信息索引号 | 001008001003038/2025-20853 | 文件编号 | |
责任部门 | 运河街道 | 公开形式 | 主动公开 |
责任科室 | 运河街道 | 公开范围 | 面向社会 |
成文日期 | 2025-04-01 | 公开时限 | 长期公开 |
运河街道2024年工作总结及2025年工作计划
来源:运旺社区 发布时间: 2025-04-01 16:18 浏览次数:
2024年,在区委、区政府的坚强领导下,运河街道锚定高水平建设“品质水乡·共富运河”的发展目标,鼓足干劲、奋勇争先,锐意改革、积极创新,全力推动各项事业稳步向前,在区域发展的新征程上持续发力。全年预计完成财政总收入3.14亿元,地方财政收入1.58亿元;规模工业产值37.88亿元,总量保持正增长;项目投资5.68亿元,同比增长20%;社零总额6.69亿元,同比增长11.2%;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稳步提升。
一、全速推进产业转型,促进经济发展提速跃升
一是以高效生态赋能农业发展。提升农业资源利用率,推动土地资源向土地资本转变,创新实施“全程托管+规模经营+联农益农”现代农业发展模式,实现土地流转率超82%,其中运河北四村达95%以上,均高于全区水平。坚持科技和生态双轮驱动,因地制宜发展农业新质生产力,持续做优果莲、甲鱼、水稻等“一链千万”产业链,“稻+X”新型种养模式超1000亩,乡村酿酒师等农创客项目成功落地,临平区高效生态农业展示馆顺利启幕。拓宽产业增值渠道,打造白荡漾特色休闲渔业、a·梵缇野趣农场、“小龙虾矩阵”等多个项目,集垂钓、观光、野餐为一体的农文旅集散地初具规模,农业产值预计同比增长4.5%以上。成功举办第十五届大运河鱼羊美食节,打造“古运羊仓”,持续激发活动长尾效应,各类产品销售额超过525万元,系列活动全网阅读量超过2000万。
二是以腾笼换鸟迭代项目建设。大力推进低效用地再开发,优化工业用地有机更新三年行动计划,积极推动亿万工具、思进无纺布等工业用地项目有机更新,预计完成后可新增产业空间4万余方。开展产业项目培育,加大企业指导服务力度,新增规上企业6家,对接本土产业项目15个,落地10个,累计完成投资6758万元,创历年新高。加强项目全生命周期管理,白鹤滩安置房主体结构完工,项目获评杭州市优秀质量管理小组二等奖。结合“燃气村村通”工程,积极与港华燃气对接,成功纳入企业燃气接通试点镇街。持续开拓“运商出海”计划,推进“一带一路”外贸出口逆势增长,出口同比增幅7.94%,排名全区前列。
三是以延链补链做强双招双引。围绕老板电器、东华链条等头部企业,强化上下游配套产业链招引,全力推进“运商回归”行动,鼓励外地运河籍企业家回乡创业,成功洽谈年产值亿元以上企业1家。持续优化营商环境,贯彻落实政务服务增值化改革,打通为企服务“最后一公里”,充分发挥人才服务专员和助企服务员作用,全年累计走访企业580家次,协助解决企业诉求150余条。拓宽人才招引空间,聚焦创业空间、项目培育、金融支持等需求,出台青年入乡“暖心十条”,构建人才培养、技术培训、学历提升、成果转化“四位一体”机制。大运河农创园顺利开园,省乡村CEO定点实训基地落户,引育农创客46名,获省农业农村厅领导高度肯定。超额完成区委人才办下达的青年人才招引任务,全年新增首次就业青年博士3人、青年大学生658人,创历史新高。
二、全面深化乡村振兴,引领强村富民提标扩能
一是优化升级共富品牌,稳固拓展共富成效。围绕2024年街道共富工作要点,各村社共同推动148个共富子项目,45项共富指标中40项已提前完成。围绕运河北四村“省级共富实践观察点”和“研学产业带动新时代农村高质量发展”市级试点,探索并推进和美乡村区域联建、抱团经营发展、拥地农民增收等创新举措。《农民日报》首批乡村振兴观察点、南开大学首批“中国式现代化乡村工作站”、省委党校“千万工程实践基地”落地运河,“农创客”点燃乡村发展新引擎获《杭向共富》专报刊发。
