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布时间:
2025-10-23 09:31
来源:
今日临平
本报讯 (记者 方祎) 入秋以后,天气转凉,塘栖百匠省级非遗工坊里的手艺人最近都在忙着遵循古法赶制丝绵被。
清晨,塘栖百匠省级非遗工坊内升起袅袅炊烟,手艺人们正忙着用土灶烧水煮茧。她们所用的茧名叫双宫茧,内里有两条及以上蚕蛹,蓬松度高、弹性较好,是制作丝绵的上佳原料。待茧绵软发黄,手艺人将其放入清水中,用双手将茧子剥开扯匀,一层层套在手上,这道工序被称为“扯小兜”,随后用“绵扩”将小兜撑大,叫做“撑大兜”,要做到把丝绵扯薄扯均匀,其实很有讲究。“扯丝的力道不能太大也不能太小,要拉得均匀,这样做出的丝绵被才保暖透气。而且还要每天换水,保证水质干净,这样做出的丝绵才洁白、柔糯。”工坊手艺人朱小莉一边操作一边介绍道。
塘栖百匠省级非遗工坊创始人沈建标补充道:“一般4个茧做一个小兜,4个小兜做成一个大兜。经过晾晒,6斤大兜丝绵才能翻成一床2.3米×2.3米的丝绵被,算下来大约需要5000个蚕茧,所以每一床丝绵被饱含着手艺人们的匠心与用心。”
如今,这项承载着千年记忆与冬日温暖的手艺正在塘栖百匠省级非遗工坊里焕发新的生机。手艺人们不仅坚持制作,更有“蚕花奶奶”亲自示范,手把手地教大家剥蚕子、扯绵兜,让这份非遗技艺走进更多人的心间。“今年以来,已有超过2万人次来到我们工坊学习体验清水丝绵技艺。未来我们会通过多种形式,让千年非遗‘活’在当下、‘融’入生活,让其长长久久地传承下去。”沈建标说。
| 分享到: |
发布时间:
2025-10-23 09:31:23
来源:
今日临平
本报讯 (记者 方祎) 入秋以后,天气转凉,塘栖百匠省级非遗工坊里的手艺人最近都在忙着遵循古法赶制丝绵被。
清晨,塘栖百匠省级非遗工坊内升起袅袅炊烟,手艺人们正忙着用土灶烧水煮茧。她们所用的茧名叫双宫茧,内里有两条及以上蚕蛹,蓬松度高、弹性较好,是制作丝绵的上佳原料。待茧绵软发黄,手艺人将其放入清水中,用双手将茧子剥开扯匀,一层层套在手上,这道工序被称为“扯小兜”,随后用“绵扩”将小兜撑大,叫做“撑大兜”,要做到把丝绵扯薄扯均匀,其实很有讲究。“扯丝的力道不能太大也不能太小,要拉得均匀,这样做出的丝绵被才保暖透气。而且还要每天换水,保证水质干净,这样做出的丝绵才洁白、柔糯。”工坊手艺人朱小莉一边操作一边介绍道。
塘栖百匠省级非遗工坊创始人沈建标补充道:“一般4个茧做一个小兜,4个小兜做成一个大兜。经过晾晒,6斤大兜丝绵才能翻成一床2.3米×2.3米的丝绵被,算下来大约需要5000个蚕茧,所以每一床丝绵被饱含着手艺人们的匠心与用心。”
如今,这项承载着千年记忆与冬日温暖的手艺正在塘栖百匠省级非遗工坊里焕发新的生机。手艺人们不仅坚持制作,更有“蚕花奶奶”亲自示范,手把手地教大家剥蚕子、扯绵兜,让这份非遗技艺走进更多人的心间。“今年以来,已有超过2万人次来到我们工坊学习体验清水丝绵技艺。未来我们会通过多种形式,让千年非遗‘活’在当下、‘融’入生活,让其长长久久地传承下去。”沈建标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