浙江大学高端装备研究院
发布时间: 2025-04-10 16:23 来源: 浙江省事业单位登记管理局
单位名称浙江大学高端装备研究院法定代表人谢海波
住所  杭州市临平区兴国路503号5幢103室
开办资金(万元)49经费来源经费自筹
年初数(万元)7932.54期末数(万元)10713.73
宗旨和业务范围开展高端装备与智能制造技术的研究及产业化、技术服务与咨询、人才培养与技术交流、科技创业投资、科技孵化与加速器运行管理等。
统一社会信用代码12330110MB1F66179J举办单位浙江大学、杭州临平经济技术开发区管理委员会
开展业务情况
一、基本情况2024年度,我单位在浙江大学及杭州临平经济技术开发区管理委员会的领导下,认真贯彻《事业单位登记管理暂行条例》和《事业单位登记管理暂行条例实施细则》及有关法律、法规,按照核准登记的宗旨和业务范围开展活动,有关情况具体如下:
二、开展的主要工作及取得主要效益(一)执行本单位章程的情况:研究院在严格遵循章程规定,恪守科技创新的核心价值观,秉持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务实进取,同心协力,坚定不移地执行章程所确立的宗旨与使命。在高端装备与智能制造技术的研究及产业化、技术服务与咨询、人才培养与技术交流、科技创业投资、科技孵化与加速器运行管理等方面不断深化体系建设,稳步推动章程精神的贯彻实施,确保各项工作的规范性和成效性。(二)业务开展情况:1.“三定”规定或机构编制批复文件工作职责:(1)开展高端装备与智能制造技术的研究及产业化:研究院聚焦高端装备领域共性技术难题,立足区域发展需求,积极申报、承接国家级、省市级重点研发项目20余项,获批2025年度浙江省“尖兵”“领雁”研发攻关计划项目、青年科学基金项目等。申请发明专利近百件,发表多篇SCI论文,已发布国家标准若干项,并牵头制定团体标准。研究院创新产学研合作机制,依照成果转化基金使用相关方案、制度大力推动产业化项目落地,发挥资源集聚优势,为企业提供人才、技术、平台、上下游企业对接等全方位支持。为加速科技成果转化,研究院建设了中试基地,设有航空泵研发中试平台、工程机械关键液压部件综合性能测试平台、工程机械户外测试基地,整体建设方案基本完成,对改进产品的设计、工艺流程和生产方法,提高科技成果产业化的成功率具有重要意义。此外,研究院获批全省智能制造工业软件重点实验室及杭州市中小企业数字化转型城市试点服务商,荣获2024年度机械工业科学技术奖(科技进步奖)特等奖,第四届智能制造创新大赛制造业+AI赛道获得一等奖、最具投资价值奖,2024中国智能制造十大科技进展等荣誉,极大提升了研究院的品牌形象,有助于进一步吸引合作伙伴和优秀人才。(2)技术服务与咨询:2024年,研究院积极组织专家团队深入调研企业,梳理企业的技术需求和痛点,并提供有针对性的技术咨询服务、开展项目合作,帮助企业突破技术瓶颈,提升市场竞争力。与中铁工程装备集团有限公司、中国铁建重工集团股份有限公司、江苏汇智高端工程机械创新中心有限公司、雪浪平行(杭州)科技有限公司等企业深入开展科研技术项目合作,签约横向项目多项,切实服务地方经济和社会发展(3)人才培养与技术交流:2024年,研究院获批国家级博士后科研工作站。同时,为发挥自身学术优势,推进人才培养与技术交流,研究院积极开展各类学术交流活动,承接来访参观交流企业、高校等单位团体百余家,举办“新型运动装备产学研技术研讨沙龙”“企业新质生产力的强劲动力”“制造业数字化深度对话”等高端论坛、学术沙龙活动共20余场。2024年5月16日-17日在杭州临平艺尚国际秀场举办2024工程机械行业科技节,吸引了包括江苏徐工、广西柳工等行业龙头在内的百余家企业,浙江大学,上海交通大学等全国范围内30余所机械强校,千余位政府、企业、高校代表,获得人民网、新华网等19家主流媒体专题报道。(4)科技创业投资、科技孵化与加速器运行管理研究院发挥资源集聚作用,成功吸引一批行业核心企业扎根,充分促进产学研用深度融合,打造高端装备产业集聚区。2024年新引进独立法人企业9家,引进共建研发中心企业2家,并为企业提供配套办公及实验场地、物业服务、会议服务、行政托管等服务。