二是聚力破解住房难题,奋勇攻坚居住困境。持续攻坚唐公、博陆、五杭住房解困工作,由班子成员各自领衔的3个工作专班坚持每周会商,街道项目办定期督进,在2023年完成唐公一期项目基础上,2024年重点推进博陆新区块、唐公二期及新建区块项目,全年完成农居解困240户,累计完成1104户,5个建房区块公建配套施工基本完成,杭派民居水乡风貌带已初步形成,群众满意度、幸福感明显提升。
三是深挖村级经济潜力,释放集体产业效能。划片组建三大抱团强村(社)公司,持续推进“村村都有业务员”机制,通过优化强村公司运营、盘活闲置集体资产、发展研学产业等创新举措持续激发村庄经济活力。运河国际研学营地投入运营,打造全国首个开放式研学基地,形成集党建学习、乡村CEO培训、中小学生研学等为一体的研学体系,全年接待全国“头雁班”“乡村CEO”培训约2万人次、游客60万人次,实现研学产值超1000万元。推进螺蛳桥村结对帮扶等经营性项目4个、秸秆综合利用中心等村建民用项目2个,村集体经济预计增收240万元。开展村级集体资产资源盘活行动,共计盘活空间6000方。村均集体经营性收入突破280万元,连续三年保持较高增长率。
三、全心打造品质街区,实现宜居宜业提能进阶
一是优化人居环境,构建绿色家园。制定运河街道“千万工程”实施计划,累计建成省市级未来乡村、数字乡村8个、特色精品村12个。开展清洁乡村“百日攻坚”“美丽运河”环境品质长效管理十大专项行动,累计整治村容村貌环境问题1528个,3个村获评区十大清洁乡村先进村。持续推进“无废社区”“低碳乡村”建设,打造“秸秆银行”,推动秸秆综合利用,空气质量提升显著,全年优良天数率达90.94%。境内4个重点断面点位水质均达到III类水功能区要求,创近年最佳。25个群众反映的环保问题全闭环提前办结,中央环保督察唯一零信访镇街。完成“四好农村路”提升改造13公里,累计超百公里。优化辖区道路停车方案,新增公共泊位700余个,东湖北路、荷禹路实现双向绿波路段全线贯通,高峰时段拥堵指数下降15%。
二是增进民生服务,铸就暖心工程。扩大“优质教育”供给,运河二幼鹿溪园区9月投用,运河三幼创省一级幼儿园,依托教育共富基金推动“名优教师加油站”计划,运河小学与香港福德学校结对姐妹学校,运河中学与浙师大合作签约,24年中考70余名学子升入余高、杭高临平校区等优质高中。打造“健康运河”,社区卫生服务中心成功创建社区医院,创新建立弱势人群“医防协同包保”机制,联合社区卫生中心推出“云家医”服务。推进“幸福养老”,完善老年助餐体系,19个村社实现全覆盖,老年食堂日均就餐人数480余人,发放就餐补助200余万元。促进“稳定就业”,开运共富联盟累计实现3500余人员就业,“家门口就业”富农专项行动助力新增家门口就业500余人。加强低收入人口动态监测,启动16个“共富项目”,累计救助困难群体2万余人次,发放救助金及物资合计350余万元。累计完成“燃气村村通”庭院及架空管道建设178.52公里,开户点火7040户。
三是厚植文化文明,培育精神沃壤。打造“满城志愿”新时代文明实践品牌,全域推广道德银行、一元公益项目,开展文化文艺等文明实践活动960场。新增东湖北路桥下运动场等嵌入式场地设施28处5348方,打造临品艺站等文化场馆2000方。创新“以馆养馆”机制,钟化民纪念馆顺利开馆,姚虞琴文化名人展示馆、大运河美食展示馆、蚕桑文化活态展示馆成功入选省级乡村博物馆,杭南欢嘻星球农场、姚虞琴文化馆入选省级旅游驿站。杭缎织造技艺精彩亮相联合国教科文组织艺术特展,杭锻织造非遗工坊入选第二批省级非遗工坊。市级文化特派员现场会在新宇村召开,新宇村获评杭州市艺术乡建特色村,文化成果进一步让老百姓可感可知。
四、全力落实平安法治,助力基层治理提质增效
