陆文宝的眼神中透露着坚定
开栏语
悠悠运河,碧波依旧;千年文脉,延绵不休。为更好地了解运河历史、感知运河文化,临平区融媒体中心推出“古运新生”大运河申遗十周年特别报道,对话工作、生活与大运河息息相关的运河人,寻访一段申遗故事、走进一个运河人家、探寻一丝水乡回忆。他们也将用步履丈量土地,以行动感知物存,全面系统地介绍以大运河为核心的历史文化资源,带着我们步入一条精彩纷呈的运河文化长廊。
(记者 潘锦 周铭) 2014年6月22日,对于生活在运河边的人来说,是个值得纪念的大日子。当地时间9时33分,在卡塔尔首都多哈第38届世界遗产委员会大会现场,关于中国大运河项目的审议正式开始。
主席台后方的大屏幕上,塘栖广济桥的照片如一道彩虹横跨大运河两岸。在大后方,不少参与其中的人心潮澎湃,现任临平博物馆首席专家、时任余杭博物馆馆长的陆文宝便是其中之一。
“很兴奋,对‘成功’二字我们胸有成竹。”回想当年一幕,陆文宝仍激动不已。在临平博物馆里,一条仿古的塘栖老街藏在深处,连廊商铺大开、玲珑灯挂,南北货物、蚕桑织物往来不断,屋檐、瓦舍、拱桥及流水在夜色中交织成画,繁华之景恍若当年。由此起步,记者跟随着陆文宝的脚步,开启了一场跨越十年、抑或穿越千年的申遗之旅。
准备充足:
就算申遗点删减到1个
也要倾尽全力
中国大运河位于中国中东部,地跨8个省级行政区,沟通海河、黄河、淮河、长江、钱塘江五大水系,河道总长度1011公里。
2006年,国家做出了大运河申遗的决定。按照世界遗产大会的要求,线性文化遗产项目可以进行拓展,大运河申遗也必须遴选足够多的遗产点与河道,全面反映其整体价值和丰富的历史文化内涵,这也意味着广济桥、桂芳桥等文物有机会参与申报世界文化遗产。
好消息传来,大动作立马跟上。从2007年开始,全区上下按照省市文物部门和申遗办要求,做了大量保护和申遗准备工作,陆文宝也被抽调至专项小组。“作为文物部门,第一步工作就是排查辖区的重要遗产点。首批上报的有7个点位,包括广济桥、乾隆御碑、桂芳桥等。”在陆文宝的回忆中,散落于大运河沿线的遗产点就像一颗颗遗珠,有些保存完好,但留有不少秘密等待发现;有些可能只遗留下一块石头、一个碑刻,还原现场甚是困难。
“申遗点的确定要经过选点、评审、补充材料等诸多过程,像是水利通判厅这些遗址,都是新发掘的,虽然历史价值丰富,但当时仅有基本面貌,文保工作也刚开展,所以还是‘落选’了。”陆文宝告诉记者,经过多轮评审,桂芳桥、隆兴桥、安隐寺等点位在备选名单上被陆续删除,“还是有些遗憾吧,毕竟为此付出了很多心血,但只能好中选优。”
2012年底,最终的遗产点申报名单确定,3处申遗点被保留。正如陆文宝所说,这都是大运河(临平段)的精华所在:杭州塘是航运功能延续时间最长的运河,也是体现杭州运河活态特征最典型的段落;上塘河是杭州历史上第一条人工河,古运河实至名归;塘栖广济桥是运河上唯一一处保存完好的七孔石桥,价值自然不必多提。
“其实我们也是尽可能多报,只要有一处入选,就很值得。”淡淡地说罢,陆文宝露出了笑容,仿佛那5年,田间地头的日晒、来往市区的奔波、工作群中的消息轰炸全然不值一提。
迎来大考:
专家的一声“beautiful”
让他心里的石头落了地
大运河的保护、申遗工程,应该是全国规模最大的、动员人数最多的。从沿线来看,包括杭州、通州、扬州等城市,都根据自身城市发展和文化的需要,做了大量的研究与保护工作,付出了长期的努力。
“多年准备,总要迎来一朝大考。对于沿线单位来说,大运河申遗国际专家的到访,就是一场考试。”在陆文宝的回忆中,来自国际古迹遗址理事会的印度籍专家莉玛·胡贾女士,便是这场“大考”中的考官之一。2013年9月25日下午,一路从山东南下的她到达杭州,开始踏勘大运河申遗点位。广济桥,这座大运河上仅存的一座规模最大的七孔石桥,是她的考察重点之一。
“她衣着朴素、低调,几乎没说什么,就径直走向桥堍,细致地察看桥面、河水。”当记者拿出“搜罗”到的新闻照片时,陆文宝一眼便认出了自己,“你看,第三排那个露了半个头的人就是我。其实全程都蛮紧张的,时刻站在边上等待专家的发问。”他坦言,在很多人眼中,大运河是“家门口”习以为常的风景,但价值巨大,因此专家的意见十分重要。
