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记者 陈书缘) 依水而居、因河而兴。上塘河段位于临平中心城区,是大运河世界文化遗产(杭州段)中的重要区段,长约11公里,联接临平、星桥、南苑等多个街道,沿线积淀了丰富的宋韵文化遗迹、典故和文物资源。2022年,临平区发布上塘河宋韵文化带建设三年行动计划(2022-2024年),实施八大工程,打造“山水融城、多元汇聚”的上塘古韵寻踪核心展示区。
如今,三年计划圆满收官,让我们跟随沿岸的风光,共同解锁“活化密码”,看看是什么让这条千年运河,真正活成了"流动的史诗"。
赓续文脉 打造文化新地标
走进位于北大街的临平俞樾纪念馆,浓厚的文化气息扑面而来。馆内共分为两个部分,一部分为纪念馆,另一部分为书画院:纪念馆以丰富的展品展陈俞樾的生平事迹,划分“不与桑梓异”“临平岁月”“儒林宗硕”“长留天地间”四部分,通过大量的史实、影像资料以及多媒体互动、场景复原等新颖形式,为观众提供全视角、沉浸式的观展体验,全面展现了俞樾的硕儒风采和与临平的故事。书画院内配有大量的国学、国内外文学、艺术等书籍,并不定期举办各类书画展、文化活动等。
移步换景,临平山南,有一座弥漫着宋代典雅与古朴气息的公园:安隐寺(安平泉)遗址公园。在宋代,安隐寺是杭州的一座名刹,苏轼、陆游、朱熹等文人墨客都曾来此游览并留下诗作。值得一提的是,上世纪60年代这里还出土了苏轼的一方石砚,见证了这里深厚的文化底蕴。旧时临平“东湖十景”中的安平晚钟、宝幢叠华等也都出自此地。
2023年8月,安平泉遗址公园建设工程项目正式开工,历时6个多月施工,于2024年2月建成开放。公园以安隐寺、安平泉历史遗迹为载体,在保护现存遗址的基础上,复原了部分名胜风光,还建设了历代文人墨客浏览此地感受的诗句长廊,自然、文化、景观有机融合,徜徉其间,仿佛完成了一次与传统对话、与古人共情的旅程。家住附近的方女士时长带着孩子来散步:“这里环境很美,清幽典雅,特别是还能让小孩看看这些历史古迹,让他感受历史的变迁,我觉得很有意义。”
一个个文化地标在临平的地图上串珠成链,历史在传承中再次焕发新的生机。临平打造了以国学大师俞樾为代表的大运河名人馆群,涵盖临平俞樾纪念馆、吴昌硕纪念馆、钟化民纪念馆、何思敬纪念馆、姚虞琴纪念馆、朱炳仁大运河艺术馆等。围绕江南名刹安隐寺、“班荆道故”班荆馆等文化地标项目,推进复建南宋班荆馆,完成安隐寺(安平泉)遗址公园、明因寺遗址公园、九曲营历史文化街区、临平山历史文化陈列馆、古海塘博物馆、玉架山考古遗址公园(博物馆)建设,让文脉传承弦歌不辍、历久弥新。
挖掘内涵 让宋韵美学焕发新彩
2022-2024这三年间,我区整合研究内生力量,联合清华大学、中国人民大学、上海交通大学、南开大学等10多所高校,组建浙江省大运河文化研究院临平中心、临平区大运河(超山)文化研究中心,加强上塘河及沿线人文历史、文化遗产、文献资料、历代名人等方面研究。组织召开“宋韵临平”系列大型学术研讨会,实施课题研究,出版《宋韵临平叙事》《大运来临——临平运河叙事》等著作10余册,形成文献集成、通史、丛书、研究报告“四位一体”的上塘河宋韵文化研究体系。设置“大运河杯”文化大奖,出品《问天》《时光正好》《暗夜与黎明》《天下长河》等文艺精品100余部,近年来,获全国及省市“五个一工程”及中国曲艺牡丹奖、中国新闻奖、飞天奖等各级文艺类大奖300余项。
