信息索引号 001008001003015/2025-20404 文件编号
责任部门 区民政局 公开形式 主动公开
责任科室 区民政局 公开范围 面向社会
成文日期 2025-03-04 公开时限 长期公开

临平区民政局2024年工作总结及2025年工作思路

来源:区民政局 发布时间: 2025-03-04 14:10 浏览次数:

今年以来,临平区民政局紧紧围绕省市区重点目标任务,积极履行基本民生保障、基层社会服务等职责,扎实开展公共服务“七优享”专项行动,稳步推进共同富裕示范先行和营商环境优化提升,全力推进民政领域“三支队伍”建设、群众身边不正之风和腐败问题集中整治,多项工作取得新成效。省民政厅党组副书记、副厅长江宇,党组成员、副厅长方仁表,党组成员、副厅长佘新荷赴我区专题调研社会组织、养老服务、未成年人保护等工作,并予以高度肯定。社会组织管理工作在《浙江民政信息》刊发,移民帮扶工作在水利部内刊刊发,养老服务、社会救助、社会组织管理、慈善、地名文化等工作在《人民日报(海外版)》《中国社会报》等国家级媒体报道,社会组织管理工作和养老服务工作获区委主要领导批示肯定。我局获评2023年市政府民生实事工作成绩突出集体,成功举办杭州市养老护理员职业技能大赛并获团体三等奖,地名文化服务与文化试点通过省级验收,救助慈善融合发展入选省级试点,“住院不愁”医前救助工作机制获评区第一批担当作为案例。

一、2024年工作总结

(一)统筹老龄工作,实现养老服务更优享。截至12月底,我区共有60周岁以上户籍老年人口13.57万人,占全区户籍人口总数的20.76%,享受养老电子津贴服务1.75万余人,发放各类养老资金近1亿元。一是夯实养老工作基础。全力抓好“老有康养”优享工程,扎实推进市区两级民生实事项目,新增居家养老服务照料中心10家、老年助餐机构17家,建设认知障碍照护专区床位72张,镇街级康养联合体实现全覆盖。推动浙江省老年服务业协会社评机构在我区设点,培训养老护理家庭照护者836人、养老护理专业人员331人,取得初级证书70人。二是提高养老服务水平。统筹推进“爱心卡”,为老年人提供“六助”服务,与农商行签订合作协议,不断拓展签约服务商。完善“临里食堂”矩阵,迭代升级社区食堂8家,打造“阳光厨房”3个,累计助餐127万人次。大力推进消费品以旧换新居家适老化改造工作,已有176家企业报名参与,1452户家庭生成申购码,完成改造1076户,累计改造资金2179.87万元,补贴金额952.95万元。三是增强老龄工作实效。培育全国示范性老年友好型社区、全国敬老文明号创建点位各1个。完成13余万老年人团体意外伤害保险续保工作,政府保单累计赔款138.73万。老年学校开设课程36门,招收学员708人,老年电视大学招收学员13620人。开展敬老月系列活动,举办“幸福银龄 颐养来临”临平区养老产业高质量发展大会,发布养老产业发展三年行动计划,推动养老事业和养老产业协同发展。

(二)强化兜底保障,实现社会救助更精准。截至12月,全区共有各类困难家庭1560户2081人,残疾人两项补贴对象6567人,发放各类救助补助资金5529.49万元。一是强化兜底保障工作。全力抓好“弱有众扶”优享工程,最低生活保障年标准达到15192元,“三项排查”累计排查22503户次,新增各类在册困难对象286人,临时救助411户次,“三个不让”救助45户次,获评杭州市社会救助业务竞赛团体亚军。二是发挥“助联体”帮扶实效。推进区级助联体迁建工程,完成设计方案优化、采购预算编制等工作。动态更新集成助联体力量、政策、服务三张清单,联动14个部门机构、22家社会组织,上架各类帮扶救助项目72个,完成需求兑现6599个,困难对象服务覆盖率达到100%。三是提升救助工作水平。升级低保对象“住院不愁”医前救助工作机制,创新建立护工费补贴政策,同时扩大救助范围,解决救助对象住院陪护难题。开展社会救助综合治理和低保资金专项治理工作,相关工作案例在省纪委(监委)集中整治工作动态摘编刊发,“奶奶工坊”入选杭州市首批社会救助幸福增收基地,推进服务类社会救助发展获评2024年度社会救助领域创新实践优秀案例。

