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讯 (记者 方祎 通讯员 田蓉)近日,文化和旅游部公布第六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传承人名单,朱军岷榜上有名。
从绍兴的一间小铜铺,到因战乱忍痛关门,再到作品频频亮相国家级舞台,朱家铜艺已经走过了150年。浙江省工艺美术大师朱军岷是朱家第五代匠人,他的父亲朱炳仁则是铜雕领域第一位国家级工艺美术大师。在父子俩共同的努力下,如今铜器正逐渐以新的姿态回归到大众的生活中。
若要论一个大师的技艺,看其作品便可。2022至2024年间,朱军岷的作品《福禄平安》《榴传盛世》《平安如意》分别在相关博览会上荣获金奖与百鹤金鼎奖。自由流动的铜液幻化成独一无二的姿态,将古人的智慧与今人的思考融入其中,熔铸出刚柔极劲、妙趣横生的大千世界。这背后,是朱军岷30余年的积淀与坚守。
时针倒转回上世纪90年代,那时,朱军岷刚大学毕业,以干部身份被分配到一家国有单位。因为父亲找不到打铜工人,朱军岷毅然放弃“铁饭碗”,拿起了“铜榔头”。要成为一名匠人,就得从基本功做起。朱军岷开始跟着父亲做铜招牌,帮人打铜字,后来又去学做浮雕。
那段“起步”的经历,朱军岷觉得苦但也不苦。“苦的地方在于,你要有很大的决心、很大的耐心去做手头这件非常枯燥的、没有任何乐趣的工作。而手艺的日渐精进就是靠一次次的训练,你付出了努力就有收获,这是甜的地方。”朱军岷说,自己中途也曾反复动摇,出于对家族事业传承的责任感,他最终选择挑起这个担子。
跟着父亲参与了不少铜建筑的建设工程后,朱军岷发现老百姓用的铜器几乎没有,商场里也买不到。“我小的时候,家家户户几乎都有铜器,现在玉器、瓷器、金银器很常见,铜器去哪儿了呢?”为了让中国数千年的铜文化回归到更多人的视野,朱军岷提出了“让铜回家”的理念,创立了“朱炳仁·铜”品牌。而脱离了日常必需品属性的铜器要获得大家的喜爱,势必要在艺术性和文化属性上有所创新。朱军岷找准方向,开始做一些“从零起步”的探索。
“在中国历史上,铜基本就是两种颜色,一种是金色,一种是古铜色或者叫青铜色。我就琢磨,是不是可以从颜色的改变入手。”作为技艺传承人,朱军岷认为,每个时代都有自己的东西留下来,不能只传不承,一味地复制粘贴。“要让铜器富有美感,不能只是简单的上油漆、喷绘,既要保留铜的质感,又要有像陶瓷釉料般的肌理感,我就到处去看去学。”说起这段“奔波”的日子,朱军岷语气里丝毫没有疲惫,而是满满的兴奋与激动。
就这样,朱军岷跑了许多地方,学习铜的氧化着色工艺,也去国外的大学看他们的艺术家如何处理铜雕塑上的颜色。“像陶瓷那样在窑里烧不可行,1000多摄氏度的高温,铜立马就熔化了。大概在2010年的时候,我在美国加州的一所艺术大学里看到艺术家拿着一把火枪给青铜雕塑上色,这给了我很大的启发。”朱军岷说。
从国外回来以后,朱军岷立即开始实践。借鉴珐琅彩工艺,通过高温烧制让表面氧化,再在胎面一点点刷上矿物质釉料,他反复试验了近三年时间,最终开创了“铜上釉”的新工艺,让铜器脱离了单调的色彩,拥有了更多的艺术可能。此后,“熔铜禅画”“熔铜清供”等一系列的创新,为铜艺术领域注入了新的活力与内涵。更重要的是,秉持着“技艺共享”的原则,朱军岷将自己的研究成果公开,“希望能有更多的人参与进来,大家一起让铜文化在新时代焕发新生命。”朱军岷说。
多年来,朱军岷率领团队承建了杭州香积寺、东极宝塔、G20杭州峰会主会场等铜建筑与铜工程,与父亲携手打造了中国第一座铜雕艺术博物馆——江南铜屋。其作品也多次作为礼品赠与外宾,成为中华文化传播的重要载体。
当然,文化要绵延发展,光有横向的普及还不够,必须得有纵向的延续。近年来,朱军岷积极投身国家艺术基金“铜雕艺术人才培养”、第二轮“杭州市工艺美术大师带徒学艺”等项目,培养出一批优秀的非遗传承人与高技能人才。此外,他还在松阳、衢州等地设立匠人工坊,帮扶乡村匠人,助力乡村振兴,为中国铜文化的传承与发展贡献力量。
新荣誉的获得,让朱军岷与父亲朱炳仁以“一门双国手”之姿,成为国家级非遗代表性传承人中罕见的父子组合。站在新的起点,朱军岷谦逊地表示:“我只是个手艺人,真正了不起的是祖先留下的智慧。未来,要让铜艺不仅是文化遗产,更成为中国递给世界的金名片。”继续用手中的这把铜榔头“敲”出新故事,朱军岷信心满怀。
