企业坐“C位” 这场大会解码临平高质量发展“密钥”
发布时间: 2025-03-24 09:28 来源: 今日临平

○本报评论员

当三月的春风拂过临平大地,这座萦绕着江南水韵与科创基因的城区,正以一场“创新驱动 两业融合 开放提能”的盛会奏响高质量发展最强音。

回顾过去的一年,临平劈波斩浪,沿着高质量发展航道稳健前行:全区239个重大项目集中开工、集中签约,总投资额超828亿元;新增省级未来工厂1家,全区省级未来工厂累计达到6家,连续5年全省第一;规模以上工业新产品产值率达57%,位列全市首位;固定资产增速位居全市第二……这些跃动的数字,既勾勒出临平“数实融合”的澎湃动能,也见证着先进制造业与现代服务业在临平沃土上交融共生的蓬勃生机。

春分不怠农时,临平不负春光。此刻奋进高质量发展,恰似仲春时节的天工开物——“创新驱动”如渐炽阳光,为产业升级注入持久能量;“两业融合”似及时甘霖,浸润先进制造与现代服务共生沃土;“开放提能”若浩荡春风,携全球机遇催动产城共兴浪潮。

1个重磅信号:政企携手共赴春天

企业是创新驱动发展的“牛鼻子”,是产业转型提质升级的主力军,更是经济高质量发展的重要推动者。‌截至2024年底,全区民营市场主体已经达到15.03万家,为临平创造了超七成的税收、提供了八成的城镇劳动就业、输出了九成的科技创新成果。与此同时,临平也始终秉承当好“金牌店小二”的理念,用一系列创新举措和务实行动,与企业实现了“双向奔赴”。 

“要认识大兴企业是发展大业的重要支撑。”

“要锚定大兴企业要重抓两业的关键路径。”

“要坚定大兴企业促二次创业的信心决心。”

“要强化大兴企业需干部专业的有力保障。”

在此次高质量发展大会上,这样的观点被一一抛出,字字不离企业,句句心系发展。释放出十分清晰且明确的信号——临平要大兴企业!

令企业家们惊喜的是,这一信号从企业坐前排、坐“C位”的精心安排开始就已有迹可循。此次大会特别邀请了来自区内各行各业的225家企业和金融机构代表参会, 运达能源、老板电器、西奥电梯、春风动力等企业坐在了会场第一排。看似是小细节,背后却是对企业家真真正正的重视、实实在在的支持、休戚与共的深情厚爱——既要在全区上下营造尊商重商亲商的浓厚氛围,享服务的“C位”,也是政企携手走进春天、感受温暖,让企业能够坚定信心抢占发展的“C位”。

此前召开的区委一届十次全会提出,今年要谋划实施“三个年”活动,其重点归根到底也是围绕企业发展:“创新主体质量提升年”是为企业发展注入活力,“城乡综合品质提升年”是为企业发展优化环境,“干部队伍作风提升年”是为企业发展保驾护航。

从“坐C位”的尊重与礼遇,到“唱主角”的赋能与支持,再到“闯世界”的引领与助力,临平携手企业家们以担当情怀、开放格局、改革魄力,持续擘画高质量发展新篇章。

4个发展“高”点:下好高质量发展“一盘棋”

善弈者谋势,善治者谋全局。高质量发展不只是一个经济要求,而是对经济社会发展方方面面的总要求。临平以制造立区、以开放强区,既有智能制造、融杭接沪的坚实基础,也有进一步促进两业融合、开放发展的迫切需要。

新时代新征程上,如何更好地弘扬企业家精神、推动全方位高质量发展?答案是:加快构建“创新驱动、两业融合、开放提能”的发展格局。

如何实现这一目标?临平未来高质量发展的“高”点又在哪里?大会上也亮出了明确答案。

高在科创赋能的“双轮驱动”。科技创新与产业创新的深度融合,是建设现代化产业体系的关键。要围绕产业链部署创新链人才链,聚焦“3+2+X”集群建设,大力推进新型工业化,做大做强先进制造业,积极发展现代服务业,推动传统制造向“智造服务”转型、链上环节向整机产品升级,支撑优势产业能级跃升、未来产业集聚成链,要一体推进教育、科技、人才发展,加快构建“地标+赛道+生态”三位一体发展格局。

