信息索引号 | 001008001003035/2025-20508 | 文件编号 | |
责任部门 | 区审管办 | 公开形式 | 主动公开 |
责任科室 | 区审管办 | 公开范围 | 面向社会 |
成文日期 | 2025-03-11 | 公开时限 | 长期公开 |
2024年度杭州市临平区行政审批服务管理办公室法治政府建设年度报告
来源:综合科 发布时间: 2025-03-11 10:31 浏览次数:
区委、区政府:
2024年,在区委区政府的正确领导下,在上级部门的关心和支持下,区审管办坚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认真践行习近平法治思想,着力提升依法行政能力,不断增强普法实效,为推进全区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提供了有力法治保障。现将有关情况报告如下:
一、2024年推进法治政府建设的主要举措和突出成效
(一)紧盯便民利民服务,提升依法行政质效。深化“就近办”政务服务。构建区级-分中心-镇街-村社“1+1+8+196+N”架构,全面推行窗口设置、服务制度等6大软硬件建设标准,承接中心政务服务事项,其中镇街承接499个,实现15分钟服务圈;村社承接148个,发挥了代办帮办作用。优化一件事办理流程。以“高效办成一件事”为落脚点,强化跨部门政策、业务、系统协同和数据共享,上线全省首个“涉路施工联合审查”板块,整合交警、住建、综合行政执法等部门的8个审批环节,实现办事申请“一次提交”、办件信息实时共享,办理结果“多端获取”。推进“店招店牌”“验登合一”“准入准营”等一件事服务场景一窗办结。拓展无感智办,推动交房即交证、生育津贴无感办等事项“不出门”网办。畅通社情民意渠道。拓宽群众诉求,搭建“您说我改”平台,和微信端“诉求直达”功能,听取群众、企业意见建议,设置“办不成事反映窗口”,兜底解决疑难杂症。聘请不同行业代表为“政务服务(企业服务)体验官”,对政务服务进行全面体验和评估。
(二)聚焦惠企助企服务,优化法治营商环境。牵头“为企办实事”行动。推进39个“为企办实事”项目,开展精准助企服务活动,举办“行走的办事大厅”助企服务9场,诉求协调会17场,圆桌会2场,消除企业政策“盲区”,解决一批疑难问题。加强线上线下服务贯通。加速迭代“亲清在线政策超市”平台升级,搭建金融法律等增值服务模块。上线全省首个“电商政策计算器”,破解产业政策类型多、条目多等问题,让符合企业发展的政策一键直达秒配。今年共兑付惠企资金12.26亿元,惠及企业2600余家。上架“云上空间”区情资源302个,帮助企业充分了解闲置空间和区位信息。推动企业法治增值服务区建设。按照“一站式受理、一揽子调处、一条龙服务”模式,实现区企服中心和三大产业平台与专班办公室间各项企业法治诉求及时流转、全程跟踪,提供法律咨询、普法、公证、矛盾纠纷化解、司法鉴定、涉外事务办理及企业合规等16项增值服务。截至目前,已收集区内企业涉法类诉求62件,覆盖企业42家,回复率100%。启用“临聚里”亲才服务总站。提供“一对一”管家服务,统一接引、受理所有涉才业务。在全流程网办基础上,集成人才相关数据,推出人才政策“免申即享”。累计受理人才业务155人次,回应咨询诉求380余人次,提升人才“一站式”服务体验。加快“企才驿站”落地。印发《临平区企业服务中心增值式政务服务进驻规范及管理办法(试行)》《重点园区服务驿站标准化建设方案》,形成统一的园区考评成果互用机制。推广“企业之家”服务驿站建设,做好政务服务事项下延、落实诉求处置。
(三)突出法治监管约束,守护公平交易市场。构建小额工程“信用+”全链条监管模式。出台《临平区招投标领域廉洁交易十项准则》等文件6个,修订《临平区小额公共资源交易管理办法》等文件7个,废止文件10个,建成1套信用评价和应用制度体系、1个综合监管平台,分类推行8套诚信定标机制,进一步明确小额工程6大关键主体行为规范和各单位监管责任。加大社保缴纳证明、到场答辩机制、关键人员监管等措施,有效遏制转标、卖标、挂靠等问题。推进招投标领域专项整治与提升行动。健全招投标“1+N”制度体系,联合区纪委建立常态化督查机制,全面梳理招投标领域廉政风险清单,形成问题通报、整改、处置解决闭环。开展合同履约大排查专项行动,建设单位自查项目371个、联合督查项目6个,下发问题整改单33份、核查单13份。健全采购交易规则。在临平“村采云”基础上,扩面升级为“临采云”平台,归集国企、村社采购两个子行业,实现全流程电子招标,全量数据归集,全生命周期监管。联合区机关事务服务中心出台《临平区食材采购管理办法》和《实施细则》,牵头建立食材采购全流程监管机制。
二、推进法治政府建设存在的不足和原因