同时,邀请南宋文化专家、非遗传承人、高校讲师等,开展宋韵文化宣讲活动和公益课,推动宋韵文化进社区、进楼宇、进学校、进企业。“《临平解舟》作品赏析活动”、桂芳桥老茶馆故事会、“读红色经典 传红色薪火”、《学重要思想,讲临平故事》以及宋韵折纸、宋韵妆容之美、宋韵点茶等公益课程,真正让宋韵美学走进更多人心中。
浸润民生 促进文旅深度融合
从九曲营路的入口进入,满目的诗词、浮雕,将九曲营驻军,韩家军马战临平的场景壮阔地再现眼前。步步深入,巷弄里的宋韵愈发浓厚,宋朝服饰、宋朝老物件、宋朝商贸,墙面上一步一景,处处都是打卡点。在邱山大街入口处,有一幅20米长的浮雕,生动再现了宋时临平大庙会的热闹场面。
在提升城市环境和居民生活质量的同时,临平也不忘致力于保护和弘扬城市的历史文化,留住老百姓的乡愁记忆。“我儿子正值初中,对历史文化充满了无限的好奇与热爱。现在,他无需远行,只需漫步于家楼下的这条历史长廊,便能深入挖掘那些尘封的故事,亲眼见证并理解那段遥远而辉煌的过往。”居民孙女士满怀欣喜地分享道。
截至目前,临平区已完成全部村社“15分钟品质文化生活圈”建设,上塘河文化带沿岸新建的临品书坊、临品艺站、百姓健身房等新型文体+空间,也为百姓们提供了更多阅读、休闲、健身的好去处。同时,优质公共文化供给再升级,举办藕花洲大舞台、临品悦读等文化惠民活动超过万余场次,上塘河两岸的人文气息愈发浓厚,市民得以近距离享受高质量的文化体验。
文化基因的现代表达,宋韵与人间烟火气的结合,更是在产业土壤中结出累累硕果。运河沿岸的老绸厂曾为工业时代的辉煌留下浓墨重彩的一笔,如今,旧水塔依旧高耸入云,老厂房在改建提升后,演变成为了新时代的文创园——临平新天地是文艺青年们的新据点,临平本土创意IP小店、特色口味餐饮……汇聚成了这座开放式的成熟型街区文创园,它已成为临平极具文艺氛围的网红打卡地之一。
去年6月,杭州方兴渡微度假文旅综合体项目正式开工。这正是临平紧扣运河文化根脉,撬动文旅融合发展,加快上塘河宋韵文化带建设的关键举措,也是助力全域高质量发展的重要实践。方兴渡项目位于星桥街道,共分为旅游集散服务中心、藕花洲宋韵文化中心、高端禅修中心和班荆馆会议中心四大功能片区,为游客提供一站式美食、住宿、娱乐、亲子研学、网红打卡等文旅服务与体验。
方兴渡项目将依托临平深厚的运河文化、宋韵文化底蕴和独特的山湖资源,通过对历史的复原和再创作,营造全景式、沉浸式的临平文化IP体验,力图为广大市民、游客再现南宋“杭城第一渡”——方兴渡的盛世图景,力争打造长三角宋韵文化沉浸式体验中心、长三角微短剧产业集成式基地、杭州现象级微度假文旅目的地,全力彰显新时代文化临平的独特魅力。
在离方兴渡项目不远处,天都里项目的施工也是如火如荼。据悉,该项目地上部分由26幢五至六层单体建筑组成,将汇集中央公园、商业、办公等功能区块,针对周边居住、商务办公、游乐“打卡”等主要客群,致力于打造区域“城市客厅”,有望成为临平融杭发展的新地标。
此外,我区还深化文旅项目开发,培育大运河1986文创园、油车弄文创空间等宋韵体验基地、3条寓教于乐的宋韵经典游线、2条廉洁文化路线,并持续展开市场推广,提高临平宋韵特色项目、美食知名度。
上塘河的水波里,倒映着千年的月光与今夕的霓虹,而这条承载无数城市历史记忆的河流,正缓缓驶向未来……
