眼下,“荷花正闹莲蓬嫩”的场景正在崇贤街道崇贤村的荷塘里上演。土地流转、改造,盘活了村级经济,多村联动的全能型农文旅业态实践已初显成效,产业融合发展的新格局在村子里徐徐铺陈开来。
记者 钱昕雯 周踔健
三产融合有新路 美了乡村富了民
走进崇贤村,荷塘里一个个莲蓬伫立在水中,有的昂首挺立,有的藏身在荷叶下,经验丰富的采莲人穿梭其间,采摘成熟度最佳的莲蓬。
“2021年前,这片荷塘是一块分散的杂地。强村公司入驻后,整理出36亩土地,种植崇贤当地具有代表性的四大水生蔬菜,其中大约12亩地种植金芙蓉3号。该品种既能生长出观赏性荷花,又能结出食用莲蓬,不仅提升了村里颜值,还通过销售莲子增加了村集体收入。”崇贤村职业经理人陈李波告诉记者,今年果莲亩产在1800斤到2000斤,能为村集体带来近10万元的收益。此外,村里还会雇佣农户采莲蓬,采摘期可持续至10月初,有效带动了崇贤村周边农户和闲置劳动力增收。
随着规模化的农业作业方式逐步铺开,现代化农业全流程都有科学的方式和农具进行辅助,有文化、懂技术、善经营、会管理的乡村“CEO”大有可为。2010年,刚大学毕业的陈李波在机缘巧合之下来到一家农民专业合作社,凭借敏锐的市场嗅觉和踏实肯干的态度取得了不俗的成绩。在与农民和土地打交道的过程中,陈李波渐渐喜欢上了这个虽然辛苦却可以带来满满成就感的行业。2021年,拥有十多年相关经验的陈李波来到崇贤村当起了农村职业经理人。他告诉记者:“崇贤村是一个紧紧环抱着城镇的‘都市田园式’村庄,甚至还有一部分村域面积在杭州绕城以内,这样的村庄非常适合发展现代农业以及和现代农业相叠加的一些产业,比如农旅的结合,农旅电商的结合等。”
陈李波认为,“流转—改造—盘活—增收”这一农业经营模式是让村集体和村民增收的良方。陈李波现场和记者算了一笔账,整村流转农户承包地前,土地分散在农户手中,每亩年租金最高在一千元左右,一些边角地块年租金只有七八百元,而目前,村里每亩地年租金已经超过1400元,仅土地租赁这一项,就为村民增加了不少年收入。整村土地流转帮村里大部分种植散户解决了土地撂荒问题,陈李波又从村实际出发,制定了不同的利用方案。“我们村既无名山大川又无名人古迹,要想发展,走传统的文旅融合路子行不通。所以从2021年开始,我们对整村的土地进行‘非粮化’整治,整理出993.07亩粮食功能区由强村公司管理运营,待年底收获再给农户分红,相较传统租赁方式,农户的收入有所增加。”
在此基础上,陈李波积极与村班子交流探讨,逐渐探索出一条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的新路子。“在一产的基础上,去年强村公司投资建设了一个占地约1600平方米的粮食烘干中心。在这个多元化的空间里,既可以进行烘干、碾米、包装等粮食加工,又规划了农创客孵化空间,还设计了对外经营的运动空间。”
一时美变长久美 多村联动共致富
产业融合发展的新格局正在村子里徐徐铺陈开来,村民需要掌握更多的知识来适应新形势,为乡村振兴注入更多活力,“农二代”和返乡创业大学生成了陈李波关注的重点。随着毕业季和暑期的到来,村里迎来一批来自省内高校的大学生“新农人”,在深入农村开展暑期社会实践的同时,为村里带来了更多的资源。
“因为专业关系,我对于作物的生长十分感兴趣,平时也会种植一些花草树木,观察它们的生长过程,这次实地考察让我受益匪浅,希望今后能把课堂上学到的理论知识和实践经验相结合,为乡村振兴贡献绵薄之力。”浙江经贸职业技术学院大一学生王佳义说。
在日常乡村运营中,陈李波发现,仅凭一个村庄单兵作战优势有限,于是他提出“平台共建、资源共享、产业共兴、品牌共塑”的发展模式,实现区域联动、抱团发展。此外,在新一轮的乡村单元规划中,崇贤村大部分村域面积将被拆迁,意味着现有农业模式已经不能满足发展需求,倒逼崇贤村探索乡村振兴新模式。
“未来,我们将在未拆迁的土地上发展现代农业,辐射到绕城以北的村庄,为村民提供技术上、渠道上的支持,同时把我们的发展模式、经营标准复制到其他村庄,形成联动,达到共富目标。”陈李波介绍道。
引入专家团队论证后,今年年初,崇贤街道绕城北八村以整镇连片的方式,打造了“崇贤共富联合体”,由崇贤村、鸭兰村、沾桥村、三家村共同出资注册“崇贤礼飨”区域品牌,目前已接待省内外调研、考察、驻村实习等团体近60批次,共计增收约100万元,多村联动的全能型农文旅业态实践初显成效。
分享到: |
