吴昌硕大师四世孙、吴昌硕文化艺术基金会理事长吴超接受临平区融媒体记者采访。 |
本报讯 (记者 周铭 潘锦) 谷雨过后,空气中弥漫着春的湿润,让超山满眼的绿色显得越发娇嫩,在这里,一场艺术讲座《超山文化讲堂》如约而至,吸引了众多专家和爱好者慕名前来。
吴超先生侃侃而谈,令听者们渐渐走入海派书画艺术的海洋,沉浸在海派书画领袖吴昌硕大师的艺术世界。吴超先生是吴昌硕大师四世孙、吴昌硕文化艺术基金会理事长,此次来到超山是参加吴昌硕诞辰180周年系列纪念活动,在超山的这两天里,吴超对超山的生态环境赞叹有加。
讲座结束后,吴超接受了记者的采访,话题自然离不开吴昌硕先生,离不开超山,他还给我们讲述了早年学习书画艺术的故事。
幼年学艺自成一体
出生于1952年的吴超,自小和祖父吴东迈、父亲吴长邺生活在一起。从7岁开始,就在祖父、父亲的指导下学习书法。“那时候还小,并不懂得书法的意义。”吴超说,后来,随着学习的深入,他渐渐爱上了书法。
16岁那年,吴超进入纸箱厂工作,一次事故让他的右手受了伤,无法伸直,更无法握笔。面对这样的打击,已经深深喜欢上书法的吴超并没有因此放弃,他一方面积极接受治疗,另一方面忍痛进行复健,在不懈努力和坚持下,他终于再次拿起了笔,并把空闲时间都花在了钻研书法技艺上。
后来,他在当代著名书画家王个簃的指导下学习金文石鼓书体。在王个簃先生看来,吴超虽是吴昌硕大师的重孙,但勤奋好学、虚心求教,除了极好地掌握吴门的石鼓笔法,他还在练习书法过程中学习当代多人书风的精髓之处,逐步形成了自己独特的书法风格。
1988年,吴超赴日本留学交流,从此走上了向世界宣传和推广中国文化、海派艺术和吴昌硕艺术成就的文化之旅。
耳闻目染爱上超山
作为吴昌硕先生的重孙,吴超是听着大师的故事长大的。随着年龄的增长,他也从听故事的人成了讲故事的人。
吴超告诉记者,吴昌硕先生对梅花情有独钟,而先生与超山的缘分也源自于梅花。先生83岁时来到超山,一见宋梅便喜欢上了这里,同时还决定把超山作为自己的长眠之地。“其实那时曾祖父已经在老家安吉选好了墓地,但是老人家被超山的梅花深深地吸引,决定要与梅花常相伴。”吴超回忆道。
在吴超看来,吴昌硕先生之所以喜欢超山,是因为那令人难以忘怀的梅海,以及超山深厚的文化底蕴。“其实,我一生下来就与超山结缘了!”吴超告诉记者,他的名字是祖父起的,之所以起名“超”,也是对超山的一种精神寄托。
当年,吴昌硕先生因为超山的梅、超山的美而流连忘返,近年来,临平区委区政府非常重视超山的开发与保护,花大力气再现“十里梅花香雪海”的盛景,如今,超山的生态环境也越来越好。
让更多人爱上传统文化
今年是吴昌硕先生诞辰180周年,一场名为“化为天下春——吴昌硕与中国近代艺术史的变革”特展在超山大明堂举行。本次特展通过“实物展品+媒体展品”的形式,讲述吴昌硕与中国近代艺术的变革,解读吴昌硕的作品及其深远影响。吴超告诉记者,这个展览的形式很新颖,运用现代化的电子设备,为传统文化赋予了新意,这样的方式很受年轻人的喜爱,对中国传统文化的推广和传承有着积极意义。
吴超在勤奋创作的同时,还致力于传统文化的推广与传播,特别是积极向海外宣传和推广海派艺术。现在,不仅在日本等亚洲国家有了很多海派文化的粉丝,还与美国、澳大利亚、挪威的艺术家们有了更多的交流。“我们要让大家知道,世界艺术殿堂不仅有毕加索,还有中国的传统艺术,这也体现了我们的文化自信。”吴超说道。
近年来,临平区聚焦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推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的重要指示,赓续历史文脉塑标识,奋力打造区域文化新高地。2023年,临平区人民政府与西泠印社社务委员会完成战略签约,并在超山设立“西泠印社名家工作室”。
在吴超看来,临平区就是要充分利用超山的生态优势和文化特色,做好宣传和推广文章,从而推动区域文化和旅游产业高质量发展。
当前,临平区全面推进超山-丁山湖综合保护工程建设,重点开展文化展陈提升项目,通过对吴昌硕纪念馆、潘天寿纪念馆、浮香阁、问心馆四大展区的提升改造和有机串联,积极打造超山大明堂历史文化展示馆,以“文化+”赋能,进一步擦亮“名山名湖名镇”特色文旅地标,促进区域社会经济生态可持续发展。未来,游客不仅能在超山观梅赏景,也可在这里触摸历史底蕴、人文气息,一同“再造超山”。
分享到: |
吴昌硕大师四世孙、吴昌硕文化艺术基金会理事长吴超接受临平区融媒体记者采访。 |
