尊敬的张红霞委员:
您好!《关于加强我区青少年心理健康促进的建议》已收悉。非常感谢对我区卫生健康工作的关心与支持,下面我们就您的提案答复如下:
我区高度重视青少年心理健康问题,在体系建设、人才队伍建设及心理健康服务等方面开展了多项举措,具体如下。
一、持续完善青少年心理服务体系建设
1.开展儿童青少年心理健康诊疗(促进)中心建设。在临平区中西医结合医院建设儿童青少年心理健康诊疗(促进)中心分中心,根据分中心建设标准,投入30余万元用于软硬件提升改造,并于2023年10月25日顺利通过市级验收。重点实施三项工作:一是强化心理服务团队能级。组织心理队伍专题培训11场、现场督导4场;组织63人参加2023年秋季中国科学院心理咨询师培训全国统一考试,进一步储备工作力量。目前分中心心理咨询团队人员达50人,比2022年增长40%。二是强化青少年专科服务能级。设立青少年心理咨询专科门诊,为青少年提供个性化心理健康服务。2023年累计为青少年及家长提供心理健康服务600余次。三是强化心理健康宣教能级。2023年印发《临平区阳光青少年心理健康手册》;制作6条青少年心理健康系列短视频;实施“双百”健康教育进校园活动,开展家庭教育指导讲座20余场。
2.开展青少年阳光成长驿站建设。依托区青少年宫为总站,建设覆盖全区各镇街的青少年阳光成长驿站,制定驿站建设指南。各站精心打造心理疏导、家庭互动、亲子沙龙等活动内容。去年以来,共接受诊疗式心理疏导210人次。举办情绪管理亲子训练营等活动70余场,创新开设“12355·阳光直播间”,在寒暑假等特定节点,邀请心理健康教育专家直播授课,覆盖青少年2万余人次。
3.实施心理辅导站标准化建设。全区中小学已创建省级标准化心理辅导站53个、省级心理健康教育示范点11个,落实专人担任辅导站站长,负责日常工作。
二、加强心理健康服务人才队伍建设
1.强化卫生专业队伍建设。区卫健局印发了《关于加强区卫健系统心理咨询师队伍建设的通知》,鼓励有意向医务人员积极参加心理咨询师培训班,每年对不少于30名已获得心理咨询师资格人员进行进阶培训,计划三年培养具有独立开展心理咨询服务人员100人。同时注重队伍的家庭心理咨询能力提升,每年邀请省市家庭心理咨询专家开设特家庭咨询培训,不断提升我区家庭心理咨询队伍能力。
2.打造青少年事务专职工作者队伍。我区于2022年在全省率先实现青少年事务专职工作者社区全覆盖,现有各类专兼职青少年事务工作者183名,通过明确责任清单、召开月度例会、开展专题培训,累积开展结对帮扶35人,关爱走访500余人次,打通服务青少年的“最后一公里”。
3.配齐配强心理教师队伍。持续加强学校心理教师队伍建设,通过硬性要求及鼓励自愿并重的模式,不断扩大学校心理教师队伍规模。现有持证教师7432人,其中A证24人、B证252人、C证7086人;中小学心理教师配备率超90%。
三、优质开展青少年心理健康服务
1.打造一条热线。2022年起,我区整合现有12355青少年服务热线、19357335296心理援助等多路热线,28名专业心理咨询师组持续坐镇心理健康援助热线,全天候实时接听,线上“把脉问诊”,实现24小时专业咨询、转介、处置一号直达。2023年共接听青少年及家长心理咨询566人次,转介线下咨询149人次、医疗诊治77人次。
2.探索“医教融合”高危个案干预帮扶机制。为进一步健全我区儿童青少年心理健康服务体系,充分发挥“家庭-学校-社会-医院”多方协同机制作用,与区教育局联合印发《关于进一步加强临平区儿童青少年心理疾病防治工作的通知》(临卫健〔2023〕35号),从健全医校协作机制、强化信息互通流转、提升综合服务能力、提高校园识别处理能力、强化危机干预协同处置、发挥社区社会作用等方面对全区青少年心理健康服务提出了明确要求,2023年定向上报教育局高危青少年预警信息60余起,所有预警信息均得到有效闭环处置。开展校园巡诊工作,累计开展校园巡诊3场,覆盖学校17所,精准帮扶学生缓解心理问题88人次,专题指导学校心理老师、班主任等108人次,累计学生个案服务40人次;为切实提升学生家长亲子沟通和理解能力,在临平五小探索开展父母技能研修班,为学生家长传授亲自沟通技巧,实施专题情景式培训和重点特色沟通个案案例分析。