眼下,“荷花正闹莲蓬嫩”的场景正在崇贤街道崇贤村的荷塘里上演。土地流转、改造,盘活了村级经济,多村联动的全能型农文旅业态实践已初显成效,产业融合发展的新格局在村子里徐徐铺陈开来。
记者 钱昕雯 周踔健
三产融合有新路 美了乡村富了民
走进崇贤村,荷塘里一个个莲蓬伫立在水中,有的昂首挺立,有的藏身在荷叶下,经验丰富的采莲人穿梭其间,采摘成熟度最佳的莲蓬。
“2021年前,这片荷塘是一块分散的杂地。强村公司入驻后,整理出36亩土地,种植崇贤当地具有代表性的四大水生蔬菜,其中大约12亩地种植金芙蓉3号。该品种既能生长出观赏性荷花,又能结出食用莲蓬,不仅提升了村里颜值,还通过销售莲子增加了村集体收入。”崇贤村职业经理人陈李波告诉记者,今年果莲亩产在1800斤到2000斤,能为村集体带来近10万元的收益。此外,村里还会雇佣农户采莲蓬,采摘期可持续至10月初,有效带动了崇贤村周边农户和闲置劳动力增收。
随着规模化的农业作业方式逐步铺开,现代化农业全流程都有科学的方式和农具进行辅助,有文化、懂技术、善经营、会管理的乡村“CEO”大有可为。2010年,刚大学毕业的陈李波在机缘巧合之下来到一家农民专业合作社,凭借敏锐的市场嗅觉和踏实肯干的态度取得了不俗的成绩。在与农民和土地打交道的过程中,陈李波渐渐喜欢上了这个虽然辛苦却可以带来满满成就感的行业。2021年,拥有十多年相关经验的陈李波来到崇贤村当起了农村职业经理人。他告诉记者:“崇贤村是一个紧紧环抱着城镇的‘都市田园式’村庄,甚至还有一部分村域面积在杭州绕城以内,这样的村庄非常适合发展现代农业以及和现代农业相叠加的一些产业,比如农旅的结合,农旅电商的结合等。”
陈李波认为,“流转—改造—盘活—增收”这一农业经营模式是让村集体和村民增收的良方。陈李波现场和记者算了一笔账,整村流转农户承包地前,土地分散在农户手中,每亩年租金最高在一千元左右,一些边角地块年租金只有七八百元,而目前,村里每亩地年租金已经超过1400元,仅土地租赁这一项,就为村民增加了不少年收入。整村土地流转帮村里大部分种植散户解决了土地撂荒问题,陈李波又从村实际出发,制定了不同的利用方案。“我们村既无名山大川又无名人古迹,要想发展,走传统的文旅融合路子行不通。所以从2021年开始,我们对整村的土地进行‘非粮化’整治,整理出993.07亩粮食功能区由强村公司管理运营,待年底收获再给农户分红,相较传统租赁方式,农户的收入有所增加。”
在此基础上,陈李波积极与村班子交流探讨,逐渐探索出一条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的新路子。“在一产的基础上,去年强村公司投资建设了一个占地约1600平方米的粮食烘干中心。在这个多元化的空间里,既可以进行烘干、碾米、包装等粮食加工,又规划了农创客孵化空间,还设计了对外经营的运动空间。”
一时美变长久美 多村联动共致富
产业融合发展的新格局正在村子里徐徐铺陈开来,村民需要掌握更多的知识来适应新形势,为乡村振兴注入更多活力,“农二代”和返乡创业大学生成了陈李波关注的重点。随着毕业季和暑期的到来,村里迎来一批来自省内高校的大学生“新农人”,在深入农村开展暑期社会实践的同时,为村里带来了更多的资源。
“因为专业关系,我对于作物的生长十分感兴趣,平时也会种植一些花草树木,观察它们的生长过程,这次实地考察让我受益匪浅,希望今后能把课堂上学到的理论知识和实践经验相结合,为乡村振兴贡献绵薄之力。”浙江经贸职业技术学院大一学生王佳义说。
在日常乡村运营中,陈李波发现,仅凭一个村庄单兵作战优势有限,于是他提出“平台共建、资源共享、产业共兴、品牌共塑”的发展模式,实现区域联动、抱团发展。此外,在新一轮的乡村单元规划中,崇贤村大部分村域面积将被拆迁,意味着现有农业模式已经不能满足发展需求,倒逼崇贤村探索乡村振兴新模式。
“未来,我们将在未拆迁的土地上发展现代农业,辐射到绕城以北的村庄,为村民提供技术上、渠道上的支持,同时把我们的发展模式、经营标准复制到其他村庄,形成联动,达到共富目标。”陈李波介绍道。
引入专家团队论证后,今年年初,崇贤街道绕城北八村以整镇连片的方式,打造了“崇贤共富联合体”,由崇贤村、鸭兰村、沾桥村、三家村共同出资注册“崇贤礼飨”区域品牌,目前已接待省内外调研、考察、驻村实习等团体近60批次,共计增收约100万元,多村联动的全能型农文旅业态实践初显成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