分享到: |
(记者 陈书缘) 依水而居、因河而兴。上塘河段位于临平中心城区,是大运河世界文化遗产(杭州段)中的重要区段,长约11公里,联接临平、星桥、南苑等多个街道,沿线积淀了丰富的宋韵文化遗迹、典故和文物资源。2022年,临平区发布上塘河宋韵文化带建设三年行动计划(2022-2024年),实施八大工程,打造“山水融城、多元汇聚”的上塘古韵寻踪核心展示区。
如今,三年计划圆满收官,让我们跟随沿岸的风光,共同解锁“活化密码”,看看是什么让这条千年运河,真正活成了"流动的史诗"。
赓续文脉 打造文化新地标
走进位于北大街的临平俞樾纪念馆,浓厚的文化气息扑面而来。馆内共分为两个部分,一部分为纪念馆,另一部分为书画院:纪念馆以丰富的展品展陈俞樾的生平事迹,划分“不与桑梓异”“临平岁月”“儒林宗硕”“长留天地间”四部分,通过大量的史实、影像资料以及多媒体互动、场景复原等新颖形式,为观众提供全视角、沉浸式的观展体验,全面展现了俞樾的硕儒风采和与临平的故事。书画院内配有大量的国学、国内外文学、艺术等书籍,并不定期举办各类书画展、文化活动等。
移步换景,临平山南,有一座弥漫着宋代典雅与古朴气息的公园:安隐寺(安平泉)遗址公园。在宋代,安隐寺是杭州的一座名刹,苏轼、陆游、朱熹等文人墨客都曾来此游览并留下诗作。值得一提的是,上世纪60年代这里还出土了苏轼的一方石砚,见证了这里深厚的文化底蕴。旧时临平“东湖十景”中的安平晚钟、宝幢叠华等也都出自此地。
2023年8月,安平泉遗址公园建设工程项目正式开工,历时6个多月施工,于2024年2月建成开放。公园以安隐寺、安平泉历史遗迹为载体,在保护现存遗址的基础上,复原了部分名胜风光,还建设了历代文人墨客浏览此地感受的诗句长廊,自然、文化、景观有机融合,徜徉其间,仿佛完成了一次与传统对话、与古人共情的旅程。家住附近的方女士时长带着孩子来散步:“这里环境很美,清幽典雅,特别是还能让小孩看看这些历史古迹,让他感受历史的变迁,我觉得很有意义。”
一个个文化地标在临平的地图上串珠成链,历史在传承中再次焕发新的生机。临平打造了以国学大师俞樾为代表的大运河名人馆群,涵盖临平俞樾纪念馆、吴昌硕纪念馆、钟化民纪念馆、何思敬纪念馆、姚虞琴纪念馆、朱炳仁大运河艺术馆等。围绕江南名刹安隐寺、“班荆道故”班荆馆等文化地标项目,推进复建南宋班荆馆,完成安隐寺(安平泉)遗址公园、明因寺遗址公园、九曲营历史文化街区、临平山历史文化陈列馆、古海塘博物馆、玉架山考古遗址公园(博物馆)建设,让文脉传承弦歌不辍、历久弥新。
挖掘内涵 让宋韵美学焕发新彩
2022-2024这三年间,我区整合研究内生力量,联合清华大学、中国人民大学、上海交通大学、南开大学等10多所高校,组建浙江省大运河文化研究院临平中心、临平区大运河(超山)文化研究中心,加强上塘河及沿线人文历史、文化遗产、文献资料、历代名人等方面研究。组织召开“宋韵临平”系列大型学术研讨会,实施课题研究,出版《宋韵临平叙事》《大运来临——临平运河叙事》等著作10余册,形成文献集成、通史、丛书、研究报告“四位一体”的上塘河宋韵文化研究体系。设置“大运河杯”文化大奖,出品《问天》《时光正好》《暗夜与黎明》《天下长河》等文艺精品100余部,近年来,获全国及省市“五个一工程”及中国曲艺牡丹奖、中国新闻奖、飞天奖等各级文艺类大奖300余项。
