,促进森林质量和总量“双提升”。

(七)在高质量水安全保障上先行示范

一是加快水利项目建设。深化全区农业水价改革,实施省级民生实事项目泵闸改造提升35座,争创“五个一百”省市优秀典型案例10个;聚焦小林圩区防洪排涝工程、九沙河新开工程、塘丁超水环境综合整治等水利项目,力争全区完成水利投资4亿元;推进小林圩区防洪排涝工程,力争6月底前一期工程开工建设。二是深化“美丽河湖”创建。围绕“水清、岸绿、河畅、景美”总体目标,持续深入推进全区“美丽河湖”建设,全力争创省、市级美丽河湖,不断擦亮全区河湖生态底色。三是提升水利运管能力。实施66座区级重要水利工程集中管养调度;开展运河二通道沿线水利设施与八堡排涝站联合调度,充分发挥运河二通道防汛泄洪能力;完成菜籽河东闸站省级精品工程创建,完善全区引配水体系,科学调配水资源;严格落实防汛责任制,加强技术支撑和物资储备,确保安全度汛。

(八)在干部队伍建设上先行示范

在局系统开展“三农”干部实干争先“六比六争”行动,不断营造“比着干、赛着干、争着干”的浓厚氛围。一是比思想境界,在积极奉献上争一流。持续巩固深化主题教育成果,把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转化为坚定理想、锤炼党性和指导实践、推动工作的强大力量,不断增强工作责任感和使命感,进一步发扬“三农人”勤于“穿草鞋”、乐于“沾泥土”、甘于“洒汗水”的奉献精神。二是比勇于创新,在敢为人先上争一流。农林干部要树立创新意识,转变工作思路,跳出框架约束,在理念、体制机制、技术上开拓创新,积极争取国家省市各类试点和荣誉,历练敢闯敢试、奋勇争先的胆识,让创新争优成为我们临平农林干部的鲜明特质。三是比实绩实效,在克难攻坚上争一流。进一步完善局综合考核实施办法和干部平时考核办法,开展科站实绩季度亮晒,选树季度之星,推行“全链条”考评机制;持续推进年轻干部“项目领办+一线破难”培养机制,增强解决一线问题能力,在克难攻坚上锤炼干部本领能力。四是比专业技能,在服务基层上争一流。充分发挥专业技术干部自身专长,迭代优化“三联三送三落实”工作机制,深入一线开展技术指导和项目推进,把情况摸清、问题找准、对策提实,确保“事事有回应、件件有落实”,切实提高农民群众获得感和幸福感。五是比执行落实,在真抓实干上争一流。聚焦全年重点任务,一项一项抓落实,一件一件抓落地,切实把“规划图”变成“施工图”,把“时间表”变成“计程表”;继续开展好“千万工程”联系制度和涉农助企服务制度,不断增强干部想干事、能干事、干成事的综合能力。六是比形象塑造,在作风建设上争一流。坚持高标准高要求,主动向先进学习,今天表彰的同志就是我们学习的榜样;加强自身建设,争做勤奋务实的模范,遵纪守规的标杆;同时也要“且行且歌”,注重把成绩亮出来,把声势造起来,把品牌打响来,在“当好桥头堡、建设示范区”中彰显“三农”风采。


分享到:
【打印本页】 【返回顶部】 【关闭窗口】

临平区农业农村局2023年工作总结及2024年工作计划
信息索引号 001008001003021/2024-03103 文件编号
责任部门 区农业农村局 公开形式 主动公开
责任科室 区农业农村局 公开范围 面向社会
成文日期 2024-03-30 公开时限 长期公开

今年以来,区农业农村局(林业水利局)主动融入“大抓发展”主题年活动,聚焦重点任务,狠抓关键环节,补短板、扬优势、谋发展,努力打好乡村振兴硬仗,“三农”工作取得新成效。临平区获评全省美丽乡村示范县、蝉联全省和美乡村(农村人居环境提升)工作优胜县、全省特色产业农业“机器换人”高质量发展先行县,入选全省创意农业试点县、列入全省首批健康养殖和生态养殖示范区创建名单,获杭州市实施乡村振兴战略实绩考核优秀、杭州市水土保持目标责任制考核优秀;农业绿色发展入选全国典型案例并获农业农村部领导批示肯定;区农业农村局获评全省推动农民农村共同富裕成绩突出集体、全省农业“双强”行动成绩突出集体、全省强村富民乡村集成改革工作成绩突出集体、全市农村工作成绩突出集体、全市粮食生产和高标准农田建设成绩突出集体。2023年,全区农村人均可支配收入52610元,同比增长7.1%,位居全市第一、全省前列;城乡居民收入比缩小至1.56;全区集体经济总收入同比增长10.76%,全省率先实现经营性收入120万元以上村全覆盖。