(三)深化三次分配,拓宽共同富裕新路径。一是做大慈善资金规模。开展“慈善一日捐”活动,成立上市企业慈善爱心联盟,与3家企业分别签订1000万元的慈善留本冠名基金,新增3单慈善信托共125万元。2024年,区慈善总会共募集善款2684.79 万元,发放善款2145.74万元,惠及群众10.03万人次。二是做强慈善项目品牌。实施慈善促富项目,面向困境儿童、高龄老人、因病致贫家庭等不同人群精准实施“心心念念”“移动助浴”“病贫无忧暖心基金”等慈善项目86个。同时,制定出台项目资金管理细则等制度,规范慈善项目运营。三是做精慈善文化传播。开展慈善微义展活动6场、“慈善大讲堂”4场,编写《慈善文化研究——临平篇》内刊,数字慈善系统新增“一键捐赠+一键获取捐赠证书+一键开票”功能,运河街道姚虞琴文化基地入选杭州市第一批特色慈善文化基地。

(四)强化创新发展,推进社会组织聚合力。截至12月底,全区共有注册登记社会组织828家,备案类社会组织3114家,新增社会组织45家,新增省级品牌社会组织1家、省级领军人物3名,38家社会组织成功通过等级评估,数量居全市前列。一是党建业务相结合。实施“铸魂领航”行动,发挥社会组织综合党委引领作用,推动党建、清廉入章应入尽入。持续推进清廉社会组织建设,指导3家社会组织获评省、市级清廉社会组织建设示范点。二是规范管理助发展。创新打造临平区社会组织云服务平台,建设公益创投全流程监管和社会组织信息公开与预警模块。推进“打非清僵”,清理“僵尸型”社会组织25家,取缔非法社会组织3家。完成2023年巡查发现的行业协会商会等社会组织管理有关问题“回头看”,22个问题全部整改到位。三是品牌赋能促提升。投入52万元设立7个社会组织公益创投项目,推动社会组织积极参与基层治理、助力中心工作。成立临平区社会组织专家智库,通过“育林计划”“临云微课堂”开展培训40余次覆盖3000余人次。开展临平区社会组织公益品牌项目大赛,评选十大公益品牌项目,开展社会组织公益嘉年华活动,展现社会组织精神风貌。

(五)优化社会事务,打造“幸福民政”金名片。一是规范区划地名。全面推进省级地名文化试点和市级“乡村著名行动”试点工作,编撰临平区首版地名志,打造临平区首个地名文化展馆,完成55条道路(桥梁)命名,“临平街道”通过“浙江省千年古镇(古村落)地名文化遗产”认定。相关工作在《中国社会报》、人民网、《浙江民政杂志》等刊发。二是实施殡葬惠民。推进群众“身后事”基本服务免费省级民生实事项目,印发《杭州市临平区实行群众“身后事”基本服务免费实施方案》,“身后事”联办率达97.67%,部门参与率达7.73,殡葬惠民共减免642.47万元。全面启动殡葬领域专项治理工作,成立工作专班,摸清底数、建立台账,切实抓好整改落实。三是推进移民融合。全面落实移民后扶政策,安排水库移民后扶项目19个,资金总量234.80万元。有效发挥“6对1”移民联系帮扶小组作用,联合区级有关部门共同处置反馈移民异动预警信息百余条,切实维护移民群体稳定。四是优化婚登服务。推进婚俗改革试点工作,打造“爱来临”婚俗文化品牌,推进婚姻登记处提升改造工程,建设区婚俗文化展馆,建立婚姻家庭指导师、颁证师专业队伍,开展“好日子”系列婚登主题活动3场。五是关爱困境儿童。截至12月底,全区共有在册困境儿童446名,累计发放生活补贴356.0737万元。实施困境儿童关爱服务质量提升三年行动,完成全区首轮流动儿童摸排监测,开展“心心念念”健康成长计划等各类帮扶项目,从身体、心理、学业等方面助力困境儿童全方位健康成长。六是加强救助管理。扎实开展冬夏专项救助行动,累计救助流浪乞讨人员340人次,寻亲成功2人,护送返乡43人次,单位亲属接回30人次。

