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记者 高悦) 北起北京的京杭大运河,蜿蜒跋涉1754公里,南到杭州。临平塘栖是入杭前的最后驿站,古时的航船经常于此停泊,货物亦于此集散。
数百年来,大运河穿镇而过,滋养着一方百姓,也让塘栖古镇在悠悠的历史长河中形成了独特的水上街市风貌。运河两岸,商号林立,它们因河而生、因河而兴,与大运河的兴衰紧密相连。
作为众多老字号中的代表,“百年汇昌”承载着塘栖乃至江南地区丰富的文化记忆。时光流转间,这个百年商号曾一度暗淡,几乎隐匿于时代洪流,但幸得掌门人虞铭不懈努力,不仅致力于传统商品的复原和创新,更积极投身于大运河文化的研究与传承。十年前,大运河申遗成功,为诸多如“百年汇昌”的老字号们带来新的机遇与活力。对于下一个十年,虞铭有着自己的坚守,也有新的展望。
传承:跨越半个世纪
百年老字号重焕新生
在塘栖,穿过古老的广济桥,步入水北街,再向北行进几十步,就能邂逅“百年汇昌”的店铺——尽管门面朴实无华,但“浙江老字号”的招牌一眼就能看到。临街而设的摊位上,摆放着诱人的粽子、茶糕以及各式蜜饯,吸引着络绎不绝的游客驻足品尝与选购。
“百年汇昌”的店面不大,却承载着悠久的历史。嘉庆五年(1800年),三位宁波商人辗转至塘栖,在大运河畔最繁华的路段挂起了“汇昌南北货栈”的招牌,拥有蜡烛、蜜饯、茶食、藕粉四个生产作坊,鼎盛时期销售商品达两百多种。此后百年间,借助航运之便,汇昌产品乘着舟楫行销南北。到了民国十八年(1929年),杭州曾经举办过一次影响力堪比2016年“G20峰会”的西湖博览会。在这次盛会上,汇昌的桂花姜等系列产品获得特等奖(最高奖)。“汇昌蜜饯复昌糖,糕饼茶食李恒昌,零零碎碎跑华昌。”这是曾经流传塘栖的一首民谚,而今,水北街上的“百年汇昌”已然成为游客造访塘栖的必去之地。
然而,繁盛之路并非一帆风顺。1956年,在公私合营的浪潮中,汇昌与数家食品企业合并,更名为“国营塘栖烟糖商店”,再之后,汇昌的品牌一度消失在人们的视野中,其独特的“塘栖味道”及其制作技艺也逐渐变淡。
“我从小就听大人说,塘栖曾有个很有名的老商号,叫汇昌。”20世纪末,塘栖青年虞铭的出现,为消失了近半个世纪的“汇昌”带来了生机。“那时候恰逢我工作的百货公司改制,我决定辞职自谋出路,在故纸堆中找到了‘汇昌’。”虞铭是土生土长的塘栖人,对大运河的历史文化怀有深厚的感情,当他听闻“百年汇昌”的辉煌往事时,心中便萌生了复兴这一老字号的念头。
经历了数年的精心准备,虞铭开始着手恢复“汇昌”老字号。“我想再现‘汇昌’的辉煌,也考虑到传承和尊重,在申请字号时就启用了‘百年汇昌’这个名号。”虞铭说,为了恢复百年前的传统味道,他遍访民间,寻找技艺精湛的老艺人,同时在古籍中探寻那些尘封已久的传统配方,成功恢复了方糕、粢毛肉圆、细沙羊尾、桂花糕、八珍糕等10多样塘栖传统点心制作工艺,以品质赢取口碑,成就了“汇昌粽”“汇昌方糕”等地标美食,那些承载着“味觉记忆”的传统味道再次被唤醒,成为塘栖的一张美食金名片。
申遗:“守”与“变”的机遇和挑战
2006年5月,国务院将京杭大运河公布为第六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大运河保护与申遗工作也于同年拉开序幕。“2008年,一个好消息传来,政府要对塘栖古镇进行开发,同时邀请商户入驻,‘百年汇昌’也在受邀之列。”虞铭介绍。(下转第2版)(紧接第1版)刚开始恢复商号的几年,“百年汇昌”还未涉足手工制作,主要业务集中在零售上,但随着大运河保护工作的深入,塘栖古镇得以重新焕发活力,老字号企业们也迎来了新的发展机遇。
