信息索引号 001008001003025/2025-21012 文件编号
责任部门 区退役军人事务局 公开形式 主动公开
责任科室 区退役军人事务局 公开范围 面向社会
成文日期 2025-04-11 公开时限 长期公开

临平区退役军人事务局2024年工作总结和2025年工作思路

来源:办公室   发布时间: 2025-04-11 11:37 浏览次数:

2024年是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 75 周年,也是全国双拥模范城(县)创建考评命名之年,临平区退役军人事务局以“让军人成为全社会尊崇的职业、让退役军人成为全社会尊重的人”为目标,积极建设“崇军临平”,巩固和发展双拥共建,促进军政军民团结,不断推进双拥工作高质量发展。

一、2024年工作总结

一是重塑发展体系,规划“崇军临平”建设。贯彻落实省市关于打造“崇军浙江”“崇军杭州”工作品牌的要求,全面提出“崇军临平”建设,系统研究出台《“崇军临平”建设五年行动规划(2024年-2028年)》,明确发展方向。围绕“六项行动”目标(即凝心铸魂“强根”行动 、崇军优享“荣光”行动、服务提升“润心”行动、筑牢根基“固本”行动、军地协同“聚力”行动、赋能育才“领航”行动),通过五年规划,达到的六个目标(思政引领提升新高度;社会化拥军走出新路径;服务保障取得新成效;基层基础汇聚新动能;双拥共建实现新突破;头雁培育展现新活力),全力打造“崇军临平”工作品牌,推动临平区新时代双拥工作迈上新台阶、开创新局面。

二是服务备战打仗,推动“双拥共建”深度融合。印发《杭州市临平区双拥办关于做好杭州市争创全国双拥模范城考评验收的工作方案》,全域推进双拥创建;春节、八一期间,全区各级慰问驻地部队28批次,慰问退役军人及优抚对象14720人次,慰问金额285.32万元;持续深化“聚链组团结对”双拥模式,组织8个镇街村社与8个驻地部队连队代表签订“百村结百连 百民结百兵”结对协议;全面落实军地双方互办实事“双清单”机制,高质量完成各项保障任务;全方位提升优待力度,组织10余家崇军商家走进驻地部队为部队士兵送上服务与关怀,全面落实退役军人免费乘坐公交、旅游景点免费等政策,挂牌绿城双慈医院为“临平区崇军医养院”,不断推动军人军属在养老、医疗、住房、教育等方面优待政策的落实落地。

三是夯实基层基础,促进“服务保障”优质高效。深化退役军人服务保障体系建设,培育提升6家标杆型服务站、2个新时代基层双拥示范点,充分发挥服务站的前沿阵地和桥梁纽带作用;规范村(社区)退役军人服务站建设,优化相关标识标牌,切实减轻基层负担;修订《杭州市临平区符合政府安排工作条件退役士兵安置工作实施细则》,规范安置流程;接收安置132名转业军官、转业士官、自主就业退役士兵和军休干部;注重退役军人高技能人才培育,联合浙江大学举办浙大·临平运河学院退役军人高技能人才培训班,联合浙江工商大学杭州商学院开展拥军优属助力学历提升活动;累计发放优抚对象抚恤优待金1629.41万元,为211名现役义务兵父母和享受定期抚恤金的烈士遗属提供健康体检;做好困难退役军人生活援助工作,累计对45名困难退役军人进行帮扶救助;注重基层队伍建设,举办兵支书、退役军人事务员培训班,提升退役军人服务保障队伍全员综合素养;健全完善军休特色养老服务模式,完成军休干部人身意外伤害加强险续保工作,为全体军休干部全年出行托底。

四是传承红色基因,发挥“引领示范”老兵力量。全年依托区双拥陈列馆、基层退役军人服务站等红色阵地开展近100场爱国主义教育,10余名红色宣讲团成员走进双拥陈列馆、走进服务站、走进校园宣讲老兵故事、宣扬革命精神,惠及青少年、党员群众5000余人次,推动国防教育、革命传统精神的辐射面和渗透力持续扩大。蓝临救援队、护“临”军等退役军人志愿服务队逐渐成为基层社会治理、应急救援、政策宣传等工作中的重要力量,彰显老兵担当。积极打造“戎献·我为家乡献热血”品牌,承办杭州市退役军人“戎献·我为家乡献热血”活动,全区2800余名退役军人积极参与各类献血活动,累计献血量近105万毫升。推荐优秀军创企业参加杭州市退役军人创业创新大赛,杭州他山生态农业旅游开发有限公司等4家军创企业和团队荣获杭州市第三届退役军人创业创新大赛三等奖。