3.创设家校社协同教育课堂。以“家有爱”家校社协同育人项目为抓手,创设家庭教育新模式,通过开设亲子沟通课、智慧父母课堂等指导父母提升家庭教育水平;打造“临听900”父母课堂,邀请区内家庭教育名师录制900秒亲子教育视频31个。
四、心理咨询相关医保政策解读
1.根据《浙江省基本医疗保险医疗服务项目》(2021版),精神心理卫生有三大类共368个收费项目(包括精神科量表测查、精神科特殊检查、精神科治疗),其中儿童抑郁障碍自评量表、首诊精神科检查等属于甲类医疗服务项目,已纳入医保支付范围,按基本医疗保险有关规定支付。
2.根据《杭州市基人民政府关于印发杭州市基本医疗保障办法的通知》(杭政[2020]56号),杭州市已经将情感性精神病(包括有抑郁症,躁狂症,双相情感障碍等)纳入规定病种的管理范围,参保人员可持相应专科医院或三级医疗机构中相应专科出具的有关医疗证明,按规定办理规定病种备案手续后,在一个结算年度内,发生的规定病种门诊费用按住院医疗费用进行结算,不设住院起付线。
3.平常的心理咨询收费项目为自费45元/次,涵盖了不同人群,包括青少年。根据浙医保联发〔2021〕21号文件,《省级公立医院自主定价的医疗服务项目》中,有一项“心理治疗:属于特需项目,医疗机构可以自主定价。
五、下一步工作
根据张委员的意见建议,结合我区的实际情况,我局与区教育局、团区委等单位进行了进一步的研究和分析,拟定了以下三个方面的工作内容作为下一步的工作计划,不断推进我区家庭心理健康服务。
(一)持续推进青少年心理服务体系建设。
一是区卫健局与教育局、团区委、区妇联深度合作,将针对儿童青少年心理特点,面向教育系统师生及家长,全新打造600平方米临平区青少年成长支持中心,旨在整合心理服务资源、提升心理帮扶能力,为我区中小学生提供心理咨询、干预、诊疗等心理援助通道,为教师、家长提供心理督导、心理沙龙等专题心理培训。二是通过分区青少年心理健康诊疗(促进)中心建设,带动临平区其他医共体单位的儿童青少年心理咨询门诊建设,努力为儿童青少年提供更多的咨询通道。三是丰富阳光成长驿站的活动,力争打通服务青少年的“最后一公里”。
(二)持续加强青少年心理健康服务人才队伍建设。
一是在卫生专业队伍建设方面,将继续推进心理咨询队伍建设三年行动方案,不断扩大卫生专业队伍规模。持续每年开办各类心理咨询相关专业培训班,在扩大队伍规模的同时,提升队伍服务能力。二是在青少年事务工作者队伍建设方面,通过开展专题培训、召开月度工作例会等方式,抓实抓好青少年事务工作者队伍。三是在心理教师队伍建设方面,将重点加强心理B证的培训,在实现心理C证全员覆盖的基础上,继续提升学校教师专业水平。
(三)提质青少年心理健康服务。
一是深化省市合作。通过区精卫中心与市七医院的深度合作,实施医、教、研全方位紧密合作,努力打造一批区域性重点专科,增强精神卫生领域疑难重症诊治和临床科研能力,让临平区老百姓在家门口就享受一流的精神卫生服务。针对青少年分中心,将进一步强化跟师带徒机制,争取市七青少年返校评估试点能在我区分中心实践。二是深化医校合作。加强与学校儿童青少年心理健康条线工作的互动联系,通过定岗、定点、定量的工作模式,使医共体与学校联系形式更加固定、对象更加明确、责任更加明晰,在信息互通、病例转介、返校评估等各方面都能有效衔接。三是全面实施百千万工程。精神卫生“百千万”服务基层行活动是今年省市精神卫生的重点工程项目,主要是针对重点人群、重点场所开展定向帮扶。青少年和学校是重点人群和重点场所的重要组成部分。2024年将利用“百千万”活动契机,利用好省市专家大咖资源,重点开展10名以上青少年的访视服务、1所小学的定点帮扶。四是重点关注青少年个体及家庭咨询服务。重点关注厌学、休学、霸凌、留守等四类特殊问题的青少年,开展及时的危机干预、心理评估、个体及家庭心理咨询服务,做好重点个案跟踪服务。五是加强青少年心理健康知识科普。推广热线海报、发放热线咨询联系卡及科普小册子,每月线上推送亲子教育、家庭关系、人际沟通等青少年心理健康科普知识,举办各类心理健康文创类宣传活动,进一步提升青少年及家长心理健康知识普及率和知晓率。
最后,再次感谢您对我区卫生健康事业的关心,希望在今后的工作中能一如既往的关注、支持我区健康促进工作。
分享到: |
政民互动 > | 政协提案 > |
尊敬的张红霞委员:
