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讯 (记者 高悦 万凤) 近日,最火的莫过于动画电影《哪吒之魔童闹海》了,除了让人大呼过瘾的视觉冲击,影片中哪吒、敖丙等角色更是深入人心。在塘栖镇莫家桥村的羊毛毡共富工坊,村民用一种特别的方式,将这些角色带到现实中。
将彩色羊毛层层叠加,使用特制的戳针反复戳刺,让羊毛的纤维紧密交织,再细致地勾勒出人物的细节和神态……走进工坊,几名手艺人正专注地埋头创作,在她们的巧手下,哪吒、敖丙、石矶娘娘等电影角色逐渐还原,从银幕走进了现实。“这几个角色身上那种勇往直前的精神很有感染力,我们希望通过羊毛毡这种特别的艺术形式去展现,引起更多人的共鸣。”手艺人李俊说。
羊毛毡,又名“戳戳乐”,仅凭一根针,就能把一团羊毛塑造成各式玩偶、配饰、杂货。在莫家桥村,不少妇女都有这门手艺,这得益于2023年塘栖镇妇联启动的“塘姐姐羊毛毡共富项目”。与其他手工艺相比,羊毛毡学习门槛低,工序灵活,随时随地都能做。“之前一直很想学习一项新技能,但每天空闲的时间都是碎片化的,根本抽不开身。”莫家桥村村民莫建英此前在工厂上班,但近两年由于家庭原因,她不得不辞掉工作,回归家庭照顾老人和孩子。尽管渴望在业余时间充实自己并增加收入,但琐碎的家务事让她分身乏术,许多技能的学习门槛又让她望而却步。进入工坊学习后,莫建英从零基础开始,仅用了几个星期时间,便能自主制作简单的羊毛毡配件,这让她收获满满,“好像打开了一扇新的大门,现在只要有时间,我就会拿起针戳一戳。”
精准对接乡村妇女“无法离家”的就业困境,羊毛毡项目一经推出,便吸引了上百人踊跃参加,通过专业培训,不少村民成长为能够独立创作的手艺人。然而,把产品做出来只是第一步,能够卖出去创造效益,才能真正带动共富。作为一种新鲜的手工门类,羊毛毡制作周期长、人力成本高,但市场认知度有限,由此带来的销售困境让项目负责人吴鹏一度十分苦恼。“光靠自己的一腔热血,要想增强大家的收获感,肯定还是要把业务落到实处。”吴鹏说,此前,羊毛毡销售主要依赖一些文创市集,渠道单一,销售量有限。破解销售难题,首先要解决渠道问题。她想到了线上平台,让妇女们通过直播展示技艺,互动讲解产品。然而,对大部分人来说,面对镜头也不是件容易事儿,从与观众互动交流到推销产品,再到维护流量,各个环节都有不小的学问。为此,工坊请来专家开展互联网营销培训,并引入专业运营团队打造自媒体账号,带来了一波流量和订单。同时,团队立足立夏狗、枇杷、青圆子等塘栖土特产,加强文化IP研发,并充分挖掘妇女们的创作潜力,开发了一系列有当地特色的作品,去年,部分作品在国际动漫节、文博会上亮相,收获了广泛认可。
一系列的探索收获了成效,目前,工坊已在全镇带动500多名妇女实现家门口就业,培育羊毛毡设计师20余名、制作工60人,创造营业额30万元,妇女日均收入可达200元。“有了创收,大家的参与热情更高了,经常聚在一起,一边制作一边聊天,面对生活的心态也更加阳光了。”莫家桥村妇联主席莫康华说。
今年,工坊开展了深入的市场调研,准备精准开发契合市场需求的热销产品。同时,还计划通过探索大型仿真动物制作、开展研学团建活动等方式拓展业务,带动更多妇女在家门口实现“戳戳乐”。“未来我们会继续开发塘栖文化IP,引入社会资本,把工坊打造成共同富裕的‘柔性样本’。”吴鹏说。