本报讯 (记者 周铭 潘锦) 谷雨过后,空气中弥漫着春的湿润,让超山满眼的绿色显得越发娇嫩,在这里,一场艺术讲座《超山文化讲堂》如约而至,吸引了众多专家和爱好者慕名前来。
吴超先生侃侃而谈,令听者们渐渐走入海派书画艺术的海洋,沉浸在海派书画领袖吴昌硕大师的艺术世界。吴超先生是吴昌硕大师四世孙、吴昌硕文化艺术基金会理事长,此次来到超山是参加吴昌硕诞辰180周年系列纪念活动,在超山的这两天里,吴超对超山的生态环境赞叹有加。
讲座结束后,吴超接受了记者的采访,话题自然离不开吴昌硕先生,离不开超山,他还给我们讲述了早年学习书画艺术的故事。
幼年学艺自成一体
出生于1952年的吴超,自小和祖父吴东迈、父亲吴长邺生活在一起。从7岁开始,就在祖父、父亲的指导下学习书法。“那时候还小,并不懂得书法的意义。”吴超说,后来,随着学习的深入,他渐渐爱上了书法。
16岁那年,吴超进入纸箱厂工作,一次事故让他的右手受了伤,无法伸直,更无法握笔。面对这样的打击,已经深深喜欢上书法的吴超并没有因此放弃,他一方面积极接受治疗,另一方面忍痛进行复健,在不懈努力和坚持下,他终于再次拿起了笔,并把空闲时间都花在了钻研书法技艺上。
后来,他在当代著名书画家王个簃的指导下学习金文石鼓书体。在王个簃先生看来,吴超虽是吴昌硕大师的重孙,但勤奋好学、虚心求教,除了极好地掌握吴门的石鼓笔法,他还在练习书法过程中学习当代多人书风的精髓之处,逐步形成了自己独特的书法风格。
1988年,吴超赴日本留学交流,从此走上了向世界宣传和推广中国文化、海派艺术和吴昌硕艺术成就的文化之旅。
耳闻目染爱上超山
作为吴昌硕先生的重孙,吴超是听着大师的故事长大的。随着年龄的增长,他也从听故事的人成了讲故事的人。
吴超告诉记者,吴昌硕先生对梅花情有独钟,而先生与超山的缘分也源自于梅花。先生83岁时来到超山,一见宋梅便喜欢上了这里,同时还决定把超山作为自己的长眠之地。“其实那时曾祖父已经在老家安吉选好了墓地,但是老人家被超山的梅花深深地吸引,决定要与梅花常相伴。”吴超回忆道。
在吴超看来,吴昌硕先生之所以喜欢超山,是因为那令人难以忘怀的梅海,以及超山深厚的文化底蕴。“其实,我一生下来就与超山结缘了!”吴超告诉记者,他的名字是祖父起的,之所以起名“超”,也是对超山的一种精神寄托。
当年,吴昌硕先生因为超山的梅、超山的美而流连忘返,近年来,临平区委区政府非常重视超山的开发与保护,花大力气再现“十里梅花香雪海”的盛景,如今,超山的生态环境也越来越好。
让更多人爱上传统文化
今年是吴昌硕先生诞辰180周年,一场名为“化为天下春——吴昌硕与中国近代艺术史的变革”特展在超山大明堂举行。本次特展通过“实物展品+媒体展品”的形式,讲述吴昌硕与中国近代艺术的变革,解读吴昌硕的作品及其深远影响。吴超告诉记者,这个展览的形式很新颖,运用现代化的电子设备,为传统文化赋予了新意,这样的方式很受年轻人的喜爱,对中国传统文化的推广和传承有着积极意义。
吴超在勤奋创作的同时,还致力于传统文化的推广与传播,特别是积极向海外宣传和推广海派艺术。现在,不仅在日本等亚洲国家有了很多海派文化的粉丝,还与美国、澳大利亚、挪威的艺术家们有了更多的交流。“我们要让大家知道,世界艺术殿堂不仅有毕加索,还有中国的传统艺术,这也体现了我们的文化自信。”吴超说道。
近年来,临平区聚焦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推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的重要指示,赓续历史文脉塑标识,奋力打造区域文化新高地。2023年,临平区人民政府与西泠印社社务委员会完成战略签约,并在超山设立“西泠印社名家工作室”。
在吴超看来,临平区就是要充分利用超山的生态优势和文化特色,做好宣传和推广文章,从而推动区域文化和旅游产业高质量发展。
当前,临平区全面推进超山-丁山湖综合保护工程建设,重点开展文化展陈提升项目,通过对吴昌硕纪念馆、潘天寿纪念馆、浮香阁、问心馆四大展区的提升改造和有机串联,积极打造超山大明堂历史文化展示馆,以“文化+”赋能,进一步擦亮“名山名湖名镇”特色文旅地标,促进区域社会经济生态可持续发展。未来,游客不仅能在超山观梅赏景,也可在这里触摸历史底蕴、人文气息,一同“再造超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