您好!《关于加强我区青少年心理健康促进的建议》已收悉。非常感谢对我区卫生健康工作的关心与支持,下面我们就您的提案答复如下:
我区高度重视青少年心理健康问题,在体系建设、人才队伍建设及心理健康服务等方面开展了多项举措,具体如下。
一、持续完善青少年心理服务体系建设
1.开展儿童青少年心理健康诊疗(促进)中心建设。在临平区中西医结合医院建设儿童青少年心理健康诊疗(促进)中心分中心,根据分中心建设标准,投入30余万元用于软硬件提升改造,并于2023年10月25日顺利通过市级验收。重点实施三项工作:一是强化心理服务团队能级。组织心理队伍专题培训11场、现场督导4场;组织63人参加2023年秋季中国科学院心理咨询师培训全国统一考试,进一步储备工作力量。目前分中心心理咨询团队人员达50人,比2022年增长40%。二是强化青少年专科服务能级。设立青少年心理咨询专科门诊,为青少年提供个性化心理健康服务。2023年累计为青少年及家长提供心理健康服务600余次。三是强化心理健康宣教能级。2023年印发《临平区阳光青少年心理健康手册》;制作6条青少年心理健康系列短视频;实施“双百”健康教育进校园活动,开展家庭教育指导讲座20余场。
2.开展青少年阳光成长驿站建设。依托区青少年宫为总站,建设覆盖全区各镇街的青少年阳光成长驿站,制定驿站建设指南。各站精心打造心理疏导、家庭互动、亲子沙龙等活动内容。去年以来,共接受诊疗式心理疏导210人次。举办情绪管理亲子训练营等活动70余场,创新开设“12355·阳光直播间”,在寒暑假等特定节点,邀请心理健康教育专家直播授课,覆盖青少年2万余人次。
3.实施心理辅导站标准化建设。全区中小学已创建省级标准化心理辅导站53个、省级心理健康教育示范点11个,落实专人担任辅导站站长,负责日常工作。
二、加强心理健康服务人才队伍建设
1.强化卫生专业队伍建设。区卫健局印发了《关于加强区卫健系统心理咨询师队伍建设的通知》,鼓励有意向医务人员积极参加心理咨询师培训班,每年对不少于30名已获得心理咨询师资格人员进行进阶培训,计划三年培养具有独立开展心理咨询服务人员100人。同时注重队伍的家庭心理咨询能力提升,每年邀请省市家庭心理咨询专家开设特家庭咨询培训,不断提升我区家庭心理咨询队伍能力。
2.打造青少年事务专职工作者队伍。我区于2022年在全省率先实现青少年事务专职工作者社区全覆盖,现有各类专兼职青少年事务工作者183名,通过明确责任清单、召开月度例会、开展专题培训,累积开展结对帮扶35人,关爱走访500余人次,打通服务青少年的“最后一公里”。
3.配齐配强心理教师队伍。持续加强学校心理教师队伍建设,通过硬性要求及鼓励自愿并重的模式,不断扩大学校心理教师队伍规模。现有持证教师7432人,其中A证24人、B证252人、C证7086人;中小学心理教师配备率超90%。
三、优质开展青少年心理健康服务
1.打造一条热线。2022年起,我区整合现有12355青少年服务热线、19357335296心理援助等多路热线,28名专业心理咨询师组持续坐镇心理健康援助热线,全天候实时接听,线上“把脉问诊”,实现24小时专业咨询、转介、处置一号直达。2023年共接听青少年及家长心理咨询566人次,转介线下咨询149人次、医疗诊治77人次。
2.探索“医教融合”高危个案干预帮扶机制。为进一步健全我区儿童青少年心理健康服务体系,充分发挥“家庭-学校-社会-医院”多方协同机制作用,与区教育局联合印发《关于进一步加强临平区儿童青少年心理疾病防治工作的通知》(临卫健〔2023〕35号),从健全医校协作机制、强化信息互通流转、提升综合服务能力、提高校园识别处理能力、强化危机干预协同处置、发挥社区社会作用等方面对全区青少年心理健康服务提出了明确要求,2023年定向上报教育局高危青少年预警信息60余起,所有预警信息均得到有效闭环处置。开展校园巡诊工作,累计开展校园巡诊3场,覆盖学校17所,精准帮扶学生缓解心理问题88人次,专题指导学校心理老师、班主任等108人次,累计学生个案服务40人次;为切实提升学生家长亲子沟通和理解能力,在临平五小探索开展父母技能研修班,为学生家长传授亲自沟通技巧,实施专题情景式培训和重点特色沟通个案案例分析。