同时,邀请南宋文化专家、非遗传承人、高校讲师等,开展宋韵文化宣讲活动和公益课,推动宋韵文化进社区、进楼宇、进学校、进企业。“《临平解舟》作品赏析活动”、桂芳桥老茶馆故事会、“读红色经典 传红色薪火”、《学重要思想,讲临平故事》以及宋韵折纸、宋韵妆容之美、宋韵点茶等公益课程,真正让宋韵美学走进更多人心中。
浸润民生 促进文旅深度融合
从九曲营路的入口进入,满目的诗词、浮雕,将九曲营驻军,韩家军马战临平的场景壮阔地再现眼前。步步深入,巷弄里的宋韵愈发浓厚,宋朝服饰、宋朝老物件、宋朝商贸,墙面上一步一景,处处都是打卡点。在邱山大街入口处,有一幅20米长的浮雕,生动再现了宋时临平大庙会的热闹场面。
在提升城市环境和居民生活质量的同时,临平也不忘致力于保护和弘扬城市的历史文化,留住老百姓的乡愁记忆。“我儿子正值初中,对历史文化充满了无限的好奇与热爱。现在,他无需远行,只需漫步于家楼下的这条历史长廊,便能深入挖掘那些尘封的故事,亲眼见证并理解那段遥远而辉煌的过往。”居民孙女士满怀欣喜地分享道。
截至目前,临平区已完成全部村社“15分钟品质文化生活圈”建设,上塘河文化带沿岸新建的临品书坊、临品艺站、百姓健身房等新型文体+空间,也为百姓们提供了更多阅读、休闲、健身的好去处。同时,优质公共文化供给再升级,举办藕花洲大舞台、临品悦读等文化惠民活动超过万余场次,上塘河两岸的人文气息愈发浓厚,市民得以近距离享受高质量的文化体验。
文化基因的现代表达,宋韵与人间烟火气的结合,更是在产业土壤中结出累累硕果。运河沿岸的老绸厂曾为工业时代的辉煌留下浓墨重彩的一笔,如今,旧水塔依旧高耸入云,老厂房在改建提升后,演变成为了新时代的文创园——临平新天地是文艺青年们的新据点,临平本土创意IP小店、特色口味餐饮……汇聚成了这座开放式的成熟型街区文创园,它已成为临平极具文艺氛围的网红打卡地之一。
去年6月,杭州方兴渡微度假文旅综合体项目正式开工。这正是临平紧扣运河文化根脉,撬动文旅融合发展,加快上塘河宋韵文化带建设的关键举措,也是助力全域高质量发展的重要实践。方兴渡项目位于星桥街道,共分为旅游集散服务中心、藕花洲宋韵文化中心、高端禅修中心和班荆馆会议中心四大功能片区,为游客提供一站式美食、住宿、娱乐、亲子研学、网红打卡等文旅服务与体验。
方兴渡项目将依托临平深厚的运河文化、宋韵文化底蕴和独特的山湖资源,通过对历史的复原和再创作,营造全景式、沉浸式的临平文化IP体验,力图为广大市民、游客再现南宋“杭城第一渡”——方兴渡的盛世图景,力争打造长三角宋韵文化沉浸式体验中心、长三角微短剧产业集成式基地、杭州现象级微度假文旅目的地,全力彰显新时代文化临平的独特魅力。
在离方兴渡项目不远处,天都里项目的施工也是如火如荼。据悉,该项目地上部分由26幢五至六层单体建筑组成,将汇集中央公园、商业、办公等功能区块,针对周边居住、商务办公、游乐“打卡”等主要客群,致力于打造区域“城市客厅”,有望成为临平融杭发展的新地标。
此外,我区还深化文旅项目开发,培育大运河1986文创园、油车弄文创空间等宋韵体验基地、3条寓教于乐的宋韵经典游线、2条廉洁文化路线,并持续展开市场推广,提高临平宋韵特色项目、美食知名度。
上塘河的水波里,倒映着千年的月光与今夕的霓虹,而这条承载无数城市历史记忆的河流,正缓缓驶向未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