一、2023年特色亮点工作

(一)粮食生产量质效齐升。全年粮食播种面积同比增长21.62%,产量同比增长22.93%,任务完成率分别达165.47%和162.58% ;水稻、小麦亩产再创新高,分别达到983.68公斤、560.26公斤;创建市级以上水稻绿色高产示范方4个,新引进优质高产品种8个,优质稻米面积比例达47.3%。抢抓时间、克服困难圆满完成乔司土地复耕区块2600余亩水稻种植任务。推进“村集体+国有公司+经营主体”流转模式,促进土地规模化、集约化经营,土地流转率达80%。

(二)高效生态农业蓬勃发展。全区打造高效农业示范园10家,形成了康成农业、绿鹰草莓、金色池塘、阿里智慧田园等一批高效生态农业标志性成果。创新开展稻渔共生、藕鳖套养、渔菜循环等新型综合种养,完成综合种养面积5400亩;大力推进设施渔业建设,东湖智慧渔菜工厂年产值可达2600万元。落地市农发智能蔬菜工厂、田立方•临平未来农场等重点项目8个,总投资超9亿元;加速推进太空农业、雾耕农业、循环农业等高效生态农业项目建设。相关经验做法获副省长李岩益批示肯定。

(三)省级园区示范引领。高标准建设大运河省级现代农业园,以枇杷、水稻、水产为三大主导产业,构建“一带一核两区三链多点”空间布局,实施重点项目30个、总投资5.5亿元,目前整体形象进度94%。同时,建立联农带农共富新模式,打造塘栖丁山湖沿线和运河北片两大共富示范集群,培育新型农业经营主体194家,实现园区总产值23亿元。

(四)“千万工程”持续深化。出台深化“千万工程”实施意见,建立区领导联系制度、实施“十大行动”和指挥部实体化运转等四大工作机制。深化丁山湖和运河北片两大核心示范片区建设,启动实施24个村106个组美丽乡村扩面项目,成功创建省级美丽乡村共富示范带1条、省级未来乡村5个、省级特色精品村4个。完成10个城郊结合部村(社)环境综合整治,拆除违建20.35万平方米。启动农村环境大提升“百日攻坚”行动,排查发现问题2.2万个,整改率达99%。

(五)建房解困全面收官。实施“一村一方案”,推进重点村社建房解困,探索实施新农村建设模式、危旧房改造新建模式、统规自建模式等建房解困新路径。建立“一户一策”,聚焦已批未建,开展逐户研判分析,制定解决措施;落实困难家庭帮扶政策,推出“安居贷”等金融产品,确保建房解困真正落地。制定“一镇一图集”,加强农房风貌管控全过程监督指导,每个镇街因地制宜设计10种风格,做到屋顶、外墙、门窗、立面、色彩“五个统一”。落实建房空间与指标,完成建房审批2073户,开工建设1997户,完成审批率100%,开工率95%的目标。

(六)集体经济多元发展。在全省率先开展村级存量资产盘活行动,逐宗筛查村级存量资产资源350宗,梳理出可盘活闲置资产83宗,目前共盘活40宗。实施结对抱团项目29个,总投资20.6亿元,预计村集体年增收1.3亿元。推动市场化+村集体经济集成改革,全区成立强村公司53家、入股村59个,公司年均收益超15万元。以统筹开发、自主开发等模式,推进留用地额度落地,目前已落地2512亩,年收益2.5亿元。实施经营性项目和“村建民用”项目8个,总投资3800余万元。全省率先实现经营性收入120万元以上村全覆盖。相关经验做法获副省长李岩益批示肯定。

(七)“家门口就业”促增收。制定《临平区“家门口就业创业”富农专项行动实施方案》,双向排摸有就业需求农民2334名、招工岗位1260个;举办促就业技能和素质教育培训85期,培训人数4118人次;探索建立“政府+劳务+企业”信息联结机制,定向开发本地公益性和半公益性就业岗位797个;强化“共富工坊”就业带动作用,打造特色“共富工坊”55个,解决农村剩余劳动力就业530人。累计实现农村剩余劳动力就业2401人。相关经验做法入选全市共同富裕示范区优秀案例和《浙里共富》第93期。