二、2025年工作思路

(一)聚力提标提质提效,推进“老有康养”养老服务体系。一是优化养老服务。发展普惠型养老服务,健全高龄及困难老年人补贴制度,提升老年人生活品质。以“爱心卡”服务为契机,丰富养老服务供给,推进人才父母惠老关怀工作。实施老年助餐“赋能计划”,推动硬件设施提升和“阳光厨房”建设,持续提高社会化运营率和自身造血功能,向全龄友好社区食堂转型,打造“临里食堂”助餐服务新模式。推进嵌入式养老服务设施建设,实现资源、功能和多元服务一体化融入社区。实施养老服务阵地提能赋美专项行动,强化运营绩效管理,建设养老服务示范点8个。强化数智赋能,搭建养老机构“智慧安防”场景,打造“五位一体”智慧养老院,为村社居家养老服务照料中心配置智能服务终端20个,提升智慧助餐、健康支持和无感监测功能。二是建设养老队伍。探索校企合作,共建产教融合实训基地,加强养老从业人员职业技能等级培训,推动养老人才评定纳入高层次人才评定,逐步培育F类及以上养老护理高层次人才,建立全区养老事业优秀人才名录库。三是发展养老产业。以居家适老化改造工作为契机,探索打造居家适老化产品体验展厅,激发银发经济活力。依托临平区养老产业发展联盟,实施临平区养老产业发展三年行动计划,引入和培育优质养老服务企业和社会组织10家,挖掘养老服务细分领域,推动养老服务与家政、金融、医疗、旅游等产业协同发展。

(二)聚力兜住兜准兜牢,完善“弱有众扶”社会救助体系。一是推进社会救助提标扩面。实施“兜底救助”行动,根据省市部署稳步提高社会救助标准,通过“大数据+铁脚板”的方式,推进防止返贫致贫和低收入人口监测预警帮扶机制并轨,探索将年收入10万元以下低收入家庭纳入监测和救助范围。二是推进助联体品牌打造。完成区级助联体建设项目,构建“1+8”空间格局(综合咨询服务区+就业服务区、活动休息区、共建力量区、群众体验区、儿童服务区、以书易书区、成果展示区、便民服务区),形成“助联体+慈善综合体”两个核心阵地,力争成为全省标杆。发挥三级助联体实效,动态更新集成资源、政策、服务三张清单,实现困难群众需求和社会救助服务精准匹配,充分发挥综合救助效应。三是推进救助慈善有效衔接。深化“物质+服务”帮扶模式,加大政府、慈善和市场的融合力度,建立需求评估体系,健全慈善救助项目规范化运行机制,形成资源有效整合、供需精准匹配、流程标准规范、成效可感可及的服务类社会救助格局。

(三)聚力崇善行善向善,建设“善行临平”现代慈善体系。一是做大慈善资金规模。充分发挥临平区上市企业“慈善爱心联盟”作用,加大企业走访交流力度,进一步丰富留本冠名基金、慈善项目认领、慈善志愿服务等慈善参与形式。完善慈善爱心激励回馈机制,开展捐赠分享,选树示范典型,提升捐赠互动体验,推进慈善事业可持续发展。二是做强慈善项目品牌。加大慈善项目征集力度,坚持需求导向、精准立项,打造品牌慈善项目,推动慈善事业深度嵌入民生服务各领域。规范慈善项目管理,完善慈善项目中期指导与评估、终期评审和反馈等流程,扩大慈善项目品牌影响力。成立临平区慈善智库专家,在慈善项目、慈善组织风险管理、社区慈善等方面提供支持。三是做精慈善文化传播。打造慈善街区、慈善公园、慈善基地、爱心咖啡吧等场景,开展慈善微义展、慈善大讲堂、暑期慈善研学营、慈善讲故事大赛、阳光慈善跑等四季主题活动,促进慈善文化交流,发扬慈善志愿精神,拓宽社会公众参与慈善事业的路径。加强慈善文化研究,依托杭州大运河慈善文化研究院、临平学研究中心等,编撰姚虞琴慈善文化丛书,讲好临平慈善名人故事。