2008年的“十一”黄金周,整治一新的塘栖古镇人潮涌动,每家店铺的生意都十分红火,几家老字号也迎来久违的繁荣。然而,节日的喧嚣过后,古镇逐渐恢复了宁静,游客数量减少,许多商家生意不佳。“老字号不仅代表着商业利益,也是运河和古镇文化的象征。”面对困境,虞铭选择坚守,他利用自己另外经营的四家店铺的盈利来填补“百年汇昌”的亏损,这一守,便是四年光景。
当时和“百年汇昌”一起咬牙坚持的还有法根糕点、同福永、朱一堂等老字号商铺。在那段艰难时期,为重振生意,几家商号“各显神通”。虞铭请来农村阿姨,穿上蓝底白花的粗布外衣,还原农家包粽子的风俗,并将包好的尖角粽子悬挂在门框上,成为游客眼里塘栖古镇的一道风景。
“2014年,我们见证了大运河申遗成功的高光时刻,感受到老字号肩上的责任。”虞铭说,老字号是牌匾,是口碑,更是代表地方的文化符号。于是,他携手古镇其他几家老字号店铺共同发起“守望者宣言”,誓守传统配方的纯粹,拒绝为利而变,共守老字号的信誉,守护大运河的金字招牌。
多年来,古镇的业态更迭,市场上的新产品层出不穷,但“百年汇昌”仍有自己的坚持:不实施流水线生产,采用传统配方和手工技艺,确保食物的新鲜和口感,价格常年不变等等。这样一口老底子的味道,长期受到食客青睐,更吸引不少人远道而来。“我们老字号也许成不了500强,但是我们能做500年。市场变化万千,但我们愿意踏踏实实做好朴实的事情,经受住时间的考验。”虞铭说。
守望:一口传统味道
更是浓浓的运河情
“记得小时候,到了春天,水北街开满了油菜花,很漂亮;夏天我们就在运河里游泳、抓鱼,看船只繁忙地穿梭……”在运河边生活了50余载,虞铭说,自己见证着塘栖的点滴变化,对这片土地怀有深厚的感情。
“老字号传承的精髓,不仅在于那一口熟悉的味道,更在于它所承载的沉甸甸的文化内涵。”多年来,身为一名老字号的传承人,虞铭的视野从不局限于商铺的经营,他一边打理着“百年汇昌”,一边研究着塘栖文化。他反复研读《唐栖志》《唐栖志略》《临平记再续》等地方史志,并寻访历史见证者,通过文字、影像等多种形式,进行了大量的采集、整理和保存工作。
“店里忙时,我就和店员一起做糕卖粽,雨天人稀,我就看书写诗。”至今,虞铭已出版了《塘栖艺文志》《运河商埠》《藕花无数满汀州》《超山诗文》等20余部作品,长期在塘栖书场、文体中心等地开展讲座,也受邀到各地讲述临平与传统文化的故事。
对于塘栖的老物件,无论是致和堂的药瓶、翁长春的盘子、还是润昌栈的镇纸、天源药店的包装纸,乃至水北周氏医科的印章,虞铭都会不惜重金地买下收藏。他把从民间收集来的1000多件糕模板一起放进“塘栖糕模馆”,有时还会给市民和游客讲解,请他们动手体验“春饼夏糕、秋酥冬糖”的制作。
从运河文化的传承者到守望者,再成为运河文化的传播者。多年来,无数中外游客走进汇昌,带走的不仅是美味的印象,还有大运河与塘栖交织的文化记忆。“做好大运河的文化传承和传播,既是我们老字号的责任,也是我衷情所在,作为一个运河边上长大的人,能以这样的方式,表达对家乡的热爱,是一件很开心的事情。”虞铭说,未来,他仍会坚守属于老字号的独特记忆,在传承中创新,继续讲好运河故事,为百年商号赋予新的文化活力。