高在结构优化的“共振升级”。推进结构优化升级,是实现经济高质量发展的内在要求和必然选择。做好结构转型升级这篇大文章,要坚持内外并重、增存并举,充分发挥“链长+链主”协同效应,加快物流、金融、商贸等领域新场景应用、新赛道培育、新模式推广“三新经济”培育生态,整合高校、科研院所资源建立服务型制造共性技术研发中心,加快实现“大平台大创新大集群”三大突破,奋力实现产业结构的“优二进三”。

高在对外开放的“双向赋能”。以开放促改革、促发展是我国现代化建设不断取得新成就的重要法宝。对标中国对外开放新方向,临平要不断放大融沪桥头堡区位优势,坚持货物贸易和数字贸易发展两手抓、两手硬,以政务服务“软实力”构建营商环境“硬支撑”,大力实施出海服务赋能行动,深入实施跨境电商高质量发展三年行动,发力数字文化贸易赛道,多管齐下推动更高水平的开放型经济发展。

高在降本增效的“乘数效应”。降本增效是企业保持竞争力、实现可持续发展的关键。如何帮助企业跳出固有思维,寻找那些被忽视的成本角落,创造出以小博大的价值奇迹,这对政府提出了新要求。要深化完善以降低成本为核心的增值化服务,强化相关部门及产业平台、镇街合力,深入推进“为企办实事”专项改革,切实做到企业问题需求“一站式”受理、闭环化解决,为企业发展保驾护航。

关山飞渡,大道笃行。要在高质量发展这场艰苦的竞速赛、耐力赛、接力赛中赢得先机,需要政府和企业紧密合作、协同发力。踏入新时代新征程,当机遇又一次降临到面前,“我负责阳光雨露,你负责茁壮成长”的互相成就也在临平这片创新创业的热土上火热展开。我们期待着,这份来自春天的誓言化作四季的耕耘,早日结出高质量发展的累累硕果。

分享到:
返回顶部
打印本页
企业坐“C位” 这场大会解码临平高质量发展“密钥”
发布时间: 2025-03-24 09:28:13 来源: 今日临平

○本报评论员

当三月的春风拂过临平大地,这座萦绕着江南水韵与科创基因的城区,正以一场“创新驱动 两业融合 开放提能”的盛会奏响高质量发展最强音。

回顾过去的一年,临平劈波斩浪,沿着高质量发展航道稳健前行:全区239个重大项目集中开工、集中签约,总投资额超828亿元;新增省级未来工厂1家,全区省级未来工厂累计达到6家,连续5年全省第一;规模以上工业新产品产值率达57%,位列全市首位;固定资产增速位居全市第二……这些跃动的数字,既勾勒出临平“数实融合”的澎湃动能,也见证着先进制造业与现代服务业在临平沃土上交融共生的蓬勃生机。

春分不怠农时,临平不负春光。此刻奋进高质量发展,恰似仲春时节的天工开物——“创新驱动”如渐炽阳光,为产业升级注入持久能量;“两业融合”似及时甘霖,浸润先进制造与现代服务共生沃土;“开放提能”若浩荡春风,携全球机遇催动产城共兴浪潮。

1个重磅信号:政企携手共赴春天

企业是创新驱动发展的“牛鼻子”,是产业转型提质升级的主力军,更是经济高质量发展的重要推动者。‌截至2024年底,全区民营市场主体已经达到15.03万家,为临平创造了超七成的税收、提供了八成的城镇劳动就业、输出了九成的科技创新成果。与此同时,临平也始终秉承当好“金牌店小二”的理念,用一系列创新举措和务实行动,与企业实现了“双向奔赴”。 

“要认识大兴企业是发展大业的重要支撑。”

“要锚定大兴企业要重抓两业的关键路径。”

“要坚定大兴企业促二次创业的信心决心。”

“要强化大兴企业需干部专业的有力保障。”

在此次高质量发展大会上,这样的观点被一一抛出,字字不离企业,句句心系发展。释放出十分清晰且明确的信号——临平要大兴企业!