二、2025年工作思路

1.推进“崇军临平”,擦亮临平双拥底色。充分发挥党建对新时代双拥工作的引领功能,对照《“崇军临平”建设五年行动规划(2024年-2028年)》,加强任务分解,落实责任分工,建立健全重要目标任务跟踪反馈机制,定期研究讨论工作推进中的困难和问题,结合实际提出建议对策,推动五年行动规划落地落实,确保实现“崇军临平”建设目标。持续打造基层双拥示范点和具有临平辨识度的双拥服务品牌,全力推动成员单位及有关单位联动协作、同心发力,赋能我区新时代双拥工作高质量发展。

2.优化“服务保障”,提升退役军人幸福指数。坚持民有所呼、我有所为,及时回应解决退役军人所需所盼,积极帮助生活、就业等陷入困境的退役军人落实社会保障措施。加强对生活困难退役军人、独居空巢军休干部等重点人群的关心关爱,引导社会力量参与退役军人服务保障,提升服务精细度。探索建立退役军人优待落实机制,逐步扩大优待优惠覆盖面。持续深化与医疗、教育等领域的融合,不断完善退役军人全生命周期服务体系建设,增强退役军人的荣誉感、归属感和幸福感。

3.围绕“赋能育才”,激活退役军人人才力量。用好“运河学院”退役军人技能人才培训品牌,促进退役军人学历教育与技能培训相互补充,改善知识结构,提升能力素质。建立优秀退役军人人才库,加强培养锻炼,提高他们在创业就业中的核心竞争力,提升优秀人才投入社会创业和工作的热情。发挥优秀军创企业家创业带动就业的积极作用,着重推动退役军人带动退役军人创业,形成以“军”带“军”就业创业的良好局面。持续推进退役军人事务员新职业队伍建设,积极探索建立事务员队伍管理、待遇保障等制度。严格落实上级军转干部、转业士官等安置任务,确保安置政策落实到位。

4.聚焦“军地协同”,深度融合双拥共建。深化“聚链组团结对”双拥工作模式,创新实践共建载体和活动内涵,持续推进“百村(社)结对百连”、“百民结对百兵”活动。落实军地互提需求、互办实事的“双清单”制度,提高服务保障质效,努力帮助部队解决战备执勤、训练生活、优待保障、“后路后院后代”问题等方面实际困难。通过军地双方互帮互促,协调推进双拥工作持续发展。

分享到:
【打印本页】 【返回顶部】 【关闭窗口】

临平区退役军人事务局2024年工作总结和2025年工作思路
信息索引号 001008001003025/2025-21012 文件编号
责任部门 区退役军人事务局 公开形式 主动公开
责任科室 区退役军人事务局 公开范围 面向社会
成文日期 2025-04-11 公开时限 长期公开

2024年是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 75 周年,也是全国双拥模范城(县)创建考评命名之年,临平区退役军人事务局以“让军人成为全社会尊崇的职业、让退役军人成为全社会尊重的人”为目标,积极建设“崇军临平”,巩固和发展双拥共建,促进军政军民团结,不断推进双拥工作高质量发展。

一、2024年工作总结

一是重塑发展体系,规划“崇军临平”建设。贯彻落实省市关于打造“崇军浙江”“崇军杭州”工作品牌的要求,全面提出“崇军临平”建设,系统研究出台《“崇军临平”建设五年行动规划(2024年-2028年)》,明确发展方向。围绕“六项行动”目标(即凝心铸魂“强根”行动 、崇军优享“荣光”行动、服务提升“润心”行动、筑牢根基“固本”行动、军地协同“聚力”行动、赋能育才“领航”行动),通过五年规划,达到的六个目标(思政引领提升新高度;社会化拥军走出新路径;服务保障取得新成效;基层基础汇聚新动能;双拥共建实现新突破;头雁培育展现新活力),全力打造“崇军临平”工作品牌,推动临平区新时代双拥工作迈上新台阶、开创新局面。

二是服务备战打仗,推动“双拥共建”深度融合。印发《杭州市临平区双拥办关于做好杭州市争创全国双拥模范城考评验收的工作方案》,全域推进双拥创建;春节、八一期间,全区各级慰问驻地部队28批次,慰问退役军人及优抚对象14720人次,慰问金额285.32万元;持续深化“聚链组团结对”双拥模式,组织8个镇街村社与8个驻地部队连队代表签订“百村结百连 百民结百兵”结对协议;全面落实军地双方互办实事“双清单”机制,高质量完成各项保障任务;全方位提升优待力度,组织10余家崇军商家走进驻地部队为部队士兵送上服务与关怀,全面落实退役军人免费乘坐公交、旅游景点免费等政策,挂牌绿城双慈医院为“临平区崇军医养院”,不断推动军人军属在养老、医疗、住房、教育等方面优待政策的落实落地。