分享到: |
(记者 高悦) 北起北京的京杭大运河,蜿蜒跋涉1754公里,南到杭州。临平塘栖是入杭前的最后驿站,古时的航船经常于此停泊,货物亦于此集散。
数百年来,大运河穿镇而过,滋养着一方百姓,也让塘栖古镇在悠悠的历史长河中形成了独特的水上街市风貌。运河两岸,商号林立,它们因河而生、因河而兴,与大运河的兴衰紧密相连。
作为众多老字号中的代表,“百年汇昌”承载着塘栖乃至江南地区丰富的文化记忆。时光流转间,这个百年商号曾一度暗淡,几乎隐匿于时代洪流,但幸得掌门人虞铭不懈努力,不仅致力于传统商品的复原和创新,更积极投身于大运河文化的研究与传承。十年前,大运河申遗成功,为诸多如“百年汇昌”的老字号们带来新的机遇与活力。对于下一个十年,虞铭有着自己的坚守,也有新的展望。
传承:跨越半个世纪
百年老字号重焕新生
在塘栖,穿过古老的广济桥,步入水北街,再向北行进几十步,就能邂逅“百年汇昌”的店铺——尽管门面朴实无华,但“浙江老字号”的招牌一眼就能看到。临街而设的摊位上,摆放着诱人的粽子、茶糕以及各式蜜饯,吸引着络绎不绝的游客驻足品尝与选购。
“百年汇昌”的店面不大,却承载着悠久的历史。嘉庆五年(1800年),三位宁波商人辗转至塘栖,在大运河畔最繁华的路段挂起了“汇昌南北货栈”的招牌,拥有蜡烛、蜜饯、茶食、藕粉四个生产作坊,鼎盛时期销售商品达两百多种。此后百年间,借助航运之便,汇昌产品乘着舟楫行销南北。到了民国十八年(1929年),杭州曾经举办过一次影响力堪比2016年“G20峰会”的西湖博览会。在这次盛会上,汇昌的桂花姜等系列产品获得特等奖(最高奖)。“汇昌蜜饯复昌糖,糕饼茶食李恒昌,零零碎碎跑华昌。”这是曾经流传塘栖的一首民谚,而今,水北街上的“百年汇昌”已然成为游客造访塘栖的必去之地。
然而,繁盛之路并非一帆风顺。1956年,在公私合营的浪潮中,汇昌与数家食品企业合并,更名为“国营塘栖烟糖商店”,再之后,汇昌的品牌一度消失在人们的视野中,其独特的“塘栖味道”及其制作技艺也逐渐变淡。
“我从小就听大人说,塘栖曾有个很有名的老商号,叫汇昌。”20世纪末,塘栖青年虞铭的出现,为消失了近半个世纪的“汇昌”带来了生机。“那时候恰逢我工作的百货公司改制,我决定辞职自谋出路,在故纸堆中找到了‘汇昌’。”虞铭是土生土长的塘栖人,对大运河的历史文化怀有深厚的感情,当他听闻“百年汇昌”的辉煌往事时,心中便萌生了复兴这一老字号的念头。
经历了数年的精心准备,虞铭开始着手恢复“汇昌”老字号。“我想再现‘汇昌’的辉煌,也考虑到传承和尊重,在申请字号时就启用了‘百年汇昌’这个名号。”虞铭说,为了恢复百年前的传统味道,他遍访民间,寻找技艺精湛的老艺人,同时在古籍中探寻那些尘封已久的传统配方,成功恢复了方糕、粢毛肉圆、细沙羊尾、桂花糕、八珍糕等10多样塘栖传统点心制作工艺,以品质赢取口碑,成就了“汇昌粽”“汇昌方糕”等地标美食,那些承载着“味觉记忆”的传统味道再次被唤醒,成为塘栖的一张美食金名片。
申遗:“守”与“变”的机遇和挑战
2006年5月,国务院将京杭大运河公布为第六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大运河保护与申遗工作也于同年拉开序幕。“2008年,一个好消息传来,政府要对塘栖古镇进行开发,同时邀请商户入驻,‘百年汇昌’也在受邀之列。”虞铭介绍。(下转第2版)(紧接第1版)刚开始恢复商号的几年,“百年汇昌”还未涉足手工制作,主要业务集中在零售上,但随着大运河保护工作的深入,塘栖古镇得以重新焕发活力,老字号企业们也迎来了新的发展机遇。