在广济桥边考察许久,直至一句句“beautiful”从专家口中说出,桥两侧掌声响起时,陆文宝悬着的心才终于落了地。“对这次大运河申遗工作,从早期单独的文保单位保护,发展到全线的整体保护,动员了沿线很多部门、单位,花了大力气。那一刻,一切都值了。”陆文宝说。
申遗成功:
当下的兴奋过后
也意味着肩头的责任更重
“当时,就是在办公室等着,内心虽然也有忐忑,但更多是胸有成竹。”谈及申遗成功的瞬间,陆文宝的语气略显平常,但难掩激动的笑声也随即响起,在他看来,大运河申遗成功,虽然历尽艰辛,但势在必得。
“大运河就像是一本百科全书,广济桥的艺术价值、河道规划的交通价值等都在其中。”陆文宝说,临平因上塘河、大运河的滋润,孕育了万般风情的秀丽景色,更是沉淀了璀璨丰蕴的历史文化。“过往商客都需在临平、塘栖住上一晚,或是小憩片刻再次启程,古来的繁荣也大多源自于此。”为了证明这一说法,他以乾隆御碑举例——由于江南地区纳税常年第一,乾隆皇帝就奖励了免税,因而有了这么一处来之不易的文物。
在交谈中,陆文宝的言语中不时透露出骄傲和自豪。“最让我欣慰的,就是作为大运河保护与申遗的一员,参与了大运河保护的全过程,并且谨记传承这份文化遗产的责任与使命。”在陆文宝看来,对于杭州来说,大运河申遗成功是一个新起点,而不是句点,大运河的保护研究、传承利用及规范管理任重而道远。
“大运河入选《世界遗产名录》不是终身制,如果保护得不好将被取消资格。改善运河水质和沿线环境是其一,但我们也要尽可能少地去干预遗产本体,要通过运河文化来提升周边的人文精神,让更多的人享受文化遗产的浸润,这样才能真正地让遗产‘活’起来。”作为一名文保专家,陆文宝如是展望道。
如今,从申遗名单中删去的塘栖乾隆御碑和水利通判厅遗址、隆兴桥、桂芳桥等文物保护单位,也得到了充分的保护修缮、管理宣传,静静地伫立在大运河边,等待着“全新”故事的不断蜕变,等待着一代又一代的“我们”去探索遗产真知。
分享到: |
陆文宝的眼神中透露着坚定
开栏语
悠悠运河,碧波依旧;千年文脉,延绵不休。为更好地了解运河历史、感知运河文化,临平区融媒体中心推出“古运新生”大运河申遗十周年特别报道,对话工作、生活与大运河息息相关的运河人,寻访一段申遗故事、走进一个运河人家、探寻一丝水乡回忆。他们也将用步履丈量土地,以行动感知物存,全面系统地介绍以大运河为核心的历史文化资源,带着我们步入一条精彩纷呈的运河文化长廊。
(记者 潘锦 周铭) 2014年6月22日,对于生活在运河边的人来说,是个值得纪念的大日子。当地时间9时33分,在卡塔尔首都多哈第38届世界遗产委员会大会现场,关于中国大运河项目的审议正式开始。
主席台后方的大屏幕上,塘栖广济桥的照片如一道彩虹横跨大运河两岸。在大后方,不少参与其中的人心潮澎湃,现任临平博物馆首席专家、时任余杭博物馆馆长的陆文宝便是其中之一。
“很兴奋,对‘成功’二字我们胸有成竹。”回想当年一幕,陆文宝仍激动不已。在临平博物馆里,一条仿古的塘栖老街藏在深处,连廊商铺大开、玲珑灯挂,南北货物、蚕桑织物往来不断,屋檐、瓦舍、拱桥及流水在夜色中交织成画,繁华之景恍若当年。由此起步,记者跟随着陆文宝的脚步,开启了一场跨越十年、抑或穿越千年的申遗之旅。
准备充足:
就算申遗点删减到1个
也要倾尽全力
中国大运河位于中国中东部,地跨8个省级行政区,沟通海河、黄河、淮河、长江、钱塘江五大水系,河道总长度1011公里。
2006年,国家做出了大运河申遗的决定。按照世界遗产大会的要求,线性文化遗产项目可以进行拓展,大运河申遗也必须遴选足够多的遗产点与河道,全面反映其整体价值和丰富的历史文化内涵,这也意味着广济桥、桂芳桥等文物有机会参与申报世界文化遗产。
好消息传来,大动作立马跟上。从2007年开始,全区上下按照省市文物部门和申遗办要求,做了大量保护和申遗准备工作,陆文宝也被抽调至专项小组。“作为文物部门,第一步工作就是排查辖区的重要遗产点。首批上报的有7个点位,包括广济桥、乾隆御碑、桂芳桥等。”在陆文宝的回忆中,散落于大运河沿线的遗产点就像一颗颗遗珠,有些保存完好,但留有不少秘密等待发现;有些可能只遗留下一块石头、一个碑刻,还原现场甚是困难。
