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道窥尽临平城 城河共生正繁华
一道窥尽临平城 城河共生正繁华
发布时间: 2025-10-24 09:48 来源: 今日临平

(记者 潘锦) 秋阳染古埠。塘栖广济桥北的老街上,青石板的纹路依稀可见,周边艺术园区、水上客运中心等地游客络绎不绝,仿佛能循着旧时船工留下的印记,触摸到大运河曾经的繁忙与热闹。

这里是大运河国家文化公园(临平段)的城镇核心段,也是大运河绿道(临平段)全线贯通的关键一环,亦是将在本周六启幕的“行走大运河”活动的终点所在地。

由此蜿蜒而成的31.5公里大运河绿道,如同一条生态与人文交织的丝带,将运河沿线的风景、公园、产业和古镇串联起来。以此为轴,恰似将临平城拉进双重时空:一边是古桥流水的江南旧韵,一边是绿道蜿蜒的现代图景。城与河,也在此刻有了互动与链接——

生态筑基绘就“青绿画卷”

自2021年起,临平启动大运河国家文化公园(临平段)和大运河科创城建设,更好地保护传承利用大运河。

绿道千篇一律,如何展现临平段特色?

“留下本色”为最优解。

本次活动的起点,大运河绿道(郊野段)主打自然野趣。漫步其间,河道两岸草木葱茏,芦苇轻摇,偶有水鸟掠过水面,塘泾漾公园、藕遇公园、水岸崇园等节点被原生植被自然串联。走到塘栖城镇核心段,历史纵深感则更为浓郁。新建成的塘栖水上客运中心码头,在设计上巧妙融入周边工业遗存元素,新旧碰撞间,营造出兼具历史纵深感与现代美感的滨水空间。“大运河国家文化公园(临平段)的建成,不仅让运河重现‘绿水青山’,更在两岸铺开了生态、文化、产业融合发展的新图景。”大运河科创城管委会工作人员介绍道。

绿道贯通,美了景色,更美了百姓。家住绿道附近的市民王女士说:“大运河边有这样干净整洁的步行道,还有丰富的文化休闲设施,大家茶余饭后都喜欢在这里散步,感受文化气息。”野趣十足的生态绿廊和运河沿线的休闲风光让老百姓倍感轻松惬意,历史记忆与现代元素相结合的京杭运河正散发璀璨光华,不仅成为远近闻名的网红打卡地,更是临平城市发展的一张亮丽名片。

linping1024003_001_01_b.jpg

今年是“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理念提出20周年。20年来,在这一理念的指引下,古老大运河不断融入人们的日常生活,焕发时代新风貌。在这里,大家既能在“全民健身走”、骑行运动、“爱上大运河”、超山梅花节等喜闻乐见的活动中感受家园之美、享受文化滋养,也能在生态环境提升、文化氛围里一路打卡雷家桥古纤道、广济桥等运河古迹,领略运河风光,体验运河文化,让运河文化有了更鲜活的载体。

文化赋能激活“千年记忆”

大运河(临平段),以三十余公里水廊串联千年文明印记。

自盛唐时期漕运繁盛,历经宋元商贾云集的市井繁华、明清丝织业的鼎盛荣光,临平“运河穿镇、商贾辐辏”的格局逐渐成形,至今仍能从大纶丝厂旧址、雷家桥古纤道等遗存中窥见当年“漕船昼夜行,市声满河埠”的热闹景象。因此,作为大运河国家文化公园(临平段)的核心脉络,绿道并非简单的步道,而是对运河生态与文脉的精心修复与连接。