(八)“三资”监管创新模式。率先在全省推行村级资产资源“一资一码”,通过二维码登记开展“云监督”,实现村集体“三资”掌中办、实时管、全程督。目前共清理盘点村集体固定资产73亿元,处理各类报废毁损资产超1500万元。开展村级债务防范和化解行动,制定14个超债务警戒线村债务化解方案,实施设置债务警戒、融资审批、动态预警等举措,实现全区村级债务总额在8.72亿元基础上降低13%。相关经验做法获副省长李岩益、时任副市长刘瑸珺批示肯定。

(九)林业水利高质量发展。全面推进林长制、河湖长制,实现区、镇、村三级林长全覆盖;出台全省首个林地占补工作实施意见,推进林地占补平衡;新增百万亩国土绿化200亩,实施千万亩森林质量提升2340亩,创建省级森林城镇、省级美丽河湖和省级生态文化基地各1个、省级“一村万树”示范村2个。实施全区水利重点项目21个,完成投资3.9亿元,民生实事项目完成率167%,进度和质效位居全省前列。科学调配水资源,引配水4.06亿立方米;编制赛区场馆和重要交通节点“一点一策”,圆满完成亚运会水安全保障工作。9个案例入选全省农业水价综合改革优秀案例;积极争创全省农业水价改革优秀区县。

(十)“三农”队伍蓄势赋能。扎实开展主题教育,分层分类抓好党员干部党性思想淬炼;创新打造干部学习品牌“农林思享荟”,举办系列活动10期;出台局综合考核实施办法,推行“全链条”考评制度,建立年轻干部“成长帮带+一线破难”培养机制,锻造高素质农林铁军队伍。实施职业经理人提能强村行动,全省率先探索职业经理人助推乡村发展模式,新招聘职业经理人7名;创新打造“临平农创圆桌π”品牌,开展活动17期。全区农村实用人才总量达1.26万人,高层次人才总量达86名,培育农创客162名。相关经验做法获市委副书记、市长姚高员批示肯定。

二、2024年工作思路

2024年,区农业农村局(林业水利局)将认真贯彻党的二十大“全面推进乡村振兴”、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千万工程”重要指示批示精神,持续锚定打造江南水乡乡村振兴样板、共同富裕示范区样板的目标,抓重点、破难点、创亮点,强化措施、狠抓落实,努力打造具有临平辨识度的“八个先行示范”,全力推进乡村振兴和农民农村共同富裕。2024年,力争实现全区农林牧渔业总产值28亿元,增幅3.5%以上;农林牧渔业增加值17.85亿元,增幅3%以上;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增幅8%以上,低收入农户家庭人均可支配收入增幅10%以上;全区集体经济总收入增幅6%以上,实现经营性收入150万元以上村全覆盖。

(一)在农业有效供给上先行示范

一是保粮食安全。狠抓质量、数量和生态安全。优化粮油生产结构,推行油菜+优质稻、小麦+杂交稻、早稻+蔬菜等种植制度;持续优化晚稻品种,优质水稻种植比例力争突破50%以上;筑牢粮食安全“底线”,预计全年粮食面积达到6.5万亩。落实“五个绿色生产必须制度”、应用五项绿色服务专业流程、推广一套绿色发展管理模式,推进粮油绿色高效发展。二是拓渔业生产。狠抓新型种养、设施渔业和传统模式转型。建设市级“菜篮子”水产基地2个,示范推广新型综合种养临平模式,面积达到1万亩;提高设施渔业规模建设水平,新建杭信村、新宇村设施养殖示范点2个;提升运河甲鱼等传统渔业养殖水平,推广运用土工膜养殖新技术,增加单位面积产出和亩均效益。预计全年实现水产品总量3.2万吨,渔业总产值9.5亿元。三是促果蔬肉增效。狠抓水果、蔬菜和畜牧高质量生产。实施水果精品园改造提升项目3个,选育塘栖枇杷等新品种、新模式5个。推进2个蔬菜工厂建设,预计产量达到3000吨;实施稻菜轮作5000亩,蔬菜总产量达到35万吨以上。深化畜牧业“两化”创建,确保畜牧业产值增长10%以上。