3.创设家校社协同教育课堂。以“家有爱”家校社协同育人项目为抓手,创设家庭教育新模式,通过开设亲子沟通课、智慧父母课堂等指导父母提升家庭教育水平;打造“临听900”父母课堂,邀请区内家庭教育名师录制900秒亲子教育视频31个。
四、心理咨询相关医保政策解读
1.根据《浙江省基本医疗保险医疗服务项目》(2021版),精神心理卫生有三大类共368个收费项目(包括精神科量表测查、精神科特殊检查、精神科治疗),其中儿童抑郁障碍自评量表、首诊精神科检查等属于甲类医疗服务项目,已纳入医保支付范围,按基本医疗保险有关规定支付。
2.根据《杭州市基人民政府关于印发杭州市基本医疗保障办法的通知》(杭政[2020]56号),杭州市已经将情感性精神病(包括有抑郁症,躁狂症,双相情感障碍等)纳入规定病种的管理范围,参保人员可持相应专科医院或三级医疗机构中相应专科出具的有关医疗证明,按规定办理规定病种备案手续后,在一个结算年度内,发生的规定病种门诊费用按住院医疗费用进行结算,不设住院起付线。
3.平常的心理咨询收费项目为自费45元/次,涵盖了不同人群,包括青少年。根据浙医保联发〔2021〕21号文件,《省级公立医院自主定价的医疗服务项目》中,有一项“心理治疗:属于特需项目,医疗机构可以自主定价。
五、下一步工作
根据张委员的意见建议,结合我区的实际情况,我局与区教育局、团区委等单位进行了进一步的研究和分析,拟定了以下三个方面的工作内容作为下一步的工作计划,不断推进我区家庭心理健康服务。
(一)持续推进青少年心理服务体系建设。
一是区卫健局与教育局、团区委、区妇联深度合作,将针对儿童青少年心理特点,面向教育系统师生及家长,全新打造600平方米临平区青少年成长支持中心,旨在整合心理服务资源、提升心理帮扶能力,为我区中小学生提供心理咨询、干预、诊疗等心理援助通道,为教师、家长提供心理督导、心理沙龙等专题心理培训。二是通过分区青少年心理健康诊疗(促进)中心建设,带动临平区其他医共体单位的儿童青少年心理咨询门诊建设,努力为儿童青少年提供更多的咨询通道。三是丰富阳光成长驿站的活动,力争打通服务青少年的“最后一公里”。
(二)持续加强青少年心理健康服务人才队伍建设。
一是在卫生专业队伍建设方面,将继续推进心理咨询队伍建设三年行动方案,不断扩大卫生专业队伍规模。持续每年开办各类心理咨询相关专业培训班,在扩大队伍规模的同时,提升队伍服务能力。二是在青少年事务工作者队伍建设方面,通过开展专题培训、召开月度工作例会等方式,抓实抓好青少年事务工作者队伍。三是在心理教师队伍建设方面,将重点加强心理B证的培训,在实现心理C证全员覆盖的基础上,继续提升学校教师专业水平。
(三)提质青少年心理健康服务。
一是深化省市合作。通过区精卫中心与市七医院的深度合作,实施医、教、研全方位紧密合作,努力打造一批区域性重点专科,增强精神卫生领域疑难重症诊治和临床科研能力,让临平区老百姓在家门口就享受一流的精神卫生服务。针对青少年分中心,将进一步强化跟师带徒机制,争取市七青少年返校评估试点能在我区分中心实践。二是深化医校合作。加强与学校儿童青少年心理健康条线工作的互动联系,通过定岗、定点、定量的工作模式,使医共体与学校联系形式更加固定、对象更加明确、责任更加明晰,在信息互通、病例转介、返校评估等各方面都能有效衔接。三是全面实施百千万工程。精神卫生“百千万”服务基层行活动是今年省市精神卫生的重点工程项目,主要是针对重点人群、重点场所开展定向帮扶。青少年和学校是重点人群和重点场所的重要组成部分。2024年将利用“百千万”活动契机,利用好省市专家大咖资源,重点开展10名以上青少年的访视服务、1所小学的定点帮扶。四是重点关注青少年个体及家庭咨询服务。重点关注厌学、休学、霸凌、留守等四类特殊问题的青少年,开展及时的危机干预、心理评估、个体及家庭心理咨询服务,做好重点个案跟踪服务。五是加强青少年心理健康知识科普。推广热线海报、发放热线咨询联系卡及科普小册子,每月线上推送亲子教育、家庭关系、人际沟通等青少年心理健康科普知识,举办各类心理健康文创类宣传活动,进一步提升青少年及家长心理健康知识普及率和知晓率。
最后,再次感谢您对我区卫生健康事业的关心,希望在今后的工作中能一如既往的关注、支持我区健康促进工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