位于塘栖古镇的稀隐HiiN艺术街区,前身是1952年建成的浙江丝绸公司中心仓库,是大运河(临平段)重要的近现代工业遗产和不可移动文物。闲置了十多年后,一群有想法的年轻人发现了它的价值。“老建筑既有岁月沉淀的厚重感,里面又长满了充满生命力的植物,这种新旧交融的感觉特别奇妙。”街区主理人梁天威介绍,为了让老建筑“活”起来,团队最大限度保留厂房的砖木结构和工业肌理,并引入雾森雨林、林中树屋、莫奈花墙等上百个年轻人喜欢的打卡场景,让老建筑持续焕发活力。

这种“古老”与“新潮”的深度融合,不只于工业遗存的焕新,更在于老底子手艺的创新性表达。在大运河糕版博物馆,一款“定胜玩偶”日前走红,圆滚滚的身体、憨态可掬的表情,再加上额头上写着“定胜”的红色系带,让人一眼看去就心生欢喜。它不仅还原了定胜糕的外形,还增添了几分萌趣,成了文创区的“明星产品”。顾客潘女士说:“这样的文创产品把非遗元素融入生活,能让人自然而然地想去了解定胜糕的历史,不失为一种传承传统文化的好方法。”

以此为缩影,临平正以“运河文化最佳引领地”为目标,打造“古今运河 时尚临平”文化品牌,全面推进大运河文化保护传承利用。大运河畔,朱炳仁大运河艺术馆、大运河国医生活馆、大运河糕版馆、大运河杭缎艺术馆等文化地标精彩亮相;楠宋瓷业文创产业园、“天都里”文化综合体等百亿级项目接连落地;大运河国家文化公园(塘栖城镇核心段)、上塘河宋韵文化带等40余个项目基本完工,大运河绿道全线贯通,再现“依水而居”的历史风貌,持续擦亮“名山名湖名镇”品牌。

产城共融铺就 “共富之路”

“大运河国家文化公园(临平段)建成后,不仅有31.5公里绿道、6大主题公园,还整治提升了约257万平方米的区域。”沿着绿道前行,看公园美景,访产业园区,一条文化、生态、产业交融的共富之路清晰地展现在眼前。

晨光中的启航青创综合体,“扬帆起航”的建筑造型与穿梭其间的年轻身影相得益彰,目前,这里已吸引超1200名人才安居就业,落地企业100余家,涵盖数字经济、生命健康、人工智能等多个领域。“我们充分利用大运河的文旅资源,打造高标准的大运河风情带,为企业和人才提供丰富的生活场景,让大家既能安心创业,又能舒心生活。”大运河科创城管委会相关负责人说道。

小小的藕粉,也在运河边走出了一条共富路。沿着郊野段绿道来到藕遇公园,三家村藕粉文化展示馆坐落其中。“我们通过展示藕粉制作的全过程,挖掘藕粉背后的文化,还开发了藕粉咖啡、藕元素文创产品。同时,和周边乡村合作,带动乡村产业发展,把地域特色变成实实在在的收入。”展馆负责人高晓玲介绍道。

在产业融合发展赛道上,临平区锚定大运河文化价值转化,一方面持续深化大运河文化产业带(临平段)建设,另一方面主动融入良渚文化大走廊与之江文化产业带“一廊一带”发展格局,以“文化+科技”为核心引擎,布局一系列高能级文化产业项目,为区域发展注入新活力。当前,海外短剧平台“ShortMax”、幻境XR大空间项目稳步推进,全省首部“垂云翼”虚拟现实电影成功落地,AI文化垂类模型数字协同平台、AI微短剧等前沿项目加速落地见效,科技与文化的深度融合,正不断拓展运河文化产业的边界与内涵。

结语             

风过运河,白鹭掠水。在全线贯通的大运河国家文化公园(临平段),驳岸留存着岁月的肌理,也承载着未来的希望。千年运河,正以“人民的运河”之姿焕新重生,流淌出无限可能的未来。“未来我们将持续深化‘产城人文’融合,让千年运河不仅是历史的‘记忆长廊’,更成为驱动发展的‘活力纽带’,真正滋养创新、承载文化、造福百姓。”临平区委相关负责人表示。