分享到: |
本报讯 (记者 高悦 万凤) 近日,最火的莫过于动画电影《哪吒之魔童闹海》了,除了让人大呼过瘾的视觉冲击,影片中哪吒、敖丙等角色更是深入人心。在塘栖镇莫家桥村的羊毛毡共富工坊,村民用一种特别的方式,将这些角色带到现实中。
将彩色羊毛层层叠加,使用特制的戳针反复戳刺,让羊毛的纤维紧密交织,再细致地勾勒出人物的细节和神态……走进工坊,几名手艺人正专注地埋头创作,在她们的巧手下,哪吒、敖丙、石矶娘娘等电影角色逐渐还原,从银幕走进了现实。“这几个角色身上那种勇往直前的精神很有感染力,我们希望通过羊毛毡这种特别的艺术形式去展现,引起更多人的共鸣。”手艺人李俊说。
羊毛毡,又名“戳戳乐”,仅凭一根针,就能把一团羊毛塑造成各式玩偶、配饰、杂货。在莫家桥村,不少妇女都有这门手艺,这得益于2023年塘栖镇妇联启动的“塘姐姐羊毛毡共富项目”。与其他手工艺相比,羊毛毡学习门槛低,工序灵活,随时随地都能做。“之前一直很想学习一项新技能,但每天空闲的时间都是碎片化的,根本抽不开身。”莫家桥村村民莫建英此前在工厂上班,但近两年由于家庭原因,她不得不辞掉工作,回归家庭照顾老人和孩子。尽管渴望在业余时间充实自己并增加收入,但琐碎的家务事让她分身乏术,许多技能的学习门槛又让她望而却步。进入工坊学习后,莫建英从零基础开始,仅用了几个星期时间,便能自主制作简单的羊毛毡配件,这让她收获满满,“好像打开了一扇新的大门,现在只要有时间,我就会拿起针戳一戳。”
精准对接乡村妇女“无法离家”的就业困境,羊毛毡项目一经推出,便吸引了上百人踊跃参加,通过专业培训,不少村民成长为能够独立创作的手艺人。然而,把产品做出来只是第一步,能够卖出去创造效益,才能真正带动共富。作为一种新鲜的手工门类,羊毛毡制作周期长、人力成本高,但市场认知度有限,由此带来的销售困境让项目负责人吴鹏一度十分苦恼。“光靠自己的一腔热血,要想增强大家的收获感,肯定还是要把业务落到实处。”吴鹏说,此前,羊毛毡销售主要依赖一些文创市集,渠道单一,销售量有限。破解销售难题,首先要解决渠道问题。她想到了线上平台,让妇女们通过直播展示技艺,互动讲解产品。然而,对大部分人来说,面对镜头也不是件容易事儿,从与观众互动交流到推销产品,再到维护流量,各个环节都有不小的学问。为此,工坊请来专家开展互联网营销培训,并引入专业运营团队打造自媒体账号,带来了一波流量和订单。同时,团队立足立夏狗、枇杷、青圆子等塘栖土特产,加强文化IP研发,并充分挖掘妇女们的创作潜力,开发了一系列有当地特色的作品,去年,部分作品在国际动漫节、文博会上亮相,收获了广泛认可。
一系列的探索收获了成效,目前,工坊已在全镇带动500多名妇女实现家门口就业,培育羊毛毡设计师20余名、制作工60人,创造营业额30万元,妇女日均收入可达200元。“有了创收,大家的参与热情更高了,经常聚在一起,一边制作一边聊天,面对生活的心态也更加阳光了。”莫家桥村妇联主席莫康华说。
今年,工坊开展了深入的市场调研,准备精准开发契合市场需求的热销产品。同时,还计划通过探索大型仿真动物制作、开展研学团建活动等方式拓展业务,带动更多妇女在家门口实现“戳戳乐”。“未来我们会继续开发塘栖文化IP,引入社会资本,把工坊打造成共同富裕的‘柔性样本’。”吴鹏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