(二)在乡村产业发展上先行示范

一是围绕“千万工程”做好产村互促。完成大运河省级现代农业园区创建,基本形成西部农旅融合区、北部双强研学区、东部共富示范区、南部都市“未来农场”等4大产业区块。大力发展高效生态农业,以工业化思维发展农业产业,加快“果蔬工厂”“鱼工厂”等现代化设施种养殖项目建设。二是围绕品牌创建加快产业链培育。大力实施农业品牌战略,通过抓农产品标准化、绿色化生产,农业品牌培育、营销、推广,促进临平农产品优质优品优价。鼓励农业龙头企业开展本地农产品规模化订单采购,加大精深加工产品开发,逐步完善农业产业链。扶持发展小林黄姜、水生蔬菜等传统特色产业,重点培育发展具有临平农业特色的“土特产”10个。三是围绕产业富美强化“三产”融合。加强农业与工业合作,鼓励工业企业通过投资、合作、结对等方式参与种养殖业、农产品加工和农产品销售,推动工农互促、村企互联、贯通产销。加强农业和文旅产业融合,共同打造具有临平特色的农文旅精品游线。推进大运河和美共富带建设,鼓励农业经营主体参与乡村研学基地、农文旅休闲基地等建设,点亮乡村“假日经济”“庭院经济”“夜经济”,形成多主体参与、多业态打造、多要素发力、多模式推进、多机制联结产业融合发展体系。

(三)在和美乡村创建上先行示范

一是打造大运河文化带和美共富廊道。实施大运河及二通道沿线综合整治,推动两大美丽乡村核心圈示范片区提升;做好与超山—丁山湖综合保护工程、大运河省级现代农业产业园和市级未来乡村共富带的有机衔接,着力构建“一轴六片十线多点”的空间格局。二是推进和美乡村系列创建。深入开展和美乡村建设、清洁城乡等“十大行动”;在清洁乡村通过验收的基础上,启动新一轮“千万工程”项目申报,实施示范村(未来乡村)项目3个、区级特色村4个、数字乡村样板村5个;实施扩面提升项目100个,全域建设和美乡村。三是推进农村建房管理。建房解困在今年完成100%审批、95%开工率的基础上确保明年全面完工,同时加强动态管理。主推集中连片选址,鼓励“多户多联、两户一联”等建房模式。做好农房风貌管控,严格执行农房带图审批制度,实现从建房审批到房屋竣工验收闭环管理。推进农房改善,实施困难家庭厨房、卫生间改造,提升农民居住环境。

(四)在深化强村富农上先行示范

一是发展壮大集体经济。开展新一轮结对帮扶项目,持续推进平台(国有公司)与重点帮促村结对;开展第二轮村级集体存量资产资源盘活行动,计划全年盘活闲置资产40宗,预计全区增加集体经济收入1700万元;实施经营性项目和“村建民用”项目10个以上,总投入5000余万元。二是加快培育强村公司。围绕“运河水乡未来乡村”示范区、美丽乡村共同富裕示范带辐射区域,鼓励村社培育强村公司,打造一批特色鲜明、效益可观的强村公司典型;积极引导片区组团发展,实现强村公司全覆盖。三是促进农民持续增收。加大农民技能和素质培训,夯实增收基础。推进“家门口就业”行动,加大低收入农户帮扶力度,稳步提升农村剩余劳动力就业率。培育壮大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充分发挥示范带动和联农带农作用。推进产业融合,做好“农业+”文章,积极发展多种新型业态,拓宽农民增收渠道。

(五)在推进农业双强上先行示范

一是深化科技强农和机械强农。推进校地、校村、校企全方位共建模式,开展产学研合作项目30个以上;深化“产业+团队+项目+基地”推广应用模式,建设省级科技示范基地2个。深化“1+5+N”农事服务体系,建成省级农事服务中心1个、区域性农事服务中心5个、农事服务站点N个,实现农事服务全覆盖。二是加强农业数字化建设。落实“浙江乡村大脑”“浙农”系列应用贯通;加快数字化产业基地数据融合互通,推动产业数字化转型升级;认定省级数字农业工厂、市级未来农场4家以上,新培育农业数字化生产示范基地4个。三是实施“三农”人才赋能行动。谋划出台新一轮乡村振兴人才政策;争创省级农创客孵化园1个,举办“临平农创圆桌π”活动12期以上;开展经理人年度晾晒业绩大比拼,进一步提升职业经理人乡村运营能力;全年培训农村实用人才5000人次以上,新增农村实用人才300名以上、农创客和乡村工匠100名以上。