分享到:
返回顶部
打印本页
一道窥尽临平城 城河共生正繁华
发布时间: 2025-10-24 09:48:22 来源: 今日临平

(记者 潘锦) 秋阳染古埠。塘栖广济桥北的老街上,青石板的纹路依稀可见,周边艺术园区、水上客运中心等地游客络绎不绝,仿佛能循着旧时船工留下的印记,触摸到大运河曾经的繁忙与热闹。

这里是大运河国家文化公园(临平段)的城镇核心段,也是大运河绿道(临平段)全线贯通的关键一环,亦是将在本周六启幕的“行走大运河”活动的终点所在地。

由此蜿蜒而成的31.5公里大运河绿道,如同一条生态与人文交织的丝带,将运河沿线的风景、公园、产业和古镇串联起来。以此为轴,恰似将临平城拉进双重时空:一边是古桥流水的江南旧韵,一边是绿道蜿蜒的现代图景。城与河,也在此刻有了互动与链接——

生态筑基绘就“青绿画卷”

自2021年起,临平启动大运河国家文化公园(临平段)和大运河科创城建设,更好地保护传承利用大运河。

绿道千篇一律,如何展现临平段特色?

“留下本色”为最优解。

本次活动的起点,大运河绿道(郊野段)主打自然野趣。漫步其间,河道两岸草木葱茏,芦苇轻摇,偶有水鸟掠过水面,塘泾漾公园、藕遇公园、水岸崇园等节点被原生植被自然串联。走到塘栖城镇核心段,历史纵深感则更为浓郁。新建成的塘栖水上客运中心码头,在设计上巧妙融入周边工业遗存元素,新旧碰撞间,营造出兼具历史纵深感与现代美感的滨水空间。“大运河国家文化公园(临平段)的建成,不仅让运河重现‘绿水青山’,更在两岸铺开了生态、文化、产业融合发展的新图景。”大运河科创城管委会工作人员介绍道。

绿道贯通,美了景色,更美了百姓。家住绿道附近的市民王女士说:“大运河边有这样干净整洁的步行道,还有丰富的文化休闲设施,大家茶余饭后都喜欢在这里散步,感受文化气息。”野趣十足的生态绿廊和运河沿线的休闲风光让老百姓倍感轻松惬意,历史记忆与现代元素相结合的京杭运河正散发璀璨光华,不仅成为远近闻名的网红打卡地,更是临平城市发展的一张亮丽名片。

linping1024003_001_01_b.jpg

今年是“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理念提出20周年。20年来,在这一理念的指引下,古老大运河不断融入人们的日常生活,焕发时代新风貌。在这里,大家既能在“全民健身走”、骑行运动、“爱上大运河”、超山梅花节等喜闻乐见的活动中感受家园之美、享受文化滋养,也能在生态环境提升、文化氛围里一路打卡雷家桥古纤道、广济桥等运河古迹,领略运河风光,体验运河文化,让运河文化有了更鲜活的载体。

文化赋能激活“千年记忆”

大运河(临平段),以三十余公里水廊串联千年文明印记。

自盛唐时期漕运繁盛,历经宋元商贾云集的市井繁华、明清丝织业的鼎盛荣光,临平“运河穿镇、商贾辐辏”的格局逐渐成形,至今仍能从大纶丝厂旧址、雷家桥古纤道等遗存中窥见当年“漕船昼夜行,市声满河埠”的热闹景象。因此,作为大运河国家文化公园(临平段)的核心脉络,绿道并非简单的步道,而是对运河生态与文脉的精心修复与连接。