(一)依法用法能力有待加强。干部队伍法治素养仍需继续提高,表现在工作人员对新出台的法律法规不够熟悉,运用法治思维开展工作的能力要加强,特别是开展合法性审查、公平竞争审查的主动意识和业务水平需要加强。
(二)群众获得感仍需提升。对标新时代法治政府建设要求,法治宣传还有提升空间,法治宣传品牌和阵地有待深化挖掘,缺少群众喜闻乐见的说法形式,传统的宣传方式有待创新,法治宣传实效亟待提升。
三、党政主要负责人履行推进法治建设第一责任人职责情况
(一)强化组织领导,夯实法治主体职责。高度重视法治政府建设工作,将法治政府建设工作摆在全局工作的重要位置,履行法治政府建设“一岗双责”。健全主要领导负总责,分管领导具体抓,各科室各司其职、全员参与的工作机制,定期召开党组会,将法治政府建设与业务工作同部署、同落实,把政府决策,政务公开,行政执法,普法教育等政府行为作为履行法治政府建设的重要抓手,及时解决工作中存在问题,确保法治政府建设责任落到实处,确保法治工作有序有效开展。
(二)坚持领学促学,引导干部学法尊法。组织深入学习习近平法治思想,重点学习《国务院关于进一步优化政务服务提升行政效能推动“高效办成一件事”的指导意见》《公平竞争审查实施条例》《浙江省优化营商环境条例》等法律法规,发挥好局党组和第一责任人的领学促学作用。用好学习强国、浙政钉“公务员云讲堂”,组织参与学法用法、法律知识测试,提高履职能力。结合法治建设专项宣传行动,围绕5·28 民法典纪念日、“12·4”国家宪法日等节点加强对优化营商环境的法治建设成果介绍,营造浓厚氛围。
(三)规范行政行为,严格依法依规办事。根据“三重一大”决策制度要求,重要干部任免、重大项目安排和大额度资金使用事项等经充分协商集体讨论决定。强化合法性审查组织领导,好合法性审查与公平竞争审查衔接,涉及市场主体经营活动的政策文件坚持合法性审查与公平竞争审查同步推进,确保政策文件制定合法依规。深化制度建设,出台政务服务、招投标管理等制度机制25个,利用政府信息公开平台、微信公众号,推进政务公开工作动态,在政府信息公开平台主动公开信息21条。办结11件两会建议提案,充分回应各界对行政审批制度改革的意见建议,增强改革实效。
(四)加强队伍建设,提升法治履职能力。扎实推进4个市、区两级联动攻坚项目,在大厅开展31期“十点钟讲坛”政策宣讲,开展3次“以案促改”警示教育活动。大力开展“政务服务办事员”比武竞赛,联动开展区、镇、村三级业务素质大练兵活动。强化法治人员配备,选聘拥有法律知识背景的人员从事合法性审查工作,健全法律顾问和公职律师制度,充分发挥其智库作用和专项协助功能,参与重大行政决策、合同审查、重大项目论证、法律意见咨询等法律事务,把好政策制定审查关。
四、2025年推进法治政府建设的主要安排
2025年是“十四五”规划的收官之年,也是“十五五”规划的布局之年,将结合贯彻落实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和省市区委决策部署,着重做好以下工作:
(一)进一步深化依法行政能力建设。紧盯“关键少数”,通过会前学法、以案释法、专题培训等形式,提升法治思维能力。推进法治政府建设,进一步落实行政审批、招投标等领域法治建设职责清单。做好基层普法“最后一公里”问题,谋划创新普法宣传方式,加大对法律法规知识的更新培训,将普法宣教融入日常工作。
(二)进一步用心做好涉企法律服务。迭代“e企来临”平台,上线提供政策法律服务的AI问答系统,丰富平台服务内容。围绕企业高频诉求、高发风险和热点问题,下发“工作提示单”,扶助企业发展。推动企业集聚区块内服务中心、驿站建设,组织好“临企圆桌会”,联动法治专项服务组,坚持靶向施策助企惠企发展,落实各项惠企政策,加强各类政策协同,针对惠企政策、办事服务进行多形式、多角度解读,通过进园区、进企业,精准普及、靶向推送,让企业熟知、会用、用好政策,进一步坚定企业发展信心。
(三)进一步提升政务服务效能。继续扩面推进高效办成一件事优化审批服务,争取进一步减少甚至“清零”行政审批事项,激发市场主体活力。持续推进行政审批权的下移,合理配置、科学整合行政审批体制及其职能,要严把安全准入关,做到依法审批、阳光审批。探索“互联网+”政务服务体系建设,实现一根网线就能办理。优化公共法律服务,加大对低收入人群的法律援助,保障特殊群体的基本公共法律服务权益。
(四)进一步增强公共资源交易监管。提高招标项目事前预警、事中管控、事后评估的智能化监管水平,开展施工现场联合督查和合同履约排查。探索“信用管家”服务专项服务,加大对失信情况预警提醒、专业解答、信用修复即时指导。在采购领域,推广“信用+监管”新模式,不断提升监管效能。及时修订、补充和完善与法律法规相适应的地方规范性文件,加强过时文件的清理工作,进一步政策体系。
五、其他需要报告的情况
无。
|
【打印本页】 【返回顶部】 【关闭窗口】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