(六)在绿色低碳发展上先行示范

一是推进农产品标准化示范创建。争创国家级现代农业全产业链标准化示范基地1个、省级优质农产品基地2个;完成市、区标准化试点项目2个;深化优质农产品基地建设,实施省级水生蔬菜产业技术项目5个。推进全域全量秸秆资源综合利用,年度农作物秸秆综合利用率达到97%以上。二是加强自然资源保护。落实林长制各项工作,推进林长制考核在全市争先进位;加强湿地生态系统修复,推进大运河、丁山河漾、北太漾等湿地保护;深挖区内补充林地资源,推进全区林地占补平衡;健全“人防+物防+技防”三位一体森林防火系统,全面筑牢森林“防火墙”。三是深化国土绿化行动。完成南苑街道省级森林城镇创建,力争到2025年实现省级森林城镇全覆盖;推进“全民义务植树”“国土绿化行动”“千万亩森林质量提升”和“森林城镇创建”,促进森林质量和总量“双提升”。

(七)在高质量水安全保障上先行示范

一是加快水利项目建设。深化全区农业水价改革,实施省级民生实事项目泵闸改造提升35座,争创“五个一百”省市优秀典型案例10个;聚焦小林圩区防洪排涝工程、九沙河新开工程、塘丁超水环境综合整治等水利项目,力争全区完成水利投资4亿元;推进小林圩区防洪排涝工程,力争6月底前一期工程开工建设。二是深化“美丽河湖”创建。围绕“水清、岸绿、河畅、景美”总体目标,持续深入推进全区“美丽河湖”建设,全力争创省、市级美丽河湖,不断擦亮全区河湖生态底色。三是提升水利运管能力。实施66座区级重要水利工程集中管养调度;开展运河二通道沿线水利设施与八堡排涝站联合调度,充分发挥运河二通道防汛泄洪能力;完成菜籽河东闸站省级精品工程创建,完善全区引配水体系,科学调配水资源;严格落实防汛责任制,加强技术支撑和物资储备,确保安全度汛。

(八)在干部队伍建设上先行示范

在局系统开展“三农”干部实干争先“六比六争”行动,不断营造“比着干、赛着干、争着干”的浓厚氛围。一是比思想境界,在积极奉献上争一流。持续巩固深化主题教育成果,把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转化为坚定理想、锤炼党性和指导实践、推动工作的强大力量,不断增强工作责任感和使命感,进一步发扬“三农人”勤于“穿草鞋”、乐于“沾泥土”、甘于“洒汗水”的奉献精神。二是比勇于创新,在敢为人先上争一流。农林干部要树立创新意识,转变工作思路,跳出框架约束,在理念、体制机制、技术上开拓创新,积极争取国家省市各类试点和荣誉,历练敢闯敢试、奋勇争先的胆识,让创新争优成为我们临平农林干部的鲜明特质。三是比实绩实效,在克难攻坚上争一流。进一步完善局综合考核实施办法和干部平时考核办法,开展科站实绩季度亮晒,选树季度之星,推行“全链条”考评机制;持续推进年轻干部“项目领办+一线破难”培养机制,增强解决一线问题能力,在克难攻坚上锤炼干部本领能力。四是比专业技能,在服务基层上争一流。充分发挥专业技术干部自身专长,迭代优化“三联三送三落实”工作机制,深入一线开展技术指导和项目推进,把情况摸清、问题找准、对策提实,确保“事事有回应、件件有落实”,切实提高农民群众获得感和幸福感。五是比执行落实,在真抓实干上争一流。聚焦全年重点任务,一项一项抓落实,一件一件抓落地,切实把“规划图”变成“施工图”,把“时间表”变成“计程表”;继续开展好“千万工程”联系制度和涉农助企服务制度,不断增强干部想干事、能干事、干成事的综合能力。六是比形象塑造,在作风建设上争一流。坚持高标准高要求,主动向先进学习,今天表彰的同志就是我们学习的榜样;加强自身建设,争做勤奋务实的模范,遵纪守规的标杆;同时也要“且行且歌”,注重把成绩亮出来,把声势造起来,把品牌打响来,在“当好桥头堡、建设示范区”中彰显“三农”风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