(四)聚力共建共治共享,赋能“智社来临”治理支撑体系。一是推进社会治理参与。开展社区社会组织“红社助力”行动,通过公益创投、项目大赛等方式,从助力共同富裕、助力民生服务和助力城乡融合三个维度,打造社会组织参与基层治理典型范例。二是加强人才队伍管理。建设区、镇街、社区三级社会组织人才实践基地和社会组织领军人才工作室,形成各层级标杆基地15个,累计培养省市区级领军人才达到65名。三是提升品牌组织效应。提升改造区社会组织服务中心,加强资源链接、专业服务和场馆运营,打造具有临平特色的区级服务阵地。组织开展2025年区级品牌社会组织、领军人才和品牌公益项目评选,提升社会组织、行业协会商会的社会影响力和品牌美誉度。

(五)聚力用心用情用力,优化“幸福民政”社会服务体系。一是推进婚俗改革。启用婚姻登记处新场地,打造集婚姻登记、家庭辅导、婚俗文化宣传为一体的婚姻服务创新综合平台,建立“临”距离公益婚姻家庭辅导服务联盟,建设婚礼基地和室外颁证场所,通过“婚登+文旅”融合发展模式,助推“甜蜜经济”发展。二是优化社会事务。全面推进地名文化保护弘扬、地名信息深化应用和地名赋能产业发展等工作,形成可量化可操作可评估的乡村地名“建设指引”。高标准严要求开展殡葬领域腐败乱象专项整治,持续推动殡葬惠民和殡葬数字化改革,加大移风易俗宣传教育力度,提升殡葬服务保障能力和规范化水平。发挥“6对1”移民联系帮扶小组作用,加强走访关爱,维护群体稳定。三是加强儿童关爱。提升未成年人保护阵地运营效能,开展户外体验、参观实践、才艺展示等主题活动。加强流动儿童关爱保护,健全困境儿童家庭监护评估和干预机制,探索实施部分事实无人抚养儿童机构养育。排摸困境儿童需求,项目化开展心理关爱、学业辅导、就医康复等服务,推动儿童福利均衡优享。四是建设民生综合体。根据社区嵌入式服务设施建设要求,推动镇街重点打造1+N个民生综合体网络,加快民政服务有效集成进驻,实现“4+5+X”功能配置(“4”指养老服务、社区助餐、婴幼儿托育、儿童托管服务,5指家政便民、健康服务、体育健身、文化休闲、儿童憩戏,X指其他民生服务功能),逐步形成服务标准和运营绩效评估体系。

分享到:
【打印本页】 【返回顶部】 【关闭窗口】

临平区民政局2024年工作总结及2025年工作思路
信息索引号 001008001003015/2025-20404 文件编号
责任部门 区民政局 公开形式 主动公开
责任科室 区民政局 公开范围 面向社会
成文日期 2025-03-04 公开时限 长期公开

今年以来,临平区民政局紧紧围绕省市区重点目标任务,积极履行基本民生保障、基层社会服务等职责,扎实开展公共服务“七优享”专项行动,稳步推进共同富裕示范先行和营商环境优化提升,全力推进民政领域“三支队伍”建设、群众身边不正之风和腐败问题集中整治,多项工作取得新成效。省民政厅党组副书记、副厅长江宇,党组成员、副厅长方仁表,党组成员、副厅长佘新荷赴我区专题调研社会组织、养老服务、未成年人保护等工作,并予以高度肯定。社会组织管理工作在《浙江民政信息》刊发,移民帮扶工作在水利部内刊刊发,养老服务、社会救助、社会组织管理、慈善、地名文化等工作在《人民日报(海外版)》《中国社会报》等国家级媒体报道,社会组织管理工作和养老服务工作获区委主要领导批示肯定。我局获评2023年市政府民生实事工作成绩突出集体,成功举办杭州市养老护理员职业技能大赛并获团体三等奖,地名文化服务与文化试点通过省级验收,救助慈善融合发展入选省级试点,“住院不愁”医前救助工作机制获评区第一批担当作为案例。