令企业家们惊喜的是,这一信号从企业坐前排、坐“C位”的精心安排开始就已有迹可循。此次大会特别邀请了来自区内各行各业的225家企业和金融机构代表参会, 运达能源、老板电器、西奥电梯、春风动力等企业坐在了会场第一排。看似是小细节,背后却是对企业家真真正正的重视、实实在在的支持、休戚与共的深情厚爱——既要在全区上下营造尊商重商亲商的浓厚氛围,享服务的“C位”,也是政企携手走进春天、感受温暖,让企业能够坚定信心抢占发展的“C位”。

此前召开的区委一届十次全会提出,今年要谋划实施“三个年”活动,其重点归根到底也是围绕企业发展:“创新主体质量提升年”是为企业发展注入活力,“城乡综合品质提升年”是为企业发展优化环境,“干部队伍作风提升年”是为企业发展保驾护航。

从“坐C位”的尊重与礼遇,到“唱主角”的赋能与支持,再到“闯世界”的引领与助力,临平携手企业家们以担当情怀、开放格局、改革魄力,持续擘画高质量发展新篇章。

4个发展“高”点:下好高质量发展“一盘棋”

善弈者谋势,善治者谋全局。高质量发展不只是一个经济要求,而是对经济社会发展方方面面的总要求。临平以制造立区、以开放强区,既有智能制造、融杭接沪的坚实基础,也有进一步促进两业融合、开放发展的迫切需要。

新时代新征程上,如何更好地弘扬企业家精神、推动全方位高质量发展?答案是:加快构建“创新驱动、两业融合、开放提能”的发展格局。

如何实现这一目标?临平未来高质量发展的“高”点又在哪里?大会上也亮出了明确答案。

高在科创赋能的“双轮驱动”。科技创新与产业创新的深度融合,是建设现代化产业体系的关键。要围绕产业链部署创新链人才链,聚焦“3+2+X”集群建设,大力推进新型工业化,做大做强先进制造业,积极发展现代服务业,推动传统制造向“智造服务”转型、链上环节向整机产品升级,支撑优势产业能级跃升、未来产业集聚成链,要一体推进教育、科技、人才发展,加快构建“地标+赛道+生态”三位一体发展格局。

高在结构优化的“共振升级”。推进结构优化升级,是实现经济高质量发展的内在要求和必然选择。做好结构转型升级这篇大文章,要坚持内外并重、增存并举,充分发挥“链长+链主”协同效应,加快物流、金融、商贸等领域新场景应用、新赛道培育、新模式推广“三新经济”培育生态,整合高校、科研院所资源建立服务型制造共性技术研发中心,加快实现“大平台大创新大集群”三大突破,奋力实现产业结构的“优二进三”。

高在对外开放的“双向赋能”。以开放促改革、促发展是我国现代化建设不断取得新成就的重要法宝。对标中国对外开放新方向,临平要不断放大融沪桥头堡区位优势,坚持货物贸易和数字贸易发展两手抓、两手硬,以政务服务“软实力”构建营商环境“硬支撑”,大力实施出海服务赋能行动,深入实施跨境电商高质量发展三年行动,发力数字文化贸易赛道,多管齐下推动更高水平的开放型经济发展。

高在降本增效的“乘数效应”。降本增效是企业保持竞争力、实现可持续发展的关键。如何帮助企业跳出固有思维,寻找那些被忽视的成本角落,创造出以小博大的价值奇迹,这对政府提出了新要求。要深化完善以降低成本为核心的增值化服务,强化相关部门及产业平台、镇街合力,深入推进“为企办实事”专项改革,切实做到企业问题需求“一站式”受理、闭环化解决,为企业发展保驾护航。

关山飞渡,大道笃行。要在高质量发展这场艰苦的竞速赛、耐力赛、接力赛中赢得先机,需要政府和企业紧密合作、协同发力。踏入新时代新征程,当机遇又一次降临到面前,“我负责阳光雨露,你负责茁壮成长”的互相成就也在临平这片创新创业的热土上火热展开。我们期待着,这份来自春天的誓言化作四季的耕耘,早日结出高质量发展的累累硕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