“申遗点的确定要经过选点、评审、补充材料等诸多过程,像是水利通判厅这些遗址,都是新发掘的,虽然历史价值丰富,但当时仅有基本面貌,文保工作也刚开展,所以还是‘落选’了。”陆文宝告诉记者,经过多轮评审,桂芳桥、隆兴桥、安隐寺等点位在备选名单上被陆续删除,“还是有些遗憾吧,毕竟为此付出了很多心血,但只能好中选优。”
2012年底,最终的遗产点申报名单确定,3处申遗点被保留。正如陆文宝所说,这都是大运河(临平段)的精华所在:杭州塘是航运功能延续时间最长的运河,也是体现杭州运河活态特征最典型的段落;上塘河是杭州历史上第一条人工河,古运河实至名归;塘栖广济桥是运河上唯一一处保存完好的七孔石桥,价值自然不必多提。
“其实我们也是尽可能多报,只要有一处入选,就很值得。”淡淡地说罢,陆文宝露出了笑容,仿佛那5年,田间地头的日晒、来往市区的奔波、工作群中的消息轰炸全然不值一提。
迎来大考:
专家的一声“beautiful”
让他心里的石头落了地
大运河的保护、申遗工程,应该是全国规模最大的、动员人数最多的。从沿线来看,包括杭州、通州、扬州等城市,都根据自身城市发展和文化的需要,做了大量的研究与保护工作,付出了长期的努力。
“多年准备,总要迎来一朝大考。对于沿线单位来说,大运河申遗国际专家的到访,就是一场考试。”在陆文宝的回忆中,来自国际古迹遗址理事会的印度籍专家莉玛·胡贾女士,便是这场“大考”中的考官之一。2013年9月25日下午,一路从山东南下的她到达杭州,开始踏勘大运河申遗点位。广济桥,这座大运河上仅存的一座规模最大的七孔石桥,是她的考察重点之一。
“她衣着朴素、低调,几乎没说什么,就径直走向桥堍,细致地察看桥面、河水。”当记者拿出“搜罗”到的新闻照片时,陆文宝一眼便认出了自己,“你看,第三排那个露了半个头的人就是我。其实全程都蛮紧张的,时刻站在边上等待专家的发问。”他坦言,在很多人眼中,大运河是“家门口”习以为常的风景,但价值巨大,因此专家的意见十分重要。
在广济桥边考察许久,直至一句句“beautiful”从专家口中说出,桥两侧掌声响起时,陆文宝悬着的心才终于落了地。“对这次大运河申遗工作,从早期单独的文保单位保护,发展到全线的整体保护,动员了沿线很多部门、单位,花了大力气。那一刻,一切都值了。”陆文宝说。
申遗成功:
当下的兴奋过后
也意味着肩头的责任更重
“当时,就是在办公室等着,内心虽然也有忐忑,但更多是胸有成竹。”谈及申遗成功的瞬间,陆文宝的语气略显平常,但难掩激动的笑声也随即响起,在他看来,大运河申遗成功,虽然历尽艰辛,但势在必得。
“大运河就像是一本百科全书,广济桥的艺术价值、河道规划的交通价值等都在其中。”陆文宝说,临平因上塘河、大运河的滋润,孕育了万般风情的秀丽景色,更是沉淀了璀璨丰蕴的历史文化。“过往商客都需在临平、塘栖住上一晚,或是小憩片刻再次启程,古来的繁荣也大多源自于此。”为了证明这一说法,他以乾隆御碑举例——由于江南地区纳税常年第一,乾隆皇帝就奖励了免税,因而有了这么一处来之不易的文物。
在交谈中,陆文宝的言语中不时透露出骄傲和自豪。“最让我欣慰的,就是作为大运河保护与申遗的一员,参与了大运河保护的全过程,并且谨记传承这份文化遗产的责任与使命。”在陆文宝看来,对于杭州来说,大运河申遗成功是一个新起点,而不是句点,大运河的保护研究、传承利用及规范管理任重而道远。
“大运河入选《世界遗产名录》不是终身制,如果保护得不好将被取消资格。改善运河水质和沿线环境是其一,但我们也要尽可能少地去干预遗产本体,要通过运河文化来提升周边的人文精神,让更多的人享受文化遗产的浸润,这样才能真正地让遗产‘活’起来。”作为一名文保专家,陆文宝如是展望道。
如今,从申遗名单中删去的塘栖乾隆御碑和水利通判厅遗址、隆兴桥、桂芳桥等文物保护单位,也得到了充分的保护修缮、管理宣传,静静地伫立在大运河边,等待着“全新”故事的不断蜕变,等待着一代又一代的“我们”去探索遗产真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