一、2024年工作总结

(一)统筹老龄工作,实现养老服务更优享。截至12月底,我区共有60周岁以上户籍老年人口13.57万人,占全区户籍人口总数的20.76%,享受养老电子津贴服务1.75万余人,发放各类养老资金近1亿元。一是夯实养老工作基础。全力抓好“老有康养”优享工程,扎实推进市区两级民生实事项目,新增居家养老服务照料中心10家、老年助餐机构17家,建设认知障碍照护专区床位72张,镇街级康养联合体实现全覆盖。推动浙江省老年服务业协会社评机构在我区设点,培训养老护理家庭照护者836人、养老护理专业人员331人,取得初级证书70人。二是提高养老服务水平。统筹推进“爱心卡”,为老年人提供“六助”服务,与农商行签订合作协议,不断拓展签约服务商。完善“临里食堂”矩阵,迭代升级社区食堂8家,打造“阳光厨房”3个,累计助餐127万人次。大力推进消费品以旧换新居家适老化改造工作,已有176家企业报名参与,1452户家庭生成申购码,完成改造1076户,累计改造资金2179.87万元,补贴金额952.95万元。三是增强老龄工作实效。培育全国示范性老年友好型社区、全国敬老文明号创建点位各1个。完成13余万老年人团体意外伤害保险续保工作,政府保单累计赔款138.73万。老年学校开设课程36门,招收学员708人,老年电视大学招收学员13620人。开展敬老月系列活动,举办“幸福银龄 颐养来临”临平区养老产业高质量发展大会,发布养老产业发展三年行动计划,推动养老事业和养老产业协同发展。

(二)强化兜底保障,实现社会救助更精准。截至12月,全区共有各类困难家庭1560户2081人,残疾人两项补贴对象6567人,发放各类救助补助资金5529.49万元。一是强化兜底保障工作。全力抓好“弱有众扶”优享工程,最低生活保障年标准达到15192元,“三项排查”累计排查22503户次,新增各类在册困难对象286人,临时救助411户次,“三个不让”救助45户次,获评杭州市社会救助业务竞赛团体亚军。二是发挥“助联体”帮扶实效。推进区级助联体迁建工程,完成设计方案优化、采购预算编制等工作。动态更新集成助联体力量、政策、服务三张清单,联动14个部门机构、22家社会组织,上架各类帮扶救助项目72个,完成需求兑现6599个,困难对象服务覆盖率达到100%。三是提升救助工作水平。升级低保对象“住院不愁”医前救助工作机制,创新建立护工费补贴政策,同时扩大救助范围,解决救助对象住院陪护难题。开展社会救助综合治理和低保资金专项治理工作,相关工作案例在省纪委(监委)集中整治工作动态摘编刊发,“奶奶工坊”入选杭州市首批社会救助幸福增收基地,推进服务类社会救助发展获评2024年度社会救助领域创新实践优秀案例。

(三)深化三次分配,拓宽共同富裕新路径。一是做大慈善资金规模。开展“慈善一日捐”活动,成立上市企业慈善爱心联盟,与3家企业分别签订1000万元的慈善留本冠名基金,新增3单慈善信托共125万元。2024年,区慈善总会共募集善款2684.79 万元,发放善款2145.74万元,惠及群众10.03万人次。二是做强慈善项目品牌。实施慈善促富项目,面向困境儿童、高龄老人、因病致贫家庭等不同人群精准实施“心心念念”“移动助浴”“病贫无忧暖心基金”等慈善项目86个。同时,制定出台项目资金管理细则等制度,规范慈善项目运营。三是做精慈善文化传播。开展慈善微义展活动6场、“慈善大讲堂”4场,编写《慈善文化研究——临平篇》内刊,数字慈善系统新增“一键捐赠+一键获取捐赠证书+一键开票”功能,运河街道姚虞琴文化基地入选杭州市第一批特色慈善文化基地。

(四)强化创新发展,推进社会组织聚合力。截至12月底,全区共有注册登记社会组织828家,备案类社会组织3114家,新增社会组织45家,新增省级品牌社会组织1家、省级领军人物3名,38家社会组织成功通过等级评估,数量居全市前列。一是党建业务相结合。实施“铸魂领航”行动,发挥社会组织综合党委引领作用,推动党建、清廉入章应入尽入。持续推进清廉社会组织建设,指导3家社会组织获评省、市级清廉社会组织建设示范点。二是规范管理助发展。创新打造临平区社会组织云服务平台,建设公益创投全流程监管和社会组织信息公开与预警模块。推进“打非清僵”,清理“僵尸型”社会组织25家,取缔非法社会组织3家。完成2023年巡查发现的行业协会商会等社会组织管理有关问题“回头看”,22个问题全部整改到位。三是品牌赋能促提升。投入52万元设立7个社会组织公益创投项目,推动社会组织积极参与基层治理、助力中心工作。成立临平区社会组织专家智库,通过“育林计划”“临云微课堂”开展培训40余次覆盖3000余人次。开展临平区社会组织公益品牌项目大赛,评选十大公益品牌项目,开展社会组织公益嘉年华活动,展现社会组织精神风貌。

