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事服务中心的无人机在泰山村工作
本报讯 (记者 高悦 万凤 通讯员 章诗怡) 春意渐浓,眼下正是春耕春管的关键期。广袤田野,一架架无人机高效进行着播种、喷药作业,成为植保管理的“主力军”,为农业生产注入科技动力。
在塘栖镇超丁村,千亩麦田泛起新绿。农田边,农技人员将调配好的除草剂注入无人机载料箱,伴随着螺旋桨的嗡嗡声,五架无人机在专业飞手的操控下腾空而起,沿着预设航线开展矩阵式飞行,短短5分钟就完成了近20亩农田的除草剂喷洒作业。
“这片小麦有1100亩,调动了五台无人机,三四个小时就能完成作业。”农技人员李哲楠介绍,每台无人机的日作业能力通常可达300-500亩,相比之下,传统人工一天仅能完成3到4亩,平均每亩至少能节省人力成本200元。
据介绍,这片农田种植的是高产扬麦品种,于去年12月播种,目前正处于越冬期。“若管理得当,每亩产量可达1000斤。”李哲楠说,在种植过程中,播种、除草、施肥施药等关键环节都可通过无人机完成,由于喷洒速度、喷洒量都可由系统预设,与传统人工相比,无人机喷洒更均匀,精确度更高,不仅大幅降低了人力成本,还显著提升了农作物的管护效果。
近年来,我区大力推广“科技兴农、智慧助农”的种植管理模式,无人机正逐渐成为农业生产的得力助手。“以往农户使用无人机主要依赖外部购买服务,对于一些小型、分散型农户来说成本较高。”区供销联社下属农开公司副总经理姚峰说,为弥补这一短板,区供销联社以土地流转为纽带,新建了“临平区现代化农事服务中心”,计划培养一支专业化服务队伍,为周边地区提供农机作业、飞防作业、烘干入库、机械化育秧等全方位、一站式的农事服务。目前,该中心已采购大型机械设备20余台,今年预计可实现服务面积6000亩,作业面积10万亩。
分享到: |
农事服务中心的无人机在泰山村工作
本报讯 (记者 高悦 万凤 通讯员 章诗怡) 春意渐浓,眼下正是春耕春管的关键期。广袤田野,一架架无人机高效进行着播种、喷药作业,成为植保管理的“主力军”,为农业生产注入科技动力。
在塘栖镇超丁村,千亩麦田泛起新绿。农田边,农技人员将调配好的除草剂注入无人机载料箱,伴随着螺旋桨的嗡嗡声,五架无人机在专业飞手的操控下腾空而起,沿着预设航线开展矩阵式飞行,短短5分钟就完成了近20亩农田的除草剂喷洒作业。
“这片小麦有1100亩,调动了五台无人机,三四个小时就能完成作业。”农技人员李哲楠介绍,每台无人机的日作业能力通常可达300-500亩,相比之下,传统人工一天仅能完成3到4亩,平均每亩至少能节省人力成本200元。
据介绍,这片农田种植的是高产扬麦品种,于去年12月播种,目前正处于越冬期。“若管理得当,每亩产量可达1000斤。”李哲楠说,在种植过程中,播种、除草、施肥施药等关键环节都可通过无人机完成,由于喷洒速度、喷洒量都可由系统预设,与传统人工相比,无人机喷洒更均匀,精确度更高,不仅大幅降低了人力成本,还显著提升了农作物的管护效果。
近年来,我区大力推广“科技兴农、智慧助农”的种植管理模式,无人机正逐渐成为农业生产的得力助手。“以往农户使用无人机主要依赖外部购买服务,对于一些小型、分散型农户来说成本较高。”区供销联社下属农开公司副总经理姚峰说,为弥补这一短板,区供销联社以土地流转为纽带,新建了“临平区现代化农事服务中心”,计划培养一支专业化服务队伍,为周边地区提供农机作业、飞防作业、烘干入库、机械化育秧等全方位、一站式的农事服务。目前,该中心已采购大型机械设备20余台,今年预计可实现服务面积6000亩,作业面积10万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