三是夯实基层基础,促进“服务保障”优质高效。深化退役军人服务保障体系建设,培育提升6家标杆型服务站、2个新时代基层双拥示范点,充分发挥服务站的前沿阵地和桥梁纽带作用;规范村(社区)退役军人服务站建设,优化相关标识标牌,切实减轻基层负担;修订《杭州市临平区符合政府安排工作条件退役士兵安置工作实施细则》,规范安置流程;接收安置132名转业军官、转业士官、自主就业退役士兵和军休干部;注重退役军人高技能人才培育,联合浙江大学举办浙大·临平运河学院退役军人高技能人才培训班,联合浙江工商大学杭州商学院开展拥军优属助力学历提升活动;累计发放优抚对象抚恤优待金1629.41万元,为211名现役义务兵父母和享受定期抚恤金的烈士遗属提供健康体检;做好困难退役军人生活援助工作,累计对45名困难退役军人进行帮扶救助;注重基层队伍建设,举办兵支书、退役军人事务员培训班,提升退役军人服务保障队伍全员综合素养;健全完善军休特色养老服务模式,完成军休干部人身意外伤害加强险续保工作,为全体军休干部全年出行托底。

四是传承红色基因,发挥“引领示范”老兵力量。全年依托区双拥陈列馆、基层退役军人服务站等红色阵地开展近100场爱国主义教育,10余名红色宣讲团成员走进双拥陈列馆、走进服务站、走进校园宣讲老兵故事、宣扬革命精神,惠及青少年、党员群众5000余人次,推动国防教育、革命传统精神的辐射面和渗透力持续扩大。蓝临救援队、护“临”军等退役军人志愿服务队逐渐成为基层社会治理、应急救援、政策宣传等工作中的重要力量,彰显老兵担当。积极打造“戎献·我为家乡献热血”品牌,承办杭州市退役军人“戎献·我为家乡献热血”活动,全区2800余名退役军人积极参与各类献血活动,累计献血量近105万毫升。推荐优秀军创企业参加杭州市退役军人创业创新大赛,杭州他山生态农业旅游开发有限公司等4家军创企业和团队荣获杭州市第三届退役军人创业创新大赛三等奖。

二、2025年工作思路

1.推进“崇军临平”,擦亮临平双拥底色。充分发挥党建对新时代双拥工作的引领功能,对照《“崇军临平”建设五年行动规划(2024年-2028年)》,加强任务分解,落实责任分工,建立健全重要目标任务跟踪反馈机制,定期研究讨论工作推进中的困难和问题,结合实际提出建议对策,推动五年行动规划落地落实,确保实现“崇军临平”建设目标。持续打造基层双拥示范点和具有临平辨识度的双拥服务品牌,全力推动成员单位及有关单位联动协作、同心发力,赋能我区新时代双拥工作高质量发展。

2.优化“服务保障”,提升退役军人幸福指数。坚持民有所呼、我有所为,及时回应解决退役军人所需所盼,积极帮助生活、就业等陷入困境的退役军人落实社会保障措施。加强对生活困难退役军人、独居空巢军休干部等重点人群的关心关爱,引导社会力量参与退役军人服务保障,提升服务精细度。探索建立退役军人优待落实机制,逐步扩大优待优惠覆盖面。持续深化与医疗、教育等领域的融合,不断完善退役军人全生命周期服务体系建设,增强退役军人的荣誉感、归属感和幸福感。

3.围绕“赋能育才”,激活退役军人人才力量。用好“运河学院”退役军人技能人才培训品牌,促进退役军人学历教育与技能培训相互补充,改善知识结构,提升能力素质。建立优秀退役军人人才库,加强培养锻炼,提高他们在创业就业中的核心竞争力,提升优秀人才投入社会创业和工作的热情。发挥优秀军创企业家创业带动就业的积极作用,着重推动退役军人带动退役军人创业,形成以“军”带“军”就业创业的良好局面。持续推进退役军人事务员新职业队伍建设,积极探索建立事务员队伍管理、待遇保障等制度。严格落实上级军转干部、转业士官等安置任务,确保安置政策落实到位。

4.聚焦“军地协同”,深度融合双拥共建。深化“聚链组团结对”双拥工作模式,创新实践共建载体和活动内涵,持续推进“百村(社)结对百连”、“百民结对百兵”活动。落实军地互提需求、互办实事的“双清单”制度,提高服务保障质效,努力帮助部队解决战备执勤、训练生活、优待保障、“后路后院后代”问题等方面实际困难。通过军地双方互帮互促,协调推进双拥工作持续发展。