(五)优化社会事务,打造“幸福民政”金名片。一是规范区划地名。全面推进省级地名文化试点和市级“乡村著名行动”试点工作,编撰临平区首版地名志,打造临平区首个地名文化展馆,完成55条道路(桥梁)命名,“临平街道”通过“浙江省千年古镇(古村落)地名文化遗产”认定。相关工作在《中国社会报》、人民网、《浙江民政杂志》等刊发。二是实施殡葬惠民。推进群众“身后事”基本服务免费省级民生实事项目,印发《杭州市临平区实行群众“身后事”基本服务免费实施方案》,“身后事”联办率达97.67%,部门参与率达7.73,殡葬惠民共减免642.47万元。全面启动殡葬领域专项治理工作,成立工作专班,摸清底数、建立台账,切实抓好整改落实。三是推进移民融合。全面落实移民后扶政策,安排水库移民后扶项目19个,资金总量234.80万元。有效发挥“6对1”移民联系帮扶小组作用,联合区级有关部门共同处置反馈移民异动预警信息百余条,切实维护移民群体稳定。四是优化婚登服务。推进婚俗改革试点工作,打造“爱来临”婚俗文化品牌,推进婚姻登记处提升改造工程,建设区婚俗文化展馆,建立婚姻家庭指导师、颁证师专业队伍,开展“好日子”系列婚登主题活动3场。五是关爱困境儿童。截至12月底,全区共有在册困境儿童446名,累计发放生活补贴356.0737万元。实施困境儿童关爱服务质量提升三年行动,完成全区首轮流动儿童摸排监测,开展“心心念念”健康成长计划等各类帮扶项目,从身体、心理、学业等方面助力困境儿童全方位健康成长。六是加强救助管理。扎实开展冬夏专项救助行动,累计救助流浪乞讨人员340人次,寻亲成功2人,护送返乡43人次,单位亲属接回30人次。

二、2025年工作思路

(一)聚力提标提质提效,推进“老有康养”养老服务体系。一是优化养老服务。发展普惠型养老服务,健全高龄及困难老年人补贴制度,提升老年人生活品质。以“爱心卡”服务为契机,丰富养老服务供给,推进人才父母惠老关怀工作。实施老年助餐“赋能计划”,推动硬件设施提升和“阳光厨房”建设,持续提高社会化运营率和自身造血功能,向全龄友好社区食堂转型,打造“临里食堂”助餐服务新模式。推进嵌入式养老服务设施建设,实现资源、功能和多元服务一体化融入社区。实施养老服务阵地提能赋美专项行动,强化运营绩效管理,建设养老服务示范点8个。强化数智赋能,搭建养老机构“智慧安防”场景,打造“五位一体”智慧养老院,为村社居家养老服务照料中心配置智能服务终端20个,提升智慧助餐、健康支持和无感监测功能。二是建设养老队伍。探索校企合作,共建产教融合实训基地,加强养老从业人员职业技能等级培训,推动养老人才评定纳入高层次人才评定,逐步培育F类及以上养老护理高层次人才,建立全区养老事业优秀人才名录库。三是发展养老产业。以居家适老化改造工作为契机,探索打造居家适老化产品体验展厅,激发银发经济活力。依托临平区养老产业发展联盟,实施临平区养老产业发展三年行动计划,引入和培育优质养老服务企业和社会组织10家,挖掘养老服务细分领域,推动养老服务与家政、金融、医疗、旅游等产业协同发展。

(二)聚力兜住兜准兜牢,完善“弱有众扶”社会救助体系。一是推进社会救助提标扩面。实施“兜底救助”行动,根据省市部署稳步提高社会救助标准,通过“大数据+铁脚板”的方式,推进防止返贫致贫和低收入人口监测预警帮扶机制并轨,探索将年收入10万元以下低收入家庭纳入监测和救助范围。二是推进助联体品牌打造。完成区级助联体建设项目,构建“1+8”空间格局(综合咨询服务区+就业服务区、活动休息区、共建力量区、群众体验区、儿童服务区、以书易书区、成果展示区、便民服务区),形成“助联体+慈善综合体”两个核心阵地,力争成为全省标杆。发挥三级助联体实效,动态更新集成资源、政策、服务三张清单,实现困难群众需求和社会救助服务精准匹配,充分发挥综合救助效应。三是推进救助慈善有效衔接。深化“物质+服务”帮扶模式,加大政府、慈善和市场的融合力度,建立需求评估体系,健全慈善救助项目规范化运行机制,形成资源有效整合、供需精准匹配、流程标准规范、成效可感可及的服务类社会救助格局。

