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讯 (记者 杨荣 通讯员 郑曼沁) 2025年全国食品安全宣传周在浙江开幕,与此同时,以“走进食安共富路”为主题的媒体行活动也正式启动。昨日,中央级、省级、市级20余家主流媒体组成采访团,首站来到临平区,深入“食安共富幸福村”与“浙产好食品”标杆点位,挖掘共富故事。
作为临平食品产业的核心承载地,塘栖镇现有食品生产企业104家、食品小作坊17家,蜜饯、肉制品、糕点等特色产品声名远播。今年来,临平区锚定“食品安全与乡村共富深度融合”目标,以塘栖镇为试点,推动塘栖村、丁河村、丁山河村、泰山村“一村一策、一域一链”发展,逐步培育出“枇杷美食、鱼鹰工坊、非遗糕点、蜜饯产业”四大特色产业链,并取得亮眼成效——鱼鹰共富工坊集枇杷叶茶、酒、青鱼干、粽子等产销于一体,年销售额超800万元,带动100余名村民就业;“老刀食品”以“非遗技艺+现代标准”打造品牌,帮助300多户农户年均增收200多万元。
媒体团先后走访杭州雅佳食品有限公司、临平区乡村共富研学中心、鱼鹰共富工坊、老刀・幸福的院子,沉浸式感受临平“食安赋能共富”的实践成效。“临平的乡村太有活力了,不少年轻人回乡创业,把特色美食做成了大产业。老刀非遗糕点,在市场监管部门的食品安全指导下,既保留了老味道,又拓展了品牌品类,还带动了本地村民就业。这样‘安全+产业+民生’的融合路径,值得好好宣传。”央广网记者杨正弘在走访后感慨道。
浙江日报记者刘俏言则对“科技赋能食安”印象深刻:“临平市场监管部门开发二氧化硫快检试剂盒,让检测时间从3天缩短到20分钟,从源头守住了蜜饯食安。而鱼鹰共富工坊把分散的手艺人集中起来,既盘活了空间资源,又让传统技艺产生了更大价值,村民能实实在在赚到钱。期待未来能有更多创新举措,让食安共富之路越走越宽。”
今年以来,临平以塘栖现有共富成果为基础,持续深化“食品安全赋能产业、产业发展带动增收”的路径,逐步形成可复制、可推广的经验模式。临平区市场监管局相关负责人表示,下一步将继续以“浙产好食品”培育和“食安共富村”建设为抓手,通过打造优质产品、扶持骨干企业、优化行业生态,让食品安全成为乡村共富的“稳定器”,让更多村民共享产业发展红利,推动共同富裕取得更扎实的成效。
分享到: |
本报讯 (记者 杨荣 通讯员 郑曼沁) 2025年全国食品安全宣传周在浙江开幕,与此同时,以“走进食安共富路”为主题的媒体行活动也正式启动。昨日,中央级、省级、市级20余家主流媒体组成采访团,首站来到临平区,深入“食安共富幸福村”与“浙产好食品”标杆点位,挖掘共富故事。
作为临平食品产业的核心承载地,塘栖镇现有食品生产企业104家、食品小作坊17家,蜜饯、肉制品、糕点等特色产品声名远播。今年来,临平区锚定“食品安全与乡村共富深度融合”目标,以塘栖镇为试点,推动塘栖村、丁河村、丁山河村、泰山村“一村一策、一域一链”发展,逐步培育出“枇杷美食、鱼鹰工坊、非遗糕点、蜜饯产业”四大特色产业链,并取得亮眼成效——鱼鹰共富工坊集枇杷叶茶、酒、青鱼干、粽子等产销于一体,年销售额超800万元,带动100余名村民就业;“老刀食品”以“非遗技艺+现代标准”打造品牌,帮助300多户农户年均增收200多万元。
媒体团先后走访杭州雅佳食品有限公司、临平区乡村共富研学中心、鱼鹰共富工坊、老刀・幸福的院子,沉浸式感受临平“食安赋能共富”的实践成效。“临平的乡村太有活力了,不少年轻人回乡创业,把特色美食做成了大产业。老刀非遗糕点,在市场监管部门的食品安全指导下,既保留了老味道,又拓展了品牌品类,还带动了本地村民就业。这样‘安全+产业+民生’的融合路径,值得好好宣传。”央广网记者杨正弘在走访后感慨道。
浙江日报记者刘俏言则对“科技赋能食安”印象深刻:“临平市场监管部门开发二氧化硫快检试剂盒,让检测时间从3天缩短到20分钟,从源头守住了蜜饯食安。而鱼鹰共富工坊把分散的手艺人集中起来,既盘活了空间资源,又让传统技艺产生了更大价值,村民能实实在在赚到钱。期待未来能有更多创新举措,让食安共富之路越走越宽。”
今年以来,临平以塘栖现有共富成果为基础,持续深化“食品安全赋能产业、产业发展带动增收”的路径,逐步形成可复制、可推广的经验模式。临平区市场监管局相关负责人表示,下一步将继续以“浙产好食品”培育和“食安共富村”建设为抓手,通过打造优质产品、扶持骨干企业、优化行业生态,让食品安全成为乡村共富的“稳定器”,让更多村民共享产业发展红利,推动共同富裕取得更扎实的成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