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讯 (记者 仲彦玮) 日前,浙江省精神文明建设办公室公布2025年全省新时代文明实践推广项目名单,运河街道新时代文明实践所的“奶奶工坊——银发共富”项目成功入选。“奶奶工坊”以扎实的实践成果和可复制的创新模式脱颖而出,为深化“浙江有礼”省域文明新实践提供了生动样板。
“奶奶工坊”是以果莲产业为支撑,专为农村留守老人打造的家门口就业平台。2019年,运河街道新时代文明实践所依托当地果莲产业创办“奶奶工坊”,探索“时代文明实践阵地+共富工坊”融合发展新模式,让200多名留守老人实现人均年增收超万元。
“奶奶工坊”以机制创新为核心,构建“四做”模式,即让老人有事做、安心做、开心做、大家一起做。同时建立“村庄+企业+农户”利益共享机制,村委协调土地与人力,企业提供岗位薪资,农户参与流转和用工,实现三方共赢。同时,项目依托省农科院技术,设院士专家工作站,攻克鲜莲保鲜难题并制定全国首个果莲技术标准,使保鲜期延至5天、亩产提升12%。目前已在当地流转1200余亩基地,销售额超1500万元,农户亩均增收5000元。生产高峰期日加工莲蓬10吨,近200名老人参与劳作,人均年增收超1.2万元。
“奶奶工坊”兼具经济增收与文明实践双重价值,既是解决农村留守老人就业难题的可复制方案,也是新时代基层治理的创新载体。其通过开展反诈、反邪、交通安全等宣传活动,提升老人防范意识、促进邻里和谐,并筑牢基层防线,运营6年来,所在村老年诈骗案、刑事案件均保持零记录。在更大范围内,该项目协助杭金衢地区建德、兰溪、龙游三地构建“共富模式”,建成2500余亩果莲基地及2个标准化工坊,带动300余人就业,人均年增收1.5万元;目前,位于海南的“奶奶工坊”已投入使用。
该实践获多方认可,中央电视台、《人民日报》等主流媒体持续关注,累计获央级、省级纸媒头版报道60篇,微博话题阅读量超1亿,18个国家29家海外媒体曾实地采访。项目先后入选首批“浙江省优秀共富案例”、省首批共富工坊、省三星级侨助工坊、市首批“幸福增收基地”。值得一提的是,在杭州市文明办前不久举办的文明实践项目大赛中,临平区3个项目从全市45个入围项目中脱颖而出,揽获1金1银1铜,金奖正是“奶奶工坊”项目。
“奶奶工坊”的成功实践,为农村留守老人就业和基层文明实践融合发展提供了可复制的经验,也为运河街道新时代文明实践工作打开了新思路。新宇村村委会工作人员奚璐霞介绍,“我们结合‘奶奶工坊’的经验,在村里培育了落日咖啡、麦田咖啡、垂钓等新业态,这些新项目都有用工需求,村里会帮忙协调,继续为留守老人和年轻人搭建就业平台。”实践站还计划组织奶奶们学习窑炉烤面包技能。
近年来,临平区统筹文明培育、文明实践、文明创建,持续深化新时代文明实践体系建设,项目化、清单化建立精神文明建设工作标志性成果试点项目库,制定新时代文明实践工作指引,开展全区新时代文明实践中心、所、站、点、街区、带培育,形成了覆盖城乡、上下联动的文明实践网络。同时,持续推进全域文明实践项目培育,孵化优秀文明实践项目60余个,先后获评省、市文明实践项目大赛奖项7个、市级文明新实践为民办实事项目2个。以中国传统节日为纽带,我区持续打造“我们的节日”“我在新时代文明实践中心+”等主题文明实践活动年均达10000余场,惠及群众超40万人次。
接下来,临平区将继续探索文明实践创新路径,为建设社会文明新高地贡献更多临平经验。
分享到: |
本报讯 (记者 仲彦玮) 日前,浙江省精神文明建设办公室公布2025年全省新时代文明实践推广项目名单,运河街道新时代文明实践所的“奶奶工坊——银发共富”项目成功入选。“奶奶工坊”以扎实的实践成果和可复制的创新模式脱颖而出,为深化“浙江有礼”省域文明新实践提供了生动样板。
“奶奶工坊”是以果莲产业为支撑,专为农村留守老人打造的家门口就业平台。2019年,运河街道新时代文明实践所依托当地果莲产业创办“奶奶工坊”,探索“时代文明实践阵地+共富工坊”融合发展新模式,让200多名留守老人实现人均年增收超万元。
“奶奶工坊”以机制创新为核心,构建“四做”模式,即让老人有事做、安心做、开心做、大家一起做。同时建立“村庄+企业+农户”利益共享机制,村委协调土地与人力,企业提供岗位薪资,农户参与流转和用工,实现三方共赢。同时,项目依托省农科院技术,设院士专家工作站,攻克鲜莲保鲜难题并制定全国首个果莲技术标准,使保鲜期延至5天、亩产提升12%。目前已在当地流转1200余亩基地,销售额超1500万元,农户亩均增收5000元。生产高峰期日加工莲蓬10吨,近200名老人参与劳作,人均年增收超1.2万元。
“奶奶工坊”兼具经济增收与文明实践双重价值,既是解决农村留守老人就业难题的可复制方案,也是新时代基层治理的创新载体。其通过开展反诈、反邪、交通安全等宣传活动,提升老人防范意识、促进邻里和谐,并筑牢基层防线,运营6年来,所在村老年诈骗案、刑事案件均保持零记录。在更大范围内,该项目协助杭金衢地区建德、兰溪、龙游三地构建“共富模式”,建成2500余亩果莲基地及2个标准化工坊,带动300余人就业,人均年增收1.5万元;目前,位于海南的“奶奶工坊”已投入使用。
该实践获多方认可,中央电视台、《人民日报》等主流媒体持续关注,累计获央级、省级纸媒头版报道60篇,微博话题阅读量超1亿,18个国家29家海外媒体曾实地采访。项目先后入选首批“浙江省优秀共富案例”、省首批共富工坊、省三星级侨助工坊、市首批“幸福增收基地”。值得一提的是,在杭州市文明办前不久举办的文明实践项目大赛中,临平区3个项目从全市45个入围项目中脱颖而出,揽获1金1银1铜,金奖正是“奶奶工坊”项目。
“奶奶工坊”的成功实践,为农村留守老人就业和基层文明实践融合发展提供了可复制的经验,也为运河街道新时代文明实践工作打开了新思路。新宇村村委会工作人员奚璐霞介绍,“我们结合‘奶奶工坊’的经验,在村里培育了落日咖啡、麦田咖啡、垂钓等新业态,这些新项目都有用工需求,村里会帮忙协调,继续为留守老人和年轻人搭建就业平台。”实践站还计划组织奶奶们学习窑炉烤面包技能。
近年来,临平区统筹文明培育、文明实践、文明创建,持续深化新时代文明实践体系建设,项目化、清单化建立精神文明建设工作标志性成果试点项目库,制定新时代文明实践工作指引,开展全区新时代文明实践中心、所、站、点、街区、带培育,形成了覆盖城乡、上下联动的文明实践网络。同时,持续推进全域文明实践项目培育,孵化优秀文明实践项目60余个,先后获评省、市文明实践项目大赛奖项7个、市级文明新实践为民办实事项目2个。以中国传统节日为纽带,我区持续打造“我们的节日”“我在新时代文明实践中心+”等主题文明实践活动年均达10000余场,惠及群众超40万人次。
接下来,临平区将继续探索文明实践创新路径,为建设社会文明新高地贡献更多临平经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