2.党的建设情况:截至2024年底支部共16名正式党员,2024年新增2名党员,并积极召开党员大会、组织生活会,并组织了“党纪学习教育”“弘扬五四精神”“警示教育及纪律党课”“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精神”等主题党日活动,且与徐工研究总院创新中心、杭汽轮等党支部开展交流活动,有效提升了党支部的凝聚力和战斗力。(三)资源投入情况1.机构编制资源投入情况:编外74人2.财政和其他资源投入情况:2000余万元财政资金用于研究院企业孵化、技术研究等。(四)取得的主要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1.社会效益:为更好完成服务地方的宗旨,2024年度研究院进一步推动工业互联网云平台、高性能计算中心、增材制造中心、高性能液压元件综合试验中心、特种机器人试验中心、几何测量中心等六大公共服务平台的建设。工业互联网云平台遴选成为杭州市中小企业数字化改造试点服务商,增材制造中心荣获浙江省数字技术工程师培育项目(增材制造工程技术人员)培训资质,高性能液压元件综合试验中心研究项目获工程机械科技节十大创新成果奖,特种机器人试验中心盾构蛇形检测机器人实现毫米级磨损量检测能力,获浙江卫视、中国青年报等多家媒体报道。同时,各平台积极与企业保持密切沟通,定期走访调研,梳理企业需求和痛点,并提供优质解决方案,与春风动力、徐工集团、汉信科技、福斯达深冷、江苏启威星、兆丰机电等行业龙头企业开展项目合作,并参与申报国家重点研发计划、浙江省领雁计划、徐州市揭榜挂帅科技攻关等科研项目。2.经济效益:研究院紧密聚焦行业前沿技术及市场需求,与铁建重工、中铁装备等企业深入开展科研项目合作近10项,着力突破行业技术难题,项目合同金额近1000万元,申报国家级、省部级、市级纵向项目20余项,到院经费1000余万元。
三、存在的主要问题1.自我“造血”能力是可持续发展的基础。目前,研究院正着力完善科技成果转化基金体系,探索市场化投融资机制。但鉴于持股平台搭建的标准化流程及典型案例不足,项目推进面临挑战。研究院将继续深耕,加快推动持股平台建设,以促进产业升级和创新发展。2.研究院正着力构建高端人才梯队,通过与浙江大学机械工程学院合作推进“百人计划”吸纳具有产业转化潜力的高端研发人才,并积极对接政府相关单位积极争取政策扶持。但当前,针对创新型人才的有效激励体系尚待优化,研究院将继续集聚资源,携手多方,持续推进相关方案落实。
四、下一步打算1.聚才引智战略:依托浙江大学“平台百人”战略资源,构建政产学研协同联动机制,打造“引育留用”全链条人才生态。重点布局智能制造等前沿领域,建立梯度合理的高层次人才梯队体系。2.强基拓能战略:推进五大研发中心能级跃升,优化科研服务平台功能模块,完善中试基地标准化建设。构建国家、省、市三级纵向课题申报矩阵,实施知识产权战略储备计划,建立核心技术专利池。3.产创融合战略:深化科技成果转化基金市场化运作,健全企业孵化全周期服务体系。根据企业实际需求,动态扩容研发实验室及智造车间,为清琢智能、牙自然等入驻企业提供多项服务,构建产业加速生态圈。4.学术赋能战略:建立一套涵盖应用开发和产业转化的学术交流体系,通过举办高端论坛、产业沙龙和技术培训等活动,形成综合性的知识传播网络,促进学术知识的广泛交流和应用。5.生态共建战略:加强创新资源的集聚效应,推动创新链与产业链的深度融合,建立多层次的协作网络,开拓“市场需求牵引科研创新,技术突破反哺基础研究”的双向赋能新模式。
对《条例》和实施细则有关变更登记规定的执行情况我单位于2023年11月16日调整主管部门,按《实施细则》规定于2024年2月2日办理了变更举办单位登记。
相关资质认可
绩效和受奖惩及诉讼投诉情况(1)绩效情况:2024年9月,临平经济技术开发区管理委员会对我单位年度情况进行了评估,结果为合格。(2)受奖惩情况:无(3)诉讼情况:无(4)投诉情况:无
接受捐赠以及使用情况


分享到:
返回顶部
打印本页
浙江大学高端装备研究院