分享到: |
本报讯 (记者 方祎 通讯员 田蓉)近日,文化和旅游部公布第六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传承人名单,朱军岷榜上有名。
从绍兴的一间小铜铺,到因战乱忍痛关门,再到作品频频亮相国家级舞台,朱家铜艺已经走过了150年。浙江省工艺美术大师朱军岷是朱家第五代匠人,他的父亲朱炳仁则是铜雕领域第一位国家级工艺美术大师。在父子俩共同的努力下,如今铜器正逐渐以新的姿态回归到大众的生活中。
若要论一个大师的技艺,看其作品便可。2022至2024年间,朱军岷的作品《福禄平安》《榴传盛世》《平安如意》分别在相关博览会上荣获金奖与百鹤金鼎奖。自由流动的铜液幻化成独一无二的姿态,将古人的智慧与今人的思考融入其中,熔铸出刚柔极劲、妙趣横生的大千世界。这背后,是朱军岷30余年的积淀与坚守。
时针倒转回上世纪90年代,那时,朱军岷刚大学毕业,以干部身份被分配到一家国有单位。因为父亲找不到打铜工人,朱军岷毅然放弃“铁饭碗”,拿起了“铜榔头”。要成为一名匠人,就得从基本功做起。朱军岷开始跟着父亲做铜招牌,帮人打铜字,后来又去学做浮雕。
那段“起步”的经历,朱军岷觉得苦但也不苦。“苦的地方在于,你要有很大的决心、很大的耐心去做手头这件非常枯燥的、没有任何乐趣的工作。而手艺的日渐精进就是靠一次次的训练,你付出了努力就有收获,这是甜的地方。”朱军岷说,自己中途也曾反复动摇,出于对家族事业传承的责任感,他最终选择挑起这个担子。
跟着父亲参与了不少铜建筑的建设工程后,朱军岷发现老百姓用的铜器几乎没有,商场里也买不到。“我小的时候,家家户户几乎都有铜器,现在玉器、瓷器、金银器很常见,铜器去哪儿了呢?”为了让中国数千年的铜文化回归到更多人的视野,朱军岷提出了“让铜回家”的理念,创立了“朱炳仁·铜”品牌。而脱离了日常必需品属性的铜器要获得大家的喜爱,势必要在艺术性和文化属性上有所创新。朱军岷找准方向,开始做一些“从零起步”的探索。
“在中国历史上,铜基本就是两种颜色,一种是金色,一种是古铜色或者叫青铜色。我就琢磨,是不是可以从颜色的改变入手。”作为技艺传承人,朱军岷认为,每个时代都有自己的东西留下来,不能只传不承,一味地复制粘贴。“要让铜器富有美感,不能只是简单的上油漆、喷绘,既要保留铜的质感,又要有像陶瓷釉料般的肌理感,我就到处去看去学。”说起这段“奔波”的日子,朱军岷语气里丝毫没有疲惫,而是满满的兴奋与激动。
就这样,朱军岷跑了许多地方,学习铜的氧化着色工艺,也去国外的大学看他们的艺术家如何处理铜雕塑上的颜色。“像陶瓷那样在窑里烧不可行,1000多摄氏度的高温,铜立马就熔化了。大概在2010年的时候,我在美国加州的一所艺术大学里看到艺术家拿着一把火枪给青铜雕塑上色,这给了我很大的启发。”朱军岷说。
从国外回来以后,朱军岷立即开始实践。借鉴珐琅彩工艺,通过高温烧制让表面氧化,再在胎面一点点刷上矿物质釉料,他反复试验了近三年时间,最终开创了“铜上釉”的新工艺,让铜器脱离了单调的色彩,拥有了更多的艺术可能。此后,“熔铜禅画”“熔铜清供”等一系列的创新,为铜艺术领域注入了新的活力与内涵。更重要的是,秉持着“技艺共享”的原则,朱军岷将自己的研究成果公开,“希望能有更多的人参与进来,大家一起让铜文化在新时代焕发新生命。”朱军岷说。
多年来,朱军岷率领团队承建了杭州香积寺、东极宝塔、G20杭州峰会主会场等铜建筑与铜工程,与父亲携手打造了中国第一座铜雕艺术博物馆——江南铜屋。其作品也多次作为礼品赠与外宾,成为中华文化传播的重要载体。
当然,文化要绵延发展,光有横向的普及还不够,必须得有纵向的延续。近年来,朱军岷积极投身国家艺术基金“铜雕艺术人才培养”、第二轮“杭州市工艺美术大师带徒学艺”等项目,培养出一批优秀的非遗传承人与高技能人才。此外,他还在松阳、衢州等地设立匠人工坊,帮扶乡村匠人,助力乡村振兴,为中国铜文化的传承与发展贡献力量。
新荣誉的获得,让朱军岷与父亲朱炳仁以“一门双国手”之姿,成为国家级非遗代表性传承人中罕见的父子组合。站在新的起点,朱军岷谦逊地表示:“我只是个手艺人,真正了不起的是祖先留下的智慧。未来,要让铜艺不仅是文化遗产,更成为中国递给世界的金名片。”继续用手中的这把铜榔头“敲”出新故事,朱军岷信心满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