(三)聚力崇善行善向善,建设“善行临平”现代慈善体系。一是做大慈善资金规模。充分发挥临平区上市企业“慈善爱心联盟”作用,加大企业走访交流力度,进一步丰富留本冠名基金、慈善项目认领、慈善志愿服务等慈善参与形式。完善慈善爱心激励回馈机制,开展捐赠分享,选树示范典型,提升捐赠互动体验,推进慈善事业可持续发展。二是做强慈善项目品牌。加大慈善项目征集力度,坚持需求导向、精准立项,打造品牌慈善项目,推动慈善事业深度嵌入民生服务各领域。规范慈善项目管理,完善慈善项目中期指导与评估、终期评审和反馈等流程,扩大慈善项目品牌影响力。成立临平区慈善智库专家,在慈善项目、慈善组织风险管理、社区慈善等方面提供支持。三是做精慈善文化传播。打造慈善街区、慈善公园、慈善基地、爱心咖啡吧等场景,开展慈善微义展、慈善大讲堂、暑期慈善研学营、慈善讲故事大赛、阳光慈善跑等四季主题活动,促进慈善文化交流,发扬慈善志愿精神,拓宽社会公众参与慈善事业的路径。加强慈善文化研究,依托杭州大运河慈善文化研究院、临平学研究中心等,编撰姚虞琴慈善文化丛书,讲好临平慈善名人故事。

(四)聚力共建共治共享,赋能“智社来临”治理支撑体系。一是推进社会治理参与。开展社区社会组织“红社助力”行动,通过公益创投、项目大赛等方式,从助力共同富裕、助力民生服务和助力城乡融合三个维度,打造社会组织参与基层治理典型范例。二是加强人才队伍管理。建设区、镇街、社区三级社会组织人才实践基地和社会组织领军人才工作室,形成各层级标杆基地15个,累计培养省市区级领军人才达到65名。三是提升品牌组织效应。提升改造区社会组织服务中心,加强资源链接、专业服务和场馆运营,打造具有临平特色的区级服务阵地。组织开展2025年区级品牌社会组织、领军人才和品牌公益项目评选,提升社会组织、行业协会商会的社会影响力和品牌美誉度。

(五)聚力用心用情用力,优化“幸福民政”社会服务体系。一是推进婚俗改革。启用婚姻登记处新场地,打造集婚姻登记、家庭辅导、婚俗文化宣传为一体的婚姻服务创新综合平台,建立“临”距离公益婚姻家庭辅导服务联盟,建设婚礼基地和室外颁证场所,通过“婚登+文旅”融合发展模式,助推“甜蜜经济”发展。二是优化社会事务。全面推进地名文化保护弘扬、地名信息深化应用和地名赋能产业发展等工作,形成可量化可操作可评估的乡村地名“建设指引”。高标准严要求开展殡葬领域腐败乱象专项整治,持续推动殡葬惠民和殡葬数字化改革,加大移风易俗宣传教育力度,提升殡葬服务保障能力和规范化水平。发挥“6对1”移民联系帮扶小组作用,加强走访关爱,维护群体稳定。三是加强儿童关爱。提升未成年人保护阵地运营效能,开展户外体验、参观实践、才艺展示等主题活动。加强流动儿童关爱保护,健全困境儿童家庭监护评估和干预机制,探索实施部分事实无人抚养儿童机构养育。排摸困境儿童需求,项目化开展心理关爱、学业辅导、就医康复等服务,推动儿童福利均衡优享。四是建设民生综合体。根据社区嵌入式服务设施建设要求,推动镇街重点打造1+N个民生综合体网络,加快民政服务有效集成进驻,实现“4+5+X”功能配置(“4”指养老服务、社区助餐、婴幼儿托育、儿童托管服务,5指家政便民、健康服务、体育健身、文化休闲、儿童憩戏,X指其他民生服务功能),逐步形成服务标准和运营绩效评估体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