发布时间: 2025-04-10 16:23 来源: 浙江省事业单位登记管理局
单位名称浙江大学高端装备研究院法定代表人谢海波
住所  杭州市临平区兴国路503号5幢103室
开办资金(万元)49经费来源经费自筹
年初数(万元)7932.54期末数(万元)10713.73
宗旨和业务范围开展高端装备与智能制造技术的研究及产业化、技术服务与咨询、人才培养与技术交流、科技创业投资、科技孵化与加速器运行管理等。
统一社会信用代码12330110MB1F66179J举办单位浙江大学、杭州临平经济技术开发区管理委员会
开展业务情况
一、基本情况2024年度,我单位在浙江大学及杭州临平经济技术开发区管理委员会的领导下,认真贯彻《事业单位登记管理暂行条例》和《事业单位登记管理暂行条例实施细则》及有关法律、法规,按照核准登记的宗旨和业务范围开展活动,有关情况具体如下:
二、开展的主要工作及取得主要效益(一)执行本单位章程的情况:研究院在严格遵循章程规定,恪守科技创新的核心价值观,秉持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务实进取,同心协力,坚定不移地执行章程所确立的宗旨与使命。在高端装备与智能制造技术的研究及产业化、技术服务与咨询、人才培养与技术交流、科技创业投资、科技孵化与加速器运行管理等方面不断深化体系建设,稳步推动章程精神的贯彻实施,确保各项工作的规范性和成效性。(二)业务开展情况:1.“三定”规定或机构编制批复文件工作职责:(1)开展高端装备与智能制造技术的研究及产业化:研究院聚焦高端装备领域共性技术难题,立足区域发展需求,积极申报、承接国家级、省市级重点研发项目20余项,获批2025年度浙江省“尖兵”“领雁”研发攻关计划项目、青年科学基金项目等。申请发明专利近百件,发表多篇SCI论文,已发布国家标准若干项,并牵头制定团体标准。研究院创新产学研合作机制,依照成果转化基金使用相关方案、制度大力推动产业化项目落地,发挥资源集聚优势,为企业提供人才、技术、平台、上下游企业对接等全方位支持。为加速科技成果转化,研究院建设了中试基地,设有航空泵研发中试平台、工程机械关键液压部件综合性能测试平台、工程机械户外测试基地,整体建设方案基本完成,对改进产品的设计、工艺流程和生产方法,提高科技成果产业化的成功率具有重要意义。此外,研究院获批全省智能制造工业软件重点实验室及杭州市中小企业数字化转型城市试点服务商,荣获2024年度机械工业科学技术奖(科技进步奖)特等奖,第四届智能制造创新大赛制造业+AI赛道获得一等奖、最具投资价值奖,2024中国智能制造十大科技进展等荣誉,极大提升了研究院的品牌形象,有助于进一步吸引合作伙伴和优秀人才。(2)技术服务与咨询:2024年,研究院积极组织专家团队深入调研企业,梳理企业的技术需求和痛点,并提供有针对性的技术咨询服务、开展项目合作,帮助企业突破技术瓶颈,提升市场竞争力。与中铁工程装备集团有限公司、中国铁建重工集团股份有限公司、江苏汇智高端工程机械创新中心有限公司、雪浪平行(杭州)科技有限公司等企业深入开展科研技术项目合作,签约横向项目多项,切实服务地方经济和社会发展(3)人才培养与技术交流:2024年,研究院获批国家级博士后科研工作站。同时,为发挥自身学术优势,推进人才培养与技术交流,研究院积极开展各类学术交流活动,承接来访参观交流企业、高校等单位团体百余家,举办“新型运动装备产学研技术研讨沙龙”“企业新质生产力的强劲动力”“制造业数字化深度对话”等高端论坛、学术沙龙活动共20余场。2024年5月16日-17日在杭州临平艺尚国际秀场举办2024工程机械行业科技节,吸引了包括江苏徐工、广西柳工等行业龙头在内的百余家企业,浙江大学,上海交通大学等全国范围内30余所机械强校,千余位政府、企业、高校代表,获得人民网、新华网等19家主流媒体专题报道。(4)科技创业投资、科技孵化与加速器运行管理研究院发挥资源集聚作用,成功吸引一批行业核心企业扎根,充分促进产学研用深度融合,打造高端装备产业集聚区。2024年新引进独立法人企业9家,引进共建研发中心企业2家,并为企业提供配套办公及实验场地、物业服务、会议服务、行政托管等服务。