位于塘栖古镇的稀隐HiiN艺术街区,前身是1952年建成的浙江丝绸公司中心仓库,是大运河(临平段)重要的近现代工业遗产和不可移动文物。闲置了十多年后,一群有想法的年轻人发现了它的价值。“老建筑既有岁月沉淀的厚重感,里面又长满了充满生命力的植物,这种新旧交融的感觉特别奇妙。”街区主理人梁天威介绍,为了让老建筑“活”起来,团队最大限度保留厂房的砖木结构和工业肌理,并引入雾森雨林、林中树屋、莫奈花墙等上百个年轻人喜欢的打卡场景,让老建筑持续焕发活力。

这种“古老”与“新潮”的深度融合,不只于工业遗存的焕新,更在于老底子手艺的创新性表达。在大运河糕版博物馆,一款“定胜玩偶”日前走红,圆滚滚的身体、憨态可掬的表情,再加上额头上写着“定胜”的红色系带,让人一眼看去就心生欢喜。它不仅还原了定胜糕的外形,还增添了几分萌趣,成了文创区的“明星产品”。顾客潘女士说:“这样的文创产品把非遗元素融入生活,能让人自然而然地想去了解定胜糕的历史,不失为一种传承传统文化的好方法。”

以此为缩影,临平正以“运河文化最佳引领地”为目标,打造“古今运河 时尚临平”文化品牌,全面推进大运河文化保护传承利用。大运河畔,朱炳仁大运河艺术馆、大运河国医生活馆、大运河糕版馆、大运河杭缎艺术馆等文化地标精彩亮相;楠宋瓷业文创产业园、“天都里”文化综合体等百亿级项目接连落地;大运河国家文化公园(塘栖城镇核心段)、上塘河宋韵文化带等40余个项目基本完工,大运河绿道全线贯通,再现“依水而居”的历史风貌,持续擦亮“名山名湖名镇”品牌。

产城共融铺就 “共富之路”

“大运河国家文化公园(临平段)建成后,不仅有31.5公里绿道、6大主题公园,还整治提升了约257万平方米的区域。”沿着绿道前行,看公园美景,访产业园区,一条文化、生态、产业交融的共富之路清晰地展现在眼前。

晨光中的启航青创综合体,“扬帆起航”的建筑造型与穿梭其间的年轻身影相得益彰,目前,这里已吸引超1200名人才安居就业,落地企业100余家,涵盖数字经济、生命健康、人工智能等多个领域。“我们充分利用大运河的文旅资源,打造高标准的大运河风情带,为企业和人才提供丰富的生活场景,让大家既能安心创业,又能舒心生活。”大运河科创城管委会相关负责人说道。

小小的藕粉,也在运河边走出了一条共富路。沿着郊野段绿道来到藕遇公园,三家村藕粉文化展示馆坐落其中。“我们通过展示藕粉制作的全过程,挖掘藕粉背后的文化,还开发了藕粉咖啡、藕元素文创产品。同时,和周边乡村合作,带动乡村产业发展,把地域特色变成实实在在的收入。”展馆负责人高晓玲介绍道。

在产业融合发展赛道上,临平区锚定大运河文化价值转化,一方面持续深化大运河文化产业带(临平段)建设,另一方面主动融入良渚文化大走廊与之江文化产业带“一廊一带”发展格局,以“文化+科技”为核心引擎,布局一系列高能级文化产业项目,为区域发展注入新活力。当前,海外短剧平台“ShortMax”、幻境XR大空间项目稳步推进,全省首部“垂云翼”虚拟现实电影成功落地,AI文化垂类模型数字协同平台、AI微短剧等前沿项目加速落地见效,科技与文化的深度融合,正不断拓展运河文化产业的边界与内涵。

结语             

风过运河,白鹭掠水。在全线贯通的大运河国家文化公园(临平段),驳岸留存着岁月的肌理,也承载着未来的希望。千年运河,正以“人民的运河”之姿焕新重生,流淌出无限可能的未来。“未来我们将持续深化‘产城人文’融合,让千年运河不仅是历史的‘记忆长廊’,更成为驱动发展的‘活力纽带’,真正滋养创新、承载文化、造福百姓。”临平区委相关负责人表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