2008年的“十一”黄金周,整治一新的塘栖古镇人潮涌动,每家店铺的生意都十分红火,几家老字号也迎来久违的繁荣。然而,节日的喧嚣过后,古镇逐渐恢复了宁静,游客数量减少,许多商家生意不佳。“老字号不仅代表着商业利益,也是运河和古镇文化的象征。”面对困境,虞铭选择坚守,他利用自己另外经营的四家店铺的盈利来填补“百年汇昌”的亏损,这一守,便是四年光景。
当时和“百年汇昌”一起咬牙坚持的还有法根糕点、同福永、朱一堂等老字号商铺。在那段艰难时期,为重振生意,几家商号“各显神通”。虞铭请来农村阿姨,穿上蓝底白花的粗布外衣,还原农家包粽子的风俗,并将包好的尖角粽子悬挂在门框上,成为游客眼里塘栖古镇的一道风景。
“2014年,我们见证了大运河申遗成功的高光时刻,感受到老字号肩上的责任。”虞铭说,老字号是牌匾,是口碑,更是代表地方的文化符号。于是,他携手古镇其他几家老字号店铺共同发起“守望者宣言”,誓守传统配方的纯粹,拒绝为利而变,共守老字号的信誉,守护大运河的金字招牌。
多年来,古镇的业态更迭,市场上的新产品层出不穷,但“百年汇昌”仍有自己的坚持:不实施流水线生产,采用传统配方和手工技艺,确保食物的新鲜和口感,价格常年不变等等。这样一口老底子的味道,长期受到食客青睐,更吸引不少人远道而来。“我们老字号也许成不了500强,但是我们能做500年。市场变化万千,但我们愿意踏踏实实做好朴实的事情,经受住时间的考验。”虞铭说。
守望:一口传统味道
更是浓浓的运河情
“记得小时候,到了春天,水北街开满了油菜花,很漂亮;夏天我们就在运河里游泳、抓鱼,看船只繁忙地穿梭……”在运河边生活了50余载,虞铭说,自己见证着塘栖的点滴变化,对这片土地怀有深厚的感情。
“老字号传承的精髓,不仅在于那一口熟悉的味道,更在于它所承载的沉甸甸的文化内涵。”多年来,身为一名老字号的传承人,虞铭的视野从不局限于商铺的经营,他一边打理着“百年汇昌”,一边研究着塘栖文化。他反复研读《唐栖志》《唐栖志略》《临平记再续》等地方史志,并寻访历史见证者,通过文字、影像等多种形式,进行了大量的采集、整理和保存工作。
“店里忙时,我就和店员一起做糕卖粽,雨天人稀,我就看书写诗。”至今,虞铭已出版了《塘栖艺文志》《运河商埠》《藕花无数满汀州》《超山诗文》等20余部作品,长期在塘栖书场、文体中心等地开展讲座,也受邀到各地讲述临平与传统文化的故事。
对于塘栖的老物件,无论是致和堂的药瓶、翁长春的盘子、还是润昌栈的镇纸、天源药店的包装纸,乃至水北周氏医科的印章,虞铭都会不惜重金地买下收藏。他把从民间收集来的1000多件糕模板一起放进“塘栖糕模馆”,有时还会给市民和游客讲解,请他们动手体验“春饼夏糕、秋酥冬糖”的制作。
从运河文化的传承者到守望者,再成为运河文化的传播者。多年来,无数中外游客走进汇昌,带走的不仅是美味的印象,还有大运河与塘栖交织的文化记忆。“做好大运河的文化传承和传播,既是我们老字号的责任,也是我衷情所在,作为一个运河边上长大的人,能以这样的方式,表达对家乡的热爱,是一件很开心的事情。”虞铭说,未来,他仍会坚守属于老字号的独特记忆,在传承中创新,继续讲好运河故事,为百年商号赋予新的文化活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