一是创新治理融合机制。积极响应区委“平安法治夯基固本行动”要求,全面落实三级领导包案制度,结合“三百走访·平安运河”基层走亲活动,深入推进65件领导包案件化解。坚持问题导向,以辖区流动人口聚集的亭趾片为重点,以“数字赋能+创新治理”为主要手段,先行先试建立悦亭治理中心,打造“物居业警法”五方共治平台和矛盾纠纷多元化解“一站式”平台,将问题预防在“前”,矛盾调处在“小”,加强社会治理效能。推动“杭嘉湖平安区域共治”,启用区域联合治理中心,建立跨区域业务协作机制,查处车辆违法超限等问题44起,相关做法获区委、区政府肯定。
二是夯实基层善治成效。深入推进“三源治理”,有效压降矛盾纠纷总量,消除和化解各类矛盾纠纷、信访问题51个,初次信访事项一次性化解率和人民调解成功率提升至92%以上,访情同比下降17.3%,做到矛盾和问题不上交。紧抓社会治安,围绕“管、防、控、联、治、宣、服”加大违法案件打处理力度,盗窃案件数同比下降27.63%,电信网络诈骗案件数同比下降23.26%。褚家坝社区破题“物居业”改革,东新村创新“企业入驻村委把关”机制,费庄村共富农贸市场解决十年信访难题。全年街道12345平台共收到区级临平码“民呼我为”流转事件43件,目前已全部处置完毕,群众满意率100%。
三是守牢安全发展底线。建立健全街道安全生产和消防安全工作协调机制,深入推进安全生产和消防安全大排查大整治行动,持续强化基层基础、风险隐患排查整治,确保社会环境安全稳定。从严推进12个领域专项整治行动,同时做好“自选动作”,细化制定12项排查子方案,进一步突出重点、压实责任,共出动检查人员7563人次,检查单位、场所12528家次,发现一般隐患4539处,重大隐患2处,全部整改到位。全面摸清农村居住出租房底数及各类安全隐患,排查出租房6004户19951间,发现安全隐患3319处,均已整改到位。持续深化“村村都有消防车”行动,创新村社联动包保机制,协同扑灭小微火情29起。
2025年工作计划
2025年,街道将坚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深入领会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精神,全面贯彻落实区委、区政府决策部署,立足新发展阶段、贯彻新发展理念、构建新发展格局,创造高品质生活、实现高效能治理,一张蓝图绘到底,高质量打造共同富裕样本地。
一、聚焦产业兴旺,激活区域腾飞“新引擎”
一是加强优质项目招引。突出“高效生态农业”金字招牌,攻坚农业大项目招引,盘活东新村古今运河交汇处地块、卫康码头等产业空间,推动亭趾农庄现代产业园、中医药产业园等项目落地,力争落地亿元以上项目1个,持续打造现代农业示范高地。与浙理工、浙农林等各大高校开展多领域合作,探索建立农文旅产业大联盟,推动资源整合、融合发展、整体提升。
二是推动产业提能升级。推进跨乡镇土地综合整治,积极争取用地指标,持续做好存量盘活文章,科学灵活运用低效用地再开发政策,破题布局运河工业园区,进一步拓展产业发展空间。持续优化工业有机更新培育库,力争全年推进有机更新项目3个,完成制造业投资6000万元,盘活存量空间2万余平方米,提升低效用地18亩。逐步淘汰落后产能,将能耗高、亩产低、安全隐患大的低效企业列入限制发展名单,综合施策倒逼企业转型升级。
三是推动文旅整体跃升。打响运河乡村研学品牌,以运河国际营地为牵引,串联文化场馆,打造匹克球场、环大运河生物多样性研究基地等研学拓展空间,构建研学生态产业链,破解美丽环境转化美丽经济难题,力争实现研学产值突破2000万元。迭代升级“515研学节”“大运河鱼羊美食节”等农事节庆活动,引进更多可看可玩可参与的文旅产品,逐步实现从“搞活动”到“长期游”的转变,持续助力乡村振兴和农民增收,力争实现村均集体经营性收入突破350万元。