2.党的建设情况:截至2024年底支部共16名正式党员,2024年新增2名党员,并积极召开党员大会、组织生活会,并组织了“党纪学习教育”“弘扬五四精神”“警示教育及纪律党课”“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精神”等主题党日活动,且与徐工研究总院创新中心、杭汽轮等党支部开展交流活动,有效提升了党支部的凝聚力和战斗力。(三)资源投入情况1.机构编制资源投入情况:编外74人2.财政和其他资源投入情况:2000余万元财政资金用于研究院企业孵化、技术研究等。(四)取得的主要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1.社会效益:为更好完成服务地方的宗旨,2024年度研究院进一步推动工业互联网云平台、高性能计算中心、增材制造中心、高性能液压元件综合试验中心、特种机器人试验中心、几何测量中心等六大公共服务平台的建设。工业互联网云平台遴选成为杭州市中小企业数字化改造试点服务商,增材制造中心荣获浙江省数字技术工程师培育项目(增材制造工程技术人员)培训资质,高性能液压元件综合试验中心研究项目获工程机械科技节十大创新成果奖,特种机器人试验中心盾构蛇形检测机器人实现毫米级磨损量检测能力,获浙江卫视、中国青年报等多家媒体报道。同时,各平台积极与企业保持密切沟通,定期走访调研,梳理企业需求和痛点,并提供优质解决方案,与春风动力、徐工集团、汉信科技、福斯达深冷、江苏启威星、兆丰机电等行业龙头企业开展项目合作,并参与申报国家重点研发计划、浙江省领雁计划、徐州市揭榜挂帅科技攻关等科研项目。2.经济效益:研究院紧密聚焦行业前沿技术及市场需求,与铁建重工、中铁装备等企业深入开展科研项目合作近10项,着力突破行业技术难题,项目合同金额近1000万元,申报国家级、省部级、市级纵向项目20余项,到院经费1000余万元。
三、存在的主要问题1.自我“造血”能力是可持续发展的基础。目前,研究院正着力完善科技成果转化基金体系,探索市场化投融资机制。但鉴于持股平台搭建的标准化流程及典型案例不足,项目推进面临挑战。研究院将继续深耕,加快推动持股平台建设,以促进产业升级和创新发展。2.研究院正着力构建高端人才梯队,通过与浙江大学机械工程学院合作推进“百人计划”吸纳具有产业转化潜力的高端研发人才,并积极对接政府相关单位积极争取政策扶持。但当前,针对创新型人才的有效激励体系尚待优化,研究院将继续集聚资源,携手多方,持续推进相关方案落实。
四、下一步打算1.聚才引智战略:依托浙江大学“平台百人”战略资源,构建政产学研协同联动机制,打造“引育留用”全链条人才生态。重点布局智能制造等前沿领域,建立梯度合理的高层次人才梯队体系。2.强基拓能战略:推进五大研发中心能级跃升,优化科研服务平台功能模块,完善中试基地标准化建设。构建国家、省、市三级纵向课题申报矩阵,实施知识产权战略储备计划,建立核心技术专利池。3.产创融合战略:深化科技成果转化基金市场化运作,健全企业孵化全周期服务体系。根据企业实际需求,动态扩容研发实验室及智造车间,为清琢智能、牙自然等入驻企业提供多项服务,构建产业加速生态圈。4.学术赋能战略:建立一套涵盖应用开发和产业转化的学术交流体系,通过举办高端论坛、产业沙龙和技术培训等活动,形成综合性的知识传播网络,促进学术知识的广泛交流和应用。5.生态共建战略:加强创新资源的集聚效应,推动创新链与产业链的深度融合,建立多层次的协作网络,开拓“市场需求牵引科研创新,技术突破反哺基础研究”的双向赋能新模式。
对《条例》和实施细则有关变更登记规定的执行情况我单位于2023年11月16日调整主管部门,按《实施细则》规定于2024年2月2日办理了变更举办单位登记。
相关资质认可
绩效和受奖惩及诉讼投诉情况(1)绩效情况:2024年9月,临平经济技术开发区管理委员会对我单位年度情况进行了评估,结果为合格。(2)受奖惩情况:无(3)诉讼情况:无(4)投诉情况:无
接受捐赠以及使用情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