二、紧扣城乡建设,绘就城市宜居“新画卷”
一是收官住房解困,打造水乡民居样板地。强化新建农房风貌管控,突出水乡特色,全面完成唐公、五杭、博陆村678户农户集中解困项目,在大运河沿线连片打造江南水乡民居样板地。全域面上转入常态化解困,积极破解住房困难群众的实际诉求,逐步解决个别村庄建房难点堵点,研究“点对点”建房方案,“一户一策”有序推进解困工作。
二是做优精品区块,形成水美乡村示范带。制定《“千万工程”五年行动计划》,打造新时代和美乡村样板地。按照“全域景区一体化”推进基础环境提档升级,持续推进运河北四村示范片区、“运河二通道”沿线示范片区建设,实现未来乡村、数字乡村等品牌村社创建覆盖率超70%。推动10个重点精品区块提升改造,逐步打造多个全域景区村,并将五杭景区、大运河沿线、1986文创园等精品片区串珠成链,共同组成水美乡村示范带。
三是推进民生实事,建设城乡融合新高地。紧盯2025年民生实事,确保项目优先实施、资金保障到位。收官“燃气村村通”,实现群众管道燃气“户户用”。加快白鹤滩安置房和配套道路建设,确保年底前全部完工,为回迁分房做好充分准备。紧盯路网建设,完成亭五线综合整治及6条村道的综合提升工程,进一步缓解交通拥堵,方便群众出行。建设运河街道运动中心等综合性体育场地,满足群众多样化运动需求。
三、对标共建共享,擘画民生幸福“新图景”
一是实现群众增收多元化。持续开展“家门口就业”富农专项行动,以奶奶工坊、运河大姐等23个共富工坊为基础,打造共富工坊产业集群。推进临影厂年代剧拍摄基地建设,激活五杭景区,建立“群演工会”,新增家门口就业500余人。依托开运共富联盟,实现求职与岗位精准匹配,城乡就业率保持在98%以上。
二是实现文化供给品牌化。巩固省级文化强镇成果,加强优质文化服务和产品供给,打造大运河乡村博物馆群。打造都市乡村特色新时代文明实践品牌,力争全年开展文化文艺等“8+X”志愿服务超600场次。做优“运河大姐”“星运公益”等志愿服务队伍品牌,开展关爱礼遇行动,弘扬社会正气。
三是实现公共服务均等化。配合运河中学暑期扩容改造,支持辖区内学校加强对外合作交流,推动教育事业优质均衡发展。与浙大二院合作,在新宇村试点开展“健康乡村”行动,强化“医-社-村”三级联动,完善“医防协同包保机制”,惠及群众1600人以上,打造健康品质生活样板。加强“一老一小”阵地建设,打造“幸福养老”服务品牌,实现老年人助餐点位、照料中心全覆盖,用餐补贴精准惠及全体老人。
四、立足治理融合,谱写和谐社会“新篇章”
一是深化攻坚破难机制。持续落实基层减负要求,坚持“双周例会”破难攻坚,定期收集村社需协调解决的问题,形成破难任务清单,明确工作职责分工,限期完成整改闭环,运用“14天循环工作法”,确保“村社有难题、街道来会商、调处有闭环”。建立重点工作夜汇报夜研判机制,对阶段性重点难点工作和急事要事,本着“不过夜”的原则,夜研判、夜会商,加大执行力度,提高执行效率。
二是开展平安专项整治。聚焦矛盾纠纷防范化解,进一步推广深化“陈星星基层治理工作室”“社工晚上好”“爷爷保安队”等基层治理工作模式,持续强化“三源治理”,深化“100工作法”,全年力争矛盾纠纷总量下降10%以上。建立健全“街道-村社-网格”三级联动网络,在落实区安委会部署各项专项整治基础上,结合辖区实际,找准“小切口”制定安全专项,全方位做好“自选动作”,引导更广泛群众参与进来,力争生产安全事故率、消防火警量双下降10%。
三是完善慈善救助体系。落实低保低边政策,建立“一户一档一方案”,以慈善项目为载体,持续为困难家庭提供暖心服务。进一步提高“共富基金”效用,全年落地慈善共富项目20个以上,精准匹配群众需求,确保“弱有所扶”,兜住民生保障底线。
|
【打印本页】 【返回顶部】 【关闭窗口】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